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是中国历史真正意义上的华夏民族大一统政权。 而在这王权霸业成就的背后,自然离不开其他人的鼎力相助。 张良、韩信和萧何被誉为“汉初三杰”,为大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只是功高盖主,必然会引发君主猜忌和怀疑。 在刘邦平定天下之后,三人也迎来
郭女王
三国中迷住曹式两兄弟的美人,竟也未能善终,难道真是红颜薄命?
三国乱世里,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勇猛非凡且刚毅果敢
钩弋夫人死因有多种说法,但与汉武帝受到后宫干政的阴影不无关系
蜀汉灭亡之后 东吴是怎么坚持十七年之久的
司马懿为什么在曹操死了30年才敢造反呢?
楚王韩信,可信还是不可信?
三国赤壁一战,是什么原因让曹魏在很长时间不能组织大规模南征?
三国演义里眼泪最多的刘备,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道德?句句诛心啊
公平对决,赵云在张飞手下能撑几个回合?你看刘备诸葛亮怎么说
三国中有4大“汉贼”,都是谁,他们最终下场如何
以演义为依据,蜀汉五虎上将围殴项羽,有几层胜算?
解析东汉战争:刘秀脱离更始帝,扫平河北流寇,争夺天下
汉武帝“巫蛊事件”死了多少人?
官渡之战,袁绍输得憋屈,全拜这二人所赐
蜀汉仅刘备刘禅两位皇帝就灭亡,而东吴却延续好几代,他们都是谁
流民一怒汉难安,东汉时期的流民问题,为何如此尖锐?
三国:真正的虎将只有三个半,1个成虎,2个成神成圣,半个成皇帝
跨越2243年的秦简出土,秦始皇暴君形象反转,文物上还刻了啥?
夷陵之战的背后是什么样的政治决策?真相是什么?
这也是中国历史真正意义上的华夏民族大一统政权。
而在这王权霸业成就的背后,自然离不开其他人的鼎力相助。
张良、韩信和萧何被誉为“汉初三杰”,为大汉江山立下了汗马功劳。
只是功高盖主,必然会引发君主猜忌和怀疑。
在刘邦平定天下之后,三人也迎来了不尽相同的人生命运和结局。
韩信被灭族,萧何积劳成疾、病逝而终。
只有张良一人归隐田园,独善其身。
作为西汉第一谋臣的张良,最终是怎么做到的呢?
或许用“知进退,明得失”六个字,最能体现他的人生!
天下争霸中的汉初三杰
秦汉之交、群雄逐鹿的风云年代,刘邦在楚汉争霸中取得最终的胜利。
他依靠的不是管理制度严密,不是军事兵力强盛。
他的“强”,核心在“人”!
其中,最关键的三个人被誉为汉初三杰风云人物。
分别是,百战百胜的韩信、善用贤人的萧何,以及运筹帷幄的张良。
正是在他们三人的协同配合下,刘邦才得以在楚汉争霸中以弱胜强,取得最终胜利。
韩信以统帅身份跟随刘邦征战沙场,将他国的军队打得连连败溃,被人称为百胜将军。
历史上最有名的一次应该是韩信与赵国的背水一战。
当时的刘邦处境恶劣,只能给韩信三万兵力。
但面对赵国的二十万大军,这无异于以卵击石。
可就是在这样兵力悬殊的境况之下,韩信暗暗派了一支几千人的小分队去袭击对方大本营。
紧接着,他让自己的先锋部队先过河,在敌军背水处扎营。
如此,先锋部队处于退无可退的绝境当中,自然会激起旺盛的斗志。
但同时,又不能堵死其生还希望。
因此,当小分队偷袭敌军的消息传到先锋部队的时候,再一次鼓舞了士气。
就这样,轻敌的赵军在一夜之间土崩瓦解。
“背水一战”的战术到如今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但却无人再敢使用。
因为这需要考量的因素是方方面面的,稍有不慎就会满盘皆输。
从这场战役中也能看出韩信超脱凡人的军事才干。
