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越国山阴故水道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邱志荣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2022年8月) 摘要:山阴故水道位于山会平原东部,兴建于2500年前越王句践之时,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浙东运河的核心和标志性河段。通江达海,好运天下,在越国时期“或水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一件争论2000年的公案:秦始皇的爹是异人还是吕不韦?
史上最长寿的公主,鲁国公主活了多久
历史名臣录 管仲 千古一相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论越国山阴故水道的历史作用和地位
邱志荣
绍兴市鉴湖研究会
(2022年8月)
摘要:山阴故水道位于山会平原东部,兴建于2500年前越王句践之时,是我国最早的人工运河之一,也是浙东运河的核心和标志性河段。通江达海,好运天下,在越国时期“或水或塘,因熟积以备天下”,是为越国复兴基地的交通枢纽,东汉时成为“境绝利溥,莫如鉴湖”的东湖。延续至今:河道依旧,碧水蓝天;纤道蜿蜒,舟船辐辏,是为中国大运河的魁宝。
关键词:山阴故水道;作用;地位
一、地理位置
[var1]
《越绝书》卷八记载:“山阴古故陆道,出东郭,随直渎阳春亭;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去县五十里。”《越绝书》卷八“地传”是越国山川地理、政治、宗教活动、生产基地、水利工程、交通航运等的集中记述篇。其中又主要由以下几部分组成:第一部分为句践大小城及城内的主要活动基地;第二部分为城外的名人城池,如“阳城里”、“北阳城里”;第三部分为庙宇及冢墓,如“禹宗庙”、“独山大冢”、“若耶大冢”等;第四部分是军事屯兵基地,如“会稽山上城”、“射浦”等;第五部分为生产基地,如“富中大塘”、“练塘”、“鸡山”、“豕山”等;第六部分为交通道路,即“山阴古故陆道”、“山阴故水道”等。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山阴古故陆道”、“山阴故水道”和《越绝书》卷二中“吴古故陆道”、“吴古故水道”一样是专条记载的,因之,山阴水陆故道同吴水陆故道类同,应分别是两国当时主要的水路和陆路。
山阴故水道“出东郭,从郡阳春亭”,“东郭”和“阳春亭”均在今绍兴城东的萧绍运河边。“去县五十里”和《越绝书》卷八中记载绍兴东部的练塘位置相同:“练塘者,句践时采锡山为炭,称炭聚,载从炭渎至炼塘,各因事名之,去县五十里。”练塘的地名今尚在,位于今上虞东关西,在距今萧绍运河200米处。从绍兴城东至炼塘村按古代里程算,约为五十里。练塘为句践冶炼之处,“《旧经》云:越王铸剑之处”。据考证,炼塘之西北面为称之谓“稷山”等的一片紧邻的小山丘,东北面则有前高田头村、后高田头村。“村处小河两岸,地势较高,故名高田头。” [1] 由此可见练塘一带为平原内地势较高、受潮汐影响较少之地,练塘之塘应为早期之堤塘及沿海码头,外阻潮汐,内为一个冶炼基地,又沟通了山阴故水道,为水上交通便捷之地。《越绝书》卷八所记的山阴故水道正是在绍兴城东郭,至阳春亭东向直达练塘的。
二、建成年代
[var1]
笔者认为应早于越王句践时代。这里不但可以从《越绝书》上都加了一个“古”字以证之,又可从故水道所处的地理位置和作用得到佐证。
卷转虫海侵海退后山会平原成为一片海潮直薄之地。同时越族居民向平原开发和发展也是一个渐进的过程。这里就必须注意到以下问题:
