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史》总编辑张廷玉看来,开平王常遇春之所以英年早逝,就是因为他杀人太多了,他的结论,也是根据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对常遇春的评价得出的——朱元璋经常告诫常遇春不要杀降屠城,以免折损福寿。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常遇春统领九万大军北伐,
“文臣无所不能,武将一无是处”,没人害死狄青
开封危急,崇祯皇帝释放狱中的孙传庭,率军救急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三千妃嫔身披羊皮,皇后无奈自尽
梁山上此2人最狂,得罪一位虎将,若非与宋江护短,很难留在山上
别再被水浒传欺骗了,蔡京真的可以算得上是一个好人
明朝的东西厂、锦衣卫在清兵打来时没有行动么?
万贞儿是如何迷住宪宗的?《明史》中说她恶毒,其实是宪宗的最爱
司马光真砸过缸救过人?马未都提出不同意见,老师从不说后来的事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关于看他说历史,我有个人生建议
曾巩
明代中日两国贸易的两个阶段
都说宋朝是一个诡异的朝代,那么宋朝皇室都发生了哪些诡异的事情
朱元璋:大明江山能传几代?刘伯温:万子万孙!多年后字字应验
明朝后期继续执行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可以延续大明江山吗?
武松做错了两件事,被宋江抛弃,但宋江不敢得罪鲁智深
同为宋朝,《清平乐》和《知否知否》中的婚服为何有红绿之分
宋朝,原来你有两幅面孔!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徐渭熊
宋太祖:赵匡胤有几个女儿?她们分别嫁给了谁?
“蒲氏人”做了什么,朱元璋为什么对“蒲”姓恨之入骨?
《明史》总编辑张廷玉看来,开平王常遇春之所以英年早逝,就是因为他杀人太多了,他的结论,也是根据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对常遇春的评价得出的——朱元璋经常告诫常遇春不要杀降屠城,以免折损福寿。
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常遇春统领九万大军北伐,凯旋途中暴卒于柳河川,年仅四十岁。常遇春薨逝前,是一点病态都没有的,打起仗来依旧生龙活虎所向披靡:“败敌将江文清于锦州,败也速于全宁。元帝北走,追奔数百里。获其宗王庆生及平章鼎住等将士万人,车万辆,马三千匹,牛五万头,子女宝货称是。”
正史没有记载常遇春的死因,野史和小说就有了想象和发挥的空间,蔡东藩先生所著《明史演义》,描述的常遇春暴卒情景,跟《明史》差不多:“霎时间全体疼痛,连从前医愈的箭创,也无端溃裂起来。”
在金庸先生的《倚天屠龙记》中,常遇春是张无忌最敬佩的好大哥,但是因为被张无忌胡乱医治弄坏了身体,见死不救的神医胡青牛曾有断言:“依你体魄而言,至少可活过八十岁。但那小子用药有误,下针时手劲方法不对,以后每逢阴雨雷电,你便会周身疼痛,大概在四十岁上,便要见阎王去了。”
常遇春哈哈一笑,慨然道:“大丈夫济世报国,若能建立功业,便三十岁亦已足够,何必四十?要是碌碌一生,纵然年过百岁,亦是徒然多耗粮食而已。”
常遇春这种豁达通透,李善长和刘伯温还真未必比得上。《明史》记载的徐达,跟张飞差不多,但比张飞更有礼貌,也比张飞的脾气好一些——要是让士兵选将帅,他们肯定会选常遇春而不选张飞:“飞爱敬君子而不恤小人,刑杀既过差,又日鞭挝健儿,而令在左右;遇春沉鸷果敢,善抚士卒,摧锋陷阵,未尝败北。虽不习书史,用兵辄与古合。”
常遇春比徐达还大两岁,但是在徐达面前,他从来不摆架子(数从征伐,听约束惟谨),当时人们提起名将,总是徐在前常在后,常遇春认为这样排很对:“我也就能带十万兵,而徐帅带兵,则是多多益善!”
