这场大明王朝的“海洋梦”,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前后28年共计七次,平均四年一次,比哥伦布的船队要早90年。 但是明朝下西洋对世界历史格局产生的影响力,却远不及一百年后的西方地理大发现。 根本问题
“文臣无所不能,武将一无是处”,没人害死狄青
开封危急,崇祯皇帝释放狱中的孙传庭,率军救急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三千妃嫔身披羊皮,皇后无奈自尽
梁山上此2人最狂,得罪一位虎将,若非与宋江护短,很难留在山上
别再被水浒传欺骗了,蔡京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
明朝的东西厂、锦衣卫在清兵打来时没有行动么?
曾巩
万贞儿是如何迷住宪宗的?《明史》中说她恶毒,其实是宪宗的最爱
司马光真砸过缸救过人?马未都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从不说后来的事
嘉靖年间,一男子去朋友家做客。盛情之下,朋友想要宰一只鸡来款待他
此人是金庸笔下的多情王子,实际却是一代明君,曾向宋徽宗进贡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关于看他说历史,我有个人生建议
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面对韩世忠的质问,秦桧为什么没有报复?
朱棣兵临南京城下,建文帝尚有二十万守卫军,怎么最后不战而亡了?
崇祯让法师预测明朝国运,法师说了四个字,崇祯高兴明朝却亡了
给宋朝带来绝望的女真族究竟是何方神圣?现在他们是否还存在?
明代中日两国贸易的两个阶段
都说宋朝是一个诡异的朝代,那么宋朝皇室都发生了哪些诡异的事情
朱元璋:大明江山能传几代?刘伯温:万子万孙!多年后字字应验
威武的秦桧,还是背着江洪的秦桧,游戏里游戏外都是力量的影子
这场大明王朝的“海洋梦”,始于永乐三年(1405年),末次航行结束于宣德八年(1433年),前后28年共计七次,平均四年一次,比哥伦布的船队要早90年。
但是明朝下西洋对世界历史格局产生的影响力,却远不及一百年后的西方地理大发现。
根本问题是以郑和下西洋为代表的明朝航海大探索没有被一以贯之。在禁海与驰禁两种观点上摇摆不定,最终错过了15世纪至17世纪文明发展的黄金时期。
朱元璋的海防困境
公元1363年,朱元璋与陈友谅爆发鄱阳湖大战。这一战,奠定朱元璋一统天下的地位。
最终,陈友谅战死,六十万水军灰飞烟灭。
作为元末农民战争中,一股强大的力量,陈友谅虽然死了,但陈的残存势力不容忽视。
他们凭借先进的造船技术,死里逃生,散布在沿海各地,时不时骚扰大明朝廷。
他们依托的优势便是造船技术。陈友谅临终时,嘱托部下:
吾造船技术优良,楼橹可高十余丈,放眼天下,无人能够比肩,日后尔等兴盛全依赖于它,不可忘记。
这些残部借助水路淘到海外。包括后来的张士诚也是如此,张士诚胸无大志,但对治下百姓相当不错,他长期经营东南沿海,造船技术更在朱陈二人之上。
暂且不说张士诚的正规水军有多牛,他的势力范围内的老百姓都能制造三四丈的船,正规作坊出产的船长达十多丈。
朱元璋在陆地上消灭陈友谅和张士诚以后,并没有取得水上的绝对话语权。
所以,陈友谅和张士诚的海上残部以及倭寇三股力量,成为大明王朝最大的海防隐患。
因为一时难以消灭他们,为了防止他们登陆骚扰,朱元璋不得不颁布大明王朝第一道“禁海令”,并且把它写入祖训。
结果,朱棣登基三年后,立刻把老爹朱元璋立下的祖训抛之脑后,开启大明王朝的航海时代。
朱棣为何要火急火燎地违背祖训?纯粹是为了向不待见自己的老爹“抗议”吗?