一是在这一片海潮直薄之地,所谓“西则迫江,东则薄海,水属苍天,下不知所止。交错相过,波涛浚流,沉而复起,因复相还。浩浩之水,朝夕既有时,动作若惊骇,声音若雷霆。波涛援而起,船失不能救,未知命之所维”的环境中 [2] ,要开发生产和保障生活饮用水,必须筑塘实行御潮蓄淡。《越绝书》卷八中越地有此类塘的记载为数不少,诸如富中大塘、苦竹城、练塘、吴塘等。
二是在海侵海退后距今约4000年至越王句践距今2500年的时段里,越部族既“以船为车、以楫为马” [3] ,因此在平原内必然会有众多河道可通航,舟楫是越族主要交通工具和方式。
三是句践到山会平原建城,不可能在无交通基础条件的区域内形成一个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其实,关于绍兴河道如何形成,明代王士性有很好的解释:“日久非一时,人众非一力。” [4] 反映了历史上绍兴河道形成和变迁的客观规律。
笔者认为最早开挖山阴故水道的目的并非仅是为航运,应主要是为了挡潮和发展塘以南的生产基地。因为处在海潮直薄的沼泽之地和感潮河段上,只有建塘才能改变自然生态环境,御咸蓄淡,确保农业生产灌溉。在开挖河道时,以其泥土石块在紧邻的河岸上筑起故陆道,形成了一河一路的格局。随着环境的改善,生产基地不断向北部平原的拓展,故水道和故陆道的交通航运地位便随之不断上升。而到越王句践时随着迁都平原及东部地区发展经济和政治、军事的需要,必定会对并存的此故水道、故陆道进行集中统一整治建设,使其成为越国东部主要的交通通道。
三、 越国水上交通网络的形成
山阴故水道早于句践时便已建成,至句践时又进一步疏凿和整治,使之和古陆道一起成为越国主要的水陆交通主干道。
[var1]
图1|春秋越国山会平原水系图
(一)山阴城内河道
越王句践在筑小城时设“陆门四、水门一” [5] ,此为绍兴城第一座水城门。位于今绍兴龙山以南的酒务桥附近,沟通了当时小城内外的河道。之后,又建大城,设“陆门三,水门三” [6] 。大小城范围设四个水门,表明了城中河道之发达。据考证越国时城内主要水道大致格局为:一是由东山阴故水道进城东郭门至凤仪桥至水偏门的河道;二是从凤仪桥至仓桥的南北向环山河,即小护城河;三是从南门至小江桥南北向的府河;四是从酒务桥北向东过府河,再从清道桥经东街到五云门的东西向河道;五是从大善桥南北接府河东至都泗门的东西向河道;六是从西迎恩门向东至小江桥,至探花桥,再南向至长安桥,东至都泗门的东西向河道。此外城内纵横交错的河道,或水或塘或池必有众多。大城中的3座水门分别为东郭门、南门及都泗门。城北不筑门,无水门但必有水道。不开稽山门水门应是此为若耶溪水直冲之地,否则难以抵御上游山洪之冲。
[var1]
图2|句践大小城位置图
山阴故水道沟通了山阴城内的河道,主要作用有二:一为水上航运,二为向城内提供淡水资源,调节水位。
(二)若耶溪河道
若耶溪发源于今绍兴县平水镇上嵋岙村龙头岗,北至城区稽山门,全长26.55公里,集雨面积152.42平方公里,多年平均来水量7804万立方米 [7] ,是山会平原南部山区北向最大的河流,为“三十六源”之首。若耶溪支流众多,来水丰沛,交注汇合,至龙舌嘴分为东西两江,东江过今绍兴大禹陵东侧进入平原河网,西江沿今绍兴城环城东河进入山会平原,流注泗汇头、外官塘至三江口入海,可谓山会平原南北向的中心河。
若耶溪不仅在山会平原地理位置上十分重要,并且在越民族的发展史上也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被称为越民族的母亲河。从越王无余之旧都,到越王句践迁都至平阳,又迁都至至今城址未变的山阴小城和大城,均在若耶溪周边,越族政治中心可谓一直以若耶溪为中轴线发展,也被称作越族母亲河。
山阴故水道在东郭门外和若耶溪相交,连通了山会平原东西部和越族中心若耶溪的水上交通。
(三)山会平原西部河道
山阴故水道、故陆道均位于绍兴城东部,而《越绝书》中有关西部记载多为越国军事基地、沿海码头等。是否山会平原西部当时尚无开发或无东西的航道?陈桥驿先生在绍兴运河园《运河纪事·序》 [8] 中认为:“《越绝书》为先秦古籍,经东汉初人整理辑缀,增入汉事而删节越史,其所记古运河显有缺失。山阴为秦所建县,既称‘山阴故水道’,则此水道必流贯山阴全境‘水道’而称‘故’。足证此古运河为先秦所存在。”
