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于正史上的朱高煦,也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丑角。而且许多行为,怎么看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比如,《明史》中曾有这样两段记载: “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 “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临京师。舅徐辉祖以其无
“文臣无所不能,武将一无是处”,没人害死狄青
开封危急,崇祯皇帝释放狱中的孙传庭,率军救急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三千妃嫔身披羊皮,皇后无奈自尽
梁山上此2人最狂,得罪一位虎将,若非与宋江护短,很难留在山上
别再被水浒传欺骗了,蔡京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
明朝的东西厂、锦衣卫在清兵打来时没有行动么?
万贞儿是如何迷住宪宗的?《明史》中说她恶毒,其实是宪宗的最爱
司马光真砸过缸救过人?马未都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从不说后来的事
嘉靖年间,一男子去朋友家做客。盛情之下,朋友想要宰一只鸡来款待他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关于看他说历史,我有个人生建议
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面对韩世忠的质问,秦桧为什么没有报复?
曾巩
明代中日两国贸易的两个阶段
都说宋朝是一个诡异的朝代,那么宋朝皇室都发生了哪些诡异的事情
朱元璋:大明江山能传几代?刘伯温:万子万孙!多年后字字应验
威武的秦桧,还是背着江洪的秦桧,游戏里游戏外都是力量的影子
决胜江淮:南宋名将荟萃,蒙古八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
宝物藏心 高贵典雅 觅之难得 武昌红巷美术馆 宋代定窑双龙衔耳刻花盘口瓶
明朝后期继续执行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可以延续大明江山吗?
武松做错了两件事,被宋江抛弃,但宋江不敢得罪鲁智深
至于正史上的朱高煦,也是一个典型的反面丑角。而且许多行为,怎么看就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比如,《明史》中曾有这样两段记载:
“洪武时,召诸王子学于京师。高煦不肯学,言动轻佻,为太祖所恶。”
“及太祖崩,成祖遣仁宗及高煦入临京师。舅徐辉祖以其无赖,密戒之。不听,盗辉祖善马,径渡江驰归。途中辄杀民吏,至涿州,又击杀驿丞,于是朝臣举以责燕。”
不仅如此,后来朱高煦的行为,更像是一个脑残。
比如,朱高煦先是不知死活的起兵造反,结果朱瞻基的大军还没到就举白旗投降,本来事后朱瞻基打算放他一马,结果他却故意绊倒朱瞻基,最终被活活炙死在铜缸内,这不是脑残是什么?【注】
[注]:一日上欲往视,左右止之,不听。及至,熟视久之。庶人出不意,伸一足,勾上仆地。左右亟扶起。亟命壮士舁铜缸覆之。缸约重三百斤,庶人有力,项负之,辄动。积炭缸上如山,然炭逾时,火炽铜镕,庶人死。诸子并死。
但其实呢,朱高煦是一个被严重抹黑的政治人物。
因为,朱高煦是靖难之役中朱棣最得力的助手,这是谁也无法更改的事实,毫不夸张的说,他最初的地位,就类似于李世民对于李渊。
据史书上记载,朱高煦曾参加白沟河之战,亲率精骑冲阵,斩杀都督瞿能父子。后来,朱棣兵败东昌,大将张玉战死,关键时刻是朱高煦率军赶至,击退南军,将朱棣救出。再后来,朱棣在浦子口被南军击败,仍然是朱高煦率军赶到将南军击退。
