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军事要塞,在北宋众多名人的争执中修成,狄青差点闯下大祸

这座军事要塞,在北宋众多名人的争执中修成,狄青差点闯下大祸

()
中文名:
这座军事要塞,在北宋众多名人的争执中修成,狄青差点闯下大祸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庆历元年(1041年)六月,陕西安抚使王尧臣上书讨论西北战事,有一段话说道,“必须益兵万人,分屯安远伏羌治坊、麻穰弓门寨、清水县,以扼东西之來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二) 王尧臣提议巩固的防线,在秦凤路以南、水洛城的南边。当时的

宋朝名人推荐

庆历元年(1041年)六月,陕西安抚使王尧臣上书讨论西北战事,有一段话说道,“必须益兵万人,分屯安远伏羌治坊、麻穰弓门寨、清水县,以扼东西之來路。”(《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二)

王尧臣提议巩固的防线,在秦凤路以南、水洛城的南边。当时的陕西路分为鄜延、环庆、泾原、秦凤四路,多年后又改为五路、六路。

次年正月,担任陕西路经略安抚招讨副使的范仲淹提出不同意见,认为防线应当向前推一点,重修军事要塞水洛城。

范仲淹在奏书里说,“秦亭城之东,有水洛城……如進修水洛,断贼入秦亭之路,其利甚大,非徒通四路势,因以张三军之威也。”(《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三十五)

范仲淹的意见虽然重要,但反对修城的声音更多。修与不修的争论持续了两年,水洛城还是在争议声中修好了。

为水洛城发声的北宋名人众多,除了首倡者范仲淹,还有欧阳修、名臣韩琦和尹洙等人,以及北宋第一名将狄青。

二、

水洛古城的方位,在今天的甘肃省平凉市庄浪县城境内,庄浪县群山起伏,沟壑纵横,属于黄土高原的一部分。

《水经注疏》提到,“水洛城西占陇坻,通秦州往来之路。陇之二水,环城西流,绕带渭河,川平土沃,广数百里。”

发源于关山的南、北洛河向西绕过庄浪县城所在地,孕育出美丽富饶的水洛川。

东汉初,光武帝刘秀曾亲自率领大军,在水洛川一带击败了西北军阀隗嚣。

据《资治通鉴》记载,东晋义熙七年,也就是公元411年,鲜卑部落领袖乞伏乾归曾带兵夺取了后秦的领地水洛城。说明水洛城至少有1600多年的历史

到北宋前期,这里已经相当繁华,“环城杂民种数万帐,又有水输银铜之利。”在水洛城的周围,分布着牧民们以万计的帐篷。他们主要是以党项人为主的少数民族。(《宋大事记讲义》)

西北地区的党项人当初臣服于唐王朝,他们的首领被赐姓李。唐朝灭亡之后的五代时期到北宋前期,党项人一直比较安分。

所以,尽管水洛城早已残破不堪,毕竟在宋王朝的势力范围内,本来并没有重修的必要。

1038年,夏州的党项首领李元昊宣布脱离宋帝国的控制,成立西夏国。1040年,西夏军队入侵宋帝国,自此成为北宋的边患,宋夏战争前后持续了六十年。

第一次战争发生在宋仁宗年间。这就是水洛城被重修的时代背景。

三、

战事初起,陕西四路经略史夏竦疲于应付,范仲淹和韩琦一起受任经略副使,分别坐镇鄜延路和泾原路。夏竦实际上是个甩手掌柜。

范、韩两人交情不错。实际上,范仲淹结束贬官生涯、赴任西北,也得力于韩琦的推荐。但他两人的用兵思想截然不同。韩琦主张以攻势应对西夏,范仲淹主张采取守势。

1041年,韩琦不听范仲淹的劝阻,坚持出兵迎战西夏大军的入侵,惨败于好水川。宋军的防线不得不退至渭州、秦州一线。水洛城就在两州交界处,战略位置显得更重要。

在这样的背景下,范仲淹于1042年正月提议筑城。他认为水洛城所处的位置可以防备西夏骑兵向东突进,也可缩短各处官军驰援前线的时间。在这个四通八达的地方筑城防守,还可彰显宋帝国的军威,提振士气。

宋仁宗下诏,让陕西各路将领共同商议筑城的利弊。于是,韩琦第一个举手反对。

他说:“修水洛城主要就是打通道路,让秦、渭二州的援军互为犄角。但秦州的关城才修好没多久,花费不小。修水洛城工程更大,耗费的人力物力又超过关城。我认为朝廷的财力应该用到更重要的地方。”

西北军区两个副帅的意见不一,韩琦的观点是主流,朝廷只好暂时搁置此事。

四、

搁置了整一年,1043年初,改任泾源路安抚使的王尧臣也提议修城,为此写了洋洋千言的奏书。

仁宗皇帝下诏,让韩琦和范仲淹再商议一下。两人还是说不到一块,工程继续延期。

同年十月,一起意外事件让宋王朝的目光又投向水洛城。

有个党项牧民的“生户大王”叫元宁,带着大批族人归顺宋王朝,更重要的是,他们占据了水洛城。

“生户”是指那些没有进入城寨定居的牧民,过上定居生活的牧民叫“熟户”。(《文献通考》)

