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一位权宦王振,是如何以一己之力,让明朝从巅峰走向深渊的

明朝第一位权宦王振,是如何以一己之力,让明朝从巅峰走向深渊的

()
中文名:
明朝第一位权宦王振,是如何以一己之力,让明朝从巅峰走向深渊的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靖难之役之后,明成祖朱棣为了表彰有功的宦官,开始对宦官进行重用,宦官参政由此在明朝出现。 明宣宗朱瞻基继位之后,进一步加强了宦官的权力,他在宫中设置内书堂,让翰林学士教宦官读书,并完善了司礼监,让宦官代替自己在奏章上“批红”,宦官干政由此

宋朝名人推荐

靖难之役之后,明成祖朱棣为了表彰有功的宦官,开始对宦官进行重用,宦官参政由此在明朝出现。

明宣宗朱瞻基继位之后,进一步加强了宦官的权力,他在宫中设置内书堂,让翰林学士教宦官读书,并完善了司礼监,让宦官代替自己在奏章上“批红”,宦官干政由此变得合法化。

司礼监,作为内廷二十四衙门中最重要的一个机构,不但是明朝皇帝制衡内阁的利器,而且掌握着东厂和锦衣卫等特务机构,是保护皇权的重要武器。

表面上看,司礼监不过是皇帝的助手,平时只负责帮着皇帝在章奏和文件上写下处理意见以及加盖印章,并执行皇帝的其他旨意。

实际上,司礼监这个机构是存在很大漏洞的,因为司礼监太监作为皇帝和群臣之间的唯一桥梁,一旦出现了腐败,很容易产生欺上瞒下,假传谕旨或歪曲、篡改谕旨等事件。

如果皇帝无法及时察觉,那么司礼监就会暂时取代皇权,从而掌控朝堂,进而造成十分恶劣的影响。

以此作为背景,我们来聊一聊明朝第一位权宦王振,看看他是如何以一己之力,将明朝从巅峰带入深渊的。

王振,不知道何时出生,只知道他是河北蔚州(今蔚县)人,他入宫之前,是一位落第的秀才,认为考举人、中进士十分困难,于是自我阉割之后入宫,成为了一名宦官。

由于王振善聪明机警、善于察言观色,所以得到了明宣宗的喜爱,被任命为东宫局郎,成为太子朱祁镇的贴身太监。

那时候,朱祁镇不过五六岁,十分调皮捣蛋,孙皇后无可奈何,只有王振能哄他开心,他因此十分喜欢王振。

宣德十年(1435年)正月,明宣宗去世,年仅八岁的朱祁镇继位,是为明英宗。

由于朱祁镇年纪太小,因此大权掌握的太皇太后张氏(明宣宗遗诏由张太后主政)手上,但张太后并不喜欢政治,因此让内阁的“三杨”代替自己处理朝政。

朱祁镇虽然无法插手朝政,但在内廷还是说一不二的,由于他很喜欢王振,所以破格任命王振为司礼监掌印太监,王振由此成为司礼监的一把手。

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朱祁镇这么做也无可厚非,但他不知道的是,他的这个做法,却为王振擅权干政铺平了道路。

王振这个人,其实有很大的野心,他当初自阉入宫,就是为了获得权力,因此当他成为司礼监张印太监之后,他的野心就开始膨胀了。

不过,那时候张太后以及三杨还在,这是王振难以绕不过去的坎,为此他选择隐忍,先将重点放在巴结朱祁镇以及培植党羽这件事上。

在朱祁镇在位的前几年时间里,王振几乎不怎么干涉朝政,而是高调做事低调做人,暗地里却培植心腹,将朝中大臣以及内廷太监网络到自己麾下。

那时候,经常有大臣在朱祁镇面前夸赞王振,朱祁镇因此更加喜欢王振,王振的权势也由此逐渐加强。

那么,王振究竟有多得宠?我举个例子来说明。

正统六年(1441年)十月,奉天、华盖、谨身三大殿重建竣,朱祁镇大摆宴席,宴请文武大臣及诸王、皇子。

按照明朝礼制,宦官是没有资格参加宴会的,但朱祁镇在宴会上看不到王振,总觉得少了点什么,于是让人去请王振。

王振见到朱祁镇的使者,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于是自比周公,说什么周公辅佐成王,为什么我不可以参加宴会呢?

