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武夺军”前后,刘邦韩信之间“被遗忘”的一次重大战略争论

“修武夺军”前后,刘邦韩信之间“被遗忘”的一次重大战略争论

()
中文名:
“修武夺军”前后,刘邦韩信之间“被遗忘”的一次重大战略争论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前204年4-6月,楚汉战争主战场上演了一次大规模决战,项羽在范增的建议下,向刘邦的“荥阳成皋-宛叶”防线发动猛烈攻势,最终取得攻占荥阳、成皋的重大胜利。 在此期间,刘邦除了正面顽强防守,主要做了两大重要决策,一是请求彭越出击楚国后方,二

三国名人推荐

前204年4-6月,楚汉战争主战场上演了一次大规模决战,项羽在范增的建议下,向刘邦的“荥阳成皋-宛叶”防线发动猛烈攻势,最终取得攻占荥阳、成皋的重大胜利。

在此期间,刘邦除了正面顽强防守,主要做了两大重要决策,一是请求彭越出击楚国后方,二是命令韩信张耳迅速率军从赵地来援。

彭越由此主动进攻下邳、大破薛公,成功调动项羽从前线返回,一段时间内有力缓解了主战场的当面压力。

相比之下,韩信赵军则“拖拖拉拉”,直到项羽驱逐彭越,再回前线,攻占荥阳、包围成皋,韩信才刚刚进军到黄河以北的修武。

此时成皋已岌岌可危,所以刘邦极为愤怒,断然采取非常规手段,他和夏侯婴逃出成皋、孤身渡河,以“汉使”身份直入赵军大营,火速夺取了韩信张耳的“印符”。

这就是著名的“修武夺军”事件。

实话实说,我们完全可以“共情”刘邦这一阶段的愤怒心理,他都要被项羽干掉了,你韩信张耳还拖拖拉拉,这不就是“见死不救”么?

刘邦既然决定采用完全超出常规程序的激烈手段,本身就已说明,他对韩信张耳的忍耐已经到了极限。

这也说明,在之前的几个月中,他肯定已经多次催促甚至“请求”韩信张耳来援,然而都没有如愿。同时,韩信张耳,自然也就该有不配合乃至拒绝的各种理由与答复。

那么现在问题就来了,韩信张耳到底为什么不愿意来援?

刘邦是张耳的好友,是韩信的伯乐,他俩此时也都是刘邦的臣属,故意不救或者已经有啥异心的解释,肯定是站不住脚的,阴谋论就算了吧。

索性抛出我的观点:韩信不愿渡河救援主战场,是因为他对楚汉战争的整体战略方针,或者说战略解决方案,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主张,但这与刘邦的主张“截然对立”。

刘邦的主张很简单,即在主战场和项羽一决高下,这表现在,汉方所有的兵力,都要优先集中到主战场。

无论是萧何在关中征的兵,英布在宛叶收的兵,尤其是韩信在魏、代、赵所接连俘获的降兵、精兵,都要调动到主战场,以满足主战场的决战需求。(彭越是独立势力,听宣不听调。)

即,刘邦一贯的战略主张是“合兵决战”

但是,韩信在经过近两年的实战摸索,他已经形成了自己的战略主张,即相比在单一的主战场与项羽决战,汉方继续开辟外围战场,形成对项羽的战略包围,然后再与项羽决战,才是楚汉战争真正的解决方案,即韩信的战略主张是“分兵包围再决战”

显然,这是“合兵”与“分兵”两种截然对立的战略指导方针。

纵观四年楚汉战争,前205年11月井陉之战至前204年10月灭齐之战,这近一年的时间里,韩信的表现其实是严重“失常”的,相比前后的神奇战绩,在“修武夺军”之前,韩信有半年多的时间是陷入了在邯郸等赵地,与当面赵军以及北上楚国援军的拉锯战之中。

这其实说明,汉方在这一阶段的总体战略方针是存在问题的,而问题就是,在刘邦的“合兵”战略方针指导下,韩信麾下的赵兵常被刘邦抽调,导致他很难集中兵力迅速平定赵地。

又因为刘邦重心只放在主战场,韩信继续大力开辟分战场的战略建议,势必很难被刘邦同意通过,也就无法实施。这一年韩信战事不顺、表现不好,无疑有刘邦“战略掣肘”的锅。

而刘邦因为主战场危急,强令韩信率军南下渡河支援,这相当于放弃进攻赵地,也就再也谈不上继续开辟外围战场。

所以韩信迟迟不愿南下,甚至可能直接拒绝支援,这个表象的背后,其实蕴含着一次“被遗忘”的刘邦与韩信之间的重大战略争论,多次“使者战”、“电报战”,其实是韩信坚持自己的主张,一直向刘邦建议、争取实施“分兵包围”战略。

