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神之殇!李牧死,赵国灭 秦始皇只用八年就完成统一六国的霸业

战神之殇!李牧死,赵国灭 秦始皇只用八年就完成统一六国的霸业

()
中文名:
战神之殇!李牧死,赵国灭 秦始皇只用八年就完成统一六国的霸业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公元前229年,秦赵两国激战正酣。秦王嬴政派内间到邯郸,用重金贿赂了赵相国郭开。郭开在赵王迁面前说李牧企图谋反,赵王迁听信郭开的话,便委派赵葱以及大将颜聚去赵军大营,准备替换李牧和司马尚。 李牧不奉诏,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理由拒绝交

秦朝名人推荐

公元前229年,秦赵两国激战正酣。秦王嬴政派内间到邯郸,用重金贿赂了赵相国郭开。郭开在赵王迁面前说李牧企图谋反,赵王迁听信郭开的话,便委派赵葱以及大将颜聚去赵军大营,准备替换李牧和司马尚。

李牧不奉诏,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理由拒绝交出兵权。这更加坐实了郭开的馋言。赵王迁大怒,暗中命令赵葱和颜聚布置陷阱,等李牧外出时将其杀害,夺取兵权。

李牧被杀后,赵军士气低落,赵代军逃亡者络绎不绝。三个月后,王翦就击败了赵军,赵葱战死。紧接着秦军攻破邯郸,赵国灭亡。而嬴政也完成了统一六国中最为关键的一步!

[var1]

秦灭六国地图

“李牧死,赵国亡。”李牧因赫赫战功而闻名天下,最后又因为功高震主,蒙冤被杀!这个结局,是封建王朝历史上难以解开的一个死循环:忠君报国—不世之功—主君猜疑—被杀身亡。李牧之死不是这个循环的开始,也不是结束。李牧用自己的一生的遭遇,清晰而又悲情的阐释了这个循环。

1

无论何时,才华洋溢、坚持到底的人总是容易成功,李牧也是如此。

李牧青年时期的事迹不详,史记上只记载了:“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这说明他年轻时就已经在赵国军方小有名气了,不然不会一上来就被赵王委以北边防备匈奴的重任。

然而有趣的是,赵王准备任命李牧为将的时候,李牧提出了一个苛刻的条件:自己要有任命代郡和雁门一带行政官吏的权力,并且当地租税全部归于他来调配使用。(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

赵王同意了这个条件,赵国北方边境线漫长,匈奴时常入侵牵制了赵国的国力,使其不能全力投入到诸侯争霸之中。共同的敌人匈奴需要有人去指挥作战。

[var1]

赵国边境地图

李牧到任后,并没有贸然出战,而是深入基层与边军将士和民众打成一片,在熟悉边地情况之后,他采取了几个措施:

收租税,用来日买数牛,改善伙食,让边军吃的棒棒的,好有力气作战;

习骑射,锻炼士兵的作战技能,编成成有战斗力的部队;

谨烽火,加强烽火台的数量,提前收到匈奴大军的消息后燃放;

多间谍,派许多间谍到匈奴去,了解匈奴的动态。

此外,李牧还告知边民:“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在李牧任守将的数年里,北方边境没有大的损失,匈奴军经常一无所获。于是匈奴人把李牧看成是怯战的将领,次数多了连赵国边军也这么认为。消息传回邯郸,赵王多次派人催促李牧出战,李牧还是固执己见,我行我素。

赵王很生气,我委任你以全权,但是你却消极避战。于是召李牧回京,另外委任边军将领。李牧拜别边军,只身回到邯郸。没有比自己的正确主张不被君王理解,被当做闲棋冷子闲置起来更让人难过的。李牧回到邯郸就借故称病不起。

但是从赵王的角度来看,此举又迫不得已。赵王需要的是快速有效的恢复边境的安全,把全部的力量投入到中原争霸中来,我要的是立竿见影的效果,而不需要你讲什么慎战。

此后,新上任的边将数次与匈奴大军作战,都失利而归。边境地区也日益损失惨重。农民不能耕田,牧人不敢放牧。赵王这才恍然大悟,明白此前李牧的高明之处,边境不是短时间能迅速解决问题的。于是赵王复请李牧出山为将。