王振显然是在对朱祁镇发牢骚,但使者将他的话禀报给朱祁镇之后,朱祁镇不但不怪罪,反而自责说自己让王振受委屈了。

等到王振刚走到宫门外,百官就向他朝拜,对他的到来表示欢迎,明英宗还特意让人为他设置座位,坐在靠近自己的地方,俨然如同宰辅之臣。

从这件事我们可以看出,尽管张太后还在,但因为王振得宠,所以他的权势已经达到了一定高度了。

正统七年(1442年),张太后去世了,而在此之前两年,三杨当中的杨荣已经去世,杨士奇也因为儿子杀人而辞职,唯一一个还在内阁任职的杨溥,也因为年老而处在半退休状态。

种种迹象表明,没有人可以约束王振了,擅权的一切条件都成熟了,为此他开始了谋划。

王振做得第一件事,就是将朱元璋悬挂在宫门上的不许宦官干政的铁牌摘下,从而为自己抓权扫清了道路。

紧接着,王振在京城内大兴土木,建造了一座豪华府邸,此举是为了立威,让群臣知道自己的地位有的多高。

在做完这两件事之后,王振开始着手布局了,他对十五岁的朱祁镇说,你想现在年轻,肯定会被群臣压制,所以要用“重典治御臣下”,朱祁镇表示赞同,还将这件事交给他去做。

就这样,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王振一夜之间大权在握,凡是巴结他的人,他都予以提拔;凡是反对他的人,都被他贬黜到外地。

在不到一年时间,朝堂上就充斥着王振的党羽,他的兄弟、侄子全部成为高官,他的心腹也都被安插到要害部门,包括内阁在内。

一时间,从中央到地方迅速形成了一个以王振为首的朋党集团,这也是明朝历史上第一个阉党集团。

对于王振的所作所为,朱祁镇选择默许,一些正直的大臣上书弹劾王振,说一些诸如“皇帝应亲自处理政务,不可使权力下移”之类的话,他都不予理睬,而是让王振处理这些人。

王振当然不会手软,将这些反对自己的大臣投入大牢,对他们严刑拷打,打到他们屈服为止,如果有人不屈服,王振就捏造罪名将其贬黜或者处死。

王振不仅喜欢权力,还特别喜欢钱,群臣为了巴结他,每次朝会都会给他送礼,他甚至为官职明码标价,价高者得,并将这件事明确告诉百官。

那时候,凡是给王振送礼的,都可以得到升迁,没有送礼的则会被贬黜,关于这件事,还有个小故事,跟名臣于谦有关的。

正统十一年(1446年),在地方任职的于谦准备到京城觐见皇帝,有一个朋友劝他给王振带点礼物,但他为人清廉刚正,就没有带礼物。

王振感到很生气,就让党羽李锡捏造于谦对皇帝不满的罪名,判决于谦斩立决。

要不是山西、河南两省官民入京为于谦请愿,朱祁镇迫于压力释放于谦的话,于谦恐怕早就被处死了,也就没有后来他拯救大明的壮举了。

总之,王振为了捞钱那是不择手段,后来他被杀之后,朝廷在抄没他家产的时候,竟然在他家发现了六十余座金库,金银财宝、珍奇古玩不计其数,真可谓富可敌国。

其实,王振擅权、贪财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他为此不惜牺牲明朝的利益,竟然与敌对的外族进行勾结,结果造成了恶性事件。

明朝初期,蒙古在明朝军队的打压下,分裂成为鞑靼、瓦剌和兀良哈三个部分,这三部每年都要向明朝进贡。

正统初年,瓦剌逐渐统一了蒙古,虽然明面上臣服明朝,每年继续向明朝进贡,但时常到明朝境内骚扰,由此重新成为明朝的边患。

王振掌权之后,非但不加强边防建设,反而与瓦剌王公进行私下交易,并从中获取巨额利润。

我举个例子来说,当时有个叫做郭敬的太监,在边防重镇大同担任监军太监,他是王振的铁杆心腹,在王振的指使下,他私造了大量箭支送给瓦剌,作为回报,瓦剌则送给王振大量良马。

