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文帝先是派大臣去轵侯府中陪他喝酒,希望他能识趣点,引咎自杀,也能给舅甥俩留点体面。 可惜的是,轵侯不知道是没能领会汉文帝的弦外之音,还是抱有侥幸心理,不从。 汉文帝大怒,第二天上朝之后,便让宦官抱来一大堆孝服,发给群臣人,让大臣们下朝之后
郭女王
三国中迷住曹式两兄弟的美人,竟也未能善终,难道真是红颜薄命?
三国乱世里,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勇猛非凡且刚毅果敢
钩弋夫人死因有多种说法,但与汉武帝受到后宫干政的阴影不无关系
蜀汉灭亡之后 东吴是怎么坚持十七年之久的
司马懿为什么在曹操死了30年才敢造反呢?
楚王韩信,可信还是不可信?
三国赤壁一战,是什么原因让曹魏在很长时间不能组织大规模南征?
三国演义里眼泪最多的刘备,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道德?句句诛心啊
公平对决,赵云在张飞手下能撑几个回合?你看刘备诸葛亮怎么说
汉文帝将周勃提拔为丞相既是解除其军权也是使其为众臣做表率
三国中有4大“汉贼”,都是谁,他们最终下场如何
以演义为依据,蜀汉五虎上将围殴项羽,有几层胜算?
解析东汉战争:刘秀脱离更始帝,扫平河北流寇,争夺天下
汉武帝“巫蛊事件”死了多少人?
官渡之战,袁绍输得憋屈,全拜这二人所赐
蜀汉仅刘备刘禅两位皇帝就灭亡,而东吴却延续好几代,他们都是谁
袁绍看热闹,关羽不忘本
流民一怒汉难安,东汉时期的流民问题,为何如此尖锐?
三国:真正的虎将只有三个半,1个成虎,2个成神成圣,半个成皇帝
汉文帝先是派大臣去轵侯府中陪他喝酒,希望他能识趣点,引咎自杀,也能给舅甥俩留点体面。
可惜的是,轵侯不知道是没能领会汉文帝的弦外之音,还是抱有侥幸心理,不从。
汉文帝大怒,第二天上朝之后,便让宦官抱来一大堆孝服,发给群臣人,让大臣们下朝之后一起去轵侯府中为他的舅舅哭丧。
很多大臣莫名其妙,这轵侯身强力壮,怎么突然办起丧事来了?
有人却很快想到了一桩陈年旧事,莫非是因为当初太后往陛下身上扔帽子一事,终于迎来了后续?
公元前180年,周勃、陈平等人诛灭吕氏家族,准备另立新帝,为了防止吕后之事重演,他们最终从宗室中选择了小透明——代王刘恒。
远在代地的刘恒,从未想过有一天会有人来告诉他,让他回京去当皇帝。
当这个突然从天而降的馅饼砸到头上的时候,他还是懵的,有点不可置信。
但是,这种事吧,也不能不做准备,万一是真的呢?
也不能就这么相信了使者的一面之词,万一是陷阱呢?
在这个关头,代王决定派遣一个心腹去京城打探一下消息,看看京城到底是怎么回事,若拥立自己登基是真,这个心腹还得负责联络掌管城中权势的两位权臣。
就在刘恒犹豫不定的时候,薄昭主动请缨,孤身去往长安,冒着生命危险,为代王打听到了京城中的情况,并与周勃、陈平等商议好了登基事宜。
薄昭何许人也?
