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统一天下,秦王嬴政在吕不韦之后又起用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李斯,在李斯的辅佐之下,嬴政一步步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创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秦王嬴政的历史功绩中,李斯绝对是功不可没,可是身为一个楚国平民,李斯究竟是如何登上秦国政坛的呢?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秦始皇灭六国统一天下后,周天子的待遇如何?
史上最长寿的公主,鲁国公主活了多久
历史名臣录 管仲 千古一相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大秦赋》秦王嬴政躺赢的一生,前半生靠吕不韦,后半生靠李斯
汉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持续了多久?汉宣帝是如何解决匈奴问题的?
为了统一天下,秦王嬴政在吕不韦之后又起用了原本名不见经传的李斯,在李斯的辅佐之下,嬴政一步步结束了诸侯割据的局面,创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
在秦王嬴政的历史功绩中,李斯绝对是功不可没,可是身为一个楚国平民,李斯究竟是如何登上秦国政坛的呢?他为秦国的统一究竟做出了哪些贡献呢?
李斯的“老鼠哲学”
李斯(?-公元前208年),楚国上蔡人(今河南省上蔡县),取代吕不韦辅佐秦王嬴政最重要的助手。
在《史记·李斯列传》中,曾经记载了有关李斯年轻时候的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李斯在厕所里看见了几只老鼠(厕鼠),发现它们的生存环境非常差,每当遇上人和狗到厕所来,它们就得逃。
不久之后,李斯在粮仓里又看见了老鼠(仓鼠),发现它们的生存环境非常好,一只只吃得又肥又大,肆无忌惮地在宽大的粮仓中嬉戏繁殖,不用受到人和狗带来的威胁和惊恐。
[var1]
对此,李斯非常感慨地说了一句话:一个人贤和不肖(不贤),其实就取决于他所处的位置!(一个人能不能成为一个能干的人,其实就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有很多研究史学的人,都把李斯的这个故事称为“老鼠哲学”,而且从老鼠哲学中推断,认为李斯是个非常自私的人,一心一意想保住自己“粮食堆”里的生存环境。
实际上,这样的看法有一点偏激……
个人认为,李斯在看到仓鼠和厕鼠的两种不同生存环境之后,其实是得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感悟:一个人一生能否成就一番事业,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处在一个什么样的平台之上!
仓鼠和厕鼠的区别,其实就在于“厕”和“仓”两个平台不一样。
一开始,李斯只是郡府中的一个小吏,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他就不愿意再当小吏了,于是就辞去官职去往齐国,投奔了当时的一位大师——荀子。
作为战国末年著名的儒学大师,荀子称得上是先秦儒家的最后一位集大成者。
但是,荀子的儒学和孔子的儒学却有很大不同,荀子着重研究的是如何治理一个国家。因此,对于荀子的这一套,我们称之为“帝王之术”(如何当一个帝王;如何辅佐一个人,让他成为帝王)。
自此,李斯就跟着荀子开始了他的学习。
[var1]
学成之时,李斯面临着一个抉择(何去何从),毕竟他已经懂得了平台的重要性,因此在做选择的时候,他就把天下各个国家一一作了分析。
李斯认为:只有到秦国才能实现自己的人生抱负,也只有秦国可以给他一个广阔的平台!
于是,李斯决定西行入秦。
西行入秦,李斯初露锋芒
李斯入秦的时候,正赶上了秦庄襄王(子楚)时期,此时秦国统一天下的大趋势已经更加明朗化了,而他选择入秦,也表明了他对政治的敏锐。
但是,非常不巧的是,当李斯赶到秦国的时候,庄襄王子楚已经因病去世了,而此时的秦国国君就是秦王嬴政。
嬴政即位的前九年,是由吕不韦来主政的,而此时的嬴政只有13岁。因此,懂得审时度势的李斯就投奔到了吕不韦的门下,当了他的门客。
李斯不是一个一般人,他有抱负、有才华,而吕不韦也很快发现了他的才华,于是便从自己的三千门客当中,把李斯提拔为“郎”(侍从),让其跟随自己左右。
如此一来,李斯就有机会可以接触到另一位重要人物——秦王嬴政。
[var1]
有一次,李斯利用见到秦王嬴政的机会,给嬴政讲了一番大道理:凡是能够成就一番事业的君王,都必须抓住时机!
