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一直没意识到:自己必须死 韩信必须死,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刘邦从一开始就没有信任过韩信,只是将他当做夺取天下的工具罢了。 一旦天下尽入刘邦手中,韩信就没用了,他的存在对于刘邦来说只是威胁,说白了还是缺乏信任。 这主要和刘邦的用人方针有
郭女王
三国中迷住曹式两兄弟的美人,竟也未能善终,难道真是红颜薄命?
三国乱世里,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勇猛非凡且刚毅果敢
钩弋夫人死因有多种说法,但与汉武帝受到后宫干政的阴影不无关系
蜀汉灭亡之后 东吴是怎么坚持十七年之久的
司马懿为什么在曹操死了30年才敢造反呢?
楚王韩信,可信还是不可信?
三国赤壁一战,是什么原因让曹魏在很长时间不能组织大规模南征?
三国演义里眼泪最多的刘备,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道德?句句诛心啊
公平对决,赵云在张飞手下能撑几个回合?你看刘备诸葛亮怎么说
三国中有4大“汉贼”,都是谁,他们最终下场如何
以演义为依据,蜀汉五虎上将围殴项羽,有几层胜算?
解析东汉战争:刘秀脱离更始帝,扫平河北流寇,争夺天下
汉武帝“巫蛊事件”死了多少人?
官渡之战,袁绍输得憋屈,全拜这二人所赐
蜀汉仅刘备刘禅两位皇帝就灭亡,而东吴却延续好几代,他们都是谁
袁绍看热闹,关羽不忘本
流民一怒汉难安,东汉时期的流民问题,为何如此尖锐?
三国:真正的虎将只有三个半,1个成虎,2个成神成圣,半个成皇帝
跨越2243年的秦简出土,秦始皇暴君形象反转,文物上还刻了啥?
韩信一直没意识到:自己必须死
韩信必须死,这并非危言耸听。因为刘邦从一开始就没有信任过韩信,只是将他当做夺取天下的工具罢了。
一旦天下尽入刘邦手中,韩信就没用了,他的存在对于刘邦来说只是威胁,说白了还是缺乏信任。
这主要和刘邦的用人方针有关,刘邦用人,忠心第一,至于能力反而并没有那么重要了。是不是和你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但这就是事实。
我研究了汉朝几十位开国功臣的经历,发现刘邦的功臣主要分为三类。
第一类人是从刘邦起兵之前就认识的熟人。这些人以沛县人为主,比如萧何、曹参、夏侯婴、樊哙、周勃,还有刘邦的发小卢绾。
对于他们,刘邦知根知底,大家相处了几十年,对方是什么样的人,刘邦心知肚明。
因此,对于他们,刘邦给予了无条件的信任,他们便是刘邦集团核心中的核心。
而他们之中,除了萧何,真没什么有大才的人。他们有什么拿得出手的战绩吗?没有。
那么他们为什么会那么有名?因为刘邦信任他们,给他们最多的出场机会。
打仗打多了,只要不死,即使是庸才也能成为一个二流武将,运气好点立下大功,甚至可以成为一流武将。
说白了,他们的能力是日积月累磨练出来的。天知道刘邦为了磨练他们,吃了多少次败仗,这些事情属于黑历史,史书也不会记下来的。
最好的例子就是夏侯婴了,他以前就是个车夫罢了,后来跟随刘邦起兵,当个武将是不可能的,他没那本事。
但是刘邦是怎么安排他的?让他驾驶战车,指挥车兵部队作战。
于是,擅长驾车的夏侯婴便以名将的身份被后人所知,但是实际上呢,他武功很差,只不过驾车水平高罢了。
第二类人是中途投奔刘邦、忠心经过考察的人。
由于光靠沛县的班底,不足以完成征战天下的伟业,因此刘邦集团还需要吸纳大量核心人员。
于是刘邦在部队发展到一定规模后,开始吸纳新的成员。
对于这些人,刘邦不敢轻易委以重任,都是将他们放在身边好好考察,当确定对方的忠心后,才刚将其放出奇历练。
这些人中,以张良、陈平、灌婴、靳歙、王吸、薛欧、周昌、周苛比较有名。
以张良为例。
张良原本不是刘邦的人,他辅佐的是当时的韩王成。由于都是反秦的义军,他与刘邦共事了很长一段时间,刘邦对其信任有加。
后来项羽请刘邦参加鸿门宴,项伯因为欠张良一个天大的人情,于是冒死统治张良鸿门宴是个陷阱,不要和刘邦一同前往。