他是代王之母薄姬的弟弟,说起来这次陈平等人之所以拥立代王,与这对姐弟还脱不开关系。
薄姬,原本是项羽分封的十八路诸侯之一、魏王魏豹的小妾。
后来,刘邦杀死魏豹,将他的一应妻妾都收归己用,这其中就有薄姬,不过也许是薄姬本身姿色在刘邦后妃中并不出众,所以薄姬并不受宠。
薄姬在侍奉刘邦之后,总共只被临幸过一次,还是在姐妹们的帮助下,这才有了代王刘恒的降生。
《老子》曰:“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也正是由于薄姬不受刘邦待见,这才让她在吕后掌权之时逃过一劫,成为唯一一个被吕后放出宫去的后妃。
刘邦死后,吕后将几乎所有后妃都囚禁起来,却唯独放走了薄姬,让她随着儿子代王去封地,做了王太后。
而薄姬的弟弟薄昭,也随行去了代地。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薄姬的家族在京城毫无根基,所以薄昭才会去投奔外甥,去往偏僻的代地。
正是因为薄家的情况如此,后来周勃、陈平才选择拥立母族毫无根基的代王登基。
汉文帝登基之后,曾经的从龙之臣都受到封赏,周勃被封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灌婴为太尉,这三人是在京城的大臣中功劳最大的三位。
而宗室中,也有三位功臣,分别是齐王刘襄三兄弟,刘襄封无可封,汉文帝便将原本被吕后从齐国割出去的城阳、琅琊、济南三郡复归齐国,他的两个弟弟都被封王,分别是朱虚侯刘章封为城阳王,东牟侯刘兴居封为济北王。
三个月后,汉文帝立长子刘启为太子,并将国舅薄昭封为轵侯、官任车骑将军。
汉文帝入京,金带着宋昌、张武等六人,为了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他先是让心腹宋昌、张武分别为卫将军、郎中令,负责守卫皇宫和京城。
在巩固了自己的帝位之后,他又将目光瞄向了有拥立之功的两大集团,功臣集团与宗室。
按理说,这两大集团对汉文帝上位居功至伟,他为何要如此“恩将仇报”呢?
其实,这还真怪不得汉文帝刻薄寡恩, 而是他们的存在,让汉文帝这个皇位如坐针毡,一想起来就让他胆战心惊。
试问,能将前一任皇帝从皇位上赶下来,并送上“非惠帝血脉”这么一份大礼的功臣们,又如何能让现任皇帝安心?
所处的位置决定了立场。
在登基之前,汉文帝自然是与功臣集团一个立场,可是自己当了皇帝之后,这些功臣、宗室,就变成了“乱臣贼子”,也是悬在自己头上的一柄利剑。
于是,短短3年内,齐王刘襄三兄弟先后不明不白死了,尤其是亲自将少帝刘弘从皇位上拉下来的济北王刘兴居,更是因为造反而被除国。
曾经是吕后忠犬、最会见风使舵、反复无常的陈平,在汉文帝登基一年后便死了,也算得以善终。
除了这几人之外,最令汉文帝忌惮的就只有绛侯周勃了,在对付齐王三兄弟的时候,汉文帝也没忘记朝中的周勃。
相比起周勃,颍阴侯灌婴当初抵御齐王刘襄,可以说是中规中矩,还算不上首尾两端,所以汉文帝对灌婴的信任度明显高一点。
诛灭诸吕一役中,周勃才是功劳簿最顶端的那人。
从汉高祖临终前让周勃与陈平诛杀樊哙开始,周勃便对陈平佩服的五体投地,所以在吕后时代,他一直跟随陈平做吕后的忠犬。
吕后驾崩之时,陈平是朝堂之首的右丞相,而周勃却是名义上掌管着军权的太尉,分别为文武最高官员。
在诛灭诸吕过程中,虽然计谋出自陈平,但是最终掌握实权,诛灭吕氏的还是太尉周勃,所以周勃是论功行赏的第一位。
所以,汉文帝上位之后,便将周勃封为右丞相,陈平为左丞相。
不得不说,征战沙场的周勃,在政治上真的不是陈平的对手,以前二人同在一条船上,利益相同,他跟随陈平自然处处都站在了胜利的一方。
可是,诸吕已灭,他们二人成为朝堂上势力最大的两人,早已经不是同一条绳上的两只蚂蚱,而是朝堂上的两条巨龙,他此时还没领会陈平的险恶居心,陈平只是为了降低自己的存在感,而将他推到了风口浪尖上。
周勃虽莽,但是他手下还是有能人的,在他当了一个多月的右丞相之后,便有人劝道:“您已经诛灭诸吕,拥立代王为帝,威震天下,居处尊位,此时不退,更待何时?”