在秦国历史上,秦穆公曾经非常强大,但是那个时候时机不到,他不能够统一六国,等到秦孝公变法之后,秦国很强大,但是也没有强大到足以并吞天下。
如今,情况不一样了,现在是秦国最好的时机,如果能抓住这个时机统一天下,那就好比在房间里搞个大扫除一样简单!
事实上,李斯的话一针见血地提出了一个重大问题:统一六国的时间,应当从什么时候开始!
由于跟自己的想法不谋而合,嬴政也因此非常赏识李斯,于是就提拔他做了“长史”。
【注】:秦国有很多部门都曾设立长史,但是因为史书记载匮乏,因此关于李斯在什么部门担任长史,不得而知。
但是,我们至少可以由此看出:此时的李斯已经跨出了他人生中的一大步,从吕不韦的相府之门,来到了中央政府!
[var1]
不久之后,李斯再次见到了秦王嬴政,他又提出了一个建议:秦国对六国的统一战争要两手并用!
一方面,使用秦国强大的军事力量;另一方面,要不惜金钱,收买、贿赂、离间六国的君臣关系。
秦王嬴政采纳了李斯的意见,而且非常奏效,于是他便由长史被提拔为“客卿”。
【注】:“客”,六国之人在秦国做官;“卿”,高等爵位。“客卿”其实不是一个实实在在的职务,而是指六国之人在秦国做的一个高级顾问。
当然了,客卿的职位也很重要,从它再前进一小步,就能够成为秦国的重臣。
秦王“逐客事件”
秦王政十年,嬴政罢免了吕不韦的相国之位,也正是在这一年,秦王嬴政突然下令:驱逐所有在秦国任职的六国之人。
很明显,李斯也在其中。
按理说,秦国从秦穆公以来,一向都在网罗天下人才,而秦王嬴政为什么要突然间下令驱赶六国人才呢?
实际上,这件事情和一个国家有关,而这个国家就是韩国。
[var1]
秦昭襄王时期,一位重要的谋士范雎曾经向昭襄王建议:实行一个“远交近攻”的方针!
意思是说,远方的国家要交往,促进友好;对于近处的国家,则要不断地发动战争,占领他们的国土。
自从范雎提出了这个策略,秦国就开始不断地蚕食与它接近的韩国,使得韩国的领土不断缩水。
在此危急关头下,韩国也开始想办法:到底要如何才能耗费秦国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让他们无法集中精力来攻打自己,从而保护自己的生存?
思虑再三,韩国想到了一个办法:让秦国大搞农田水利基本建设!
韩国认为,秦国一向都喜欢干此类事情,因此他们就派了一个名叫郑国的间谍去往秦国。
作为一个著名的水利专家,郑国刚到秦国就马上开始游说秦王,说自己要修一条长达300多里的水渠,让其由西向东横贯整个渭北高原。
郑国告诉秦王,此水渠建好之后有两个好处:一方面,可以灌溉关中四百多万亩的土地,解决水利灌溉的问题;另一方面,此水渠携带了大量的泥沙,可以淤灌盐碱地,让其变成良田,增加生产粮食的土地。
因此,秦王同意修建水渠,而水渠后来也被称之为“郑国渠”。
[var1]
但是,正在水渠修筑期间,郑国的间谍身份暴露了,秦王得知后非常生气,毕竟前面曾有嫪毐事件和吕不韦事件,因此秦王感觉特别窝火。
此时,郑国就向秦王做出了一个解释:我的确是韩国的间谍,但是我到秦国来修筑水渠,对你们秦国的农业却是非常有利的,从此解决了你们(秦灭六国)的粮食问题,让关中成为你们秦国重要的粮食产地。
听了郑国的话,秦王嬴政觉得很有道理,因此也就不再追究他的间谍身份,而是让他继续负责修建水渠。
正是因为秦王嬴政非但没有追究郑国的间谍身份,而且还要继续用他,使得秦国国内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秦国的旧贵族们想借着郑国的间谍案,发动一场逐客事件,把所有外来国家的人全部赶走。
因为,自秦穆公、秦孝公以来,秦国一直在选用人才上实行着一个大战略:六国之中,只要是个人才,一律重用!