张良是怎么做的呢?他将此事告知了刘邦,并让其笼络项伯在鸿门宴上为其打掩护。
正是有了张良相助,刘邦才得以从鸿门宴全身而退。
然而当时张良还不是刘邦的人,却如此关心刘邦的安危。后来项羽杀死韩王成,张良投奔刘邦,自然不会怀疑其忠心。
第三类人则是非核心成员。
这些人大多自身就有一定势力,因为各种原因投奔刘邦。刘邦收留他们只是为了壮大自己的势力。
然而他们并非刘邦集团的核心成员,刘邦从未信任过他们,而韩信就属于这第三类人。
毕竟韩信到了刘邦军中也是做个管粮草的小官,并未呆在刘邦身边。刘邦对他并不了解,但是因为时局需要,不得不火速提拔他委以重任。
由于这第三类人随着时局变化叛降不定,因此刘邦对于韩信从未有过信任,反而是处处提防。
此时如果韩信能够表现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多半会被刘邦当做第二类人对待,接纳其成为核心成员。
奈何韩信的野心和他的能力一样强,关键还不带掩饰,这就犯了大忌。
刘邦自己吸引项羽的注意力,和项羽硬刚,派韩信率领大军四处攻城掠地。
此时的刘邦其实是对韩信很不放心的,奈何自己手下实在是没有拿得出手的帅才,能够统帅大军委以重任的只有韩信。
无奈之下,刘邦只能一边分权一边想办法遏制韩信发展个人实力。
别看韩信手握几十万大军,他连一个自己的幕僚或者心腹将领都没有,他的手下全是刘邦的人,而且都是那种对刘邦忠心耿耿的人。
于是,刘邦两次因为兵源不足,轻轻松松夺了韩信的兵。
特别是第一次,刘邦来到韩信军中,拿了他的兵符,将他的兵调走。结果韩信还在睡觉,对此全然不知,可见他的手下全是刘邦的人。
然而情况都到这一步了,刘邦的不信任昭然若是,韩信不仅不装孙子,还将自己的野心暴露无遗。
就在攻下齐地不久,韩信就派人去向刘邦报告战果,顺带提了一句。
说齐地太乱,叛服不定,需要有个齐王来管辖齐地,使齐地能忠于刘邦。然后韩信毛遂自荐,自己先暂时做个代理齐王,帮刘邦管理齐地。
别人毛遂自荐都是主公有需求问谁能解决这个问题,然后那些能人异士才自荐的。
韩信倒好,刘邦什么都没说,他就巴拉巴拉了一大堆,最后才表明意图,告诉刘邦自己想当齐王。
刘邦当时气得直跺脚,恨不得给那使者几个大嘴巴子。还是张良等人制止了他,让他以大局为重,干脆封韩信当齐王好了,事情才告终。
然而,在刘邦的心里,已经给韩信打上了“天生反骨”的标签,对他处处提防。要不是他功劳太大,不好下手,刘邦很可能称帝后第一个就把韩信给杀了。
韩信的不智之举
本来吧,即使刘邦对韩信恨得牙痒痒,但是只要韩信低调做人,不给人把柄。凭借他此前立下的不世之功,做一辈子楚王问题不大。
坏就坏在韩信心里没点数,一方面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危机,另一方面没有意识到已经进入了一个新时代,此时早已不是诸侯的时代了,这个天下皇帝说了算。
于是在韩信的一顿操作之下,最终将自己的最后一丝生机也给断送了。他的所作所为,简直可以堪称经典反面教材了。
失误一:收留钟离眛。
钟离眛是谁?项羽身边的四大心腹之一,楚汉争霸期间他可是给刘邦添了不少麻烦。
汉朝建立后,刘邦满天下的通缉钟离眛。由于以前和韩信关系不错,于是钟离眛便投奔韩信,希望得到庇护。
韩信果然没有让刘邦失望,他果断收留了钟离眛,这无异于给了刘邦拿她问罪的机会。毕竟在当时,钟离眛可是逆贼,犯的是十恶不赦之罪。
就在韩信收留钟离眛后不久,刘邦便收到了消息。很明显,韩信身边有刘邦的人在日夜监视他。
刘邦采取陈平的计谋,打着外出巡游的幌子,“顺路”途径韩信所在地。
按照礼制,身为楚王的韩信必须要前往面圣。
然而韩信做贼心虚,怀疑刘邦是不是知道了什么,所以要对付自己?(还算有点脑子)
正在犹豫不决时,有人向他建议,用钟离眛的脑袋去向刘邦请功,这样就可以化险为夷。
韩信有些心动了,钟离眛到是条汉子,一看韩信这样,也不啰嗦,直接自刎了。
于是韩信便拿着钟离眛的脑袋去见刘邦。
这无疑是不打自招。钟离眛之前都躲在哪里?刘邦满天下找他都找不到人,你韩信怎么突然就有他的人头了?是不是你窝藏了钟离眛?