常遇春被军中称为“常十万”,他也不认为有啥不对——在三国时期,有个孙十万,那可不是什么好评语:“生子当如孙仲谋,合肥十万送人头。”
常遇春并不认为只能带十万兵有啥不好,我们细看《明史》就会知道,像他这样比较谦虚的猛将,即使朱元璋晚年变得多疑嗜杀,也不会拿常遇春开刀。
常遇春为战争而生,为战争而死,功名利禄全不在乎,在他看来,与其在朝堂上勾心斗角,还不如在战场上白刃进红刃出痛快,朱元璋对此是既欢喜又担心:“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朱元璋说这话的时候,常遇春正准备以副将军身份与大将军徐达北征)。不虑不能战,虑轻战耳。身为大将,顾好与小校角,甚非所望也。”
朱元璋很少跟徐达、李善长、刘伯温说重话,但是对常遇春却有啥说啥毫不客气,也正是这种不客气让我们放下心来:皇帝有话憋在心里,文臣武将性命堪忧,那个经常犯小错挨训的,反倒比较安全。
李善长和胡惟庸身死族灭,刘基刘伯温死因不详,但是朱元璋派胡惟庸去给刘伯温送药,显然没安好心。
朱元璋驾崩之前除掉了很多位高权重的功臣,但是对徐达和常遇春却没必要下手,所谓“蒸鹅杀徐达”,那纯属演义小说的抹黑,即使是清朝人,在编《明史》的时候,也记载了朱元璋和徐达、常遇春的感情。
徐达根本就不像李善长和刘伯温那样对权力感兴趣,在徐达看来,兵符帅印就是烫手山芋:“每岁春出,冬暮召还,以为常。还辄上将印,赐休沐,宴见欢饮,有布衣兄弟称,而达愈恭慎。”
对没有权欲且不卷入党争的功臣,朱元璋是没有必要下手的,这样的功臣,在朱元璋眼里只有三个:第一个是徐达,第二个是常遇春,第三个就是汤和。
“某年某月”写的那本书充满了权谋斗争冷酷无情,居然好像就在旁边看到了朱元璋探望重病的汤和,并看到了皇帝的凛冽杀机和大臣乞命的悲哀,但当时的实际情况是这样的:“(汤和)感疾失音(得病说不出话来),帝即日临视,惋叹久之……俾以安车入内殿,宴劳备至,赐金帛御膳法酒相属。二十七年,病浸笃不能兴。帝思见之,诏以安车入觐,手拊摩之,与叙里闬故旧及兵兴艰难事甚悉。和不能对,稽首而已,帝为流涕。”
人老多疑,这是常态,是人老念旧,也是常情。朱元璋在马皇后和太子朱标辞世后变得十分孤独,金殿上的文臣武将明争暗斗,淮系集团以李善长胡惟庸为首,浙东集团以刘基、杨宪为首,在互相踢脚的时候,还用一只眼睛盯着朱元璋——在权力面前,他们已经不再是朱元璋的朋友。
在东西两集团的明争暗斗中,沐英一家远在云南,没有掺和,徐达除了朱元璋之外瞧不上任何人,也不屑站队,如果常遇春尚在,也不会卷入其中——他投奔朱元璋只是为了打仗和吃饭,其他的啥都不想,朱元璋早就看清楚并且还拿这件事开过玩笑:“汝特饥来就食耳!”
“汝特饥来就食耳”,这七个字足以保常遇春一生平安:将军原本就是有仗就打,没仗就吃,管得越多死得越快,像徐达和常遇春那样纯粹的武将,肯定会被朱元璋留下来。
我们细看古往今来名将,都是活得越简单、越纯粹,结局就会越好,唐朝的秦琼和程咬金就是最好的例证。
凌烟阁二十四功臣有两个走上了刑场(张亮、侯君集),大明开国六公爵中的李善长和冯胜不得善终,常遇春的儿子常茂却活到了洪武二十四年才病逝——常茂在胡惟庸案发时也卷了进去,但是朱元璋看在故友常遇春的面子上而没有痛下杀手。
明朝亡了,常家也没亡:嘉靖十一年,常遇春等开国四王的后代被加封,常遇春的第八代孙常玄振被封为怀远侯,这个爵位一直传到第十二代常延龄:“南都诸勋戚多恣睢自肆,独延龄以守职称。国亡,身自灌园,萧然布衣终老。”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可能已经学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课本范围。历史中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朱元璋杀了15万贪官,为何贪官反而越来越多?的历史知识,赶快来看看吧。我们知道,贪污腐败是历朝历代导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一、德国是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每次发动战争前,德国都有一系列的外部客观理由,比如要争取生存空间、抢夺阳光下的殖民地等等。但战争的背后是经济,德国经济是怎样崛起的,又是怎样逼迫国家发动战争的,甚至决定了德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战术?这些德国发详情>>
五位枭雄依名望项羽自号西楚霸王五位中最响亮排第一,成就最大清洪秀全自创太平天国号天王威震一时居第二,明未李自成自号闯王和张献忠自号蜀王短暂辉煌很快为清军击败并列第三,唐黄巢自封冲天大将军名望成就都位居最后。第五名:项羽,自封西楚霸王,目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