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策》中的游士劝谏:大王,你听我狡辩

《战国策》中的游士劝谏:大王,你听我狡辩

()
中文名:
《战国策》中的游士劝谏:大王,你听我狡辩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他们往往不在言语间争强好胜,而是以退为进,充分运用巧妙的言语技巧委婉地向君王传达自己的建议,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但其实,充满了诡辩、狡辩之意。 《战国策》中就有许多名士进言君主的事例,无论是细微间的察言观色,还是循序渐进的引经据典,更 有至

秦朝名人推荐

他们往往不在言语间争强好胜,而是以退为进,充分运用巧妙的言语技巧委婉地向君王传达自己的建议,从而达到劝谏的目的,但其实,充满了诡辩、狡辩之意。

《战国策》中就有许多名士进言君主的事例,无论是细微间的察言观色,还是循序渐进的引经据典,更

有至今看来似乎并不符合逻辑的诡辩之道,我们能从中看到活跃在战国时期游士的身影,也能饶有兴致的回味他们劝谏技能中的智慧。透过《战国策》,让我们一探究竟。

[var1]

一. 劝谏技能大赏

1. 劝谏必备技能之一:察言观色

游士主要是和诸侯权贵打交道,说话做事自然要谨言慎行,一着不慎不仅自己死无葬身之地,整个国家也可能因此受到影响。游士们要想在诡谲多变的朝堂生存下去,看得懂君王的脸色是能够活下去的第一步。游士要学会察言观色,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赢得对方的理解与信任,才能让对方听进去自己的建议。

《触龙说赵太后》中,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要求赵国一定要用赵太后的小儿子长安君做人质,才肯派兵支援。赵太后不忍,大臣们就极力劝谏,惹得赵太后大怒,撂下狠话说:“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面对怒气冲冲的赵太后第一件事,不是极力劝谏,而是道歉,说自己腿脚不好,不能经常见太后,言外之意是不能经常为太后分忧,以此平息太后的怒气。

又说自己同样担心太后的身体状况,和太后不聊政事聊养生,两人之间的距离无意间就被拉近了。这样三言两语就缓和了说话的氛围,之后“太后之色少解”,自然听得进触龙的建议。

[var1]

太后平静下来了,触龙的劝谏才算正式开始。他先恳请太后为自己的小儿子舒棋在宫中安排一份差事,为儿子规划好未来的发展,这一话题不仅又一步拉近了自己和赵太后键的距离,还勾起了身为母亲的太后的爱子之情,同时为下面的话做铺垫。

紧接着触龙说赵太后疼爱燕后胜于长安君,并借机极力赞美赵太后疼爱燕后的方式,又指责太后不是真正疼爱小儿子长安君,太后过分溺爱长安君,这样的爱太过浅薄,没有为其长远的发展慎重考虑。只有让孩子拥有立身之本,才是对他真正的爱。

赵太后终于醒悟过来,自己不同意长安君做人质既是对国家不负责,也是对孩子的成长不负责,于是将长安君送往齐国。

在整个与太后的对话中,触龙没有提到过让长安君做人质的事,而是通过与太后拉近距离,一步步攻破太后的心理防线,让她明白爱子就要为他长远的利益做打算。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劝谏尽显语言的奥妙。

[var1]

2. 劝谏必备技能之二:欲擒故纵

劝谏的目的在于改变对方的想法,使其相信自己的建议。不过在说服对方的过程中,站在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也很重要。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了解他人坚持的利益并且在劝谏过程中不触犯这一利益,同时委婉地表达自己的建议,这就是劝谏必备技能的第二点——欲擒故纵。

《烛之武退秦师》中,秦、晋联合围攻郑国。郑国危急之下,派烛之武去说服秦伯放弃进攻。烛之武见到秦伯后先稳住了对方的情绪,消除秦伯的戒备。然后承认郑国的处境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对敌人亮明了“底牌”,紧接着又说“亡郑”的确对秦国有利,但最大的受益者是与秦国交好的晋国。

这牢牢地抓住了对方的利益痛点。烛之武又分析了“舍郑”对秦国的好处,并答应秦伯为秦国使者提供食物和资金,同时不忘挑拨秦、晋两国的关系,说晋国贪得无厌,郑国灭亡后晋国势必成为秦国的威胁,如果保留郑国,郑国还能挟制住晋国。秦伯觉得烛之武言之有理,就放弃了攻打郑国的计划。

[var1]