越国时从山阴城至西部钱塘江的水上要道究竟位于何处?对此可作如下解释:东汉建成的鉴湖大部分湖堤形成时间要早于汉代,湖堤从海退后到句践时逐渐筑土坝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即山阴故水道和故陆道的位置,到东汉马臻筑鉴湖时则进行了堤防全面的加固加高和众多涵闸设施的系统完善,但基础仍是故水道和故陆道。鉴湖堤坝在绍兴城东部基本是以山阴故水道和故陆道为基础,此已得到一致的论定,而绍兴城西部的古鉴湖堤基本与东部的古水道在东西向同一轴线上。从山会平原的地理基础、自然环境,以及越部族开发山会平原的规律,可推定当时的西部故水道应为古鉴湖西部堤线南缘过西小江至固陵一线。
[var1]
图3|《东汉鉴湖水利图》
《绍兴市交通志》记载了越国古陆道的西北干道:“此为连接越、吴两国都城的干道。由大越城西至固陵,过钱塘江北经御儿(今桐乡)、石门、檇李(今嘉兴);过吴江达吴国都城姑苏(今苏州),北道中原。” [9] 在其图中大越城至固陵段陆道基本与后来的唐宋古道图中的鉴湖堤线一致,此也是佐证之一。
此外,越国的造船业十分发达,造船基地及所建船只较多用于军事,使用范围大都在山会平原西部及钱塘江固陵一带。因之,此地必有一主航道与固陵相通,并沟通四通八达的航线。
(四)山阴故水道过曹娥江再东到句章港的航道
句践灭吴后占据了当时全国沿海5个港口中的3个,即句章、会稽、琅琊,“而主要港口还是句章” [10] ,既然句章作为港口,必有从山阴往句章内河与之相连,否则,这一港口难以发挥作用。
曹娥江以东的姚江到甬江的航道,在《汉书·地理志》中就有“渠水东入海”的记载,说明此段河道已有部分是人工开凿的人工运河通海港入海的,开凿这段航道,除为当地航运,更是为了使之与过曹娥江的山阴故水道航线连通。
曹娥江的航运条件要好于钱塘江。钱塘江是著名的感潮河流,钱塘江河口的形态是一个典型的三角港口式,也就是喇叭状的河口,外口大,内口小。“距今五六千年已具雏形,其后逐渐扩大,至明代与现今边界基本相近。” [11] 钱塘江以其壮观的涌潮闻名古今中外,《越绝书》卷四中所记述的“浩浩之水”,便指以此为主的环境。《史记·秦始皇本纪》记秦始皇巡视东南“临浙江,水波恶,乃西百二十里从狭中渡”,记载了钱塘江河口段由于怒潮滔天而不得不沿钱塘江北岸西行至今富阳一带,渡过钱塘江沿浦阳江至诸暨的情形。
相对于钱塘江,曹娥江虽也属感潮河流,但潮汐要小得多,《世说新语·任诞》就记载了王子猷夜航曹娥江的故事:“忽忆戴安道,时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返。”显然写的是从绍兴城至曹娥江一种水波不惊、航道顺达、小航快捷的状况。
四、为越国提供基础设施保障
(一)农业重心的转移
公元前7世纪,春秋时期齐国的名相管仲曾来到越国。他所目睹的越地:“水浊重而洎,故其民愚疾而垢。” [12] 我国早期的地理著作《禹贡》在土地划分中,将越地列为“下下”等。对于这种现实,越王句践也曾叹息:越国为“僻陋之邦”,其民为“蛮夷之民”。
为振兴越国,发展生产,改造水环境,句践接受了大夫计倪:“必先省赋敛,劝农桑;饥谨在问,或水或塘,因熟积以备四方” [13] 的建议。以范蠡为主持者实施兴建了一批水利工程。《越绝书》卷八较详细地列记了公元前493年至公元前473年越国水利工程,主要由吴塘、苦竹塘、富中大塘、练塘、古水道和山阴小城、大城等。形成了与“山—原—海”台阶式地形相适应的春秋越国水利,这其中当属山阴故水道水利、航运的综合功能最为重要。