[var1]

战车部队

李牧没有答应,而是继续称病不愿出门。赵王后来要强制用他为将。于是李牧提了条件,说:“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意思是我为将以后,边境的事我做主,跟以前一样。你少插手!赵王急于解决边患,同意。为了边境的安危,赵王让步了。

重返代郡后,李牧继续实施原来的规章制度。数年以后,匈奴也渐渐大意,轻视赵军。而赵军边兵经常得到赏赐,普遍吃好喝好,身体倍棒。加上勤练武艺,士气日渐高昂。

古之名将,就是善于因势导利,化不利条件为有利。李牧考虑到匈奴骑兵强大的突击力和机动力,一改战国时期的排兵布阵的方法,而把边兵混编为具有强大作战力量的综合性兵种。他集中战车一千三百乘,骑兵一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弓箭手)十万人。

利用地形优势以战车和彀者组成交错的阵型,阻挡匈奴骑兵的正面机动。骑兵和百金之士编成左、右两部分机动。随后让边民把牲畜全部放出,漫山遍野。突厥小规模的试探,李牧伪装战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

单于大喜,以为有机可乘,亲自统帅十万骑兵而来。战斗开始后,突厥骑兵就受阻于车阵之前,被彀者大量杀伤。等突厥骑兵突入战车之内,两军胶着之时,李牧命令左右两翼迅速合围。包围突厥骑兵。

漫天飞羽,往来冲杀。一场激战之后,除了单于带领少数人马逃跑外,十万胡骑被赵军全部消灭!歼灭匈奴军的主力后,李牧顺势进攻,迫使襜褴、东胡、林胡三个游牧部落投降。不仅扩大了赵国的疆域,代北军也获得大批游牧骑兵和战马的补充,一跃而成赵国最强,也成为其余六国难以匹敌之机动强军。李牧也一战成名,成为赵国有数的名将。

[var1]

李牧像

2

代北之战后,北方边患解决。十余年中匈奴不敢南下侵犯赵国边境。但是此时赵国国内,经历了长平之战的巨大损失,熬过邯郸攻守战的艰难、紧接着又击破了燕国的趁火打劫的50万大军。持续的战争让赵国的国力不断下降。

公元前245年,赵国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孝成王逝世,新君继位。次年,新王就与老将军廉颇之间的矛盾激化,新王派乐乘去代替廉颇之位。廉颇一怒之下带兵打跑了乐乘。廉颇动武之后也自觉无颜留在赵国,投奔魏国而去。续任的大将军庞暖不久也积劳成疾,因病去世。国无大将,赵王不得不开始启用李牧为将。

公元前234年,秦军攻赵。秦将桓齮领军十五万与赵军激战。桓齮避开赵军主力的正面,迂回击其侧翼。二十万赵军大败,死伤过半,主将扈辄战死。

情况危急,赵王迁急招李牧为大将军,南下统率赵军继续作战。李牧带领他苦心训练,威震当代的代北军主力星夜南下,与赵军残余部队于宜安会合。当时秦军连战连胜,士气极盛,李牧到任后,继续自己的方案,深沟高垒,挫其锐气后再寻找战机。

秦军深入赵国境内,粮草千里运输。统帅桓齮求战不得后,意识到赵军可能效仿长平之战初期的战术,担心己方粮草不足,影响军心。于是决定自己带领秦军主力袭击赵国重镇肥下城,用围点打援的战术来引诱赵军主力出击。

赵军大营,消息传来。将领们提议派兵前往支援肥下。李牧反对说:“敌攻而我救,是致于人,兵家所忌”。他向将领分析认为秦军袭击肥下,大营必然空虚。若派兵袭占秦营,则秦军必然会受到严重打击。于是李牧当即夜袭秦军营垒,赵军的行动出乎秦军意外,大营被占,军需辎重全部为赵军所有。恒齮袭击肥下尚未成功,而大营被赵军攻破的信息已经传来,急忙撤兵返回营救。

