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这一问题,很多人会在第一时间联想到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那首诗,对,说的就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确实属于诗人高光时刻。但事实却是,张若虚并不是这一问题的完美答案。因为他还有一首名为《代答闺梦还》的诗流传
“文臣无所不能,武将一无是处”,没人害死狄青
开封危急,崇祯皇帝释放狱中的孙传庭,率军救急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三千妃嫔身披羊皮,皇后无奈自尽
梁山上此2人最狂,得罪一位虎将,若非与宋江护短,很难留在山上
别再被水浒传欺骗了,蔡京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
明朝的东西厂、锦衣卫在清兵打来时没有行动么?
万贞儿是如何迷住宪宗的?《明史》中说她恶毒,其实是宪宗的最爱
司马光真砸过缸救过人?马未都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从不说后来的事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关于看他说历史,我有个人生建议
曾巩
明代中日两国贸易的两个阶段
都说宋朝是一个诡异的朝代,那么宋朝皇室都发生了哪些诡异的事情
朱元璋:大明江山能传几代?刘伯温:万子万孙!多年后字字应验
决胜江淮:南宋名将荟萃,蒙古八十万大军兵败如山倒
明朝后期继续执行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可以延续大明江山吗?
武松做错了两件事,被宋江抛弃,但宋江不敢得罪鲁智深
同为宋朝,《清平乐》和《知否知否》中的婚服为何有红绿之分
宋朝,原来你有两幅面孔!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徐渭熊
宋太祖:赵匡胤有几个女儿?她们分别嫁给了谁?
对于这一问题,很多人会在第一时间联想到被誉为“孤篇压全唐”的那首诗,对,说的就是唐代诗人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确实属于诗人高光时刻。但事实却是,张若虚并不是这一问题的完美答案。因为他还有一首名为《代答闺梦还》的诗流传了下来,所以,排除他,而且捎带一句,“孤篇压全唐”的说法也不算严谨。
或许有人会说,元代诗人唐珙和他的“孤篇”《题龙阳县青草湖》可以与问题中的表述严丝合缝。对,唐温如《题龙阳县青草湖》中的“醉后不知天在水,满船清梦压星河”,确实美如画境,美到让人心醉。但事实却再一次证明,他和他的《题龙阳县青草湖》因为人工无法干预的原因而无法成为该问题的答案,因为他有九首诗流传了下来,包括《猫》《墨兰》《澄碧堂》等。
此外,写过“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的张继,他和他的《枫桥夜泊》也同样因为人力不可抗拒的原因而无法入选,张继至少有54篇诗文传世
小话诗词在这篇文章中分享一首诗,可以说是该问题的最佳答案,没有之一。这位诗人名叫志南,与其说是他的姓名,还不如说是他的法号。因为他是一名僧人,志南是他的法号,真实姓名不详。
宋代诗人志南,真实的身份却是僧人,志南一生只留下一首诗,堪称孤篇传世,却成为了描摹春风、赞咏春天的诗歌天花板。诗中洋溢着动人心扉的春天的旋律和味道,诗中充满着含蓄隽永的生活的情趣和理趣,读来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
且听小说诗词细细道来。
三月的桃花水,舞动着绮丽的朝霞,向前流啊。有一千朵桃花,点点洒上了河面,有一万个小酒窝,在水中回旋。三月的桃花水,是春天的竖琴。
是啊,三月的桃花水,如同编织在流水中的音符一样,随着水流的波动,而荡漾起曼妙的身姿,和水波一同演奏出动人唯美动人的春天的旋律。
其实,在春天的诸多旋律中,不只有桃花水在演绎着它的独奏,还有杏花雨和杨柳风,还有破土而出的如绿宝石一样发出赏心悦目的光彩的嫩草,还有在明媚的春光中舞动着和弦般的翅膀的各种飞虫。它们为了能够登上春天的舞台并出演春天的旋律,酝酿了整整一个冬天的时光,它们携手登台,倾情联袂,共同演奏出一曲令人心旷神怡的春天的交响曲。
在这场春天的交响曲中,如果说谁站在舞台的正中央,谁是舞台的C位。那么,这一定是一个耐人寻味的问题,就好像宋代诗人卢梅坡笔下的《雪梅》一样,梅花和雪要比谁更白,诗人也觉得它们难分伯仲,于是“骚人阁笔费评章”。而在小话诗词看来,杏花雨在春天的奏鸣曲中是独领风骚的。
杏花雨、杨柳风,是春天特有的,也是春天的象征,连徐悲鸿先生也情不自禁地说“白马西风塞上,杏花烟雨江南”。徐悲鸿笔下的江南是诗意的,唯美的,宛如画卷般缱绻动人的。
元代词人虞集《风入松·寄柯敬仲》也有名句“报道先生归也,杏花春雨江南”。春日的江南,杏花盛开,烟雨蒙蒙,如诗如画,令人心醉而神往。
是啊,诗词中的杏花雨被文人墨客赋予了更多的韵味,正是因为这些唯美的意象,千百年来温润着时光,感动着世人。
在我国古代诗歌的长河中,描写杏花雨的名句不胜枚举,其中有一句千百年来被人们赞不绝口,被认为抓住了杏花雨的神韵,可谓是描写杏花雨的诗句中最为出彩的,这句诗就是“沾衣欲湿杏花雨” ,那么这首诗是谁写的呢?这句诗或者说这首诗妙在哪里呢?
