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埋在哪里?” 潘金莲道:“我又独自一个,哪里去寻坟地?没奈何,留了三日,把出去烧化了。” 有人说,潘金莲之所以急匆匆把武大送去化人场烧化,目的是为绝后患,但如果你了解了火葬在宋朝的盛行程度,就不会这样说了。 按照宋朝的习俗,人死之后
“文臣无所不能,武将一无是处”,没人害死狄青
开封危急,崇祯皇帝释放狱中的孙传庭,率军救急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三千妃嫔身披羊皮,皇后无奈自尽
梁山上此2人最狂,得罪一位虎将,若非与宋江护短,很难留在山上
别再被水浒传欺骗了,蔡京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
明朝的东西厂、锦衣卫在清兵打来时没有行动么?
万贞儿是如何迷住宪宗的?《明史》中说她恶毒,其实是宪宗的最爱
司马光真砸过缸救过人?马未都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从不说后来的事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关于看他说历史,我有个人生建议
曾巩
明代中日两国贸易的两个阶段
都说宋朝是一个诡异的朝代,那么宋朝皇室都发生了哪些诡异的事情
朱元璋:大明江山能传几代?刘伯温:万子万孙!多年后字字应验
决胜江淮:南宋名将荟萃,蒙古八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
明朝后期继续执行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可以延续大明江山吗?
武松做错了两件事,被宋江抛弃,但宋江不敢得罪鲁智深
同为宋朝,《清平乐》和《知否知否》中的婚服为何有红绿之分
宋朝,原来你有两幅面孔!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徐渭熊
宋太祖:赵匡胤有几个女儿?她们分别嫁给了谁?
“如今埋在哪里?”
潘金莲道:“我又独自一个,哪里去寻坟地?没奈何,留了三日,把出去烧化了。”
有人说,潘金莲之所以急匆匆把武大送去化人场烧化,目的是为绝后患,但如果你了解了火葬在宋朝的盛行程度,就不会这样说了。
按照宋朝的习俗,人死之后,除了土葬,火葬也是一种很常见的埋葬方式。据美国一位学者所著的《宋朝的火葬》一书统计,中国宋代的火葬比率在10%-30%之间。
话说宋朝也是崇尚儒家思想的封建王朝,而火葬明显违背儒家的“孝道”观念,与以礼治国的风尚也不相符,为何在宋朝民间却十分盛行呢?
首先,火葬之源并非由宋朝始,有人认为火葬起源于印度,随着佛教传入中国才被人们采用。
先不说佛教传入中国的时间大致在西汉末年始,而且个人认为,这种观点也不符合人类对火的认知与利用。
我国考古学家发现,火葬早在新石器时代就已经出现,到商代已有关于火葬的记载。
汉朝推行儒家思想后,厚葬之风逐渐盛行,孔子崇尚周礼,所以汉代也继承了周礼的丧葬制度。
正是基于儒学思想的牵制,所以,火葬一直不被看好,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直到宋代才呈现了一段时间的爆发式增长。
虽然说我国火葬起源并非源于佛教,但是火葬的爆发式增长却与佛教相关。佛教主张薄葬,根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涅槃后,按印度传统葬礼进行了火葬,他的骨灰被称为“舍利”。此后,佛教僧侣也大多效仿释迦牟尼,实行火葬。
佛教在隋唐时期盛行,并在民间得到了普遍性的认可,进而逐渐认可佛教所主张的薄葬观念。但是鉴于官方对火葬的抵制,隋唐时期的火葬并没有流行起来。
至宋代时,火葬才在民间逐渐盛行。据宋朝《搜采异闻录》记载:自释氏火葬化之说起,于是死而焚尸者,所在皆然。
今天的研究者们发现,从宋朝火葬与佛教呈现出这样的关系:凡是佛教相对活跃的地区,火葬就比较盛行。
比如北宋徽宗年间,开封府有寺院691座,南宋时的临安佛教活动也很繁盛,据《梦梁录》里的统计,临安城内外寺院有671座。
另外还有如河北、两浙、福建、四川等地,特别是四川,据历史学者统计,南宋时的四川火葬数约占两宋时期四川总火葬数的80%左右,当时的成都,更是引领四川火葬之风。
这些佛教发达的地区,同时也是火葬盛行的地区。可见,宋朝火葬的盛行的确与佛教发达有一定的关系。但是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那就是宋朝官方对火葬模式的认可也有着密切的关系。
虽然历朝历代都不支持火葬,但这种方式在民间却是屡禁不绝。到了宋朝,土葬与火葬也有争执,宋朝的士大夫们对火葬的习俗也持反对态度。
但是宋代相对比较开明,尊重社会习俗,更何况也是现实所迫。
首先,不论北宋还是南宋,人口众多,北宋时期人口一度突破一亿大关。在人口众多的情况下,土地资源就会显得十分珍贵。
而按照儒家主张的土葬,形式繁琐,花费高昂,最主要还要请人看风水,找一块好坟地。
根据风水学,一块好的坟地大多在平坦之处,《葬经》有载“地贵平夷”。平地起墓是一种约定俗成的做法。