在王振的纵容之下,瓦剌的军事力量得到不断加强,对明朝的威胁也越来越大,甚至他为了巴结瓦剌,竟然允许瓦剌扩大使者团队规模。

那时候,瓦剌向明朝进贡一般是这样进行的,瓦剌派遣使团携带良马等商品来到明朝,明朝则按照使团人数及贡品多少,给予瓦剌相应的回赐,一般回赐的总金额是大于贡品的总价值的,这是为了体现明朝作为天朝上国的地位。

因为瓦剌可以得到更多好处,所以很愿意向明朝朝贡,并且使团规模越大,得到的回报也越多。

不过,按照明朝初年的规定,瓦剌使团的规模一般不超过五十人,但王振为了从瓦剌获取更多贿赂,竟然默许瓦剌扩大使团规模,一度达到了二千余人,导致瓦剌的胃口越来越大。

正统十四年,瓦剌首领也先派遣了一支二千五百人组成的使团,谎报成三千人,由于事先他贿赂王振大量金银,所以王振对此表示默许。

原本,一切在双方的默许下进行,也没什么大不了的,但王振不知道哪根筋搭错了,竟然下令有司,只按照瓦剌使团的实际人数进行赏赐,并且回收瓦剌马匹的价格,也被他降低到原来的五分之一。

至于省下来那一部分钱,则被王振给私吞了,他本以为也先会忍气吞声,但他不知道瓦剌在他的长期纵容之下,实力已经大为增长了,早就不惧怕明朝了。

话说瓦剌使团没有得到满足,就悻悻而去了,也先得知这件事之后,认为王振欺人太甚,于是一怒之下下令攻打明朝。

那时候,明朝边防松弛,军备严重不足,几次与瓦剌交战都以失败而告终,便急忙上书朱祁镇求援。

王振不懂军事,对瓦剌的实力认识也不足,却贸然劝说朱祁镇御驾亲征,其实他是夹带私货的,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第一,王振认为明军必胜,如果让朱祁镇亲征的话,可以起到巴结朱祁镇的作用;

第二,王振作为朱祁镇的“周公”,如果因为劝说朱祁镇亲征,又取得胜利的话,那自己脸上有光,威望和权势也将更大;

第三,王振的老家就在出征的半路上,如果能让朱祁镇去一趟自己的家乡,那可真就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自己将成为历史上第一个得到这种荣誉的宦官。

那时候,朱祁镇年轻气盛,对御驾亲征这件事很感兴趣,又认为自己如果能像宋真宗那样青史留名,那就真是太好了,于是接受了王振的建议。

不过,朱祁镇的这一决定,却遭到了群臣的反对,兵部、吏部及许多内阁成员都陈述了亲征的弊端,就没有一个人认为明军是占据天时地利人和的,但朱祁镇听不进去。

最终,朱祁镇坚持御驾亲征,为了确保取得胜利,他带走了大半个朝堂的文武官员,包括英国公张辅、兵部尚书邝埜、户部尚书王佐及内阁大学士曹鼐、张益等一百多名文武高官,以及近三十万精锐士兵。

而留守京城的人,则是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以及于谦等少数大臣,而且防守十分薄弱。

可以说,朱祁镇的决定是十分草率的,准备也是严重不足的,但明朝国力在瓦剌之上,如果发挥正常的话,获胜也是大概率的事情。

但是,王振却成为了搅屎棍,他以一人之力让三十万明军损失殆尽,明朝的武人集团,以及大量贤能的文臣也遭受灭顶之灾。

朱祁镇下旨亲征瓦剌的时候,原本是没打算马上出发的,但王振为了早点立功,竟然下令军队在两天之内出征,许多将士连武器都没有领到,就草草出发了。

由于准备不足,所以大军刚出发的时候,许多将士就已经感到害怕了,士气十分低沉;等大军走到大同的时候,就开始缺粮了,每天都有大量将士饿死。

其实,明军中不乏良将,别的不说,单说英国公张辅,就是靖难之役的功臣,能征惯战,是一位优秀的将帅。

但是,在王振的蛊惑下,朱祁镇不让百官参与决策,而是让王振一人决断,至于他本人,绝大部分时间,都只是在观光游览。

由于王振掌握了决策权,又没有治军能力,张辅等人又说不上话,结果导致军队在出现缺衣少食的情况下,没有及时采取措施,士气因此一落千丈。

没过几天,死亡的将士就越来越多了,再加上大雨连绵不绝,更多将士因为寒冷死去,史书说尸体铺满了道路,由此可见一斑。

战争还没开打,就有这么多非战斗减员,明军的前途让人堪忧,一些正直的大臣实在看不下去了,就上书朱祁镇班师回朝,但王振却感到非常生气,将上书的大臣处死,以此来杀一儆百。