开篇明义,“沾衣欲湿杏花雨”出自一首叫做《绝句》的诗歌里,原诗题目就是《绝句》,共四句,是一首七言绝句,原诗如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在鉴赏诗歌、阅读文章时,了解作者是很重要的。“知其人,论其诗”可以更好地去理解诗人在创作诗歌时的内心世界。虽然“诗无达诂”,但是我们在了解了诗歌的创作者后,可以无限接近诗歌本身,这也是鉴赏诗歌的一个好方法,所以还是先从了解这首诗的作者开始吧。
这首诗选自清代文学家厉鹗编撰的《宋诗纪事·卷九三》。《宋诗纪事》总共100卷,收录宋代诗人3812人,书中对宋诗的作者列有小传,用“以事存诗,以诗存人”的方式记录宋代诗人和他们的生平轶事。
《宋诗纪事》的章节编排很有特色,有关诗人传记的事情,列于作者小传之后、诗之前;有关诗的本事,列于诗后。可以说这是一本研究宋代诗人和诗歌的重要文献。根据《宋诗纪事》的记载:这首诗的作者是一位僧人,宋代人,志南是他的法号。关于志南的其他生平资料,书中没有更详细的记载,而且书中也仅仅记载了志南的这一首诗。
众所周知,研究古代文学是建立在大量占有古典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的。所幸的是,南宋赵与虤在《娱书堂诗话》卷上中记载了一件事情,可以对志南的资料做一个补充。
据《娱书堂诗话》记载:僧志南能诗,朱文公尝跋其卷云:‘南(志南)诗清丽有余,格力闲暇, 无蔬笋气’。如云:‘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予深爱之。
这段引文中的“朱文公”就是南宋著名儒学大师朱熹。“蔬笋气”是宋代诗学理论探讨的一个术语,也就是书生气十足的意思。朱熹欣赏志南的诗,所使用的标准是有无“书生气”。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志南的这首毫无炫技修饰的风格,诗意诗清新自然,很接地气。
从以上资料文献记载,可以得出这样一个建立在文献资料基础上的结论:《绝句》这首诗的作者是志南,志南是一位僧人,生活在宋代,是善于作诗的,也可以说是一位诗僧。
志南的诗很有特点,既有清新的一面,又有流畅自然的一面。朱熹很欣赏志南的诗,并赞赏他的诗没有书生气,尤其是朱熹很喜欢志南的“沾衣欲湿杏花雨, 吹面不寒杨柳风”这两句。
志南的生平状态已不可详考,他也仅有这一首诗存世,但就是这短短的一首诗,把诗人的名字载入了宋代诗史。正所谓“诗因人而名垂青史,人因诗而扬名千古”,志南孤篇传世,却写出了充满情趣与理趣的意境,尤其是最后两句,唯美动人,可以说是描写美好春天的诗歌中的天花板。
志南的这首诗自然流畅,字面本身也没有太生僻的地方,为了更好地去解读诗歌,有必要对诗中出现的一些名词做出合情合理、符合诗意、符合语义的解释。
首先要解释的就是“短蓬”。篷是指船帆,短篷也是船的代称,由此可知,短蓬就是指一种带有帆的小船。唐代诗人陈翊写过一首《短蓬》的诗,诗中有描绘这种小船的诗句:“水屋入花屿,春山来画图。片帆齐远树,落日半平芜。”这可以与志南诗中的“短蓬”相佐证。
其次要解释的就是“杖藜”。藜是草本植物,一年生,茎直立,嫩叶可吃,长高长大的茎秆可以用来做拐杖,是全国各地都很常见的一种植物。
从古汉语的语法来看,杖藜其实是藜杖的倒装形式,诗人为了格律和音韵的和谐而采用的一种形式,意思就是用藜做成的手杖。宋代词人秦观在《宁浦书事》一诗中有“身与杖藜为二,对月和影成三”的句子。
接下来要解释的名词就是“杏花雨”。清明前后杏花盛开时节的春雨,叫杏花雨。杏花和春雨这两样春天物候现象在我国古代的诗歌中就经常出现。
如唐代诗人杜牧《清明》诗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再如宋代诗人陆游的《临安春雨初霁》中就有“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可以说“杏花雨”是清明时节的代称了。
还需要解释的名词就是“杨柳风”。杨柳风其实就是花信风的一种,古人把不同花期的风称为花信风。古代以五日为一候,三候为一个节气,从小寒到谷雨的八个节气共二十四候。
人们挑选一种花期最准确的花为代表,以期与这一节气相匹配、相吻合,被选之花就被当作这一节气的花信风,意思就是能带来开花音讯的风候。每候应一种花信,总称“二十四花信风”。其中清明节尾期的花信是柳花,或称杨柳风。