萧何是西汉的开国功臣兼丞相。
虽然他在计谋和军事上的本领逊色于张良和韩信,但才能出众、慧眼如炬。
早年,萧何就平易近人,待人接物皆有礼数。
其识人的技能更是应用得炉火纯青。
在遇到刘邦时,所有人都觉得他是地痞流氓之辈。
只有萧何看出此人气宇轩昂,天资风骨,颇具一副贵人之相。
这也为他日后追随刘邦奠定了有利的基础。
就连韩信,也是萧何力荐给刘邦的。
然而,韩信因为不被刘邦重用,灰心丧气,骑马离开,就有了萧何月下追韩信的典故。
事实上,当时出逃的将军有很多。
但萧何唯独去追了韩信一人。
因为他已经看出,韩信对于汉营而言,是百年难得一遇的天才,日后一定大有所为。
也正因此,他多次用心良苦地劝说刘邦要重用韩信。
这才有了日后威风凛凛的韩信大将军。
不仅如此,萧何的政务能力也是极强的。
他在押运粮草等后勤事务上做得井井有条,让刘邦无后顾之忧。
因此他被列为西汉建国以来的最大功臣。
而张良则是一直在刘邦身边充当军师的角色。
所谓“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他的谋略能力是所有人有目共睹的。
峣下用计破敌,鸿门宴上帮助刘邦脱离险境,都是张良的策略和计谋。
当初,项羽和刘邦分别率领一支起义军并约定:最先攻下咸阳城的人才可以称王。
公元前207年,刘邦先项羽一步成功攻破了咸阳城。
项羽知道此事后非常愤怒。
他打算率领四十万大军抢夺咸阳,并一举歼灭只有十万大军的刘邦。
张良得知此事后,建议刘邦不要正面与项羽较量。
而后,他提议在咸阳附近的鸿门设下宴席,让刘邦亲自去鸿门迎接项羽。
并说自己只是看守咸阳,等着项羽来称王的。
这才躲过了一劫。
鸿门宴后,项羽将巴蜀和汉中封给了刘邦。
到了那里,也是张良规劝刘邦要隐忍以谋大事,利用巴蜀物阜民丰之利来暂避混乱局面,伺机而动。
西汉专制下的三杰命运
可以看出,刘邦建立的辉煌帝业并非他一人之功劳,而是千千万万才能与胆识过人的文臣武将共同打拼出的帝国蓝图。
这其中,汉初三杰可以称得上是功高盖主。
就连刘邦自己也曾向群臣承认:
“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
也正是因为三人的功劳最大,后来才成为刘邦最不放心的人。
《史记》中记载:“刘邦慢而悔人,轻士善骂”,心胸有狭隘之嫌。
面对瞬息万变的朝野纷争,所有威胁王权之人,即便没有逆谋之心,刘邦也心生疑虑,想要杀之以除后患。
三人当中,最令世人意难平的当属韩信。
他的军事才干应该说是百年难得一遇,且对刘邦忠心耿耿。
但刘邦对他却从来不放心。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所记载,韩信曾言明:
“臣事项王,官不过郎中,位不过执戟,故背楚而归汉”
。
韩信早前跟随项羽不被重用,既没有高官厚禄加身,又不能获得施展才华的一席之地。
在无奈之下,他才转投刘邦麾下。
这或许让刘邦一直心有介怀。
而在楚汉争霸中,韩信也曾屡屡犯下大忌。
无论是在荥阳事件,还是郦食其事件中,韩信都表现出对刘邦的不尊重。
直到钟离眛事件,他彻底激怒刘邦。
当时,韩信被分封到楚国后,居然收留了刘邦一直很痛恨的钟离眛。
在刘邦多次逼迫之下,他才勉为其难地让钟离眛自尽。
也是因为此事,他被贬为了淮阴侯。
韩信功高盖主,又不懂收敛,最终为他招致了杀身之祸。
他被萧何和吕后联手骗至长乐宫,最终以谋反罪,而斩杀。
韩信的死虽然是刘邦授意的,但却跟萧何也脱不了干系。
因此历史上有“成也萧何、败也萧何”的说法。
但不同于韩信的轻狂傲慢,萧何虽然也居功至伟。
但他一直保持低调,居功不自傲,且善于揣摩刘邦心思。
相传,刘邦率兵征讨时,都会问及萧相国在长安做什么?
