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王莽称帝之前,他的人生就是为了一个“名”字而活。这个“名”字是他前期无往不利的法宝,也是他最后身败名裂的缘由。 显赫家族里的“异类” 王莽的家族是西汉末期最显赫的外戚家族。他的姑姑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但是汉元帝和王政君没有什么感
郭女王
三国中迷住曹式两兄弟的美人,竟也未能善终,难道真是红颜薄命?
三国乱世里,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勇猛非凡且刚毅果敢
钩弋夫人死因有多种说法,但与汉武帝受到后宫干政的阴影不无关系
蜀汉灭亡之后 东吴是怎么坚持十七年之久的
司马懿为什么在曹操死了30年才敢造反呢?
楚王韩信,可信还是不可信?
三国赤壁一战,是什么原因让曹魏在很长时间不能组织大规模南征?
三国演义里眼泪最多的刘备,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道德?句句诛心啊
公平对决,赵云在张飞手下能撑几个回合?你看刘备诸葛亮怎么说
汉文帝将周勃提拔为丞相既是解除其军权也是使其为众臣做表率
三国中有4大“汉贼”,都是谁,他们最终下场如何
以演义为依据,蜀汉五虎上将围殴项羽,有几层胜算?
解析东汉战争:刘秀脱离更始帝,扫平河北流寇,争夺天下
汉武帝“巫蛊事件”死了多少人?
官渡之战,袁绍输得憋屈,全拜这二人所赐
蜀汉仅刘备刘禅两位皇帝就灭亡,而东吴却延续好几代,他们都是谁
袁绍看热闹,关羽不忘本
流民一怒汉难安,东汉时期的流民问题,为何如此尖锐?
三国:真正的虎将只有三个半,1个成虎,2个成神成圣,半个成皇帝
其实在王莽称帝之前,他的人生就是为了一个“名”字而活。这个“名”字是他前期无往不利的法宝,也是他最后身败名裂的缘由。
显赫家族里的“异类”
王莽的家族是西汉末期最显赫的外戚家族。他的姑姑王政君是汉元帝刘奭的皇后。但是汉元帝和王政君没有什么感情,只是因为王政君为汉元帝(当时还是太子)生下了长子,被汉宣帝喜爱的刘骜,因此才被封为皇后。所以在汉元帝时期,王家虽然是皇后的家族,但是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但是一切的转变都在竟宁元年(前33年),汉元帝驾崩,王政君的儿子刘骜继位为汉成帝,王家开始一飞冲天,王家一门同日受封五候,刘骜还在世的五个舅舅同时被封候。而不幸的是,王莽的父亲,王家老二王曼已经过世了,因此他们家没有被封侯。不仅如此,王莽的哥哥王永也很早就过世了,王莽一家都是孤儿寡母,只有靠年轻的王莽来支撑。
当然生在这样显赫的家族里,王莽一家也不至于要为生计而奔波,但是和其他五位封侯的叔叔等家庭比起来无疑是落寞的。如今无法知晓年轻的王莽看着几位叔叔位高权重,同辈的王家子弟都是吃喝玩乐,挥金如土时是什么心态。但聪明和自律的王莽肯定在寻找某种方式来找寻他们自己家的存在感,也是他王莽的存在感。而这个方法就是“名”。
王莽既没有自暴自弃,也没有跟风其他王家子弟去吃喝玩乐,去混“官二代”的圈子,也没有腆着脸去求自己的几位叔叔施舍自己荣华富贵,他选择了“求名”。
他不穿锦衣华服,虽然他穿的起,他一身儒衫,闭门苦读,照顾母亲和嫂子,抚养大哥的遗孤王光,对待自己的几位显贵的叔叔,既没有谄媚,也不是傲骨以对,处处都符合礼节。换言之,就是很有分寸的讨好,既让叔叔们喜欢他,但是又不会超越礼节贻人口实。
王莽
同时,他还向名士沛郡陈参学习《论语》,平时交往的也是饱学之士,和其他王家子弟或者显贵子弟相比,王莽在士人中的名声好得不得了。
有了这样的表现,王莽不仅在士人中声名远播,王氏家族的长辈们也很快注意到这个王家的优秀子弟,因为王家虽然显贵,但是他们是靠外戚身份执掌大权,在朝廷和士人中的声誉并不高,但是王莽有前途,年纪轻轻就能有这么好的名声,再加上尊敬这些老家伙,值得栽培。
该表现的时候表现,该出手的时候出手
如果仅仅把王莽看作是没有企图心的好学上进好青年,那么显然也低估了他。
在“求名”的过程中,王莽依然巧妙的在关键时刻做出表现和出手清除竞争者。
在阳朔三年(前22年),王莽的大伯王凤(时任大司马,执掌西汉国政)病危,一向对长辈有礼的王莽在王凤的病榻前照顾,衣不解带,亲尝汤药,估计王凤亲儿子都没他那么孝顺,把王凤感动的,在临死前对太后王政君和汉成帝面前一再举荐王莽。因此王莽被任命为黄门郎,正式进入朝廷中枢任职。