但是,秦国在重用六国人才的同时,也存在着一个负面影响:富了秦国,强了秦国,但却伤了旧贵族。
毕竟,官位是有限的,如果给了六国的有才之士,那么秦国本国的人,特别是秦国原有的旧贵族们就失去了很多重要职务。
[var1]
根据《谏逐客书》记载,在驱逐行动开始之前,旧贵族们曾对秦王嬴政说了这样一段话: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於秦耳,请一切逐客!
意思是说,六国的人来到秦国,其实都是为了给他们自己的国家服务,都是为了来离间秦国,因此得把所有六国来的人全部赶走!
当然,在秦国旧贵族们要驱赶的人当中,首选的并不是一般的六国人,而是“客卿”。
由于之前的嫪毐事件、吕不韦事件,紧接着又是此次的郑国间谍事件,秦王嬴政本来就很恼火,再加上旧贵族们借机发力,最终使得秦王顶不住了,大怒之余马上下令,把所有六国来的人一律驱逐出境。
李斯上“谏逐客书”,秦王收回逐客令
秦王嬴政所制造的“逐客事件”,在秦国政坛上的六国“客卿”中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很多人不得不开始收拾行囊离开秦国,作为一个楚国人,李斯同样难逃被驱逐的厄运。
那么,即将成为秦国重臣的李斯,他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呢?他又是如何应对这个突如其来的变故的呢?
事实上,此时的李斯是最窝火的,也是最愤怒的。
因此,李斯在离开秦国都城回楚国去的途中,内心愤愤不平地给秦王嬴政写了一封信:中国历史上鼎鼎大名的《谏逐客书》。
奇怪的是,看了李斯的《谏逐客书》之后,秦王嬴政居然立刻下令:停止逐客!
[var1]
那么,李斯的《谏逐客书》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力量,使得秦王改变主意呢?
正是李斯的一封《谏逐客书》,一下子击中了秦王嬴政的三根软肋:
(一):客卿对秦有大功
按照李斯的原话:客何负于秦啊?(客卿有什么对不起你们秦国的?)
当初,秦国几代有作为的君王,秦穆公用了三个人:百里奚、蹇(jiǎn)叔、由余,他们都是六国之人;秦孝公用的商鞅,不是秦国人;秦惠文王用的张仪,秦昭襄王用的范雎,同样也都是六国的人。
如果没有客卿,就不会有秦国的崛起;如果没有客卿,也就没有功绩卓著的秦国国君!
可以说,上述四位国君都是因为有了客卿们的帮助,才得以成为秦国崛起之路上的四座丰碑。
在历史事实面前,秦王嬴政的第一根软肋就这样被李斯一击即中。
(二):逐客是重物轻人
我们不得不佩服,李斯是个很会说话的人,他在信中问秦王:你们秦国都出产些什么东西呢?
关于六国的宝物,比如:随侯珠、和氏璧……都不是你们秦国出产的,你(秦王)都想得到,一个也舍不得放弃,如果你只要秦国的,那天下(六国)的宝物你都不要了吗?
不管是江南的美女,还是燕赵的美女,你(秦王)见一个爱一个,见一个宠幸一个,你何曾说过:不是秦国出生的美女,我统统不要!
对于宝物和美女,你(秦王)都不论国籍,唯独对于人才你要讲究国籍,那你的秦国今后该怎样经营?
李斯的一番话说的非常有分量,秦王嬴政的第二根软肋又被击中了。
[var1]
(三):逐客是帮助六国
在任何一个时代,人才都是稀缺资源,如果你们秦国不要,那他们就只能到六国去施展自己的才华,你(秦王)岂不是把人才赶到六国,让他们去帮助六国了吗?
敢问秦王:让这些人才去帮助六国,对你有什么好处呢?
