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史书《春秋》,一段风华“春秋时代”

一部史书《春秋》,一段风华“春秋时代”

()
中文名:
一部史书《春秋》,一段风华“春秋时代”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著名作家张宏杰在他的《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中曾提出一个词“源头的中国人”。如果理一条中国历史发展主线的话,春秋时代的国人可谓就是“源头的中国人”。《春秋》这本书,也奠定了这一源头与时代。 [var1] 《春秋》的源流与梗概 提起《春秋》,绝

秦朝名人推荐

著名作家张宏杰在他的《中国国民性演变历程》中曾提出一个词“源头的中国人”。如果理一条中国历史发展主线的话,春秋时代的国人可谓就是“源头的中国人”。《春秋》这本书,也奠定了这一源头与时代。

[var1]

《春秋》的源流与梗概

提起《春秋》,绝大多数人都不陌生,人们都知道这是一本编年体史书,或许有人还说得出它是孔子的“著作”。

其实,《春秋》的诞生远比它的成书要早。

周室定鼎天下,分封诸侯于中原各地。周人十分重视掌管文书、记录时事,出土金文记录有“作册、“内史”、“作册尹”等职名,《周礼》记载有“大史、小史、内史、外史、柱下史”等官职,后世统称其为史官。我们熟知的“司马氏”,这个姓氏最初就是世袭太史令。

[var1]

史官不但记君主之言,还记国家大事,顺带着还记周边国家里发生的大事小情。比如,某个诸侯“薨”了,某个国家“聘”了,某个卿大夫“弑”了等等。

《国语·楚语》载:“教之春秋”。《国语·晋语》载:“羊舌肸习于春秋”。可见,当时各国均以“春秋”为名作史。

但也有特例,比如晋国史书叫《乘》,楚国史书叫《梼杌》,但绝大多数诸侯国,还是把本国史称之为《春秋》。

[var1]

为什么是《春秋》而不是《夏冬》?

以“春秋”指代历史,是先秦时期中国的一种特殊文化现象,既与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又符合周礼制度。

周代生产力还较为低下,需要一年的辛苦耕耘,因此便额外重视一播一收。春季代表着一年之始,多称为“王正月”,而“秋,禾谷熟也”,乃是收获季。春、秋二字连用,以代表时令,表示对国家和民人生活之重要。

[var1]

那时的人们遵守周礼,恪守礼制,《礼记·王制》有云:“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冬天和夏天,人们都在家里背诗念书,只有春秋两季,气候凉爽,才出来演习礼乐。

因此,这一春一秋,既是喜悦季和丰收季,也是国事繁忙季。各国史官就以“春秋”作为国史的代称,在重要时节里,记重要的事儿。

[var1]

《春秋》如何从史书通称变成特指“鲁国史书”

因为其他国家的《春秋》都已失传,我们现在讲的《春秋》,实际上就是鲁国的国史《春秋》。

西周和东周早期,社会上只有贵族阶层有机会受教育,这些贵族习“六艺”,才可以阅读刻在笨重竹简的“书”。这些“书”保存在王室、诸侯、大夫家中,很少流向民间。

鲁国是周公的后裔,整个国家十分重视周礼制度,官方档案资料保存完整。但随着时间的流逝,贵族垄断的文化学术逐渐开始向社会下层扩散。一部分史料档案被精心整理,流入民间。整理之人,可能是历任的鲁国史官,也可能是孔子。

[var1]

不管《春秋》是不是孔子编纂的,但孔子确实对它进行了整理。我们今天能够看到几乎完好无缺的《春秋》,确实应该感谢孔子这位重视历史课的大教育家。反观其他诸侯国,就没有出现这样的人物,刻满本国历史的笨重竹简窝在官方档案库里,被虫蛀或者吃灰。

秦国统一的过程中,秦人逐步将各诸侯国的官方典籍和各国《春秋》统一收藏于咸阳秦宫。

秦末战乱,楚汉争霸,绝大多数先秦典籍都在这场浩劫中失散焚毁。仅有鲁国《春秋》,因在民间“保有量”较高,甚至还在孔府老房子的墙壁中保有一部,所以才能在夹缝中保存、逃过一劫。

[var1]

《春秋》与“春秋三传”

《春秋》以鲁史档案为原始材料,以编年体形式记述从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周平王四十九年)开始,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周敬王三十九年),共242年的历史。

《春秋》以鲁国历史为主,兼记周室其他诸侯特别是晋国、郑国、卫国等姬姓诸侯国和齐国、宋国等重要诸侯的重要事件,全书一万八千余字。

[var1]

《春秋》被整理后,流传到了民间。据战国时代的孟子说,孔子见东周礼崩乐坏、世风日下,决心考证历史,编订成籍,以让“乱臣贼子惧”,于是对当时的鲁史《春秋》详加考订,并作为教材供学生们学习。