开始在朝廷任职的王莽凭借一贯的好名声,会做人,加之工作认真负责,严谨自律。在朝野内外,王家上下都声名鹊起。而王莽的叔叔们虽然轮流坐庄,把控朝政,但是随着年纪渐长,加上国政繁忙,如何把王家的第二代扶上帝国的最高统治阶层就摆上了王政君和他的兄弟们的议事日程。而当时的候选人有两个,一个是王莽,一个是淳于长(王莽的表兄弟,王政君的外甥)。而且淳于长善于投机,讨好王政君之余,还促成了汉成帝立赵飞燕为后,比王莽更受恩宠,但是淳于长得宠之后有些膨胀,不仅飞扬跋扈、骄横不法,甚至还言语调戏汉成帝的废后许氏。王莽收集证据之后,秉着大义灭亲的原则,向叔叔王根揭发淳于长的罪行,王根上报太后王政君和汉成帝后,淳于长被赐死。王莽顺利地清除了接班道路上的最大障碍。
王莽
绥和元年(前8年),38岁的王莽终于从叔叔王根那里接下了大司马的职务,或许觉得登上西汉王朝臣子之首的王莽终于可以松口气,放纵一下自己了吧。但是王莽位置越高却愈发克己奉公,低调做人,勤勉做事。所受赏赐和邑钱都用来款待名士,生活反倒更加俭约。有一次,百官公卿来探望他的母亲,见到王莽的夫人穿着十分简陋,还以为是他家的奴仆。王莽的这种表现使他更加受到朝野内外的颂扬,声望已经远远超越在他之前执政的叔伯们。
政坛低谷依旧不改本色
刚刚辅政一年多的王莽突然遇到政治生涯的一大挫折。王家把持朝政的最大靠山汉成帝驾崩,没有留下子嗣。王政君和王莽只好把汉成帝的弟弟刘康的儿子迎立为新君,是为汉哀帝刘欣。新皇帝有新的外戚家族,王家的主心骨王政君为保家族长远,下诏命令王莽辞职,但是根基不稳的刘欣颇有政治家的前途,他极力挽留在朝野内外声望很高的王莽。但是很快新外戚家族傅氏和丁氏就和王莽家族发生冲突,王莽再次请辞,汉哀帝这次批准了,但是仍顾忌王莽的声望把王莽留在京城,并且还保留生活待遇。不久汉哀帝干脆将王莽赶回封地,王莽也跌入了其政治生涯的低估。
被遣回封地的王莽闭门不出,安分谨慎,甚至在此期间大义灭亲,逼死了犯罪的儿子。从而使王莽的声名更隆,许多官吏和平民都为王莽被罢免鸣不平,要求他复出。
为了“名”,纵使成为孤家寡人也在所不惜
在王莽的求名之路上,的确有太多让人惊世骇俗的做法,他仿佛一个没有感情的卫道士,为了“名”他真正使自己成为孤家寡人,也使更多的官吏和平民把他视为圣贤。
在王莽被遣回封地期间,他的二子王获将家中的一个奴婢杀死了,这在当时的环境下,贵为前大司马的儿子,显赫的王家子弟,基本没有人敢于追究,最多赔偿些财物就能交代过去。但是王莽得知后,严厉斥责了王获,并且逼令自己的儿子自杀抵命。
王莽
如果说逼死二子王获是因为当时王莽自己身处政治低谷,害怕被人诟病。在汉哀帝驾崩后,王莽重新出任大司马,王氏家族再次掌握朝政,而且王莽的声望已经高得无以复加。他的长子王宇认为父亲王莽不让汉平帝和自己的母族卫氏见面,害怕汉平帝将来亲政后会报复王家,于是就听了别人的馊主意,将狗血洒在了自己家的府邸门口,想吓唬自己的老爹,结果被王莽发现,于是王莽以祸乱朝政为名,将长子王宇赐死。
王莽称帝后,原配夫人生的儿子只有老三王安和老四王临还在,但是三子王安精神不正常,于是四子王临被封为太子。因为王莽逼死自己两个儿子,他的原配夫人王氏哭瞎了眼睛,于是王莽就让王临去照顾自己的母亲,这一照顾,王临和他妈妈的侍婢勾搭在一起,又害怕老爸王莽发现,于是密谋杀死自己的父亲。结果被王莽发现,又被王莽赐死。
还有王莽的哥哥王显的儿子王光,自幼由王莽抚养长大,也被王莽赐死,王莽的孙子、女婿等等。不管这些人的死因是什么,但是每次王莽都要包装成自己大义灭亲,因公忘私。
以“名”致胜,登上皇帝宝座
通过几十年如一日的求名,王莽的声望高的无以复加,在汉哀帝死后,王莽重新掌权,他身边团结了一批汉朝官吏,饱学之士,再裹挟了不少被他感召的平民。给王莽加官进爵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而此后的皇帝都是孩童,根本没有政治能力。于是王莽先是进位安汉公,之后是宰衡,之后是摄皇帝,最终在万民的劝进声和投机分子不断制造的祥瑞和符命中登上皇帝宝座,代汉自立。
综上所述,王莽在登上帝位前,不停地追求名望,律己修身,亲民勤勉,博取了大量官吏和士人的拥戴,最终凭借这极高的名望,几乎没有遇到多少抵抗就顺利取代了汉朝。这在中国历史上也是极少见的,足见王莽的这条求名之路的厉害之处。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或许你们不知道,身为清朝皇帝的雍正是一个近视眼!然而这都不是问题,因为雍正有眼镜呀!据清宫史料记载,康熙皇帝年老后眼睛也不好,后来他得到了两广总督献上来的水晶眼镜,他自己戴着觉得不错后,就赐给了眼睛不好的儿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康熙本详情>>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