居月馀,人或说勃曰:「君既诛诸吕,立代王,威震天下,而君受厚赏,处尊位,以宠,久之即祸及身矣。」勃惧,亦自危,乃谢请归相印。上许之。——《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周勃这个人最大的优点,就是“听人劝”,当初杀樊哙是这样,现在也是这样。
周勃当即向汉文帝请辞,汉文帝也没有挽留,直接同意了他的请求。
直到一年过后,再次被升任右丞相的陈平去世,汉文帝又将周勃任命为丞相。
此时,周勃可能觉得现在朝堂上只有自己才“配得上”这个位置,除了自己,其他人都没资格坐上右丞相之位,于是欣然上位。
好景不长,十个月后,汉文帝将周勃免去右丞相职务,打发回了封地。
岁馀,丞相平卒,上复以勃为丞相。十馀月,上曰:「前日吾诏列侯就国,或未能行,丞相吾所重,其率先之。」乃免相就国。——《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在周勃回到封地之后,有人上书告发其谋反,这才将国舅薄昭迁入其中,甚至连太后也被牵扯了进来。
周勃被汉文帝罢免丞相之位后,才后知后觉,自己再次出任丞相一职,是何其愚蠢的行为!
也许是亏心事做多了,周勃一会儿担心被皇帝派人诛杀,一会儿又担心被人刺杀。
于是,他整日铠甲不离身,哪怕是朝廷官员来他的封地拜见,他都身披铠甲,并让家人手持兵器护卫左右。
岁馀,每河东守尉行县至绛,绛侯勃自畏恐诛,常被甲,令家人持兵以见之。——《时间·绛侯周勃世家》
这样一来,不仅当地官员在面对周勃的时候感到不自在,甚至有人心中不禁联想到:“绛侯已经卸任太尉、丞相一职许久,为何整日甲不离身,甚至让家人也操戈,难道是……”
官员越想越后怕,于是便将自己的想法上告到了朝廷,让朝廷自己去决断。
汉文帝接到有人告发周勃想要谋反之后,当即将此事交给廷尉,廷尉马上将周勃逮捕入狱。
周勃被捕之后,先是给狱吏送了千金,狱吏给他指了一条明路,叫他请公主出来作证,因为他的长子周胜之娶了公主为妻。
周勃用这一招,虽然延迟了廷尉的审判,但是谋反事关重大,公主也帮不了太大的忙。
这时候,再迟钝的周勃也想明白了,想致自己于死地的并非“谋反”,而是皇帝。
“解铃还须系铃人”,想要脱身,还得在皇帝身上下功夫。
但是,中国人自古以来都是委婉的,哪怕托人办事,也不会直接找到他本人,于是他将目光瞄向的国舅薄昭。
想当年,自己与这个薄昭身份地位天差地别,他第一次来府中求见时候的那副谨小慎微的模样还历历在目,没想到转眼间,二人地位颠倒了过来,自己反而要求到他头上。
不过,经历过大风大浪的周勃,也不是等闲之人,他深知“舍不得孩子套不到狼”的道理,大手一挥,将自己封赏之后所得的财物,全部送给薄昭人,让薄昭在皇帝面前替他美言几句。
勃之益封受赐,尽以予薄昭。——《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而薄昭呢,大概也只得自己的斤两,没敢亲自在汉文帝面前去求情,而是迂回到去找他的姐姐,薄太后。
这天,汉文帝临朝,太后在宫女的搀扶下,颤颤巍巍来到汉文帝面前,抓起头上的帽絮就砸在汉文帝头上,怒骂道:
“当初绛侯身挂皇帝赐予的印玺,手握数十万大军都没谋反,现在屈居一个小小县城,反倒要谋反吗?”
