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虽有旷世之才,却是个永远也长不大的侏儒,以至于出使他国时总有人想利用他的身高侮辱他,虽然靠他的智慧使后者未能得逞,但心中的郁闷肯定是有的。 无独有偶,三国时魏国杰出的军事家邓艾,也是一个有身体缺陷的
郭女王
三国中迷住曹式两兄弟的美人,竟也未能善终,难道真是红颜薄命?
三国乱世里,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勇猛非凡且刚毅果敢
钩弋夫人死因有多种说法,但与汉武帝受到后宫干政的阴影不无关系
蜀汉灭亡之后 东吴是怎么坚持十七年之久的
李广墓前一副对联34字,却道尽一生荣辱,专家感叹:只有他配得上
司马懿为什么在曹操死了30年才敢造反呢?
楚王韩信,可信还是不可信?
三国赤壁一战,是什么原因让曹魏在很长时间不能组织大规模南征?
三国演义里眼泪最多的刘备,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道德?句句诛心啊
公平对决,赵云在张飞手下能撑几个回合?你看刘备诸葛亮怎么说
汉文帝将周勃提拔为丞相既是解除其军权也是使其为众臣做表率
三国中有4大“汉贼”,都是谁,他们最终下场如何
以演义为依据,蜀汉五虎上将围殴项羽,有几层胜算?
解析东汉战争:刘秀脱离更始帝,扫平河北流寇,争夺天下
汉武帝“巫蛊事件”死了多少人?
官渡之战,袁绍输得憋屈,全拜这二人所赐
蜀汉仅刘备刘禅两位皇帝就灭亡,而东吴却延续好几代,他们都是谁
袁绍看热闹,关羽不忘本
流民一怒汉难安,东汉时期的流民问题,为何如此尖锐?
最典型的例子莫过于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子,虽有旷世之才,却是个永远也长不大的侏儒,以至于出使他国时总有人想利用他的身高侮辱他,虽然靠他的智慧使后者未能得逞,但心中的郁闷肯定是有的。
无独有偶,三国时魏国杰出的军事家邓艾,也是一个有身体缺陷的人,是个结巴。
很年轻的时候,邓艾就凭才学走上了“仕途”。然而,因为口吃,县长大人认为他担任不了重要职务,让他当了一个稻草看守员。
也是,担任重要职务的人往往是靠嘴皮子吃饭,你一个结巴,话都说不利落,还是干点哑巴也能干的工作吧。
说是走上了“仕途”,对邓艾来说却是个莫大的讽刺,因为稻草看守员连官都不是。但他却干得“津津有味”,毫无怨言。
有怨言又能怎么样呢?你不想干就走人,想干的人有的是。
一干就是二十年。二十年后终于升了“官”,当上了典农功曹,而这个“官”,也仅仅是有资格帮助管理屯田而已。也就是说,尽管升了职,他也不过是管理屯田官员的助手,依然属于屌丝中的屌丝。
直到遇到司马懿,他的命运才发生了转折。
邓艾能够有幸见到司马懿,是有一次被派去洛阳回报工作,他准备充分、有条有理的回报和对屯田工作独到的见解以及重要建议,令司马懿对这个小小的助理刮目相看,非常满意他的建议,当即决定采纳。于是,魏国从正始二年(公元241年)起在淮南、淮北大举屯田。几年后,魏国就有了充足的军粮,淮水流域的水害也得到消除,邓艾的功劳,不小。
能得到司马懿赏识的人,前途自然是光明的,邓艾也不例外。他被司马懿征召为太尉府的掾属,后升任尚书郎。仅仅两年后,邓艾就出任参征西军事,转任南安太守。
公元263年,征西将军邓艾偷渡阴平小路,率领大军直逼成都,蜀汉后主刘禅反缚自己双手,出城向邓艾投降,并根据邓艾命令下令全体蜀军投降,蜀国亡。
司马懿没能做到的,这个“稻草看守员”做到了。司马懿泉下有知,不知会不会为他当初的慧眼识珠而笑。
中国有句古话,叫什么“是金子在哪里都能发光”。问题是,有人若是不让你发光,你的含金量哪怕达99.99999%,在他眼里你也与一块普通石头无异,甚至连一块普通石头都不如。比如那个县长,邓艾有才,他是明白的,然而就因为他有一点小小的身体缺陷,就把他打入另册。这样的领导,真是让人醉了。殊不知,缺少识人的慧眼和容忍的雅量,才是一个人最大的“身体缺陷”。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要说中国的神鬼故事,第一个想到的一定是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吧。书中一个个单独成篇的故事,一个个个性鲜明敢想敢做的虚幻人物,一直以来都吸引着人们去阅读探索。现今,更是有许多故事被改编成了影视剧作,各种形象也是深入人心。但是,这样一位有才气的作者,却一生都没能在考详情>>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