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三国演义》和真实历史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和夸张。虽然小说中涉及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但它的叙述方式和虚构元素使它不可能被视为一个完全准确的历史记录。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被夸大或改编成了虚构故事,例如,小说中描述了关羽
郭女王
三国中迷住曹式两兄弟的美人,竟也未能善终,难道真是红颜薄命?
三国乱世里,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勇猛非凡且刚毅果敢
钩弋夫人死因有多种说法,但与汉武帝受到后宫干政的阴影不无关系
蜀汉灭亡之后 东吴是怎么坚持十七年之久的
司马懿为什么在曹操死了30年才敢造反呢?
楚王韩信,可信还是不可信?
三国赤壁一战,是什么原因让曹魏在很长时间不能组织大规模南征?
三国演义里眼泪最多的刘备,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道德?句句诛心啊
公平对决,赵云在张飞手下能撑几个回合?你看刘备诸葛亮怎么说
汉文帝将周勃提拔为丞相既是解除其军权也是使其为众臣做表率
三国中有4大“汉贼”,都是谁,他们最终下场如何
以演义为依据,蜀汉五虎上将围殴项羽,有几层胜算?
解析东汉战争:刘秀脱离更始帝,扫平河北流寇,争夺天下
汉武帝“巫蛊事件”死了多少人?
官渡之战,袁绍输得憋屈,全拜这二人所赐
蜀汉仅刘备刘禅两位皇帝就灭亡,而东吴却延续好几代,他们都是谁
袁绍看热闹,关羽不忘本
流民一怒汉难安,东汉时期的流民问题,为何如此尖锐?
三国:真正的虎将只有三个半,1个成虎,2个成神成圣,半个成皇帝
但《三国演义》和真实历史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和夸张。虽然小说中涉及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但它的叙述方式和虚构元素使它不可能被视为一个完全准确的历史记录。
《三国演义》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被夸大或改编成了虚构故事,例如,小说中描述了关羽单枪匹马过五关斩六将的故事,但历史上没有这样的记录。
而且,《三国演义》的叙述采用了小说家的叙述方式,强调了故事情节的紧凑性和戏剧性,但却失去了历史的严谨性和客观性。
其实在局势纷繁变动东汉末年,其实不只有三国,而是四国并存的,那这没被罗贯中提到的神秘的“第四国”,又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这个“第四国”位于辽东地区,也叫做燕国,是当时辽东地区的领导割据势力,影响着周遭的军事政治局势。
这个燕国当时的统治者是公孙渊,而燕国并不是由他直接创立的,辽东地区势力的兴起,故事还得从他的先辈,即之前的辽东太守公孙度的那个时期讲起。
公孙度来自襄平,因为其父公孙延在当地惹祸上身,不得不逃亡到遥远的辽东地区(玄菟郡),他身处异乡,面临陌生的环境和人群,始终保持着不屈不挠的精神,担起养家糊口的责任。
在辽东(玄菟郡),公孙度得到了一个名叫公孙域的当地太守的赏识。不过这位公孙域并不是慧眼识英才,而是在年轻的公孙度身上看到了自己曾经不幸离世的儿子的身影,而他的儿子叫公孙豹,与公孙度少时用名相同。
所以,公孙域给公孙度予无私的支持和庇护,认公孙度为自己的养子。而公孙度不仅恭敬谢恩,而且抓住了眼前的翻身机遇,为日后的霸业打下了根基。
后来公孙度因为被推举,走上仕途。在辽东任职期间,很快以其人脉和资源,被提拔为冀州刺史。
但因为在辽东除了由公孙域作为靠山,而没有其他的势力支撑,而当地人也对这个天降刺史心怀不满,所以没过多久他就又被罢免了。
不过幸运的是,曾经与公孙度一同读书的好友——徐荣,他是当时董卓的手下,为董卓势力的稳固和扩张做出了不少贡献。
在徐荣的帮助下,公孙度重新振作起来,因此公孙度被徐荣推举,成功地出任了辽东地区的太守一职。
但即使公孙度再次上位,因为自家在当地没什么势力,所以一些人也趁机打压排挤他,这时一个羞辱他的县令成为了公孙度的爆发点。
这个县令瞧不起公孙家,让公孙度的长子公孙康去军队中干最底层的职位——伍长。这个时候公孙度的心狠手辣就体现出来了,他直接让人将这个县令打死,并且拿辽东的上百户不安分的大户人家杀鸡儆猴。至此,公孙度在辽东的地位和势力正式确立。