这当然会惹火刘邦,因此这一阶段的争论,以刘邦“修武夺军”、强行剥夺韩信的军权宣告收场。

“修武夺军”之后,史书并没有记载刘邦和韩信之间的继续争论,但后续的一系列战事与历史走势,已经明白无疑地说明了这场争论的结果。

首先,“修武夺军”后,刘邦并没有直接率军返回成皋,而是继续平定赵地,这主要被记载在靳歙的传记中,应该是在前204年6-8月,即仅仅两三个月内,靳歙就拿下朝歌、邯郸等地,赵地彻底平定。

其次,到前204年8月,原本想率军回到主战场的刘邦,又被郎中郑忠劝止,建议主战场深沟高垒、坚守不战,而赵军进行分兵,由刘贾、卢绾率军渡河,联合彭越骚扰楚国后方。稍后,靳歙、灌婴也先后出发,执行扰楚任务。

第三,被剥夺军权后的韩信,和张耳一起在赵地重新征兵,准备进攻齐国,但我们都知道,韩信这次的攻齐部队,可不止是这些新兵蛋子,而是包括曹参、灌婴等汉军步骑兵精锐部队,刘邦其实是下了大本钱的。

以上种种,都毫无疑问地说明了一个事实:在“修武夺军”之后,汉方的整体战略方针,已经从“合兵决战”转向了“分兵包围”。

也即是说,虽然史书没有记载,但是刘邦韩信的这次战略争论,最终结果是:刘邦放弃了自己的“合兵决战”战略,接受、采纳了韩信的“分兵包围”战略。最终的胜出者,其实是韩信。

包括刘邦之后对英布的使用,也是这一重大战略思路转变的结果,他不再把英布留在宛叶,而是派他前往淮南,实质也是开辟新战场,形成对项羽的大包围圈。

史实雄辩证明,终楚汉战争全程,刘邦都没有在主战场真正战胜项羽,双方是以“鸿沟之约”和平收场,刘邦之后能够彻底击败项羽,由韩信、彭越、英布所开辟的分战场共同构建的战略包围圈居功至伟、不可或缺。

也就是说,刘邦集团之所以能够取得楚汉战争最后的胜利,中间所经历过的这一次整体战略方针的重大转变,才是军事战略上的根本原因。

历史的表象是,“分兵包围”战略成为刘邦集团整体指导方针后,赵地平定,刘贾彭越扰乱楚地,韩信平定齐地,英布进军淮南,项羽集团“四面漏风”、左支右绌,相继在成皋之战、历下之战、潍水之战遭遇惨败。

这三大战役,实质是楚汉战争真正的转折点,从此项羽集团彻底失去了战略攻势,转攻为守。此时不过是前204年11月,距离“修武夺军”不到半年时间,这一战略态势的根本转变,都源自于刘邦韩信在修武的那次重大而关键的战略争论。

具体的过程,猜测是这样的:虽然刘邦剥夺了韩信的军权,两人关系也有所恶化,但作为顶级政治家、军事家,两人都不会把个人好恶置于战争大局之上,韩信应该是继续坚持、阐述了自己的战略主张,刘邦终究也是采纳了。

随着之后战事的顺利推进,刘邦也真正领悟到了“分兵包围”战略的更优之处,果断调整、跟上。

行文至此,如果熟悉解放战争,相信不难发现,所谓“修武”,与“城南庄”,是不是大为相似?正是韩信、粟裕对于“赵军渡河”、“华野渡江”的坚决抵制,矫正了最高层的整体战略方针,真正促生了各自战争的“整体战略转折”,这才是韩信粟裕最精华的战略级贡献。

只是,楚汉战争是“分兵”优于“合兵”,而解放战争是“合兵”优于“分兵”,这是两大战争总体的军事规律并不相同,不可一概而论,这个以后再说。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抗日战争中出现汉奸的原因

日本正在1931收动了震动齐国的九一八事情,占据了我国东三省。又正在1937年收动七七事情,占据华北。以后又一步步鲸吞我国国土,强制人民当局从北京迁皆重庆,正在最危机的闭头上海、喷鼻港等主要乡市皆降进日寇脚中。我国国民经由十四年的奋力抗战才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有哪些与李林甫相关的轶事典故?他有哪些成就?

李林甫(683年-753年1月3日),小字哥奴,祖籍陇西,唐朝宗室、宰相,长平王李叔良曾孙。接下来小编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李林甫出身唐朝宗室郇王房 ,起家千牛直长,历任太子中允、太子谕德、国子司业、御史中丞、刑部侍郎、吏部侍郎、黄门侍郎等职详情>>

古代女英雄都有哪些(古代的女性英雄)

1、梁红玉 是南宋爱国将领韩世忠的妻子,当年韩世忠将金国四太子金兀术围困在黄天荡,她亲自擂鼓为将士助威,最终宋军大胜,金兀术狼狈逃走。2、穆桂英挂帅——北宋年间,宋辽征战,穆桂英代父出征。 边疆战事吃紧,六郎被陷敌营,桂英被逼应战,并且战胜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