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是削藩,汉景帝赢了,建文帝却输了,朱允炆输在了哪里?

同样是削藩,汉景帝赢了,建文帝却输了,朱允炆输在了哪里?

()
中文名:
同样是削藩,汉景帝赢了,建文帝却输了,朱允炆输在了哪里?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江山不是一人打下来的,但凡天下初定都少不了对功臣的奖励。裂土分封,对帝王而言犹如一把双刃剑,不封不行,封了又成为祸患。 历史上,在汉代、晋、明、清都发生过因削藩而引发的叛乱。汉代有吴楚七国之乱,晋朝引发了“八王之乱”,明朝削藩引发靖难之役,

三国名人推荐

江山不是一人打下来的,但凡天下初定都少不了对功臣的奖励。裂土分封,对帝王而言犹如一把双刃剑,不封不行,封了又成为祸患。

历史上,在汉代、晋、明、清都发生过因削藩而引发的叛乱。汉代有吴楚七国之乱,晋朝引发了“八王之乱”,明朝削藩引发靖难之役,清朝则引发了三藩同反。在这四次叛乱中,除了靖难之役叛乱成功外,其它三次叛乱均以失败告终,但是西晋也因此而走向了衰落。

那么同样是削藩,为什么西汉景帝时爆发的吴楚七国之乱能被平息,而明初建文帝却灭不了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呢?

对于这两场目的相同的叛乱,汉景帝赢了,建文帝却输了。有学者将前者的胜利归结于“得到人民的支持”,难道后者正统的建文帝就没有“得到人民的支持吗”?显然这样简单的解释是不能成立的。

那么真实原因究竟是什么呢?这个问题还要看两朝各自的历史环境和军事实力如何。

汉景帝削藩的优势

周朝初建时,分封了八百个诸侯,到秦统一天下后,没有对功臣和亲人进行尺土之分,天下无诸侯,自然也就不存在诸侯割据了,但是秦国很快就亡国了。

到了汉代,立诸侯以拱卫京师、藩屏王室,又显得十分重要了。但是诸侯国的封地有大忌:即封地不能太富饶,不能太险要,且山海不封。

汉代分封藩王就犯了大忌,比如在汉代先后有四人被封为淮南王,其中就有三个谋逆造反的,先是英布、次是刘长,三是刘安。他们凭什么造反?只因淮南国大而富饶,并且地理位置险要。富,有造反的资本,而险要,则觊觎天下。

汉初,得到受封的功臣有一百余人,后因叛乱诛杀了一批。经过文景之治后,汉朝人口激增,各大小诸侯也受益匪浅。比如,大诸侯像萧何、曹参、周勃、灌婴的后代,其食邑人口达到了四万,一些小诸侯也翻了一倍。

诸侯的强大对朝廷是一个潜在且致命的威胁,特别汉代经历过几次这样的谋逆之后,对于诸侯王实力的增强更加的忌惮。早在汉文帝时,贾谊就提出“众建诸侯而少其力”,文帝深知其难,没有完全采纳。

到景帝时,各个藩王的实力更加让朝廷不放心了,特别是吴王所属之地,刘邦分封藩王时,将吴楚分封给他哥哥刘仲的儿子,也就是他的侄子刘濞,称吴王。吴楚所属之地为鱼米之乡,富甲一方,在诸侯王中是最有实力的藩王。

汉景帝听取晁错的建议,并决定借晁错之口,将削藩的政策落实,这样既可以达到削藩的目的,又不会使自己直接在各个藩王之间落下口舌。

当朝廷的削藩令传到吴国封地时,刘濞随即发动了叛乱,他联合胶西王、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楚王、赵王,打着“清君侧”的名号,发动了历史上著名的“吴楚七国之乱”。

七国叛乱的消息传到朝廷后,汉景帝立即在军事上做出了对应的部署:太尉周亚夫率领三十六将军为主力,进攻吴楚;郦寄攻赵军,栾布攻齐诸国,拜窦婴为大将军,屯兵荥阳,监视齐赵,作为后援。