也正是因为朱高煦的优秀,朱棣这位一代雄主,据说都曾打算传位给朱高煦。单从这方面说,如果不考虑后来的结局,这位朱高煦和当初的李世民,完全在扮演同样的角色。
从这层意义上说,这样的朱高煦,就绝不可能是一个有勇无谋、傻头傻脑的货色。
换句话说,朱高煦即便再不堪,他也不至于连造反这种一加一等于二的问题都搞不明白。所以,朱高煦造反的背后,其实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和背景。
首先,朱高煦作为一个藩王,他最开始的作用,就和历史上的鲁王孙霸、晋王杨广、汉王杨谅、秦王李世民、魏王李泰类似,都是用来制衡太子的强势亲王。
本来,明朝作为一个官僚体制非常时尚的王朝,皇帝通常是不会受到太子的威胁。问题是,因为朱棣是通过造反夺取的江山,所以他的三个儿子,都过早的介入到军政领域,尤其是太子朱高炽,因为常年坐镇在后方统筹调度,所以在政治上,拥有相当大的优势。
等到朱棣当上皇帝后,因为他经常亲自率军出征蒙古势力,导致大明帝国的日常政务,只能全部交由太子朱高炽处理。
加上,在永乐十八年之前,大明帝国的首都在南京,而外患却主要在北方,这就导致大明帝国的军政出现分离,朱棣常年在北方负责对外的军事,太子朱高炽则在南京主管全国政务。
在这种背景下,太子朱高炽,其实比朱棣更像是实际的皇帝,至少在百官心目中。
面对这样的局面,朱棣心中自然会缺乏安全感。因为,太子在得到百官的一致拥护后,提前抢班夺权而上位的案例,历史上实在太多太多。
因此,朱棣不得不有所防备,他必须让官员之间出现分化,不能全部都站在太子朱高炽这边。
也正因为此,汉王朱高煦被推出来与太子分庭抗礼,甚至朱棣还故意表现出要立朱高煦为太子的意图,这样一来,大臣们自然而然就会出现分化。
一切是显然的,一些不是太子朱高炽嫡系的官员,或者与太子朱高炽不对胃口的、却又想往上爬的官员,甚至还有一些投机的官员,他们觉得朱棣似乎更希望朱高煦当太子,自然他们就会转而投靠汉王朱高煦。
这就好比,当帝国只有太子这一个继承人时,大臣们自然只能向他表忠心,即便某些大臣和太子不对胃口,他们也只能尽可能得讨好太子,甚至当太子和皇帝出现矛盾时,大家也不敢太过分的得罪太子,因为没事得罪帝国未来的皇帝,这不是找死是什么?
在这种背景下,太子的势力自然会越来越大,必要时皇帝也会缺乏安全感的。
问题是,当帝国出现一个有可能取代太子地位的皇子时,大臣们自然会分开下注,有的人选择支持太子,还有些人选择支持皇子,这样文武百官就被分化为两大相互对立的阵营,皇帝也就可以很好的对双方进行制衡。
想当年,孙权立孙和为太子,却又让鲁王孙霸与太子拥有对等的地位;还有隋文帝杨坚立杨勇为太子时,却又不断扶持晋王杨广和他抗衡;后来杨坚改立杨广为太子后,却又让汉王杨谅不断做大;
还比如,李渊让秦王李世民和太子李建成相互抗衡,后来李世民让魏王李泰和太子李承乾相互制约,都是出于同样的目的。
从这层意义上说,汉王朱高煦,其实就是朱棣用来制约太子朱高炽的关键人物。
其实,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朱高煦不可能是个有勇无谋的傻货,他的才能与太子相比,至少是平分秋色,甚至更为出色,否则他作为一个亲王,又凭什么来制衡太子呢?
当然,也正因为朱高煦扮演这样的角色,他的结局其实一早就已经注定好。
因为,翻开中国历史,扮演这种角色的人,通常只有两种结果,要么舍得一身剐的冲向皇位,要么成为新皇帝的打击对象,最后在打压中死去。
事实上,按照正常的发展轨迹,等到朱高炽的皇位坐稳后,汉王朱高煦就会成为被收拾的对象。
可惜的是,朱高炽登基不到一年就去世,所以才给人感觉,朱高炽好像对朱高煦这个弟弟非常好。因为朱高炽登基后,不仅增加了朱高煦的俸禄,还将他的儿子都封为郡王。
这就好比,如果雍正在登基不到一年就去世,后人再看他和八阿哥的关系时,也会觉得他对八阿哥非常好,因为雍正登基后,八阿哥立马就被加封为亲王,还负责朝堂大小诸事,可谓是权倾朝野。可是,八阿哥最后的下场呢?
