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斩蛇起义,刘裕射蛇,朱元璋与蛇也有一个故事

刘邦斩蛇起义,刘裕射蛇,朱元璋与蛇也有一个故事

()
中文名:
刘邦斩蛇起义,刘裕射蛇,朱元璋与蛇也有一个故事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刘邦是西汉开国皇帝,他斩蛇起义的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据《史记》记载,刘邦做沛县亭长的时候,他负责押送一批农民去骊山修陵,但是出发没多久,许多人就逃跑了,按秦法,刘邦有连带责任,也会受到牵连而杀头。 刘邦寻思,去是死,不去也是死,

三国名人推荐

刘邦是西汉开国皇帝,他斩蛇起义的故事出自司马迁的《史记》。

据《史记》记载,刘邦做沛县亭长的时候,他负责押送一批农民去骊山修陵,但是出发没多久,许多人就逃跑了,按秦法,刘邦有连带责任,也会受到牵连而杀头。

刘邦寻思,去是死,不去也是死,反正都是死,不如做个人情,把他们都放了,自己也好找个地方暂时避一避。于是酒后就把他们都放了,有十多人十分感念刘邦,表示愿意追随刘邦,刘邦于是带领他们先打算到芒砀山躲一躲。

走到丰西泽中时,有一条大蛇挡住了他们的路,别人都害怕,不敢前行。刘邦却说,“壮士行何畏”,大丈夫独步天下有什么好害怕的!说完,走到前面,趁着酒兴,拔剑将蛇斩为两段。

后面的人来到斩蛇的地方,看见一个老太太在路边放声大哭,就问她为什么这样伤心,她说:“我儿子是白帝子,变成蛇横在路上,被赤帝子杀了,所以痛哭。”人们以为她胡说八道,想要打她,这个老太太突然不见了。

刘邦斩蛇起义之后,又过了几百年,又出了一个射蛇的人,此人也是刘家人——刘宋高祖刘裕。

刘裕,小名为寄奴,他是汉高祖刘邦的弟弟——刘交的子孙,本是东晋将领,后来代晋自立,建立宋朝,史称刘宋或南朝宋,刘裕也是一位具有雄才大略的帝王,被后人誉为南朝第一帝。

据《南史·宋纪上》记载,刘裕一次伐木砍柴时,射伤了一条大蛇。第二天,刘裕再去时,听见有杵臼捣药的声音,接着发现有几个小童正在制药。

刘裕于是问他们,为何要制药,小童回答说:“我们的大王被刘寄奴射伤,因此要制药医治。”

刘裕追问道:“你们的大王既有神通,为何不杀了他?”小童答道:“刘寄奴是王者,不可以杀。”刘裕一听,便大吼道:“我就是刘寄奴,专门来捉拿你们。”

小童吓得弃药逃窜,刘裕便拿走他们的药。这种药对刀箭之类的伤害,疗效很好,刘裕南征北战都带着它,后人因此以他的小名,作为药的名字,名之为“刘寄奴”。

明太祖朱元璋也有一个与蛇的故事,记载于《明太祖实录》,明代郎瑛在《七修类稿》中对此也有记载,二书记载大体相同,不过,《七修类稿》相对简略一些。

据《明太祖实录》记载,在攻打鸡笼山返回和阳的路上,朱元璋下马休息,坐在一边打瞌睡,这时有个小蛇沿着他的手臂往上爬,左右感到惊奇,并告诉了朱元璋。

朱元璋看见这条蛇有足,十分像龙,但是没有角,朱元璋以为是神物,就祷告说:“如若是神物,请进入我的帽子。”蛇像是听懂了他的话,随即爬入了朱元璋的帽子。

这时,突然有士兵来报,和阳受到敌人的进攻,于是紧急行军,走了不到三十里,又接到报告,李善长已经把敌人打退了,惊喜之下而忘掉了小蛇。

回到和阳之后,朱元璋坐了很久,忽然想起小蛇的事,急忙拿下帽子,只见蛇在帽子里面,从容自若。

朱元璋于是倒了一杯酒,与蛇共饮,“乃引觞自酌,因以饮蛇,蛇亦饮”,蛇喝酒之后,蜿蜒爬行到了朱元璋的祖宗牌位上昂首四顾,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爬到了屋顶,后不知所踪。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朱棣报复建文帝旧臣(朱棣为什么要杀建文旧臣)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雍正的御用眼镜

或许你们不知道,身为清朝皇帝的雍正是一个近视眼!然而这都不是问题,因为雍正有眼镜呀!据清宫史料记载,康熙皇帝年老后眼睛也不好,后来他得到了两广总督献上来的水晶眼镜,他自己戴着觉得不错后,就赐给了眼睛不好的儿子胤禛,也就是后来的雍正皇帝。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康熙本详情>>

探索古建保护和城市生态和谐相生,呵护北京雨燕在正阳门筑巢——专访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文保专家袁学军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