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朱元璋到朱祁镇,明朝前期的皇帝们为什么都热衷于嫔妃殉葬

自朱元璋到朱祁镇,明朝前期的皇帝们为什么都热衷于嫔妃殉葬

()
中文名:
自朱元璋到朱祁镇,明朝前期的皇帝们为什么都热衷于嫔妃殉葬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鲁迅《狂人日记》 这是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对封建“仁义道德” “吃人”本质的控诉。如果我们像先生一样翻开史书,细数一下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光殉葬制度一项就足以对血淋淋的“吃人”二字进行最充分的证明。 01 中国古代的殉

宋朝名人推荐

——鲁迅《狂人日记》

这是鲁迅先生在《狂人日记》中对封建“仁义道德” “吃人”本质的控诉。如果我们像先生一样翻开史书,细数一下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历史,光殉葬制度一项就足以对血淋淋的“吃人”二字进行最充分的证明。

01

中国古代的殉葬制度起源于何时已不可考,但其持续时间极其漫长确是不争的事实,直到清朝灭亡,这种极其野蛮的“吃人”制度才得以消灭,几千年来为此付出的鲜活生命何止成千上万。对此,历代文献都有记载,现代考古发掘也提供了充分的实证。

据《墨子•节葬》记载:“天子杀殉,多者数百,寡者数十;将军大夫杀殉,多者数十,寡者数人。”也就是说在商周时期,自天子到士大夫,所有贵族死亡后都有数人至数百人不等的殉葬者。另据《西京杂记》记载,西汉有个盗墓贼盗掘周幽王的陵墓,就发现了纵横交错的一百多具殉葬者的尸骸。周幽王这个死于乱军,被草草下葬的君王尚且有如此之多的殉葬者,其它历代帝王的殉葬人数可想而知。

现代考古发掘的古墓中殉葬的情况更是不胜枚举。殷墟侯家庄商王大墓中殉葬者遗骸164具、商王武丁妃妇墓16具、曾侯乙墓21具,而且全部为年青女子,他们大多是死者的妻妾宠幸及其亲近的奴仆武士。

秦始皇驾崩后,秦二世下令将后宫中没有生养子嗣的嫔妃尽皆殉葬(先帝后宫非有子者,出焉不宜,皆令从死),并成为后世帝王殉葬的定制。自汉以后殉葬制度一度废止,但随着金、元等游牧民族入主中原,这种野蛮制度死灰复燃,明太祖朱元璋让殉葬成为“祖制”,先后为明朝皇帝和亲王们殉葬的嫔妃达数几百人之多。

02

明朝是汉代以后,再次把殉葬作为帝王丧葬制度的中原王朝。自明太祖至英宗朝,殉葬制度作为“祖制”存在近百年时间。

朱元璋驾崩后,朱允炆按照遗诏,依古制令宫中凡没有生育过的嫔妃尽皆殉葬,一起“从死”的还有若干宫女。此后,嫔妃殉葬就成了大明“祖制”,明成祖、明仁宗、明宣宗、明代宗、明成宗驾崩都有嫔妃殉葬,直到明英宗正统四年才予以废除,但宫婢陪葬的陋习却仍然存在。

皇帝如此,各地的亲王们自然遵照执行,所以大明前六朝殉葬的皇帝及亲王嫔妃至少达到数百人之多。据明末人毛奇龄《彤史拾遗记》记载,陪葬明太祖孝陵的嫔妃共四十六人,宫人殉葬者十数人。后世皇帝及亲王嫔妃殉葬的数量多的达到十几个到几十个,少的也有五六个到十个之间,有明一朝到底有多少嫔妃殉葬,恐怕谁也说不清楚。

庙号仁宗的朱高炽作为大明史上是有名的仁君,还是遵从“祖制”强令嫔妃为成祖朱棣殉葬,而且做法极其残忍。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朱棣驾崩之后,被朱高炽下诏强制殉葬的嫔妃达三十多人,到了往生的日子,太监组织她们在正室吃完最后一顿饭,便把她们请进“升堂”,这时“升堂”里已经放置几十张小木床,上面悬挂着供她们升天的绳套。这些嫔妃们知道逃不脱殉葬的命运,只能在悲痛的哭声中把头伸进绳套,太监们则立刻撤走小床,令嫔妃们“皆雉经而死”,集体跟随朱棣龙驭上宾。

关于这件事为什么最可信的记载是《李朝实录》,这是因为在为朱棣殉葬的嫔妃中,有两名是朝鲜进贡的美女崔氏和韩氏,跟随她们一起进宫的还有韩氏的保姆金黑。韩氏在临死前看着黑金大声哭喊:“娘,我去了!娘,我去了!”,后黑金被仁宗朱高炽封为恭人,到明英宗朱祁镇二次登基后,这些没有被皇帝临幸过的朝鲜宫人才被放归,金黑得以回到朝鲜,这段历史就是她的亲身经历。

在这件事上,仁宗之所以为“仁”,是因为“诸死者之初升堂也,仁宗亲入辞诀。”这是多么残忍的场景啊,面对着数十名即将被处死的弱女子,一国之仁君还要亲自“辞诀”,送她们上路。

朱高炽登基九个月后驾崩,遗诏也是遵从祖制。也就是说还是要嫔妃殉葬,但人数要少一些,总共只有五人。而且这五人并非全是无子嗣的嫔妃,其中恭肃贵妃郭氏先后生了朱瞻垲、朱瞻垍、朱瞻埏三个皇子,却仍然为其殉葬,很显然不合所谓的“祖制”,据说是因为得罪了张皇后而被强迫自尽殉葬。