在烛之武与秦伯整场谈判中,烛之武一直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分析战争的利弊,紧紧抓住秦伯的心理,反而对郑国的利益只字不提,不卑不亢,不骄不躁,最终不费一兵一卒使秦国退兵,力挽狂澜,扭转危局,可见其劝谏的智慧。

二. 战国时期特有的诡辩艺术

1. 诱敌入毂的诡辩艺术

之所以说这是诡辩,是因为从逻辑上看,游士的说辞并不值得推敲,甚至最后推出的结论也不一定站得住脚。以现在的观点重看战国时游士们辩论的问题,游士们的推论只是由部分事实得出,并不具有普遍性,这就是现代人说的不完全归纳法,逻辑学上是一种“以偏概全”的逻辑谬误。那为什么诡辩之道还能在战国时期盛行?

[var1]

这要得益于诡辩的“套路”。诡辩的特点在于游士对君王不断发问,从而掌握话题的自主权,一步步诱导对方进入事先设计好的逻辑陷阱,结果不出所料,君主只能按照游士的逻辑思路“被推出”游士想要的答案,反过来还要不懂装懂地称赞游士有谋略,其实不过是君王走过的套路太少罢了。

有游士问赵王,听说大王派人买马?赵王回答是,只是还未找到相马之人。客又问,为什么不派建信君、纪姬去?赵王回答二人不懂相马。客复问,买马对国家有帮助吗?赵王回答没有。接下来,这位游士就“理所当然”地把买马与振兴国家联系了起来,“然则买马善而若恶,皆无危补于国。然而王之买马也,必将待工。

今治天下,举错非也,国家为虚戾,而社稷不血食,然而王不待工而与建信君,何也?”游士说大王您买一匹马都要找懂马的人,为什么治理国家不找治理国家的能臣,反而把大权交到建信君手中?赵王无言以对。可返回来仔细推敲这位游士的推理过程,治理国家一定与买马的道理相同吗?也不一定。

[var1]

这就是以偏概全,也是战国时盛行的诡辩之道。

2. 偷换概念是否还是正解?

这里提到的另一个诡辩的例子是有名的庄子的偷换概念。庄子和惠子在濠梁上游赏美景,低头看见水里的鱼,庄子问:“鲦鱼出游从容,是鱼乐也。”惠子却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庄子不服气,说:“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惠子就说:“我非子,固不知子矣,子固非鱼也,子不知鱼之乐,全矣。”

你不知道鱼的快乐就像我不知道你的快乐一样,这确实挺有道理的。庄子看辩不过了,又“耍赖”说:“请循其本。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我知之濠上也。”你问我在哪里知道的?我是在桥上知道的,感觉也说得过去。

后人对“濠梁之辩”的评价不一,有人认为其中存在逻辑谬误,也有人认为庄子的思想独具智慧。因为偷换概念,这一问题没有正解,只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语言的艺术就是这样,战国时期的诡辩之道具有独特的魅力,也值得后人细细玩味。

[var1]

总结

《战国策》不仅记录下一段群雄争霸的历史,其中对游士、谋士等小人物的形象描绘也深入人心。他们游走在各国权贵诸侯之间,既要提出自己的建议,又要保全性命,劝谏语言的艺术被他们发挥到极致。无论是传统的劝谏技巧,还是战国时期特有的诡辩论,都值得我们想细细品味。

劝谏不仅彰显策士个人的智慧,在思想极度开放、百家争鸣的战国时代也发挥重要作用。它真正做到了理论结合实践,为治国理政提供了丰富的思路,在关键的历史节点推动历史向前发展,也为我们了解战国历史增添了新的途径。

[var1]

参考文献:

1、《战国策》游说辞中的诡辩论研究

2、《战国策》中劝谏的语言艺术

3、论《战国策》中的策士形象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闲山岛海战:日寇主力舰队被灭(《闲山岛海战》)

1592年6月下旬,日陆军进攻全罗道,企图夺占朝鲜水军的后方;日舰队则在巨济岛一带集结,准备分三路向西发起进攻。为了粉碎敌人的攻势,朝鲜水军以其全罗左右道的舰队和庆尚右道的舰队组成联合舰队。7月初,李舜臣率领这支联合舰队主动出击。7月7日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俄罗斯,不想再出卖子宫了 | 地球知识局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NO.2358-俄罗斯代孕作者:一拳一头北极熊校稿:辜汉膺 / 编辑:板栗、金枪鱼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俄为何突然禁止代孕?揭秘代孕流水线的背后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