这样一来,土葬就要消耗一定量的土地,而平坦之处大多为上好耕地,这就等于是浪费资源。
史载,宋代河东路火葬最盛,就是因为人口多土地少,人们珍惜土地,故而采取火葬。
火葬就不一样了,形式简单,花费也低,也不需要占用大量的土地。特别是对于平民而言,这是一种最划算的葬法。
如在小说中的潘金莲,在武大死后,即便没有私通这回事儿,她也会首选火葬。
所以,火葬在宋朝也就成为既土葬之后的又一种常用葬法,明末清初的思想家顾炎武在《日知录》中记载:“(宋代)地窄人多,不能遍葬,相率人焚烧,名曰火葬,习以为俗。”
起初,火葬常为贫苦人家所选,目的是为了节省丧葬费用。后来,江浙一带的富人家也多采用火葬,甚至皇宫也有火葬的记录。
据《华阳集》记载,宋仁宗时期嘉佑八年,皇室成员四岁的赵士弇(yǎn)夭折后,在寺院进行了火葬。
在这样的背景下,宋代的城市就出现了潘金莲口中的“化人场”,即火葬场。据记载,南宋临安城就有数十处,至宋宗宁时还进行了二次维修。
同时,随着火葬的发展,临安还出现了丧葬服务机构,设立了专门的房舍,以供人存放骨灰罐。
由此可见,火葬在宋朝的盛行,既受到佛教丧葬观念的影响,也受制于现实因素的局限。那么火葬为何在宋朝经历了“辉煌”之后,至明清时又衰退了呢?
宋朝火葬的盛行,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它使得传统、繁琐的儒家丧礼制度遭受了沉重打击,某种程度上对社会的伦理道德造成一定影响。
所以,即使在宋代,也有不少士大夫指责火葬破坏风化,是大逆不道之举。他们一方面要求官方出面禁止火葬,另一方面一些名人高士,也通过自身的言传身教来改变这一局面。
比如知名的宋理学家程颐就说过:“吾家治丧不用浮屠。”,意思就是不用佛家的火葬之法。
此外还有朱熹、吕祖谦都旗帜鲜明地反对过火葬,他们都主张土葬,不循僧道的火化之法。
但是,鉴于宋朝的现实情况,他们的呼吁并没有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亦不能阻挡火葬之风的盛行。
宋朝以后,到元朝时,仍有火葬习俗,直至明朝时才出现了官方的火葬禁令。
明洪武三年(1370年),官方“禁止浙江等处水葬、火葬。中书省礼部仪,以民间死丧,必须埋葬,如无地,官司设为义冢,以便安葬,并不得火化。”
有了规定,还有相应配套的处罚令,《大明律》规定,如尊长者遗言火化者,杖一百;若火化的是小辈,则卑幼并减二等,杖八十。
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果死于外地,没钱没能力归葬的,还是可以火化的。
明朝虽然实施火葬禁令,但其朝廷内部却设立了净乐堂等火葬场所,一些死去的妃嫔、宫女也实行火葬,并且还有专门放置骨灰的胥井。
清朝统治者是建州女真人,女真族中的火葬现象非常普遍。从理论上说,他们更能接受火葬模式,如努尔哈赤、清初时的皇太极都是火葬,顺治时代还议定了火葬制度。
但火葬只在清初比较盛行,至雍正帝时也不为官方所推崇了。从康熙帝始,清代诸帝均不再进行火葬,而是改用了土葬,并将其列入国法。
清朝中后期推崇土葬,实际这只是清朝推行汉化的其中一项举措,或者说是入主中原后,汉文化对满人的重度影响,也可以说是入乡随俗。
尽管明清统治者主张以土葬为主,但火葬这种葬法也一直存在,并未绝对禁止。尽管有违儒家伦理道德,但人们出于对现实的考量,还是给予了它的存在空间。
综上所述,在《水浒传》中,潘金莲将武大火葬,这一情节符合宋朝的习俗。所以,仅通过这一情节,并不能引起武松对她的怀疑。
在小说中,作者采用了托梦的形式,让武大冤魂出现在武松梦中,说自己“死得好苦”,这才引发了武松对潘金莲的怀疑,才有了后来的故事。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可能已经学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课本范围。历史中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朱元璋杀了15万贪官,为何贪官反而越来越多?的历史知识,赶快来看看吧。我们知道,贪污腐败是历朝历代导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一、德国是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每次发动战争前,德国都有一系列的外部客观理由,比如要争取生存空间、抢夺阳光下的殖民地等等。但战争的背后是经济,德国经济是怎样崛起的,又是怎样逼迫国家发动战争的,甚至决定了德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战术?这些德国发详情>>
五位枭雄依名望项羽自号西楚霸王五位中最响亮排第一,成就最大清洪秀全自创太平天国号天王威震一时居第二,明未李自成自号闯王和张献忠自号蜀王短暂辉煌很快为清军击败并列第三,唐黄巢自封冲天大将军名望成就都位居最后。第五名:项羽,自封西楚霸王,目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