还有,如果汉文帝登基不到一年就去世,后人再看他和皇弟淮南王刘长的关系时,也会觉得他对刘长非常好,因为汉文帝登基后,对刘长各种纵容,以至于他完全按照天子的标准来行事。可是,刘长最后的下场呢?
当然,因为八阿哥和刘长都是失败者,所以史书上在写他们时,都是说他们冥顽不化,总而言之,皇帝一再对他们宽容,一再赦免他们的罪过,甚至还重用他们,但他们却死性不改,最终自己作死。
问题是,真相真的是这样吗?
所以,对于朱高煦来说,如果按照正常节奏发展下去,他最后的结果,和后来的八阿哥不会有什么本质区别,所以他如果不想坐以待毙,就只能铤而走险。
恰恰这个时候,老天送给他一个非常好的机会,那就是朱高炽突然去世,新登基的朱瞻基还是个小年轻,根基不稳,至少很难在短时间内驾驭住帝国的各派势力集团。
在这种背景下,一方面帝国内部的各大军政大佬,不免趁机蠢蠢欲动,至少会想方设法扩大自己的权力。
另一方面,地方上的众多藩王,尤其是那些辈分和势力比较大的藩王,难免也有些跃跃欲试。
从某种意义上说,现在朱瞻基所面临的局势,就和当年的朱允炆非常类似。
所以乐观估计,朱高煦这个时候选择造反,也未必不能复制当年他父亲的成功。
更主要的是,这个机会,可能是朱高煦唯一能够改变悲惨下场的机会。如果他不抓住这个机会,一旦等朱瞻基的皇位坐稳之后,朱高煦就只能坐以待毙,而这个结果显然是戎马一生的朱高煦,无法接受的。
再者,虽然当时朱高煦自己的实力有限,问题是,他的11个儿子都已被封王,而他们都全力支持造反。
同时,朱高煦的三弟赵王朱高燧,早已暗中和朱高煦勾结在一起,并表示全力支持朱高煦的造反。所以乐观来看,他们俩兄弟的结合,未尝不是当年朱棣与宁王的联手?
不仅如此,在朱棣当皇帝期间,朱高煦曾在中央政府待了十几年,拥有很强大的关系网,甚至很多中央政府的高级官员,当年都曾支持过他当太子。
比如,永乐朝的第一名将、执掌帝国中军大权的国外公张辅,就和朱高煦的关系非常好,两人曾在靖难之役中结下深厚的友谊。
所以乐观一点估计,现在的这位国外公张辅,就好比是当年建文帝身边的李景隆,如果在朱高煦造反之后,张辅愿意当朱高煦的内应,和他暗地里眉来眼去,还有其他众多大臣,也都是出工不出力,那朱高煦也未必不能复制朱棣的成功。
事实上,如果真出现这种结果,那别看朱高煦的地盘和实力都很弱小,但他依然有资格挑战皇帝朱瞻基。
因为,造反这种事,从来就不是简单的看你自己的实力有多大,它更得得看其它人的态度。
换而言之,你的实力弱小,但你振臂一呼,天下人云集响应,于是那些非常强大的敌人,往往也会被你打得分崩离析。
最简单而言,陈胜吴广率领九百人造大秦帝国的反。单从实力上看,陈胜吴广与大秦帝国根本不可同日而语;问题是,陈胜吴广振臂一呼后,天下人都响应他们,强大的大秦帝国很快就摇摇欲坠。
反之,即便你实力强大,开局就能气吞山河,席卷一大片,但事后却没有人积极响应,于是那些看似懦弱的敌人,往往却会爆发出强大的生命力,最终将你给打死。
比如,安禄山造反时,那开局完全是一副气吞山河的样子,至于唐王朝呢,直接被打得狼狈不堪,天子都狼狈逃出长安,可最后的结果呢?
所以回到朱高煦身上,他造反能不能成功,不在于他个人的实力有多强,主要在于事后有多少人愿意响应他!