宋代程大昌《演繁露·六帖》中写道:“三月花开时,风各花信风。”宋代诗人陆游《游前山》中也有“屐声惊雉起,风信报梅开”的句子,这些都是我国古代诗歌中关于花信风的描绘。
通过对作者志南的介绍和对诗中词语的注释,我们已经对诗歌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那就是这首诗是志南在清明时节写的一首诗,是对二三月里的春天的细腻感受和真切描摹。
这首小诗,写诗人在微风细雨中拄着拐杖春游,春风和煦,诗人的心情也是非常惬意的。据《宋诗纪事》记载,这首诗没有实质性的题目,只是因为诗歌内容才配上了“绝句”这样一个题目。
更令人感到惊喜的就是:志南唯一的这首诗诗句短小、简洁,诗的意境高远,诗风恬淡自然,读来很有清新明快的感觉,这首诗的美妙之处也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排篇布局,章法自然
这首诗在写法上是很有特点的,首句“古木阴中系短篷”,用白描的手法呈现了一个风景优美的去处:有参天的大树,树木已然浓荫,而林中的小河边,一只小船停泊在河边。“系”是唯一一个动词,说的是这只小船用缆绳拴在河岸边的一棵树上,画面反而呈现出一种静态美。
“杖藜扶我过桥东”这一句明显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将藜杖人格化了,把藜杖写成是一位和诗人同来春游的朋友,一位值得依赖的心思细腻的朋友。
杖藜搀扶着诗人一路赏春游春,这使得画面出现了亲切自然的感觉。没有人会总是用追赶的脚步,如果累了,放慢脚步欣赏沿途的风景,也许这种体验会比想象中的更要美好更要真切。
诗人兴致勃勃地通过小桥,悠闲自在地向东边前行,迎面而来的是和煦的春风,春风在古诗文中往往被“东风”替代,如朱熹《春日》中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东风”代表的是生机,是活力,是春意盎然。
最为传神写意的就是诗的后两句,杏花雨和杨柳风这两个意象的出现,既是浪漫的,又是诗情画意的。诗人沐浴在春风里,杏花也沐浴在春风里,大自然的一切都沐浴在春风里。
诗人扶杖东行,映入眼帘的是绽放的杏花,微风中摇曳的杨柳,春天的美景尽收眼底;诗人感觉到的是细雨沾衣,似湿而不见湿,拂面而来的春风,是和煦的、轻柔的,没有一丝寒意的。
“沾衣欲湿杏花雨”一句,用衣裳似湿未湿来形容初春细雨似有若无,更见诗人体察之精微,描摹之细腻;“吹面不寒杨柳风”又加入了诗人对春风的感受,和风迎面吹来,没有一丝儿寒意,杨柳枝在春风的吹拂下摇曳着身姿。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是诗人的视觉体验,在现实生活中,随着生活的积累,阅历的丰富,人们会具备凭借视觉体验而获得事物整体感知的能力。换句话说,人的眼睛具备了这种通感。
这次游春的主题情感和视觉体现都出来了,这是诗人志南对这次春游的评价,这是一次令人身心愉悦的春游,这也是本诗在排篇布局这一层面上妙不可言的地方。
二、人景合一,物我交融
人与景的契合,物与我的交融,是这首诗的第二个妙处,也是全诗最为传神的地方。通过前面的介绍,我们知道志南不光是一位诗人,他还有一名僧人,僧人对事物的认识更多了一份人生感悟。
如果将诗中的场景用画面展现出来的话,这就是一幅典型的强调以人的感官体验为主题的杰出画作,也可以说是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如果进行精准概括的话,那就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在诗人的画笔下,杏花雨似乎具有了灵性,“沾衣欲湿杏花雨”这一句就将雨的灵性与诗人的思想感情结合了起来,诗人的感觉是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感觉。
沾衣欲湿的杏花雨,是这样轻微,是这样细腻,一个“欲”则体现出了雨的灵性,若有如无,如隐如现;吹面不寒的杨柳风,是这样和煦,是这样轻柔。
诗人的体验则是感同身受的,这是人与景的契合,这是自我灵性与杏花雨、杨柳风的自然灵性的结合,这是诗人真真切切的感受。诗人抒发的感情是他对自然的认知与感悟:天人合一,也就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道理。这其实就是参禅悟道的境界。