时任陕西路经略史的郑戬向朝廷建议,赶快派人抚慰归顺者,并趁机修城。有意归顺的党项人很多,朝廷还可以得到三五万弓箭手,作为守城兵力。

朝廷当然不会错过如此良机,立即下令修缮水洛城。于是,西北军将领刘沪和董士廉奉郑戬之命,带着人手开工了。

当时韩琦和范仲淹已经奉命回京担任参知政事。韩琦仍是反对筑城,一连提出了十三条理由。

1044年的二月,仁宗皇帝又下令,停止水洛城工程。但郑戬坚决请求把水洛城修好,不服从朝廷的旨意,命令刘沪等人抓紧修建。

仁宗皇帝没办法,就派了几个特使去水洛城做评估和调研,看工程有没有必要继续进行。

五、

就在这期间,事情闹大了。

渭州知州尹洙、时任泾原副都部署的狄青也反对筑城。他们和韩琦的意见差不多,主要担心战事一起,守卫水洛城会增加军需和兵力需求。

尹洙是范仲淹和欧阳修的好友,狄青作为北宋第一将星,是范仲淹一手培养起来的。尽管他非常尊重范仲淹,可是碰上这种军国大事,他不肯附和自己的恩师。

刚好郑戬被调到陕西路的后方永兴军去了,临走时又叮嘱刘沪和董士廉加紧施工。他前脚刚走,尹洙马上派人命令刘、董二人立即停工。因为水洛城属于尹洙的防区。

刘沪和董士廉却没有停工的意思,指挥干活更卖力了。尹洙怒不可遏,派狄青带着人马直奔水洛城。

狄青奉命抓捕刘、董二人。按尹洙的本意,还要把他们处死,因为他们违抗军令。(《续资治通鉴长编》卷一百四十七)

狄青多长了个心眼,担心这么做过于鲁莽,只把刘沪和董士廉五花大绑,丢进了顺德军监狱。

这一下惹出了大乱子。朝廷的特使还没到,监工将领却被抓了。边区牧民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纷纷动手抢掠水洛城的物资,还有不少宋朝的官员和平民遇害。

朝廷特使周询赶到的时候,吓了一跳。但他认为刘沪和董士廉违抗圣旨在先,的确有罪,下令把他们转到邠州监狱。

当时水洛城就快完工了,已经开始垒城墙上的垛子。周询见状,又分派其他将领收拾乱摊子,继续修城。

六、

范仲淹不但提拔了狄青,还教他读《中庸》,把他改造成为智勇双全的名将。所以他是狄青的恩师。

如今范仲淹惊闻狄青在边区擅自抓捕将领,很担心他脾气上来真把人杀了。朝堂上也是一片哗然。随后听说狄青没杀人,大家松了口气。

范仲淹赶紧上书帮狄青求情。因为他的行为追究起来也不是好玩的。在奏书里,范仲淹首先帮刘沪和董士廉开脱,说他们执意修城,也是不忍半途而废,很有功劳。

然后说起狄青,范仲淹讲道:“狄青是个粗人,不懂朝廷事理,以致边区内讧。但他人才难得,希望陛下包容。”

欧阳修当时担任谏官兼御用秘书(知制诰),写了一封《论水洛城事宜乞保全刘沪等札子》。奏书里替狄青、刘、董辩解,请求朝廷对他们从轻发落。

同时他又表示不赞同修水洛城。大致意思是,筑城的好处人人都知道,但边区混乱,很难顺利完工。即便完成,守城耗费也很大。

欧阳修担心说得不到位,又写了《再论水洛城事乞保全刘沪劄子》。他和范仲淹都对刘沪、董士廉的功劳表示赞赏。

庆历年间的贤臣余靖等不少官员纷纷发声,力主息事宁人,保持边区和睦。

随后,朝廷没有追究狄青的责任,有一个原因是仁宗皇帝很喜爱狄青。刘沪和董士廉也很快获释。但尹洙和郑戬受到责罚,都蹲了一阵子牢房。

1044年,水洛城终于磕磕绊绊地修建完成。

范仲淹在边区实施的防御策略其实是以守为攻。通过不断向前推进的堡寨慢慢压缩西夏的防线。水洛城修筑完工的前后,西夏提出议和,第一次宋夏战争结束。

参考文献:

《宋史》

《续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长编》

《欧阳文忠公集》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朱棣成功了吗(朱棣打赢了吗)

建文初年,朱棣在北方起兵靖难,建文帝闻讯后,派出65岁的老将耿炳文“帅师伐燕”,“兵号三十万”,向朱棣的大本营北平开进。耿炳文是明朝的开国武将,在朱元璋时代就屡立军功,曾打下安徽广德和江浙之门户长兴。大明建国后,他又率军北清沙漠,南平云南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张惠:后梁太祖朱温发妻,为人贤明精悍,敢做敢言

在学校里学习历史时,我们只能获得有限的历史知识。实际上,历史是一个广阔无边的海洋,里面蕴含着无限的故事和奇闻异事。今天,我为大家准备了一些关于张惠:后梁太祖朱温发妻,为人贤明精悍,敢做敢言的历史内容,来探索这个海洋中的一部分历史。人物生平丽华之叹张惠,后梁太祖详情>>

山东省属于华东咽喉重地,1979年,为何驻扎了3个精锐军?

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解放军部队建设发展和各个军区变迁的故事,例如沈阳军区、武汉军区、兰州军区等等。今天,我们聊聊济南军区。在五六十年代,济南军区管理了山东省各地的部队和其他武装力量。1979年,山东省境内合计驻扎了3个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