使者都会如实相告:萧相国爱民如子,做了很多关乎国计民生的好事。
刘邦听后虽然表面不动声色,但心中已经暗自盘算。
萧何已是一国丞相,位高权重,现在又受百姓的爱戴拥护。
他的心中难免升腾起忧虑。
正所谓共患难易,同富贵难。
萧何自己也深知引起了刘邦猜忌。
因此在刘邦平定叛乱之后,选择用“自污”的方式来消解刘邦的疑心。
《史记》中对此记载:
“上罢布军归,民道遮行上书,言相国贱强买民田宅数千万。”
萧何也因此事,晚年入狱受审。
虽然境况凄凉,名声尽毁,但比起韩信,最起码也算保全了性命。
而在三杰当中,结局最为圆满的就是“以三寸舌,为帝王之师”的张良了。
看到韩信等一众功臣都因为刘邦的猜忌,而命葬黄泉。
张良明白,同样的命运迟早有一天也会落在自己的头上。
为求自保,他曾三年不食五谷,五年不出家门,不制造任何刘邦除去自己的借口。
最后,张良来跟刘邦请辞。
刘邦本欲赏赐张良三万户,但都被他婉拒。
而且,张良还多次表示,自己跟随刘邦征战天下只是为了报当年灭国之仇。
如今大仇得报,
“愿弃人间事,欲从赤松子游耳”
。
因此,他晚年归隐,不问世事,过上了闲云野鹤、求仙问道的逍遥日子,完美地保全了自己的身前身后名。
“知进退 明得失”:张良的自保之法
张良作为刘邦的谋士,懂得自保之道也是预料之中的事。
所谓谋己者擅长自保之道,谋国者可辅一国之军,谋天下者可经天纬地。
而张良将这三重谋略集于一身,最后把谋士之根本定向于谋己。
因为他知道,作为谋士如果不懂自保之道,即便在生前取得多么显赫的功绩,死后也将是一抔黄土,毫无意义。
“狡兔死,走狗烹”,汉初三杰里只有张良算得上全身而退。
他的自保之法就藏在“知进退、明得失”六个字里。
对于权力纷争张良看得非常淡泊。
虽然很多极具智慧的战略计谋都出自张良,但他却甘居幕后,做刘邦背后默默无闻的人。
正如《道德经》中所言:
“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
。
不争不抢也正是他胜于韩信和萧何的地方。
萧何是文官,朝中自然有一大批大员追随拥护。
而韩信是武将,常年征战沙场也揽获了很多誓死效忠的将士。
只有张良没有任何官职品衔,仅为刘邦一人所用,自然构不成太大的威胁。
而且张良非常懂得揣度刘邦心理,审时度势。
所谓“义不讪上,智不危身”。
张良深知,伴君如伴虎。
所以,他在遇到重大问题的时候,从来不直接表态,而是先询问过刘邦的态度之后,再提出自己的建议。
正如鸿门宴前,张良得知项羽要歼灭刘邦。
在献计时,他会先问: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当刘邦也意识到,自己的兵力不足以与项羽抗衡时,他问张良该怎么办。
张良才说出自己的进一步计划。
同时,在这件事上,张良还做到了不揽功。
在劝谏刘邦缓称王的事情上,明明是张良起了关键性作用。
但他却将头等功都转给了樊哙和刘敬。
这不得不让人暗暗称绝。
最后在刘邦得天下之后,要首封张良三万户,这相当于一个诸侯国了。
但张良懂得以情动刘邦,推辞道:
“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
他只留与刘邦最初相遇的地方作为封地,用于日后感情念怀。
刘邦听后大为动容,便同意他离去。
后记:
同为刘邦鞠躬尽瘁的汉初三杰,最终命运却是如此不同。
韩信功不世出,天下无敌,但却以下犯上,招来杀身之祸。
萧何一心为公却受猜忌,难守初心,卷入损他利己的是非纷争。
只有张良一人不被繁华迷乱眼,内心坚守如一。
纵观张良的一生,正如刘邦的评价,他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做事遵从自己的本心,但又不会逾越规矩给自己招揽祸事。
知进退,明得失。
他在审时度势间收放自如,将一个“度”字拿捏得恰当好处,才最终收获了人生的安稳和丰盈。
诛九族来自于秦商鞅变法之后的“夷三族”。“九族”的包括内容有不同的内容,一说是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古时称从本身下数第八世孙为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之子(姑姑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陆游作为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其在历史上的定位是“爱国诗人”。陆游这位兼学养、品性与书艺于一身的大家,飘逸遒丽,潇洒出神的书法,在尚意的宋代书坛,堪称独树一帜。笔者试就陆游书法风格及特征作一浅析。陆游生于北宋宣和七年(1125年),卒于嘉定三年(1210年),字详情>>
“小燕子,穿花衣,年年春天来这里……”这首耳熟能详的儿歌,是很多人儿时对燕子的最初印象。而对于“雨燕妈妈”袁学军而言,黑褐色羽毛、胸腹有白色细纹的北京雨燕则倾注了她满满的热爱。身为北京中轴线遗产保护中心的研究人员,袁学军和团队在国内开创性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