沾衣欲湿的杏花雨,吹面不寒的杨柳风。在“似与不似之间”,在“要”和“将要”之间找到了平衡点,让整体的诗意达到了高度契合,自然界和诗人的审美意识完美地结合了起来,赏心悦目的春景和诗人的主体情感结合了起来。
“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杏花雨是似湿未湿,湿而不沾,这就是处于“似与不似”之间的一种微妙而美好的状态。
生活中也是这样,参禅悟道也是这样,传统绘画中也是这样,这正是杏花雨带给人轻梦一般的惬意和融洽。再加上那吹在脸上轻柔惬意的春风,真正构成了一个如诗如梦的境界,如诗如画的境界,是充满诗情画意的。
探访、追寻生活中的美好,体验、品味生活中的诗意,似乎成为了诗人志南的生活常态。诗人置身在这样的春景里,人与景高度契合,是人与大自然的高度契合,是诗人对大自然的特殊感情。
三,诗意盎然,充满理趣
从前文引用的文献资料可知,朱熹对志南的这首诗是非常欣赏的,他使用的评判标准是有无“书生气”,这实际上是宋代诗学理论探讨的问题之一。
比如苏轼在《赠诗僧道通诗》中说:“语带烟霞从古少,气含蔬笋到公无。”苏轼还在诗中还做了注解:“谓无酸馅气也。”“书生气”三字的含义在前文已经解释过,就是指诗作不自然,不接地气的意思。
再如南宋叶梦得在《石林诗话》中说:“近世僧学诗者极多,皆无超然自得之气,往往反拾掇摹效士大夫所残弃。又自作一种僧体,格律尤凡俗,世谓之酸馅气。”
综合朱熹、苏轼、叶梦得的话语,从中可以看出,宋代的僧人是有作诗的风气的,但是很多僧人在学作诗的时候落入了“书生气”的窠臼,他们为了写诗而写诗,结果就是少了诗意,少了理趣。苏轼就明确表达了对僧诗书生气的反对。
宋人论僧诗,“无蔬笋气”、“无书生气”似乎是诗歌成功与否的考量标准和最高境界。他们认为志南的这首诗符合标准,也赢得了凡事讲究标准的朱熹的称赞。
抛开宋代的评判标准,从诗本身去看的话,志南的这首诗风格自然,在极平常的景物中写出了一种理趣:杏花雨、杨柳风的柔美清丽,既是平常的,又是饱含诗味与理趣的,而诗的风格又是清新可人的、恬淡自然的。这种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的诗歌,读来让人心旷神怡,如沐春风。
宋代僧人志南的这首诗清新自然,是一首很有意境的诗歌。文章结尾,再看一下诗歌的情境和意境:诗人乘小船沿溪水而来,将小船系在岸边的树下,拄着拐杖来到了一个景色宜人的地方。这正是游春赏春的理想之处,他沿着小桥向东缓步前行,映入眼帘的是一幅美丽的画卷,杏花雨和杨柳风让诗人多了一份对自然的感悟。
其实人生何尝不像一场旅行啊,不必在乎目的地,在乎的是沿途的风景以及看风景的心情。认真、细致地呵护旅途中的心灵,让心灵去旅行,这样的人生不正是诗意生活的写照吗?
宋代诗人志南,真实的身份却是僧人,志南一生只留下一首诗,堪称孤篇传世,却成为了描摹春风、赞咏春天的诗歌天花板。诗中洋溢着动人心扉的春天的旋律和味道,诗中充满着含蓄隽永的生活的情趣和理趣,读来如同春风拂面,让人心旷神怡。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可能已经学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课本范围。历史中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朱元璋杀了15万贪官,为何贪官反而越来越多?的历史知识,赶快来看看吧。我们知道,贪污腐败是历朝历代导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一、德国是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每次发动战争前,德国都有一系列的外部客观理由,比如要争取生存空间、抢夺阳光下的殖民地等等。但战争的背后是经济,德国经济是怎样崛起的,又是怎样逼迫国家发动战争的,甚至决定了德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战术?这些德国发详情>>
五位枭雄依名望项羽自号西楚霸王五位中最响亮排第一,成就最大清洪秀全自创太平天国号天王威震一时居第二,明未李自成自号闯王和张献忠自号蜀王短暂辉煌很快为清军击败并列第三,唐黄巢自封冲天大将军名望成就都位居最后。第五名:项羽,自封西楚霸王,目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