句践以前,越部族主要活动在会稽山山麓地带,种植“粢、黍、赤豆、稻粟、麦、大豆、果”等作物。初步估算,当时山麓地带的可耕地面积不超过6万亩(5.5米以上),其中可种水稻的不足3万亩,还要遭受山洪和潮汐的侵害,水体浑浊,粮食匮乏,所以老百姓“愚疾而垢”。随着越国水利工程的相继建成,部分消除了咸潮直薄和山洪的威胁,沼泽平原得以开发,使农业的重心逐步从南部山麓地带转移到北部平原水网地带。稻田大量增加,稻米生产成了农业的中心。
(二)在经济社会中的作用
山阴故水道贯通了山会平原东西地区,并与东、西两小江相通,过钱塘江连接吴国,过曹娥江到句章至姚江连接海上。此外,又与宁绍平原南北向诸河连通,通过古陆道上的涵闸设施,调节南北水位并阻隔潮汐,可谓关乎越国全域关键的基础设施。
1.提供淡水资源
由于海侵结束后至越王句践时东部地区海尚未建成海塘,一日两度的潮汐侵袭平原,使内河仍然长期感潮成咸水,淡水资源短缺,使越族人民生产和生活受到严重影响。故水道和故陆道的建设阻隔了潮水侵入,在以南形成内河。其内各南北向河流可通过故水道相贯通和蓄水,尤其是其中的各河湖之水因此渐成为淡水,可供生活和生产。
2.保障富中大塘建设和生产
(1)富中大塘的建成
建塘。富中大塘是越国东部主要生产基地,故水道的开挖必然要在两岸堆积大量泥土,尽可能地利用这些土方建故陆道和富中大塘,采取就地处理土方筑堤十分便利,节约了劳力和使工程早日建成。
防洪调蓄。富中大塘之中及周边主要有三条山溪来水:西为若耶溪,因若耶溪到河口集雨面积为136.73平方公里,富中大塘之内无法调蓄若耶溪汛期洪水,因此,富中大塘摒若耶溪于塘之外,使若耶溪洪水不再危害这一地区;中为攒宫溪,集雨面积至河口为30.6平方公里;东为富盛溪,集雨面积到河口为9.7平方公里。此两江可年产径流约2815万立米 [14] 。以上两江之水直接纳入富中大塘之内,淡水资源可谓充足。平时富中大塘塘坝在与故水道及若耶溪相隔处因有闸堰存在,主要起到的是蓄水作用,塘内水位略高于故水道水位。每至汛期洪水来临,塘内水位较大幅度抬高,开启沿塘闸门,进行行洪排涝,使塘内不受淹。至夏秋季节干旱,塘内水位低于故水道和若耶溪水位,水资源发生短缺,开启闸门可直接引淡水至塘内以供生活、生产之用。
通航。由于故水道和故陆道在富中大塘北缘,为塘内生活、生产提供了十分便捷的交通条件,既有陆路大道,又有水上航道,可谓当时越国交通最发达之地。
(2)富中大塘规模和效益
《越绝书》卷八载:“富中大塘者,句践治以为义田,为肥饶,谓之富中,去县二十里二十二步。”富中大塘早期的大致范围南至会稽山北麓,东、西分别为富盛江和若耶溪,北为一人工挑筑的长堤,长约10公里。堤基本与山阴故水道并行,塘内面积约为51平方公里,有近6万亩可耕农田。随着越国社会经济发展,开发能力增强,富中大塘也呈向以东不断开发扩展的趋势,范围应该会到后来东鉴湖的东岸线。
富中大塘建成以前,越部族的农业生产相当落后,其时产量低下,粮食匮乏,主要农业生产在南部山丘一带。此塘兴建后,山会平原的水利条件有了一定范围的改变,农业生产的重心开始由山丘向平原水网地带转移,是越族自海侵后较大规模向平原开发发展的第一步。水稻逐步成为主要农作物,“三年五倍,越国炽富。”甚至吴王夫差也称:“越地肥沃,其种甚嘉,可留使吾民植之。”[15]到公元前481年,约30万人口的越部族,已经储备了能够供应5万精锐部队需要的粮食,其主要粮产区便在富中大塘。
[var1]
图4 |越国富中大塘位置图
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郡太守马臻在这一地区主持兴建了鉴湖,发挥效益达600年之久的富中大塘,遂被纳入鉴湖拦蓄之中而废弃。今遗存仍在。
3.连通各生产、军事基地
(1)连通东部地区各生活、生产基地
东部地区是越国当时的主要政治、经济中心。当时句践在东部地区的主要活动地点,《越绝书》卷八有载:“句践之出入也,齐于稷山,往从田里;去从北郭门,炤龟龟山;更驾台,驰于离丘;游于美人宫,兴乐,中宿;过历马丘,射于乐野之衢;走犬若耶,休谋石室;食于冰厨。”
稷山。“稷山者,句践斋戒台也。” “稷山在县东五十里称山南” [16] ,位于今上虞道墟。
中宿台。“越《旧经》中宿在会稽县东七里。” [17]