[var1]

战国战车作战图

李牧还是采用中央防守,两翼突破的方案。代北军主力骑兵分为左右两翼,机动迎击秦军。两军相遇后展开激战,赵军左右两翼的代北骑兵,奋勇当先,钳形夹攻。经过激战,秦军大败,除桓齮率少数护卫逃脱外,十万以上的秦军全部被赵军歼灭于宜安,为战国末期规模最大的一次歼灭战。

宜安大捷,赵国举国欢庆。赵王迁为嘉奖李牧,称他为赵国的白起,亦封他为武安君,统率全国的赵军。

宜安之战,对秦王政来说,影响也很大。严重的耽搁了他统一六国的计划表。于是在公元前232年,秦军经过充分准备,又大举向赵国进攻。秦军主力军由太原出井陉攻番吾,作进攻邯郸的准备;另以一部分军队通过安阳进攻邯郸南部。

[var1]

秦始皇

李牧针对秦军的两路进攻,采取南守北攻的对策。留副将司马尚军守邯郸以南,自己集中兵力先进攻北面敌军主力。秦军正向番吾前进,与李牧的赵军主力不期而遇,秦军官兵畏惧李牧和代北军的声威,无心接战,被赵军痛击之后狼狈逃窜。李牧迅速的回师进攻南面秦军,南面秦军闻悉番吾秦军溃退之后,主动撤离不敢应战。此战之后三年左右,秦军不敢再对赵国进攻。李牧也以百战百胜的战绩而成为赵国的守护者!

公元前229年,赵国发生了饥荒,随后代北地震,民心动乱。秦王政以为这次灭赵肯定会一帆风顺。于是派出同为战国四大名将的王翦为大将军,调集几十万大军而至,李牧率军与秦军对峙,双方激战多日,相持不下。

胶着的战局让秦王政也知道李牧不死,灭赵无望。于是他通过内间用钱贿赂赵王亲信丞相郭开,让郭开造谣说李牧将反。本来就对手握重兵、功高盖世的李牧一直心怀忌惮的赵王迁惊恐不已,慌乱之下派人去接替李牧的职位,然后就出现了本文开始的一幕悲壮场面。

3

对于李牧之死,后世史学家和历代文人都持一边倒的态度,即赵王迁昏庸,听信谗言而自毁长城。

司马迁也许是感叹战神之死,李牧之冤。在写“史记赵世家”的时候痛骂赵王迁“其母娼也。”

历代文人也对此事多有诗文,宋代徐均写诗亦表达了自己的感慨:

良将身亡赵亦亡,百年遗恨一冯唐。

当时不受馋臣间,吕政何由返故乡。

然而,历史真相就是赵王迁昏聩,听信谗言斩杀忠良,自毁长城吗?这其中其实还涉及到两任赵王与李牧之间的君臣博弈。

而对于李牧来说,“工于谋国,拙于谋身。”是对他的死亡最好阐述!

1、为了边境的安危,长久的消除匈奴威胁。他向赵王建议由他政、军、财权一手抓。这个条件的目的虽然是为大局出发,要集中一切力量反击匈奴为主,但是在封建王朝,臣子提这个条件确实有点离谱,军政财权一手抓,已经具备割据一方的基本条件。后世唐代的节度使不就是这样变成割据一方的藩镇?这也是君王的大忌!赵王虽然答应,但是难免心中不犯嘀咕。后来李牧长期被搁置在北疆,不让他参与中原地区的作战也证明了这一点,赵王始终有怀疑之心。

边境战火复燃,赵王复请李牧出山,李牧还是坚持自己的几个条件不变。赵王又答应了,君王的信任是有条件的,你不仅需要完美的完成任务,还需要你拿出让君王放心把政权,枪杆子和财权交赋予你的态度。但是拙于谋身的李牧好像没有任何表示,事情从这时就隐隐的注定后来悲剧的发生。

在这一点上,同为名将的王翦明显看得透彻。王翦带领60万秦军讨伐楚国。雄才大略的秦王政能放心吗?同样也不放心。临别前善于韬晦的王翦就向秦王求取良田宅院,表达忠心。其后又五次派使者催促秦王,部将颇为不解。王翦说:“秦王粗暴又不信任人,今空秦国之兵托付于我。我只有以多求田宅来表明自己没有其他的野心。从而打消秦王的怀疑!”