然而,更大的危机还在后面,瓦剌也先得知朱祁镇御驾亲征,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那就是将朱祁镇给活捉!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也先采取了多种措施,比如情报刺探、对明军进行情报误导,等等,总之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将明军引入包围圈。

当时,瓦剌其实已经打到大同了,但为了引诱明军,也先下令大军从大同撤退,而且佯装成溃逃的模样。

这就导致一个结果,当明军来到大同的时候,误以为瓦剌是害怕明军才撤退的,王振由此下达了追击瓦剌的命令。

邝埜是个明白人,他没有看见瓦剌一兵一卒,而且瓦剌大军未损一矢,就认为这不是什么好兆头,于是劝说王振不要贸然出击,但王振不听。

一直到第二天,郭敬给王振写了一份信,说明了之前守边明军惨败的状况,还说如果明军继续前进的话,“正中瓦剌之计”,王振这才感到害怕,也由此产生了撤军的打算。

其实,到这个时候,撤退或许是个不错的选择,毕竟瓦剌也已经退出明朝了,但王振这个天杀的,竟然又开始作妖了。

王振认为,既然自己立功的愿望没有实现,怎么着也要请皇帝去自己的家乡蔚州做客,这样也不枉此行。

只不过,明军如果先去蔚州再撤退,其实是绕了很远的路,直接撤退到宣府才是正确的选择。

但是,朱祁镇却答应去蔚州做客,大军便浩浩荡荡地往蔚州而去,但刚走出四十里,王振又突然想起,三十万大军经过蔚州,势必会损坏庄稼,那自己岂不是成了家乡的罪人,这样对自己的名声不利啊!

左右权衡之下,王振最终做出了不去蔚州的决定,而是下令大军转道去宣府,但其实这个决定也不太好,正如当时大同参将郭登,以及大学士曹鼐对王振说的一番话:

自此趋紫荆关,只有四十里,大人应该从紫荆关回京,不应再取道宣府,以免被瓦剌大军追及。

大意是明军绕道去宣府,不是最佳选择,从紫荆关回京才是最佳选择,但王振就是不听,执意绕道宣府回京。

明军是八月一日进入大同的,等抵达宣府的时候,已经八月十日了,这个时候瓦剌早就侦查到明军的动向了,并通过俘虏的明军将士及太监口中得知了明军的退军路线。

于是,在明军抵达宣府之前,也先就率军赶往宣府,当明军刚抵达宣府,也先就追上来了。

明军本就疲惫,加之没有与瓦剌交战就撤退,士气遭受进一步打压,当瓦剌军队突然出现的时候,朱祁镇和王振简直惊呆了,将士们也十分害怕。

这个时候,朱祁镇第一时间想到的就是逃跑,他留下恭顺伯吴克忠、都督吴克勤断后,结果两人率军力战而死;朱祁镇又让成国公朱勇率军三万阻击瓦剌,结果朱勇陷入包围圈,又全军覆没。

八月十三日,明军终于退到了土木堡,距离怀来城仅仅二十里,文武百官都劝王振进入怀来城坚守待援,但王振却不同意。

怀来城城池坚固,还有大量补给,是宿营最好的选择,王振为何不去呢?

原来,王振在出征的一路上,四处搜刮官员、百姓的钱财,足足装了一千多车,由于大军后撤的速度过快,这一千多车财宝还在后面呢!

