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世一说起垓下之战,便是刘邦韩信摆下“五军阵”,和项羽进行了一场堂堂正正的决战,这是一个流传至今的“历史级误解”。 堪称决战过程唯一记载的文字版: 【《史记-高祖本纪》: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陰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
郭女王
三国中迷住曹式两兄弟的美人,竟也未能善终,难道真是红颜薄命?
钩弋夫人死因有多种说法,但与汉武帝受到后宫干政的阴影不无关系
三国乱世里,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勇猛非凡且刚毅果敢
司马懿为什么在曹操死了30年才敢造反呢?
楚王韩信,可信还是不可信?
三国赤壁一战,是什么原因让曹魏在很长时间不能组织大规模南征?
三国演义里眼泪最多的刘备,到底是真仁义还是假道德?句句诛心啊
公平对决,赵云在张飞手下能撑几个回合?你看刘备诸葛亮怎么说
三国中有4大“汉贼”,都是谁,他们最终下场如何
以演义为依据,蜀汉五虎上将围殴项羽,有几层胜算?
汉武帝“巫蛊事件”死了多少人?
流民一怒汉难安,东汉时期的流民问题,为何如此尖锐?
三国:真正的虎将只有三个半,1个成虎,2个成神成圣,半个成皇帝
“方说曹操,曹操就到”,事实上还有下半句,只是无人敢提
关羽不满黄忠的封赏,为何对魏延的封赏沉默不语?你看魏延干了啥
传秦朝名将蒙恬发明毛笔
三国毫无忠实度五大将军排行,三姓家奴吕布仅第二,第一无人不服
美媒:基因研究揭开匈奴社会结构之谜
盗墓奇谈:刘备的大墓,居然盗墓贼都不敢进
后世一说起垓下之战,便是刘邦韩信摆下“五军阵”,和项羽进行了一场堂堂正正的决战,这是一个流传至今的“历史级误解”。
堪称决战过程唯一记载的文字版:
【《史记-高祖本纪》: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淮陰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项羽之卒可十万。淮陰先合,不利,卻。孔将军、费将军纵,楚兵不利,淮陰侯复乘之,大败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
最常见的图片版:
《中国军事通史》对此的阐述最具代表性:
如果我们对一个历史事件的记载存疑,最好的办法是提出疑问,而垓下之战如果真是上述所说的这样,那么至少存在以下几个重大疑问:
1、刘邦韩信自然想决战,但项羽为什么要选择决战?
此战双方总兵力,项羽楚军在10万左右,刘邦汉军加上韩信齐军,有两种可能,一是总数共30万,二是仅韩信齐军就30万,再加上汉军,数量更多。
但无论哪一种,楚军都至少是“以一对三”的巨大劣势,考虑到之前,无论是广武对峙还是陈下决战,项羽楚军仅对抗刘邦汉军(加英布所部),都已经落于下风,现在再加上韩信齐军这支生力军,项羽决战的自信在哪里?
以项羽的军事天才和战场嗅觉,他会选择这种大概率战败的决战决策么?
2、项羽楚军此时被包围了么?
显然没有,因为上述所有记载都给出了一个极为明确的战场局势,即项羽在一侧,而刘邦韩信在他对面,项羽的后路并没有被断,他只要想撤军或者逃走,哪怕是作鸟兽散,都不可能被“包饺子”。
决战前景渺茫,自身却尚有后路可退,所谓“能战则战,不能战则走”,项羽会“降智”到按照刘邦韩信的如意算盘进行决战?
《中国军事通史》说项羽“后方几乎全部被汉军占领、已无处可退”,但这正是不合逻辑的地方,既然项羽此时已经处于汉方整体的战略包围,但项羽楚军本身还没被战场包围,他更不可能选择原地决战,这在时间上就是纯属等死的愚蠢行为。
项羽最明智的决策,当然是避免决战,能逃则逃。
而刘邦韩信最明智的决策,相比这种正面决战,先把项羽楚军全面包围再行围歼是不是更优解?
3、英布、彭越此时在哪里?
这块史料丰富而明确,英布、彭越都参与了垓下之战,但是,既然是全面决战,“五军阵”中为何没有英布彭越所属军队的丝毫影子?
难道他们只是吃瓜看戏?
当然,说起吃瓜看戏,他俩还不算离谱的,最离谱的是——
4、“五军阵”决战过程中,刘邦、周勃、柴将军为什么全都吃瓜看戏,压根没有投入战斗?
这也是最大最关键的疑问。如果刘邦等三人位于韩信的后方,那么,按照战局推演,在韩信前军战场不利乃至退却的情势下,刘邦三人为什么没有投入战斗?
甚至,韩信的“败军”有没有冲击、影响到刘邦等三军?
而韩信“复乘之”后,战场优势已倒向汉方,刘邦等三军为什么也没有丝毫动作?如果他们参战,是不是能更快更彻底地击败楚军?
但是,起码文字版对此毫无记载,似乎刘邦、周勃、柴将军就是在全程观战。这不够奇怪么?
综合以上,可以说,“五军阵”在军事层面上疑点极多,它不仅难以解释项羽尚有退路前提下的必败决战决策,更难以解释,汉方明明拥有巨大兵力优势,却舍弃歼灭战却取以正面决战,这种打法,别说韩信,刘邦都不会这么干。
一言以蔽之,两千年来“五军阵”的惯常解读,其实是对项羽、刘邦、韩信军事才能的严重“降智”。
而一旦一个记载或者解读出现疑问以及极不合理的地方,最根本的问题也许出现在——
这个记载或者解读,本身就是虚假的、错误的!