而在董卓死后,天下大乱军阀混战,各个地区有点实力的人都以各种名号,自立为王,所以公孙度也打起了霸占辽东地区的算盘。于是他将所有反对他的部下全部诛杀,迅速稳定了统治集团,很快占据了整个辽东,成为一方霸主。
为什么在辽东地区立国要叫燕国呢?因为这里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是燕国的地域,而讲究一个名正言顺、向历史追求合法性是古代建立政权的传统,因此在辽东的割据势力就继承了燕国的名号。
在三国时期,辽东地区与中原诸侯的势力范围相隔较远,因此相对于其他地区来说,辽东地区内部更加安稳,加之受到公孙家族的管控,上下一心,没有内乱。
在这期间,处在辽东,临近高丽的公孙家虽然还要担心来自高丽入侵的困扰,不过当时的辽东燕国实力比较强劲,暂时没有卷入到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当中,所以由足够的实力抵抗外族的敌人。
原本在其他势力相互混战的时期,辽东地区内部可以做到和平发展,但造化弄人,事情终究出了差错。
对于激战正酣的魏蜀吴来说,辽东燕国此时是属于中立地区,而作为中立地区,最重要的就是保持相对的稳定以防止被各大势力占领或者遭受攻击。
打破这一平衡的,就是公孙度的孙子——公孙渊。在立国后,吴国一直和燕国保持着友好的来往,而且吴国官方也认可了辽东势力,认可公孙渊为燕王,互派使节积极交流。
但本来一直与吴国交好的燕国,却在一次交流中把吴国使团杀掉,并且派遣使节将人头给了魏国。
或许是出于政治意图,为了表达燕国对于其他国家的强势立场,以及对于其他国家示好的轻蔑态度;也可能只是一种战略手段,背后可能隐藏着某种阴谋或企图;又或许是因为畏惧和自己接壤的魏国之强大,因此献上敌国的人头以示友好。
无论如何,这种行为都没有达到预期的目的。不仅吴国开始视燕国为眼中钉,而且魏国也不信任辽东的示好,认为这有可能是别有二心,不能草草地和其达成合作,而且将这种忘恩负义的行为看作豺狼虎豹,认为早点灭掉这个隐患会更好。
最后,在魏国的出兵攻打下,辽东燕国不敌猛虎之师,最终覆灭在历史的长河中。
在三国时期除了,孙权、曹丕和刘备所建立的势力之外,还出现过不少强大的势力。
例如董卓废汉少帝刘辩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刘协为帝,并自封为东汉太尉、相国,掌管西凉军阀的大权,直接开启了东汉末年以至三国时代;
还有袁绍之弟袁术于公元197年在淮南称帝,自封为“皇帝”,年号“建安二年”,他自命为“大将军”,以“黄巾之后”自居,妄图成为中原的霸主。
这些势力最后都被其他的割据军阀所消灭打败,而我们今天介绍的“第四国”辽东燕国也有着相同的命运。
既然如此,为何董卓、袁术的军队势力都可以在《三国演义》的故事中有一席之地,而辽东地区的燕国却没有出现在《三国演义》中?
就像开头所说的,虽然《三国演义》中涉及了许多真实的历史事件和人物,但其夸张和虚构元素,以及小说的叙事方式与历史记录的不同,,使得它不能被视为一个相对可靠的历史记载,它更加偏向于一本基于历史改编的小说。
而小说最重要的,就是少讲或者不讲和主线故事与中心思想无关紧要的内容,更不要讲缺少戏剧性,缺少冲突和看点的故事。辽东地区恰恰是因为和魏蜀吴的交流或者说冲突很少,而燕国本身的建立过程也缺少写故事的可塑性。
比如说,燕国的存续时间实在是太短了,从有“燕国”的名号到北魏国剿灭,中间间隔才只有短短的一年,这和其其它三个国家平均五十年六十年的寿命相比,实在是不值一提,也写不出什么曲折的故事线出来。
而且它对中原局势的影响实在是太小了,连做陪衬的资本都没有。董卓好歹通过一己之力开启了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还有“酒池肉林”的历史形象可以加工;而袁术作为袁绍的弟弟,“黄巾之后”当然是影响了中原战局的重要力量。而公孙家和他们的燕国躲在辽东,既不参与战争,又几乎不与魏蜀吴三国或者其它势力有着直接的利益往来,它就像是战场上的一个小卒,直到被魏国灭掉也没人在意。
辽东地区虽然通过地理优势逐渐壮大,并且发展了一定的实力,但是在历史上实在是太没有存在感了,或许这就是罗贯中放弃描写燕国的原因。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13日晚,一代名君康熙皇帝终于走完了他漫长的岁月里程,在北京畅春园溘然长逝。我们姑且跟随相关的记载,来看看康熙最后的几天是怎么度过的?《清圣祖实录》上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0月21日,康熙一行人前往南苑行猎。因为身体不详情>>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