石室。“燕台在于石室。越《旧经》宴台在洲东南十里。” [18]
乐野。“乐野者,越之弋猎处,大乐,故谓乐野。其山上石室,句践所休谋也。” [19] 乐野与石室应在同一处。
锡山。“锡山在县东五十里宝山旁。《旧经》越王采锡于此” [20] “句践时采锡山为炭,称炭聚。” [21] 锡山既是采锡基地,又是伐木烧炭之地。据“银山在县东五十里” [22] 之记载,锡山应在银山的近处,在今上虞长山。
称山。“称山在县东北六十里丰山西北,北环大海。旧经越王称炭铸剑于此,俗呼称心山。” [23] 这里既是沿海码头,又是冶炼基地,位于今上虞啸金、道墟、杜浦交界处。
铜姑渎。“姑中山者,越铜官之山也,越人谓之铜姑渎。长二百五十步,去县二十五里。” [24] “若耶之溪,涸而出铜。” [25] 据此,这一产铜基地应在若耶溪的上游。
赤堇山。“赤堇之山,破而出锡。” [26] “赤堇山在县东三十里,会稽山东南。” [27] 采锡基地赤堇山的地理位置应在若耶溪东,大约位于今上灶。
葛山。《越绝书》卷八记载:“葛山者,句践罢吴,种葛,使越女织治葛布,献于吴王夫差。去县七里。”是越国种葛织布之所,位于今越城区的若耶溪下游。
犬山。“犬山者,句践罢吴,畜犬猎南山白鹿,欲得献吴,神不可得,故曰犬山。其高为犬亭,去县二十五里。” [28] 为越国的养殖之地,犬山今称吼山,在今越城区皋埠境内。
鸡山。“鸡山、豕山者,句践以畜鸡豕,将伐吴,以食士也。鸡山在锡山南,去县五十里。” [29] 是越国的又一个畜养基地,位于今上虞长山、长塘、樟塘三乡交界处。
(2)连通山阴城以南生产基地
南池。《嘉泰会稽志》:“南池在县东南二十六里会稽山,池有上下二所。旧经云:范蠡养鱼于此。”南池亦称“牧鱼池”或“目鱼池”。
坡塘。“坡塘”因范蠡当年养鱼得名,即:“上池宜于君王,下池宜于臣民。”“上池”即指坡塘。
(3)连接西部基地
除了如前所述的固陵、航坞、石塘之外还有:
吴塘。《越绝书》卷八:“句践已灭吴,使吴人筑吴塘,东西千步。”据考 [30] ,今湖塘古城曾是越部族的一个活动中心,因之地名亦有”古城“之称。其下是山麓冲积扇和广阔的平原,随着古城以外的平原逐步开发,人口的增长,就必须蓄淡拦潮,以解决人畜用水和农田灌溉需要。在来年山与马车坞山之间筑起一道堤坝,由于其内三面环山,便成为一个蓄水工程。根据15米(黄海,下同)等高线测算,水库面积约为0.605平方公里,库容大致在350万立方米。在堤不远处有一被称为笔架岙的山岙,据传古代曾是水道,面宽约25米,高16.5米,略呈弧形,在裸露的岩石上,依稀有曾被水冲刷过的痕迹,估计为该蓄水工程的自然溢洪道。吴塘可以称之为越国山麓地带水利工程的代表,其下是西部重要农业生产基地。通过陌坞江和故水道相连。
[var1]
图5| 吴塘平面位置图
木客大冢。《越绝书》卷八:“木客大冢者,句践父允常冢也。初徙琅琊,使楼船卒二千八百人伐松柏以为桴,故曰木客。去县十五里。一曰句践伐善材,文刻献于吴,故曰木客。”在今绍兴南偏西的娄宫镇里木栅村,是一个木材采伐基地,通过娄宫江到故水道等河道运送各地。
越王峥。为越王句践屯兵之处,乾隆《绍兴府志》:“越王山一名越王峥,又名栖山。上有走马岗,伏兵路,洗马池,支更楼故址。”
官渎。《越绝书》卷八载:“官渎者,句践工官也,去县十四里。”乾隆《绍兴府志》引《嘉泰会稽志》:“官渎在县西北一十里。”
朱馀。《越绝书》卷八:“朱馀者,越盐官也,越人谓盐曰馀,去县三十五里。”在距今绍兴城北35里处的朱储,既是盐业基地,又是故水道通向沿海的主要河道。
3.连接越国迎送之地
(1)灵汜桥
灵汜桥是绍兴历史上最古老和又有史实文化底蕴的第一座古桥,并且灵汜,乃越国神秘水道,通吴国震泽;又处越国最早园林“灵文园”之中。《水经注·渐江水》载:“城东郭外有灵汜,下水甚深,旧传下有地道,通于震泽。”
《嘉泰会稽志》卷十一:
灵汜桥在县东二里,石桥二,相去各十步。《舆地志》云:山阴城东有桥,名灵汜。《吴越春秋》:句践领功于灵汜。《汉书》:山阴有灵文园。此园之桥也,自前代已有之。
