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比古今豪华葬礼这位汉朝老人选择裸葬堪称第一人

相比古今豪华葬礼这位汉朝老人选择裸葬堪称第一人

()
中文名:
相比古今豪华葬礼这位汉朝老人选择裸葬堪称第一人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古人重视死亡甚于重视出生,帝王死后大肆铺张,有“事死如事生”的说法。《礼记》对于死后入葬有严格的规定:“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 一个人死亡后,标准的埋葬程序是,遗体要以衣服、鞋子、帽子等寿衣装饰,以棺容纳逝者,以椁容

三国名人推荐

古人重视死亡甚于重视出生,帝王死后大肆铺张,有“事死如事生”的说法。《礼记》对于死后入葬有严格的规定:“衣足以饰身,棺周于衣,椁周于棺,土周于椁。”

一个人死亡后,标准的埋葬程序是,遗体要以衣服、鞋子、帽子等寿衣装饰,以棺容纳逝者,以椁容纳内棺,以黄土容纳外椁。

葬礼分为讣告、小殓、守灵、大殓、吊唁、出殡、谢孝等诸多繁琐的细节。

虽然逝者无法感知死后究竟有多么风光,但是活人一定要在葬礼上做足文章,因为这关乎一个家,甚至是一个家族的脸面。

贵族人家极尽奢华之能事,逝者身穿金缕玉衣,或者是数层丝绸锦缎的华丽外衣,不仅陵墓庞大壮观,而且随葬陪葬品极为丰富。

相对而言,贫困人家即便是买不起棺材,至少也要穿上装老衣服,卷上草席埋葬,把亲人一丝不挂埋进黄土,这在中国古代简直是天方夜谭。

凡事都有例外,汉朝就真实发生过——儿子把老爹裸葬入土的特例。

这次葬礼并非儿子不孝,而是谨遵父亲的临终遗嘱。亡者的名字叫杨贵,汉中城固(今属陕西城固)人,人们习惯称呼他为杨王孙。

杨王孙是因为家里穷吗?非也!生活在汉武帝时期的杨王孙“学黄老之术,家业千金,厚自奉养生。”

——学习黄老道学,家里有价值千金的财产,善于养生之道。可是这位杨老头为何如此特立独行呢?他是故弄玄虚,还是哗众取宠?听听他自己的说法吧!

《汉书》记载:杨王孙临终的时候,对他的儿子说:“吾欲裸葬,以反吾真,必亡易吾意!”

——我死了一定要裸葬,赤条条来,光溜溜去,算是返璞归真了,你千万不要违背我的意愿!

儿子不清楚裸葬的概念,杨王孙就给儿子讲解具体操作方法:“死则为布囊盛尸,入地七尺,既下,从足引脱其囊,以身亲土。”

——我死了,你就用布袋子装着尸体,葬入地下七尺的地方,而后从脚底下抽出布袋,让我的身体亲近泥土。

儿子感到左右为难,按照老爷子的遗嘱去办,肯定会遭人耻笑,甚至是辱骂,不听老爷子的话,又感到自己不孝顺,思来想去,杨王孙的儿子就写信给父亲的朋友祁侯缯它,请他劝劝老爷子。

缯它写信说:“我听说你立下裸葬的遗嘱,我认为你太难为自己的儿子了,圣人云‘为之棺椁衣衾’,人死了穿上衣服,装进棺材这是天经地义的事,你千万不要这么做了!”

杨王孙坚持自己的观点,他回信给朋友缯它说:“吾是以裸葬,将以矫世也!”——我之所以坚持这么做,就是要矫正这种流传千年厚葬的不良社会风气。

在信中,杨王孙谈到,葬礼的本义不过是亲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后来人们互相攀比,才使葬礼变了味。

把许多有价值的物品深埋地下,引来盗墓贼,这和暴尸荒野有啥区别呢?

人死如灯灭,万事成虚空,搞那些铺张浪费、徒有虚表的事情毫无意义,人死后归于泥土,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杨王孙的执着,最终实现了自己的遗愿——裸葬。

杨王孙不是官员,他的行为最终也未能改变汉代奢华的厚葬风气,不过对后世的人们也多多少少产生了一点影响,如魏王曹操曾提出自己要裸葬,尚无资料证实曹操是否实现了这个遗愿。

五代时期的后周皇帝郭威死后以瓦棺纸衣入葬,开创了帝王薄葬之先河。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朱棣报复建文帝旧臣(朱棣为什么要杀建文旧臣)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雍正迷信丹药

可能大家不知道的是雍正对于炼丹也十分痴迷。雍正帝专门在皇宫禁苑中开辟场所,并提供炼丹所需的资金、原料、杂役人员配合炼丹活动。雍正八年的《活计档》中记载,他先后命人往圆明园运入了4000余斤木柴煤炭和大量矿银等物,开始了大规模炼丹活动。经有关学者查证,从雍正九年详情>>

探索古建保护和城市生态和谐相生,呵护北京雨燕在正阳门筑巢——专访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文保专家袁学军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