汉文帝面子上虽然挂不住,但是汉朝以孝治天下,他不敢对太后发火,只能小心翼翼赔笑道“太后说的是,我也觉得绛侯谋反一事是子虚乌有,这便让人放他出狱”。
文帝朝,太后以冒絮提文帝,曰:「绛侯绾皇帝玺,将兵於北军,不以此时反,今居一小县,顾欲反邪!」——《史记·绛侯周勃世家》
周勃之事,就这么虎头蛇尾地结束了,也不知道是汉文帝本意就只是想敲打一下他,还是因薄太后求情之故。
经薄太后一事,汉文帝很快便知道他的舅舅薄昭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收受贿赂就不用说了,可是利用太后的身份来干涉朝政,这就让汉文帝无法忍受了。
公元前170年,终于让汉文帝找到名正言顺处置薄昭的理由,据说是薄昭杀了朝廷使者,具体是怎么回事,因何而杀,史书上并没有相关记载。
于是,汉文帝先是派大臣前去找薄昭喝酒,希望让薄昭能主动认罪,喝一杯毒酒,以尽舅甥俩最后的情分,给双方一个体面。
可惜的是,薄昭并没有让汉文帝如意,不知道是他没能领会喝酒的意思,还是舍不得死,总之是没有自尽。
汉文帝得知后,心中不快,“你不仁,可别怪我不义了!”
第二天上朝之后,汉文帝让侍者给朝中大臣们各自发了一件孝服,并点名道姓,让他面前去轵侯府中哭丧。
大多数朝臣心中一片迷惘,轵侯昨天还活得好好的,怎么突然就死了?
可是,看汉文帝和其他大臣的样子,似乎又不是这么回事?
除了少数几个位高权重的之外,大部分都是不知所以,只是跟着人群来到轵侯府中,一到门前,就大声嚎哭。
对他们来说,轵侯作为皇帝的舅舅,让他们哭丧也是理所应当。
当薄昭听到嚎哭声,从府中出来看到这一幕的时候,顿时吓傻了,私下问明了这些人的来意,知道是皇帝下的命令之后,他终究是放弃了最后的一丝侥幸,自杀而亡。
将军薄昭杀汉使者。帝不忍加诛,使公卿从之饮酒。欲令自引分,昭不肯;使群臣丧服往哭之,乃自杀。——《资治通鉴·卷十四》
对于薄昭这个身份来说,别说杀一个不知所谓的“使者”,哪怕是朝廷重臣,如何处置也是汉文帝一句话的事。
远的不说,七年前,也就是汉文帝三年的时候,淮南王刘长跑到辟阳侯家中,在他家门口将辟阳侯审食其毫无理由地锤杀。汉文帝别说杀刘长,连轻微的处罚都没有,就这么轻轻放过。
相比起刘长,薄昭与汉文帝的关系必然更加亲厚,杀死朝廷使者,不过是汉文帝给与明面上的理由而已。
联想到吕后故事,以及当年周勃一事,不难发现,汉文帝虽然放过了周勃,却将自己的舅舅薄昭彻底恨上了,甚至对他的母亲薄太后,也难免有一丝忌惮。
汉文帝不是怨恨他的母亲当众用帽絮砸他,而是对太后干涉朝政有一丝反感。
周勃谋反之事,无论真假,都是事关重大,都是朝中大事,何事轮到太后前来以个人主观想法为他求情?
大汉以孝治天下,汉文帝本身是孝顺的,他不能对母亲发火,却也不希望太后越陷越深,有进一步影响朝政的想法,于是他决定杀鸡儆猴。
当然,这里用这个词不太合适,或许薄昭做国舅之后,不能约束自己的行为,日益骄横,也是他的取死之道,收受周勃的贿赂便是其中最显著的外在表现。
汉文帝用哭活丧的手段逼死自己的亲舅舅,在后世引起了巨大的争议,有人认为此举太过不近人情,也有人认为此举靠打击外戚,树立了朝廷威望,维护了国家的长治久安。
主要参考资料:《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13日晚,一代名君康熙皇帝终于走完了他漫长的岁月里程,在北京畅春园溘然长逝。我们姑且跟随相关的记载,来看看康熙最后的几天是怎么度过的?《清圣祖实录》上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0月21日,康熙一行人前往南苑行猎。因为身体不详情>>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