《嘉泰会稽志》卷十一又记:
《尚书故实》:辨才灵汜桥严迁家赴斋,萧翼遂取《兰亭》,俗呼为灵桥。
萧翼以计谋从辨才处巧取《兰亭序》的故事也与此桥有关。
灵汜桥是越王句践接受封赠之地,故历来文人学士、迁客骚人至此多有伤感之作。据记载当时越国被吴国战败,后句践入吴为奴3年,吴王夫差赦免句践回越,仅封他百里之地:东至离越国都城60里的炭渎,西至都城以西约40里的周宗,南到会稽山,北到后海(杭州湾),东西窄长的狭小之地,即《吴越春秋》卷八“东至炭渎,西止周宗,南造于山,北薄于海” 。灵汜桥既是越王句践受封之地,也是他之后“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的发祥之地。
经考证,确定今绍兴五云门外“小陵桥”位置应为古灵汜桥遗址。
(2)阳春亭
《越绝书》中记载了“阳春亭”的大致位置:其一,此亭在大城东近处;其二,地处水陆交通要道边;其三,为古越迎送之地。虽今遗址不存,然今五云门外有“伞花亭”遗存,正处合理的位置。又亭东侧还竖“绍兴外运”的大门牌,到20世纪末这里还是绍兴城东的外运基地。
(3)美人宫
《越绝书》卷八:“美人宫。周五百九十步,陆门二,水门一” 《吴越春秋·外传第九》载:“乃使相工索国中,得苎萝山鬻薪之女,曰西施、郑旦,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三年学服,而献于吴。”“土城山”,又称“西施山”是西施习步的宫台遗址,位置在今绍兴城东五云门外。1959年在山南开挖河道,见有大量越国青铜器,印纹陶、黑皮陶、原始青瓷等,西施山一带也是重要的越国遗址。
(4)灵文园。
灵文园《汉书·地理志》卷二十八上载:“越王句践本国,有灵文园。”《嘉泰会稽志》明确记载“灵汜桥”为“此园之桥也,自前代已有之”,位置已很明确。
通过对以上绍兴城东附近越国时的东郭门、五云门、故水道、故陆道、灵文园、灵汜桥、美人宫等遗址考证,可以认为这里是句践时越国的一个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迎送之地、后花园。
五、历史地位
姚汉源先生 [31] 言:“其开凿,引江河湖泉以为源,涓滴以上皆以为用,东南多水,故其创始于江浙,司马迁谓:‘通渠三江、五湖’”。山阴故水道的基本形成至少有2500年以上的历史,作用主要为三:一是沟通了纵横交错的越国水上网络;二是为越国强盛提供水利基础保障;三是促进了对外通航与文化交流。
山阴故水道的经济、社会效益十分显著。当时越国的生产生活基地主要在山会地区东南部,也就是《越绝书》记载故水道所经之地。故水道为富中大塘等生产基地提供防洪、排涝和航运效益十分显著,也为山会地区自然环境的改造、水利建设和经济、文化的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山阴故水道在中国航运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水经·济水注》引《徐州地理志》:“偃王治国,仁义著闻,欲舟行上国,乃沟通陈蔡之间”。陈国的国都在今河南淮阳县,蔡国的国都在河南上蔡县,这条人工运河位于沙水和汝水之间。《中国水利史稿》 [32] 称此运河为最早的人工运河,但这条运河究竟在什么位置,史实已不可考。有明确记载的为春秋后期鲁哀公九年(前486年),吴人开的邗沟,沟通了江淮两大水系。开邗沟后4年(前482年),吴人又“阙为深沟通于商鲁之间,北属之沂,西属之济” [33] ,沟通了泗水和济水,也就是沟通了黄淮两大水系。越国的山阴故水道不但有东汉时期成书的《越绝书》记载,而且其开挖年代应该可以基本论定,所处地理位置也十分明确,不但是越国之基础命脉,而且通过钱塘江沟通吴越两地,通过沿海码头沟通海外。
故水道自建成后,一直是山会地区的主航道。
山阴故水道的建成直到汉时可能会有所发展,根据当时海岸线的位置和历史上蒿坝一直为山会平原通向浙南交通要道的事实,该水道应在今上虞县白米堰南折至樟塘乡,再至蒿坝入东小江(后改名为曹娥江)。