毫无疑问,李斯再次击中了秦王嬴政的第三根软肋。
因此,李斯在《谏逐客书》中,最后总结了一句话: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这不是一个统一天下的好办法,绝对是一种非常拙劣的做法!)
自己的软肋被一一击中,秦王嬴政果断采纳了李斯的建议,立即下令:取消逐客令,把所有被驱逐的客卿全部召回秦国。
通过此次“逐客事件”,个人认为:秦王嬴政很不简单……
古往今来,一旦提到秦始皇,很多人都只认为他是一个喜欢实行暴政,非常残暴的君王,但是大家也不要忘记,前期的秦王嬴政也曾是一个很有魄力和魅力的人!
[var1]
抛开其他事情不说,就秦王“收回逐客令”的事情来看,能做到这一点,他至少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①:胸怀。
如果秦王嬴政没有求贤若渴的胸怀,没有统一天下的胸怀,他是绝对不会收回成命的。
②:眼光。
如果秦王嬴政没有识人的眼光,看不到李斯的才华,他会收回成命吗?
③:度量。
一旦收回成命,肯定就意味着秦王嬴政知道自己做错了。
大家都知道,让一个人承认错误是件很困难的事情,让一个身居高位的人承认错误更难,至于君王则是难于上青天。
秦王嬴政收回逐客令,足以表明此时的他:头脑清醒、志存高远、胸怀博大、慧眼识人!
毕竟,如果没有这样的胸怀,没有这样的眼光和度量,他是不可能收回逐客令的。
李斯与“韩非之死”
李斯的《谏逐客书》使得秦王嬴政终于明白了,人才对于强秦和统一六国的重要作用,于是收回了逐客的命令,李斯也因此由客卿官升为“廷尉”(相当于主管国家司法机关的最高官员)。
[var1]
李斯担任廷尉之后,为秦国统一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建议攻打韩国。
岂料,李斯的这个建议竟然引发了一个历史疑案——韩非之死,而他也因为“韩非之死”背上了一个嫉贤妒能的历史骂名。
那么,韩非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人?他为什么会命丧秦国?“韩非之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秘密呢?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於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
意思是说,李斯担任廷尉以后就向秦王赢政建议,首先攻打韩国,以灭韩之举来恫吓山东六国。在这种情况下,韩王就把平日里不受重用的韩非找了过来,与他一起计划如何削弱秦国。
在《史记·秦始皇本纪》中还曾记载:韩非使秦,秦用李斯谋,留非,非死云阳。
意思是说,秦王政十四年的时候,韩非奉命出使秦国,秦国采用了李斯的计谋,把韩非给扣了下来,韩非最终死在了秦国。
[var1]
另外,在《史记·韩世家》中也有一段记载:安五年,秦攻韩,韩急使韩非使秦,秦留非,因杀之。
意思是说,韩王安五年的时候,秦国攻打韩国,于是韩国赶忙派韩非出使秦国,最后韩非就死在了秦国。
上述几条文献,共同讲述了一个事实:李斯建议秦国攻打韩国,韩国就和韩非商议想办法对付秦国,在韩非出使秦国的时候,李斯又建议扣留韩非,使得韩非死在了秦国。
韩非是韩国公子,韩国国君的儿子,只不过他并非嫡长子,没有继位。
韩非一直都有口吃(结巴)的问题,说话不大利索,因此无法当说客,但是他很会写,而且也是荀子的学生,李斯的同学。
当初,李斯与韩非一起在荀子那里学习的时候,李斯曾经觉得自己没有韩非学得好,认为韩非的才华高于自己。
但是,他们二人却有一个很大的不同之处:作为一个楚国人,李斯见楚国不行,立马就去了秦国开展事业;作为一个韩国人,韩非看到韩国不行却没有走,他很爱自己的国家。
为此,韩非曾经留下来劝当时的韩王,希望他可以变法图强,可惜韩王没有采纳,韩非没有办法,于是只得著书立说,写了很多著名的文章。
比如:《五蠹》(wǔ dù)、《说难》……全部集合在一起,就成为了今天的《韩非子》。
[var1]
事实上,关于韩非使秦的事情,在《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还有一段记载——
韩非到秦国去的原因,是因为有人把韩非写的书带到秦国让秦王嬴政给看见了,秦王非常喜欢,于是说了一句话:“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
意思是说,秦王看了韩非写的书后非常感慨,表示如果自己可以见到韩非并与其交往,哪怕就是死了也不遗憾!