那么,朱高煦造反后,会有多少人会响应他呢?这实在是个未知数!问题是,如果朱高煦不抓住这个机会造反,那等待他的就只有死路一条,所以还不如抓住机会放手一搏。
事实上,如果朱高煦不抓住这个机会放手一搏,等到将来他被朱瞻基给收拾时,后人再看这段历史,又会认为朱高煦太过懦弱,就如同曹爽和刘阿斗一般,烂泥扶不上墙。
因为,有句话说得好,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
更何况,基于朱当时高煦的想法,他选择造反后,肯定会有很多人响应他,因为他在军中和中央政府,都有很深的关系网,而且和他们都一直有着密切的联系。
但是很不幸,和朱高洵关系最铁的张辅,第一时间就把他给卖了,这位和朱高洵关系最铁的张辅都把朱高洵给卖了,那其他人就更不会站在朱高洵这边。
后来,朱瞻基御驾亲征,帝国内部的军政大佬,全都选择站在皇帝一边,朱高洵自然就没法再玩下去,于是双方还没正式开打,朱高洵就直接吓得出城投降。
据说,朱瞻基俘虏朱高煦后,本来没有打算杀他,结果朱高煦自己找死,竟然在朱瞻基来看他的时候,故意将朱瞻基绊倒,于是盛怒之下的朱瞻基才下令将朱高煦活活炙死在铜缸内。
按照这种说法,朱高洵被杀,完全是自己咎由自取。但其实呢,这就是典型的扯淡,因为翻开历史书,造反失败的人,通常只有死这一条路,中国五千年的历史,没有一个例外,所以朱瞻基不可能单独大发善心放过朱高煦。
别的不说,如果朱瞻基真没打算杀朱高洵,那朱高煦的11个儿子,又怎么说?他们可并没有绊倒朱瞻基,为什么还是全部被杀了呢?
所以,与其说朱高洵绊倒朱瞻基而遭来祸事,还不如说是史官们为朱瞻基杀朱高洵找的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主要就是为证明朱高洵就是一个冥顽不化的恶人。
这就如同史书上记载,李世民之所以发动宣武门之变,主要是因为李建成欲置李世民于死地,据说还差点用毒酒毒死李世民。
在这种背景下,朱瞻基杀叔叔,或是李世民杀李建成,自然就不用背负太多道德上的骂名,所以归根结底,不过是政治抹黑而已!
事实上,如果李世民玄武门政变失败,那他写在史书上,恐怕也就是汉王朱高煦的翻版。总而言之,他有功劳也有才,但却不适合当一国之君,而且之所以会死,就是因为他自己作死!
反过来说,如果汉王朱高煦成功登上皇位,御用文人再写这段历史时,自然会把靖难之役的成功,都归于汉王朱高煦的英明领导。总而言之,面对建文帝的磨刀霍霍,明成祖朱棣当时就吓得六神无主,最后还是靠汉王朱高煦的极力劝说才敢起兵。
当然,当初朱高煦从建文帝那边侥幸且狼狈逃回来的行为,也会被证明是王者不死,其精彩程度恐怕不会逊于刘邦的鸿门宴。
还有在靖难之役,恐怕也会变成是汉王朱高煦多次力挽狂澜,朱棣因人成事毫无作为,太子朱高炽则成事不足败事有余,只能留守在后方,至于上蹿下跳的朱瞻基,就是和齐王李元吉一样助纣为虐;最后汉王在万般束手无措下,为了黎明百姓,为了江山社稷,只能忍痛夺取皇位。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可能已经学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课本范围。历史中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朱元璋杀了15万贪官,为何贪官反而越来越多?的历史知识,赶快来看看吧。我们知道,贪污腐败是历朝历代导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一、德国是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每次发动战争前,德国都有一系列的外部客观理由,比如要争取生存空间、抢夺阳光下的殖民地等等。但战争的背后是经济,德国经济是怎样崛起的,又是怎样逼迫国家发动战争的,甚至决定了德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战术?这些德国发详情>>
五位枭雄依名望项羽自号西楚霸王五位中最响亮排第一,成就最大清洪秀全自创太平天国号天王威震一时居第二,明未李自成自号闯王和张献忠自号蜀王短暂辉煌很快为清军击败并列第三,唐黄巢自封冲天大将军名望成就都位居最后。第五名:项羽,自封西楚霸王,目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