东汉永和五年(140)会稽郡太守马臻主持兴建了鉴湖,故陆道和故水道被人民巧妙地加以利用,经加固完善后基本成为鉴湖北堤以东的一段和东缘。不但大大减少了筑湖的工程量,也提供了水利工程技术的借鉴,这也是鉴湖能够在不长的时间内建成的一个重要原因。
晋惠帝时(290—306),会稽内史贺循(260—319)主持开凿了西兴运河,西起萧山西兴,东至绍兴郡城西郭门。再向东,过郡城东部的都赐堰进入鉴湖,既可溯鉴湖与稽北丘陵的港埠通航,也可沿鉴湖到达曹娥江边,沟通了钱塘江和曹娥江两大河流。
至南宋初年鉴湖湮废,由于堤和故水道的基础,稍加整治后便成为运河的一段。这条从萧山到绍兴经余姚再达宁波的航道,总称为浙东运河。主要航线:北起钱塘江南岸,经西兴镇到萧山,东南到钱清,再东南过绍兴城经东鉴湖至曹娥江,过曹娥江以东至梁湖镇、东经上虞丰惠旧县城到达通明坝而与姚江汇合,全长约125公里,此段为人工运河。之后,经余姚、宁波会合奉化江后称为甬江,东流镇海以南入海,此段以天然河道为主。浙东运河全长约200公里。
[var1]
图6|当代浙东运河示意图
山阴故水道可谓中国历史上兴建年代最早,并且至今依然保存较好,仍在发挥作用的人工运河之一。
注释
[1] 浙江省上虞县地名委员会编,《上虞县地名志》,1983年版,第172页。
[2] [3][13]《越绝书》卷四。
[4] 明王士性《广志绎》,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71页。
[5][6][19][21][24][28][29]《越绝书》卷八。
[7]《悠悠若耶溪》,邱志荣《鉴水流长》,新华出版社,2002年版,第118页。
[8] 邱志荣主编《浙东古运河—绍兴运河园》,西泠印社出版社,2006年版,第3页。
[9] 罗关洲主编《绍兴交通志》,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6年版,第14页。
[10] 董楚平《吴越文化新探》,浙江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第278页。
[11] 戴泽蘅主编《钱塘江志》,方志出版社,1998年版,第82页。
[12]《管子·水地》第三十九。
[14] 资料来源:绍兴市水文站。
[15][18]《吴越春秋》卷五
[16][20][22][23][27]康熙《会稽县志》卷三。
[17]《吴越春秋》卷八(注)。
[25][26]《越绝书》卷十一。
[30] 邱志荣等《古越吴塘考述》,《中国农史》,1989年第3期。
[31]姚汉源《京杭运河史》,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1998年版,第16页。
[32]武汉水利电力学院,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编,上册,水利水电出版社,1997年版,第87页。
[33]《国语·鲁语》。
转载请注明来源
编辑:戴秀丽 杨伊帆
审核:壹之
总期:653期
1592年6月下旬,日陆军进攻全罗道,企图夺占朝鲜水军的后方;日舰队则在巨济岛一带集结,准备分三路向西发起进攻。为了粉碎敌人的攻势,朝鲜水军以其全罗左右道的舰队和庆尚右道的舰队组成联合舰队。7月初,李舜臣率领这支联合舰队主动出击。7月7日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NO.2358-俄罗斯代孕作者:一拳一头北极熊校稿:辜汉膺 / 编辑:板栗、金枪鱼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俄为何突然禁止代孕?揭秘代孕流水线的背后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