战国时期的四大名将:白起被逼自刎,廉颇客死楚国,李牧惨遭冤杀。这三位都是功高盖世,才华绝代之将。所谓性格决定命运,都因为坚持自己的原则,不善迎合退让而被主君猜忌。唯有王翦以自污得以善终。

2、宜安之战,赵国举国欢庆。李牧也众望所归,被封为武安君统领赵国的全部兵力,达到人臣的巅峰。但是后来在赵王换将之时,李牧以“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为由拒交军权。李牧固然认为战场情况瞬息万变。秦军又是由王翦统帅。怎能轻易放心把军队托付他人?

但是反过来在赵王迁方面,这已经是处于谋反的边缘。人臣极致,军心归附!拒绝交权,危险无比。所以奸相郭开的“李牧将反”和李牧的“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之间谁能更击中赵王迁的内心,已经不言而喻了。

4

中国历史上,君王听不进忠臣良将的忠言逆耳,而对奸臣的谗言却言听计从。除了奸臣善于揣摩上意,附和君上之外。君王和忠臣良将也都面对着一个两者之间无解的死结。

家天下的封建皇朝,君王最怕的从来不是敌国外患,而是萧墙之内!从春秋战国到晚清,这条线索始终存在,每次都是影响到忠臣良将的生与死!

功劳越高,权力就越大。民(军)心归附,声望就越高。再加之忠臣良将大都是性格刚毅,才华洋溢。对于自己认定对的事往往一条路走到黑,不懂退让之道。让君王们觉得臣下目中无人,飞扬跋扈!长此以往,猜疑就会越来越深。良将的任何一个举动或者外界一句谗言都有可能成为双方之间的导火索。

“宁与友邦,不予家奴。”这八个字说尽了历代大多数君主的普遍心理。外患来了,打不赢还可以逃跑或者投降,虽然屈辱,但是身家性命还可保住,不失为一个富家翁!可是万一功高盖主的良将们谋反起来,自己可就会有身死族灭的危险!

所以宁可错杀一百,不可放过一个,往往会是君王们的第一选择!奸臣再坏,也只是君王的代言人而已,历朝历代,最坏的人还是君王自己。

这样的例子也会在此后两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周而复始循环演绎,形成一个悲剧的循环。不论君王是明君还是昏君,忠臣良将大多惨遭冤杀罢黜而不得善终!

从韩信的未央宫被杀到岳飞的风波亭含冤。从李牧的惨招冤杀到袁崇焕的喋血西市!每一个朝代几乎能找到挽救国家危亡的许多“李牧”,在完成或者没有完成他的历史使命后都堕入个人悲剧的深渊。一部二十四史,与其说是帝王们的家国史,都不如说是忠臣良将的悲剧史!

读史可以知得失,读史可以观成败!我是斜阳几度,欢迎大家评鉴!

参考书目:《中国战争史》 湖北人民出版社

《史记》 长江文艺出版社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闲山岛海战:日寇主力舰队被灭(《闲山岛海战》)

1592年6月下旬,日陆军进攻全罗道,企图夺占朝鲜水军的后方;日舰队则在巨济岛一带集结,准备分三路向西发起进攻。为了粉碎敌人的攻势,朝鲜水军以其全罗左右道的舰队和庆尚右道的舰队组成联合舰队。7月初,李舜臣率领这支联合舰队主动出击。7月7日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俄罗斯,不想再出卖子宫了 | 地球知识局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NO.2358-俄罗斯代孕作者:一拳一头北极熊校稿:辜汉膺 / 编辑:板栗、金枪鱼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俄为何突然禁止代孕?揭秘代孕流水线的背后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