于是乎,我们的兵仙韩信就这么被刘邦给抓了,实在是讽刺。
不过,刘邦还算是个实在人,竟然把韩信丢去按正常流程会审。
会审的官员中有不少韩信的老熟人,自然不会刻意为难韩信,最后会审的结果是因为证据不足,将韩信给放了。
不过刘邦依然以此事为借口,将韩信的楚王给废了,收回其封地封给了几个刘姓宗室,将韩信改封为淮阴侯。
失误二:意图谋反
韩信一下子从掌管封国军政大权的诸侯王,变成了只有封地食邑,没有实权的列侯。从此,他只能看刘邦的脸色行事。
对于刘邦来说,此时的韩信的威胁已经大大降低,如果他能老老实实做一辈子闲散侯爷,刘邦还是愿意养他一辈子的。
奈何韩信到了这时候,还没看清形势,还在心里埋怨刘邦。最后,他做出了一个绝对错误的决定,使得自己陷入了必杀之局。
当时,陈豨晨曦出任巨鹿郡守。临行前韩信为他送行,交谈中,韩信竟然教唆陈豨在外起兵反叛,到时候自己在京城做内应,控制住朝臣,二人合力夺取大汉江山。
当时刘邦以及一干功臣都在世,异姓诸侯王的力量已经被废除了。这天下已经没有力量可以威胁到大汉江山的稳固,此时反叛与作死无异。
韩信最大的失误,以及亲兵为何没有救他
就在韩信紧锣密鼓地实施他的计划的时候,却发生了一个意外,有人竟然向朝廷告密了。
更离谱的是,韩信竟然没有发现。作为一个常年行军打仗的大将,这警惕性实在是太差了,从这点也可以看出,他的计划难以实现。
当时,刘邦正在外领军打仗,城中大事皆由太子、吕后以及丞相萧何决策。
虽然太子很废材,但是吕后和萧何都不是普通人,什么大场面没见过。
他们一点也不惊慌,反而很淡定地商讨如何对付韩信,最后的结论是:由萧何将韩信骗进宫中,再由吕后将其处死。
萧何依计找到韩信,谎称陈豨的军队已经被刘邦的大军击败,宫中在大摆庆功宴,要韩信一起进攻参加酒宴。
此时,韩信犯了此生最大的失误,他竟然没有带亲兵,就这么和萧何一起进宫了。
之所以会这样,是因为他对萧何绝对的信任。而这一切都要从他们第一次见面说起。
当初韩信在项羽手下混的不如意,于是一气之下改投刘邦,结果还是当个小兵。
当时萧何在军中当军师,顺便负责后勤。当时韩信负责看管粮草,因此和萧何经常见面。
这一来二去熟络了,自然就多了聊天的机会。这一聊,简直把萧何惊呆了,原来军中仅有此等熟知兵法的神人。
于是便想找机会向刘邦举荐韩信。
可惜萧何还没找到机会,韩信便因为一直得不到重用跑路了。
于是萧何顾不上其他,奋力追赶韩信。结果刘邦听到的消息是:军师跑路了。
刘邦当场呆掉了,他手下就这一个谋士,萧何要是不在了,这仗还怎么打?他手下那群武将连个计谋都不会用,难道要和无敌的楚军硬钢?
还好过了一会,萧何便带着韩信回来了。刘邦问明缘由后,喜极而泣。
刚说手下的武将连个用计谋的都不会,萧何就给他找了个会用兵法的,于是对韩信委以重任。
在韩信看来,萧何是自己的伯乐,他是不会害自己的。然而实际上,萧何的举动只是对刘邦尽忠罢了,他和韩信的关系并没有韩信想得那么好。
所以当韩信要威胁到刘邦的江山时,萧何毫不犹豫地去除掉韩信。
当韩信跟着萧何进入宫中,才发现中计了。他被重兵包围,插翅难飞。此时,他虽然很愤怒,但是还算淡定。
因为,当年刘邦曾向他许诺“三不杀”:见天不杀,见地不杀,见铁器不杀。此时天下人尽知,如果他被杀,那么刘邦这皇帝的名声就臭了。
他太天真了,刘邦可是流氓出身,也不想想为什么他要做出这么绕口的许诺?里面肯定有猫腻。
于是乎,韩信被人用麻袋装起来,吊在屋檐下,用木棍给敲打死。是真正的上不见天下不着地,也没用铁器。
这种实在是太憋屈了,而当他的亲兵得到消息的时候,为时已晚,韩信已经死得不能再死了。
总结
韩信的死,真的不能怪刘邦太狡猾,只能怪韩信在政治上太幼稚。
虽然他带兵打仗是把好手,但是本质上讲,他和项羽是一类人,只适合带兵打仗,不适合身居高位。
韩信到死都没有看清局势,于是走出了一步步坏棋,将自己逼上了绝路。最后更是天真的没带上亲兵随行,死得非常憋屈。
对于他来说,也许是在战场上是更好的归宿。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公元1735年,在位13年的雍正皇帝去世。随后,雍正第4个儿子弘历继承了皇位,弘历的年号为乾隆。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乾隆皇帝。但弘历继位也有很多问题,弘历并不是雍正皇帝的长子。那么,雍正皇帝为何没有选择老三弘时,而是选择了老四弘历呢?在古代社会中,婴详情>>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