朱高炽驾崩后继位的宣德皇帝朱瞻基也是一位殉葬制度的坚定支持者,他驾崩时有十位嫔妃为其殉葬。明朝最后一位有嫔妃殉葬的皇帝是朱祁钰(“夺门之变”后,被英宗降封为王,死后以王礼下葬),他死后后宫嫔妃除原皇后汪氏外,全部被明英宗下诏殉葬。

03

为什么朱元璋称帝后要恢复自汉以后被废除1000多年的殉葬制度,具体原因无从可靠,但大体上来看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因素:

一是其自私贪婪、嗜杀残忍的变态人格使然。朱元璋可以说是历代开国之君中出身最为贫困的,幼年的缺衣少食让他有着异乎寻常的占有欲,他之所以诛杀功臣殆尽,胡党、蓝党株连者前后达十数万之多,就是为了确保大明江山始终牢牢掌握在自己和子孙后代手中。其对待自己的嫔妃也是如此,不仅活着的时候要绝对占有,死后也要作为自己的私有财产带进坟墓。从本质上来看,这些都是其极度自私贪婪、嗜杀残忍的变态人格之集中体现。

二是受游牧民族殉葬陋习和理学糟粕的影响。汉以后,虽然殉葬制度在中原被废除,但在游牧民族还广泛存在,随着后来五胡十六国,辽、金等游牧民族政权对中原地区的交替控制,野蛮落后的殉葬陋习再次沉渣泛起,对中原士庶都产生了一定影响。另外,随着理学对“三纲五常”的进一步强化,“夫死妇殉节”甚至成了社会推崇的伦理道德,一些殉葬的寡妇被称为“节妇”受到朝廷表奖和卫道士们的褒扬,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明初所谓殉葬“祖制”的形成。

三是殉葬嫔妃家人的默认和接受为其推波助澜。殉葬对那些死去的嫔妃来说是悲剧,但对她的家人却有着巨大的利益诱惑。这些殉葬的女子被称为朝天女,其家则被称为朝天女户,朝廷对这些女子往往会追赠谥号,表彰其行,也会对其父兄晋爵优抚以为补偿。建文帝就曾晋封为朱元璋殉葬妃子的父兄为锦衣卫百户(正六品)或千户(正五品),而且这些爵位是可以世袭的。为宣宗朱瞻基殉葬的十位嫔妃也在正统元年追加赠谥,其册文曰:“兹委身而蹈义,随龙驭以上宾。宜荐徽称,用彰节行。” 因此,对于家人的殉葬,对朝天女户来说甚至会觉得是一种荣誉,并且能享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所以,朝天女的家人们,可能也支持、甚至鼓励她们为皇帝殉葬,从而在事实成为残害自己亲人的帮凶。

04

明英宗正统四年,大明周王朱有炖(亲王)病重期间上书英宗,要求节俭办理自己的后事,明英宗同意了。朱有炖薨逝后,英宗下旨袭爵的朱有爝(朱有炖的弟弟)不要让嫔妃们殉葬,放那些年轻无子嗣的宫人回家投靠父母。可惜的是,圣旨到得迟了一那么点,七位没有生育子女妃嫔已经被迫殉葬了。

也许正是因为这件事,或者是因为自身历经的磨难,也或者是因为亲手勾选景泰帝殉葬嫔妃名单造成的心灵冲击。明英宗驾崩前的遗诏是:“殉葬非古礼,仁者所不忍,众妃不要殉葬!”。而且,怕继位者执意让嫔妃殉葬,还特意加了一句:“此言俱要遵行,毋违!”至此,明朝自朱元璋死后形成的嫔妃殉葬的“祖制”正式终结。英宗一生并无大的作为,能让后人称道的也就剩下废除人殉这一点了。

后来,随着后金在关外的兴起和大清入主中原,殉葬制度再次出现。清太祖努尔哈赤、太宗皇太极死后,都有嫔妃殉葬。顺治皇帝殉葬的妃嫔有三十多人,她们的棺柩与顺治灵柩一同出殡,场面颇为壮观,这也是中国有记载的最后一位有人殉的皇帝。顺治死后,继位的康熙皇帝对活人殉葬十分反感,遂明令废止皇家殉葬,但民间殉葬行为仍大量存在,清政府还把她们称为“烈女”“ 节妇”,并通过敕令修书、立牌坊予以褒奖,实际上鼓励了民间殉葬行为。

辛亥革命后,民国政府通过立法严禁殉葬,这种极端野蛮的吃人制度才在华夏大地上被彻底消灭。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朱元璋杀了15万贪官,为何贪官反而越来越多?

虽然我们在上学期间可能已经学过一些历史知识,但是历史的深度和广度远远超出了我们的课本范围。历史中有无数精彩的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和发现。今天,我为大家搜集了关于朱元璋杀了15万贪官,为何贪官反而越来越多?的历史知识,赶快来看看吧。我们知道,贪污腐败是历朝历代导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希特勒的经济困境

一、德国是发动两次世界大战的元凶。每次发动战争前,德国都有一系列的外部客观理由,比如要争取生存空间、抢夺阳光下的殖民地等等。但战争的背后是经济,德国经济是怎样崛起的,又是怎样逼迫国家发动战争的,甚至决定了德国的外交政策和战略战术?这些德国发详情>>

历史上项羽、黄巢、李自成、张献忠、洪秀全五位枭雄依名望成就如何排名?

五位枭雄依名望项羽自号西楚霸王五位中最响亮排第一,成就最大清洪秀全自创太平天国号天王威震一时居第二,明未李自成自号闯王和张献忠自号蜀王短暂辉煌很快为清军击败并列第三,唐黄巢自封冲天大将军名望成就都位居最后。第五名:项羽,自封西楚霸王,目无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