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背后,是永不屈服的民族之魂! 熟悉的乡音,从远处传来的时候,何人不泪奔! 01 鲜榨马粪汁 公元75年,北匈奴鹿蠡王率两万骑兵击败已归降东汉的车师,兵锋直指西域驻扎的汉军。 校尉耿恭率领着几百士兵与匈奴对战。 几百汉军对两万匈奴,敌我数
郭女王
三国中迷住曹式两兄弟的美人,竟也未能善终,难道真是红颜薄命?
三国乱世里,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勇猛非凡且刚毅果敢
钩弋夫人死因有多种说法,但与汉武帝受到后宫干政的阴影不无关系
蜀汉灭亡之后 东吴是怎么坚持十七年之久的
司马懿为什么在曹操死了30年才敢造反呢?
楚王韩信,可信还是不可信?
三国赤壁一战,是什么原因让曹魏在很长时间不能组织大规模南征?
三国演义里眼泪最多的刘备,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道德?句句诛心啊
公平对决,赵云在张飞手下能撑几个回合?你看刘备诸葛亮怎么说
汉文帝将周勃提拔为丞相既是解除其军权也是使其为众臣做表率
三国中有4大“汉贼”,都是谁,他们最终下场如何
以演义为依据,蜀汉五虎上将围殴项羽,有几层胜算?
解析东汉战争:刘秀脱离更始帝,扫平河北流寇,争夺天下
汉武帝“巫蛊事件”死了多少人?
官渡之战,袁绍输得憋屈,全拜这二人所赐
蜀汉仅刘备刘禅两位皇帝就灭亡,而东吴却延续好几代,他们都是谁
袁绍看热闹,关羽不忘本
流民一怒汉难安,东汉时期的流民问题,为何如此尖锐?
三国:真正的虎将只有三个半,1个成虎,2个成神成圣,半个成皇帝
他的背后,是永不屈服的民族之魂!
熟悉的乡音,从远处传来的时候,何人不泪奔!
01
鲜榨马粪汁
公元75年,北匈奴鹿蠡王率两万骑兵击败已归降东汉的车师,兵锋直指西域驻扎的汉军。
校尉耿恭率领着几百士兵与匈奴对战。
几百汉军对两万匈奴,敌我数量太悬殊,注定只能打两种战争,一种是游击战,一种是防守战。
游击战是不能打了,原因很简单,缺水。
耿恭当时身处的地方,是现在的新疆戈壁,这个寸草不生的地方,水源及其稀少,别说打游击了,就是出去散个步迷了路,都有可能被渴死。
所以耿恭决定打防守战。
确定下战略之后,挑选防守的城池就简单多了,哪里水多,挑哪里。
耿恭看中了疏勒城,这座城旁边有一条汹涌奔腾的河。
表面看来,耿恭的这个选择是没有问题的,但他忽略了一个关键因素,直接导致了这场战争的惨烈。
在匈奴眼中,踏平这座防守薄弱的城池易如反掌。
匈奴骑兵在城前集结,猛攻城门,战况十分激烈。
城内的汉军不断的把准备好的大石头、大木块向城楼下的敌兵砸去,匈奴虽然以骑兵为主,机动性很强,但是对从天而降的大家伙显然没有什么抵抗力,死伤惨重。
这种情况持续了好几天,匈奴的尸体在城门前堆积成了小山,但却没有能够前进一步。
匈奴头领非常愤怒,两万铁骑竟然踏不平一座小小的城池。
拂晓,对疏勒城最猛烈的攻击开始了。
这次,匈奴首领相信,无论守城的汉军有多坚强,绝对承受不起此次进攻。
因为匈奴这次进攻的并不是城门,而是一条河,听到兵马响动的耿恭登上城楼上,看到了奇怪的一幕。
夜色下匈奴士兵像发疯一样,在河边猛挖不止,明白过来的耿恭突然感觉到后背一阵发凉,因为匈奴在截流改道,河流在上游被彻底堵死,城内的河水流量迅速减少。
《后汉书》:“匈奴复来攻,拥绝涧水”
耿恭身经百战,他并没有贸然出击,因为匈奴想要的,就是逼他出城决战。
但是水断了一样会败,于是他迅速做出决断——挖井。
攻城的匈奴铁骑,守城的汉朝铁胄,两支战斗力冠绝天下的军队,在接下来的几天里,纷纷扔掉武器,变成了两支施工队。
一支在城外日夜开工负责河流改道工程,另一支在城内一刻不停地进行挖井作业。
匈奴靠着人多,很快就完成了工程,城中的河道已经滴水不剩,而挖井作业的完成仍遥遥无期。
掘地到了十五丈,别说出水了,连点湿润的土壤都没有。
《后汉书》:“穿井十五丈,不得水。”
城内已经断水几天了。
匈奴又发起了进攻,汉军在城楼上的木石和弩箭仍然猛烈,但是匈奴明显的感觉到,城头上那些嘴唇干裂的士兵,很快就会投降了。
不吃饭还能靠着脂肪撑着,但是不喝水谁受得了?