王振担心这些财宝的安全,所以不愿意去怀来城,而是劝说朱祁镇在土木堡安营扎寨,等待财宝运上来了再去怀来城。

这个时候,邝埜又对王振说,大军留在土木堡可以,那你先让皇帝进入居庸关,这样至少可以保证皇帝的安全!王振依然置若罔闻。

就这样,几十万大军挤在狭小的土木堡,结果第二天一大早,瓦剌大军就将土木堡围得水泄不通了,明军逃无可逃。

从十三日到十五日,明军将士被围困了两天,缺衣少食还没有水喝,都埋怨王振瞎指挥,但王振却处死了几名士兵,将士们群情激奋,只差一点点就要爆发了。

十五日,也先为了麻痹明军,假意与明军讲和,王振不辨真伪,满口答应下来,双方便互派使者交流议和细节。

为了表示诚意,也先提出一个建议,他说自己可以让出土木堡南面的一条河,方便明军将士喝水,实际上他是准备等到明军喝水的时候,来个突然袭击,将明军一网打尽。

王振又作出了一个愚蠢的决定,竟然同意了也先的提议,当时将士们饥渴难耐,得知可以去喝水的时候,竟然一哄而上,结果造成了严重的踩踏事件,大量将士死去。

而就在明军将士喝水的时候,也先突然下令进攻,将士们在惶恐之余开始四散而逃,再次造成踩踏事件,又有大量将士死去,死者堆积如山,还有许多人根本没有力气反抗,只能解甲待死。

速传令台营南行就水,行未三四里,寇复围,四面击之,竟无一人与斗,俱解甲去衣以待死,或奔营中,积叠如山。

当然了,以张辅等人为首的一些武将则组织反抗,但遭到了瓦剌的无情杀戮,最终二十余万明军几乎损失殆尽。

而在这些死去的明军当中,包含张辅等文武官员一百多人,这些人要么是有爵位的,要么是朝廷高官,总之都是明朝的栋梁之臣,只有极少数人逃了出去。

至于说朱祁镇,他知道自己逃出无望,于是从马上下来坐在地上,等待被俘,护卫将军樊忠感到非常愤怒,认为这一切都是王振造成的,于是愤而将王振锤死,还大声说,“吾为天下诛此贼”,吓得朱祁镇不敢说话,良久之后才说樊忠做得对。

没躲多久,一个瓦剌士兵就找到了朱祁镇,他见朱祁镇穿着与众不同,于是带他去见也先,经过询问之后得知了朱祁镇的真实身份,朱祁镇由此成为明朝第一个被俘的皇帝,简直是奇耻大辱。

消息传回北京的时候,孙太后及群臣都嚎啕大哭,都将罪责归于王振一人,一些愤怒的大臣甚至当着孙太后的面,对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使马顺拳打脚踢,最终将马顺活活打死,之后又打死了宦官毛贵和王长随。

至于王振的其他同党,有四百多人被抓捕或杀掉,王振满门男女老少则全部被杀,家产也都被抄没。

这一事件,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土木之变,一战葬送了明朝的武人集团和精锐军队,还让朝堂为之一空,明朝自此之后就再也没有站起来过,开始不断走下坡路,直到灭亡为止。

而我们很难想象,造成这一恶劣后果的人竟然是个太监,王振作为明朝第一位权宦,直接将明朝走下巅峰,教训是极其惨痛的。

然而,明朝皇帝并未汲取教训,明英宗之后的历代皇帝都重用宦官,又涌现出了汪直、刘瑾和魏忠贤等阉党,祸害明朝不浅。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朱元璋杀了15万贪官,为何贪官反而越来越多?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可能已经学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课本范围。历史中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朱元璋杀了15万贪官,为何贪官反而越来越多?的历史知识,赶快来看看吧。我们知道,贪污腐败是历朝历代导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希特勒的经济困境

一、德国是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每次发动战争前,德国都有一系列的外部客观理由,比如要争取生存空间、抢夺阳光下的殖民地等等。但战争的背后是经济,德国经济是怎样崛起的,又是怎样逼迫国家发动战争的,甚至决定了德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战术?这些德国发详情>>

历史上项羽、黄巢、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五位枭雄依名望成就如何排名?

五位枭雄依名望项羽自号西楚霸王五位中最响亮排第一,成就最大清洪秀全自创太平天国号天王威震一时居第二,明未李自成自号闯王和张献忠自号蜀王短暂辉煌很快为清军击败并列第三,唐黄巢自封冲天大将军名望成就都位居最后。第五名:项羽,自封西楚霸王,目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