一种说法是寻找建文帝
这是一种最直接的解释。朱棣是1402年正式登基称帝,郑和下西洋是1405年,中间只隔了3年。
“禁海令”是明朝的祖训,相当于规格最高的大明政令。
作为帝位来得不正的朱棣,没有理由在脚跟尚未站稳的局面下,再做出违背祖制的举动。
所以,朱棣派遣心腹宦官郑和下西洋,背后的动机是到海外搜寻建文帝朱允炆。
因为民间传闻朱允炆并没有死于靖难之役,而是在城破之前做好潜逃的计划,乘舟出海一路南下。《明史·郑和传》记载说:
成祖疑惠帝亡海外,欲踪迹之。
派郑和下西洋是为了寻找朱允炆,似乎并不是严谨,但不排除是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之一。
另一种说法是构建大明王朝的邦交关系
清朝人在写明史时,关于郑和下西洋给出另一种说法。
且欲耀兵异域,示中国富强。
朱棣是一个跟汉武帝性格相像的帝王,虚荣自大、穷兵黩武。
所谓郑和下西洋更像是一场被贸易包裹的对外战争,目的有两个:
一是构建永乐朝“万国朝贡”的外交体系。
二是重塑中国与东南亚诸国的贸易结构。
自古以来,中原的天子以“天朝上国”自居,“夷狄之辨”的观念相当浓厚。
历代帝王都爱干一件事,通过威逼利诱的方式,达到让周边小国臣服朝贡的目的,从而建立起“中国居内以制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的邦交模式。
朱棣在天朝之内,已经是人中的顶尖。再加上周边小邦奉自己为老大,此生无憾矣。
朱棣的目的极有可能是为了心中那个“四夷来朝”的人生理想。
对外炫耀国力,朱棣也有不得已的苦衷。
当时的明朝在形式上取得大一统,实际上处于被半包围的状态。
北有蒙元,东南与南方有倭寇、陈友谅张士诚的残存势力,中亚又冒出一个蒙古政权帖木儿帝国。
这个帖木儿日思夜想恢复成吉思汗时代的辉煌,夺回蒙元失去的中原土地。
以朱棣的雄才大略,不会不知道固守祖制是治标不治本,只有适当开放东南沿海,积极拥抱海洋贸易才是根治问题的上上策。
所以,派遣郑和下西洋是朱棣海洋战略的第一步。
因为只有周边番邦看到大明的强大,才能争取他们的立场,与大明王朝合作共同抵抗三股潜在的势力。
再一种说法是垄断大明腹地的贸易活动
郑和下西洋到底给明朝带来多少经济效益?很难说得清。
有人说赚得钵满盆满,有人说赔本赚吆喝,也有人说白忙活一场。
比较主流的说法,郑和下西洋是元朝海外贸易垄断的延续。明朝做得“更绝”,直接把买卖做到人家的大门口,把中间商的利润挤得一干二净。
至于真实的结果如何,没有人敢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因为朱棣的目的根本不在赚钱上,历朝历代的皇帝都不缺钱,更不在乎钱。
贸易只是一种手段,归根结底是服务大明王朝的朝贡秩序,也可以说叫臣服秩序。
哪怕是“赏赐”远远超过“朝贡”,也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把番邦全部捆绑在自己打造的这条大船上。
郑和总共出去七趟,到过亚非三十多个国家,把当时大明王朝的先进文化和理念带到那里。
至今,在东南亚的很多地方,依然保留着郑和路过的遗迹。
朱棣搭台,郑和唱戏,二人开创了一个辉煌的大航海时代。
公元1433年,郑和故去。
公元1435年,明宣宗驾崩。
大明王朝的儒生,终于找到反击航海的机会。在儒生的一片反对声中,大明王朝的大航海计划暂时宣告结束。
大明帝国的航海计划,像一场暴风雨,来的时候很快,去的时候也挺急。
在朝廷为了“海禁”与“驰禁”争论不休时,远在亚欧大陆另一端的葡萄牙舰队起航了。
以后数百年,明清两朝再也没有涉足航海。用历史学家布罗代尔的话来形容:
拥有最先进技术的“中国帆船”,从此“只开往日本,朝南从不超过北部湾”。
大明帝国迈出海洋一大步,又急匆匆地退回来。看似是一场原地踏步的举动,实则是历史的倒退。
它最大的影响是使得中国与两次工业革命失之交臂,这是当时的反对派所无法预料的。
他们更没有想到,第二次鸦片战争时,列强直接把坚船利炮定在大清的脑门上。
建文初年,朱棣在北方起兵靖难,建文帝闻讯后,派出65岁的老将耿炳文“帅师伐燕”,“兵号三十万”,向朱棣的大本营北平开进。耿炳文是明朝的开国武将,在朱元璋时代就屡立军功,曾打下安徽广德和江浙之门户长兴。大明建国后,他又率军北清沙漠,南平云南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张惠:后梁太祖朱温发妻,为人贤明精悍,敢做敢言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人物生平丽华之叹张惠,后梁太祖详情>>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解放军部队建设发展和各个军区变迁的故事,例如沈阳军区、武汉军区、兰州军区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济南军区。在五六十年代,济南军区管理了山东省各地的部队和其他武装力量。1979年,山东省境内合计驻扎了3个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