经过孔子考订的《春秋》,用词极其严谨。 比如君主同样是去世了,就有“杀、弑、诛”多个写法,每个写法意思各不相同,这就是“春秋笔法”,也就是“微言大义”。通过字里行间的差别,达到赞、劝、惩等目的。

[var1]

《春秋》成为中国良史的发端,被奉为经典,极大地影响了中国古代历史、文学的创作。汉代,《春秋》被儒家列入“五经”,朝廷设有博士,专门研习讲解。

但《春秋》用词极简,时间久了,人们有些读不懂。为了解释《春秋》经文,慢慢出现了《公羊传》、《榖梁传》、《左氏传》分别加以解释,被称之为“春秋三传”。

《公羊传》作者相传是公羊高,《榖梁传》作者相传是谷梁赤,这两本书重在阐述《春秋》的义理,挖掘字面背后的含义。《左氏传》作者相传是左丘明,主要是补充一些史料。“春秋三传”,至南宋均被被列入儒家“十三经”。

[var1]

透过《春秋》看“春秋时代”

正因为《春秋》在历史上的重要地位,后人就把这段时期称之为“春秋时代”。但不同的历史学家,对“春秋时代”起始时间还有争论。

笔者认为,自公元前770年周室东迁后,天子实际上已经丧失了对诸侯的控制,开始了“政由方伯”的新时代。到公元前453年晋国赵、魏、韩三家联合灭亡智氏时,霸主晋国事实上已经被瓜分,事实上已经进入了战国争霸时代。以前770年到前453年作为春秋时代,是合理的。

[var1]

史书《春秋》的时间起止,只是“春秋时代”的主体部分,并不是全部。这样的分期,应能更好的从宏观上把握历史的发展。

春秋时期,周天子实力一蹶不振,中原“群龙无首”,天下纷乱,大国争霸,是个“礼崩乐坏”的时代。

中国人的思想开始变得多元、丰富,中国的政治生态、社会经济、思想文化、民间社会开始日渐成熟,可以说春秋时期是中国德治传统、礼乐文化和民族心理形成的滥觞时期,百家争鸣由此迸发。

[var1]

《春秋》一书比较系统、客观地记述了各国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方面情况,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以及各种制度礼仪、社会风俗、天文地理都有大量记叙,全书共记录三十六名君主被杀,五十二国被灭,大小战事四百八十余次,朝聘和盟会四百五十余次,勾勒出一幅主要的春秋史图。

细读《春秋》,远比《孙子兵法》《论语》等对战争和政治的指导更为直接,具有经世致用的实用性。

[var1]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写道:“胡斑欲点燃柴火烧死关羽,窥见关公左手绰髯,于灯下看《春秋》。”

如果说这段故事还带有浓墨重彩的艺术加工的话,但关羽喜爱《春秋》,学而不厌的精神则是真实的。

[var1]

重信侠义、勇武善战是春秋时中国人最倡导、欣赏的主流价值取向,在《春秋》中这样的人屡见不鲜,备受敬重。关羽不仅读《春秋》,更奉守春秋大义,他重结拜之情谊,执守叔嫂之礼,处变不乱、贞洁凛然的风姿更为后人敬仰。

曹操多次赞叹关羽:“事君不忘其本,天下义士也!”

[var1]

可以说在中国古代,《春秋》对于社会的影响无时不在,最高统治者可以从中寻找治国平天下的方针大计,而且对臣民思想的规范、伦理道德的确立、民风民俗的导向都有重要作用,那些千古流传的名言警句,具有穿越时空的普世价值,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var1]

结语

春秋时代在制度变迁、思想启蒙方面,对中国有一个奠定基础的作用,《春秋》这本书忠实地记录了这一波澜壮阔的过程。没有这个历史时间段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历史也不会那么辉煌。

“春秋”指代历史,自有其历史渊源。介绍这段历史的《春秋》和演绎这段历史的“春秋时代”在中国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中国的形成与发展有奠定基础的作用。明白了“春秋”,才能更好地了解我们的过去,发展我们的未来。

全文完

作者:头条号

@任微言卿

历史人物的深度分析

不为人知的历史秘闻

脑洞大开的经典解读

[var1]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闲山岛海战:日寇主力舰队被灭(《闲山岛海战》)

1592年6月下旬,日陆军进攻全罗道,企图夺占朝鲜水军的后方;日舰队则在巨济岛一带集结,准备分三路向西发起进攻。为了粉碎敌人的攻势,朝鲜水军以其全罗左右道的舰队和庆尚右道的舰队组成联合舰队。7月初,李舜臣率领这支联合舰队主动出击。7月7日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俄罗斯,不想再出卖子宫了 | 地球知识局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NO.2358-俄罗斯代孕作者:一拳一头北极熊校稿:辜汉膺 / 编辑:板栗、金枪鱼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俄为何突然禁止代孕?揭秘代孕流水线的背后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