连续数日,匈奴每天都发动进攻。
但令他们纳闷的是,烈日下被渴的摇摇欲坠的汉军,丝毫没有投降的意思。
更不解的是,好几天不喝水的他们还能持续战斗,且势头丝毫未减。
原来,在绝境之下,耿恭除了亲自参加挖井之外,还充分发挥荒野求生的本色。
在周围寻找一切能补充水分方法,最后发明了鲜榨马粪汁,自己带头引用,上前线的士兵优先喝。
《后汉书》:“笮马粪汁而饮之。”
靠着这种“鲜美”的饮料,汉军在耿恭的带领下,在缺水的绝境中撑了下去。
终于,工地上传来了好消息——挖到水了。
疏勒全城沸腾了,人人奔走相告,高呼万岁。
善于攻心计的耿恭,立刻让士兵提着一桶桶水登上城墙,对着城下的河流改道工程队,表演泼水活动。
匈奴看到汉军此举,知道断水破城已然无望,次日便退军了。
《后汉书》:“乃令吏士扬水以示虏,虏出不意,以为神明,遂引去。”
02
清汤火锅
车师国趁机反叛,和北匈奴一道进攻耿恭。
守城战再度打响,与第一次守城相比,这次守城之战更加凶险。
这次车师加入进攻,意味着敌军的粮草供应已不是问题,一直打游击战的匈奴骑兵,这次可以充分发挥彪悍的战斗力,打一场持久的攻城阵地战。
更让人绝望的是,全力准备丧葬的大汉朝廷,已无暇顾及边疆战事。
耿恭清楚,不会再有援军赶来。
他激励士兵,所有汉军都表示要死战到底。
《后汉书》:“恭与士推诚同死生,故皆无二心。”
城下敌军持续发动猛烈的进攻。
祖上是汉人的车师王后,很是同情汉军。
经常偷偷的派人告诉耿恭攻城的情报,还暗中供给粮草。这个流淌着汉人血液的女人给了绝境中的汉军难得的支持,凭借着这一丝微弱的温暖,怀着必死决心的汉军寸土不让,一次次的击退敌人。
声势浩大的敌军以几十倍的兵力,发起了无数次进攻,却无数次败退。
几个月过去了,匈奴眼前这座孤单无助的城池,依旧坚挺,无法跨越。
但耿恭这边的守城部队已经快打光了,士兵一天天减少,车师王后的粮草也已经耗尽。
如何解决吃饭问题,已经比击退敌人来得更重要。
绝境之下,耿恭荒野求生的天分再一次爆发。
他下令让士兵煮沸一锅清水,自己去寻找食材。
很快,耿恭抱着一对铠甲和弓弩扔进了锅里。
士兵们纷纷怀疑自己的眼睛,主帅是不是被的精神失常了?
这边耿恭已捞出煮好的铠甲和弓弩,人手一份,招呼大家趁热开吃。
士兵们面面相觑,这东西分量倒是很足,可这么硬,从哪下口?
耿恭笑着,撕下上面的兽筋和皮革,津津有味的嚼了起来。
别说,这兽筋富含蛋白质,皮革能抗饿。
这支仅剩数十人的守城部队,围着清水大锅,像是日常聚会一样欢声笑语,品尝这顿"硬菜"大餐。
吃完,继续登上城楼开弓射箭。
《后汉书》:“食尽穷困,乃煮铠弩,食其筋革。”
03
烧烤胡虏肉
匈奴单于自从他知道城内汉军的伙食菜单之后,大喜过望,觉得这是个让耿恭投降的好机会。
很快,匈奴的使者去招降耿恭,说:“你如果投降,单于就封你做白屋王,嫁女给你做妻子。”
耿恭听了,眼睛一亮,满面兴奋,他友好的牵起匈奴使者,说要到城池跟单于喊话。
匈奴使者也兴奋不已,看耿恭的眼神透露出的喜悦,说明这个汉将已经决定去城头投降了。
到了城头上,使者才明白耿恭为何一直如此高兴的看着自己,原来在这位饿得胃抽筋的主帅眼里,那喜悦的眼神不是看到荣华富贵,而是香喷喷的一坨肉。
登城后,耿恭亲手干掉使者,并招呼兄弟们来一场露天烧烤,城下的北匈奴单于望着这群野人,又屈辱又愤怒,当即发动总攻。
而耿恭率军又一次击退了敌军。
《后汉书》:“恭诱其使上城,手击杀之,炙诸城上。”
这次烧烤太过出名,后来被岳飞写进诗里:
壮志饥餐胡虏肉,
笑谈渴饮匈奴血。
04
十三将士归玉门
吃完匈奴烧烤、击退敌军后,耿恭望着屈指可数的士兵,知道自己和兄弟们,到此也该落幕了。
但是......
建初元年,新任皇帝汉章帝征发张掖、酒泉、敦煌三郡以及鄯善部队,前往救援。
同时重兵集结,进击车师,面对如同神兵天降的汉军,车师迅速溃散,再度归降。
北匈奴也惊惧不已,快马加鞭,遁入大漠。
这一切,仍在绝望而坚定守城的耿恭对此毫不知情。
一天深夜,耿恭听到兵马之声,已无力登城再战的他苦笑着擦亮武器,最后在吃自己一刀吧。
一个士兵突然连滚带爬的来到耿恭面前,结结巴巴,激动不已:“大人,我听到了汉人的声音,汉人的声音......真是汉人的声音!”
耿恭质疑,侧耳倾听,远处传来那熟悉的乡音:
“我是范羌,朝廷派部队来迎接校尉了!”
“我是范羌,朝廷派部队来迎接校尉了!”
“我是范羌,朝廷派部队来迎接校尉了!”
(瞬间泪奔!)
时间停滞了良久,梦一样。
城中的人激动万分,呼喊的声音响彻夜空。
耿恭打开城门,士兵互相拥抱,痛哭流涕。
“我是范羌,朝廷派部队来迎接校尉了!”归家,真好!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历史上的雍正皇帝,和自己的生母关系不好,甚至有水火不容的趋势。那么雍正和生母的关系为什么不好呢?下面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吧!第一点:对雍正而言生恩不及养恩大。雍正皇帝的生母乌雅氏,出身低微,雍正出生时,按照清廷后宫的规定,低等嫔妃是没有权利抚养自己的亲生儿子的。详情>>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