并在关键时刻诛杀了晁错,这样叛军的“清君侧”也就失去了理由,成了赤裸裸的造反,这样汉景帝也就赢得了舆论力量的支持。

最后,周亚夫在三个月之内便平定了“七国之乱”,各王皆诛,不得不说,周亚夫是这次平乱的重大功臣。

由此,我们可以总结,汉景帝时的削藩,它本身是有根基的,早在汉文帝时期,削藩一事就被提上了历史日程。到了汉景帝,当他决定实施这一政策时,已是有策略有组织有应对措施了,特别是在军事上有杰出才能的周亚夫独当一面,最终推进了削藩的顺利进行,从而为汉武帝时期实行推恩令打下了基础。所以,西汉的削藩是层层递进式的。

建文帝的失败,朱元璋难辞其咎

反观建文帝与朱棣的较量,建文帝则显得幼稚很多,基础也不稳。在太子朱标死后,朱元璋为防儿子们内讧,当时朱元璋的三个儿子都是手握重兵,秦王、晋王和燕王的封地都是边境重镇,一旦出现内讧,后果将不堪设想。于是选了皇孙朱允炆继位,是为建文帝。

按照朱元璋的出发点是,由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们看守大门,建文帝的江山就能坐稳了。而且朱元璋为了子孙的千秋万代,在明初期就对一批有威胁的功臣进行了诛杀,到了打算让皇孙继位后,他又故技重演,把仅存的几位元勋也干脆送走了。

但是新的荆棘却慢慢壮大了,这些荆棘就是藩王。这些藩王的军权很大,地位极高。他们可以在自己封地建立王府,设置官署,每个王府都设有亲王护卫军,数量从三千到一万九千人不等,而且封在长城线上的亲王还不止如此。

遇到紧急情况时,地方守兵也归亲王指挥,同时亲王还是地方守军的监管人,是皇帝在地方的军权代表,一旦地方有变,护卫军可以单独应战。京师危急,可起兵勤王,达到屏藩皇室、翼卫朝廷的目的。

朱元璋以为把军权托付给亲子,就高枕无忧了,恰恰忽略了一个制衡的问题。没有了约束,没有了对手,这些叔叔们谁愿意听一个黄毛小子的指挥呢?

秦王、晋王和燕王都多次率军北征,就连其他一些小王们敢都随兄长们征战过沙场。频繁的征战不仅锻炼了诸王,而且也促进了他们与军队之间的紧密联系,军功、实力以及皇子的身份,都使诸王有足够的实力与朝廷相抗衡。

朱元璋终其一生,都没有重视藩王的问题,到了朱允炆继位之后,他已然意识到了藩王的威胁,“敌虏不靖,可用诸王抵御,诸王要是不安封国,朝廷又拿什么去防御呢?”

即使意识到也仍然是无方应对的,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朱元璋风过世15个月,建文帝的削藩就引发了燕王的起兵,打着奉天靖难、清除君侧的旗号,历时四年的“靖难之役”爆发了。

从军事实力来说,朱棣当时并不占优势,反而处于守势。他的战略为:巩固北平根据地,利用内线作战的有利条条,变被动为主动,争取各个击破。朱棣的优势在于,他拥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善于把握时机。

而建文帝一方,由于缺乏战争经验,在用人上犯了不少错误,重点是无人可用,即使政治舆论占主导,也不缺钱,但没有能力挽狂澜的大将,建文帝先启用了耿炳文,李景隆出征,但都先后败于朱棣手下,最后一切也都成了浮云。

由此可见,朱允炆削藩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军事实力太弱,朱元璋制定的统治秩序是失败的。

由此可见,在夺位维权上,政治和军事是两把不可或缺的利器,既要有战略眼光,又要有与这相匹配的军事人才。所以,汉景帝赢了,朱允炆输了。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朱棣报复建文帝旧臣(朱棣为什么要杀建文旧臣)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雍正在文化方面的举措

雍正帝在位期间为什么巩固统治,在文化方面做了一系列改革。那么雍正帝都对文化方面下达了哪些指令呢?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雍正帝的这一系列改革对于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雍正帝实行文化专制雍正时文字狱日益频繁,汪景祺因“谄附”年羹尧而立斩枭首,查嗣庭因趋奉隆详情>>

探索古建保护和城市生态和谐相生,呵护北京雨燕在正阳门筑巢——专访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文保专家袁学军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