大家都知道,秦始皇是一个非常惧怕死亡的人,一生都在追求长生不老,但为了韩非竟然发出如此感慨,可见此话的分量之重。
李斯见状,赶忙告诉秦王嬴政,此人如今就在韩国,于是秦王马上下令攻打韩国,目的就是为了要韩非,韩国最终招架不住,只得把韩非送到了秦国。
对于《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的这段记载,个人认为可信度不高,故事性太强……
因为,秦王嬴政即便再喜欢韩非,是他的“粉丝”,也不可能为了一个人,轻易地发动一场战争,去攻打一个国家,如果是这样的话,韩非不就变成了韩国的灾星了吗?
实际上,秦王之所以攻打韩国,绝不是为了要一个人,而是统一天下的一个序幕!毕竟,秦王不是一个疯子,因为一个人发动一场战争,而且后来又把韩非杀了,岂不是前后矛盾,太可笑了吗?
因此,我个人认为《史记·老子韩非列传》中记载并不可靠,倒是《史记·秦始皇本纪》中的记载更为可靠。
应当说:韩非是承载了国家存亡的使命而出使秦国,最后被秦国所杀的。
[var1]
当然了,关于“韩非之死”,的确非常复杂……
千百年来,坊间一直流传着一种说法:韩非入秦之后,李斯害怕自己不如韩非,更怕韩非将来会取代自己,出于嫉妒心理,于是设计杀害了韩非。
在学术界里,这个说法非常普遍,那它到底能不能成立呢?
对于此观点,我个人表示不同意……
虽说,这种说法有它一定的道理,而这个道理就在于:李斯曾经确实认为自己学得不如韩非,觉得韩非比自己的才华高。
但是,大家需要清楚的是,李斯仅仅是觉得自己的学问没有韩非好,这就是问题所在:只是因为自己的学问比不上韩非,他就一定要杀死韩非吗?在逻辑上显然是存在问题的。
也有学者认为:李斯不是有一套“老鼠哲学”吗?老鼠哲学就是自私的,他一心想保住自己的位子,所以才要害韩非!
[var1]
其实关于此种说法,同样不太可靠……
因为,人的一生都是变化着的,李斯当年看见仓鼠和厕鼠的时候,实际上是看到了人生平台的重要性。
而且,李斯如今已经当上了廷尉,和当年的情况大不相同,他的心态与心境差别很大,一套当年的“老鼠哲学”,并不足以用来解释李斯一生所做的一切,这显然是错误的。
更重要的是:此时的李斯,正是意气风发、朝气蓬勃,一心一意要帮助秦王嬴政统一天下的时候,他此时考虑的最大问题是让秦国的利益最大化,在这样一个大框架下,杀死韩非显然对秦国统一是有利的。
作为韩国公子,韩非主张保存韩国,可以简称为“存韩”,李斯认为韩国离秦国最近,也是六国之中最弱小的一个国家,而秦王想要统一天下,必须就得首先“灭韩”。
韩非的“存韩”和李斯的“灭韩”,完全属于政治见解上的重大分歧,并不属于他们二人之间的私事。
由此可见,这才是李斯坚决主张杀死韩非的最主要原因。
1592年6月下旬,日陆军进攻全罗道,企图夺占朝鲜水军的后方;日舰队则在巨济岛一带集结,准备分三路向西发起进攻。为了粉碎敌人的攻势,朝鲜水军以其全罗左右道的舰队和庆尚右道的舰队组成联合舰队。7月初,李舜臣率领这支联合舰队主动出击。7月7日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NO.2358-俄罗斯代孕作者:一拳一头北极熊校稿:辜汉膺 / 编辑:板栗、金枪鱼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俄为何突然禁止代孕?揭秘代孕流水线的背后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