那么问题究竟出在哪里呢?
我的观点:《史记》对此的记载严格说是没有错误的,但它在最关键的地方居然不够清晰,这才导致后世严重误解乃至谬以千里。
其实只要加上两个字,一切疑问都将迎刃而解——
【淮陰侯将三十万自当之,孔将军居左,费将军居右,皇帝在项羽後,绛侯、柴将军在皇帝後。】
对,把“项羽”加在“皇帝在”与“后”之间!
所谓垓下之战的“五军阵”,实际情形其实是这样的,见下图:
也就是说,刘邦的实际位置,根本不是在韩信的后方,而是在项羽的后方,所谓“五军阵”,也压根不是楚汉全面决战,而是垓下之战前期,项羽逃跑、韩信在前拦截、刘邦在后追击这一动态过程的实际记载!
证据在“淮陰侯将三十万自当之”的“当”字,原本就是阻挡、拦截的意思,这说明项羽当时是在野外行军,实际就是逃跑,而韩信、孔将军、费将军在前方拦截,刘邦(灌婴)、周勃、柴将军在后方追击。
碰到“拦路虎”,急于逃脱的项羽自然要采取中央突破,而韩信先诱敌深入、后发动钳形攻势,最终击败项羽。
此时刘邦等人尚未追上,自然不可能参加此次战争,这也是“五军阵”常规解读中,他们压根没有任何表现的实际原因。
稍后,刘邦等人终于追击到来,项羽前有堵截、后有追兵,这才被迫选择在垓下固守,最终彻底陷入包围。
相信了解这一点,前文所有的疑问都将不再是问题。而哪种解读更合理,尽可自行判断。
更全面的情况其实是这样的——
1、刘邦撕毁鸿沟之约,追击项羽,被击败于固陵。
2、韩信、彭越、英布参战,其中韩信搞定下邳、迫降彭城,彭越搞定睢阳以北,英布招降周殷、渡淮北上包围城父。刘邦在固陵-陈县-城父之间向西阻击项羽救援彭城、睢阳及城父。
3、陈下之战是主战场双方第一大决战,楚方总体战略方针是“坚守城父+打通陈县城父交通线(即救援城父)”,汉方总体战略方针是“刘邦阻击陈县项羽东进援军+英布攻坚城父”。
4、项羽战事不利,在战略和战役层面已逐渐陷入被包围态势,项羽构思逃跑选项,最终“金蝉脱壳”,楚军主力成功从陈县绕道城父以南秘密出逃,计划数日内渡过淮河。
5、刘邦发现项羽主力楚军从陈县“消失”后,除了留下部分部队解决当面留守楚军,汉军主力全力追击,其中刘邦应该是和灌婴骑兵军团共同行动,是追击的第一批次,而周勃汉军主力与柴将军所部齐军随后跟进,三军全力追击。
6、韩信“料敌机先”,预测到项羽的逃跑路线,提前调动部署齐军,经过一番拦截、激战,最终将项羽成功堵住,粉碎其渡淮南逃的计划。
7、稍后,刘邦等人终于追了上来,齐军、汉军联手,将项羽包围在垓下。
8、韩信项羽激战的时候,英布仍在攻坚城父,彭越除了继续平定睢阳以北,摸鱼吃瓜的嫌疑不小。所以他俩此时根本不在垓下,自然也不可能出现在“五军阵”中。
9、英布、彭越来到垓下,与刘邦、韩信一起,四军联合,给项羽来了个“十面埋伏”、“四面楚歌”,最终联手击败楚军主力军团,项羽仅率八百骑兵逃脱,最终被灌婴追斩。
以上。所谓垓下之战“五军阵”,根本就是对历史的严重误解,实际上并不存在什么“五军阵”。
这也导致韩信对于楚汉大决战最具价值的一次贡献,即提前预判项羽逃跑路线并成功将之拦截在垓下,这一最具军事精髓的华彩篇章,也就此湮没在历史误解之中。
日本正在1931收动了震动齐国的九一八事情,占据了我国东三省。又正在1937年收动七七事情,占据华北。以后又一步步鲸吞我国国土,强制人民当局从北京迁皆重庆,正在最危机的闭头上海、喷鼻港等主要乡市皆降进日寇脚中。我国国民经由十四年的奋力抗战才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元朝末期被腐败侵蚀贪污成风,百姓民不聊生,各地纷纷爆发起义拉起了一支又一支的起义军,朱元璋的军队就是其中一支。元朝被推翻后,当初那些起义军也开始了王位的争夺,最后朱元璋笑到了最后。朱元璋手下有一员大将叫徐达。徐达率兵攻进皇宫的时候,开始不顾一切的寻找那个人头酒详情>>
1、梁红玉 是南宋爱国将领韩世忠的妻子,当年韩世忠将金国四太子金兀术围困在黄天荡,她亲自擂鼓为将士助威,最终宋军大胜,金兀术狼狈逃走。2、穆桂英挂帅——北宋年间,宋辽征战,穆桂英代父出征。 边疆战事吃紧,六郎被陷敌营,桂英被逼应战,并且战胜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