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两周时期齐国盐业历史

论两周时期齐国盐业历史

()
中文名:
论两周时期齐国盐业历史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var1] 这是由于现代工业和提炼盐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享受到大工业化生产下的商品福利。但是在中国古代,盐一直用法多样且珍贵的资源。 盐不仅可以被食用,还被用于储藏食物、祭祀,甚至是入药。由于中国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煮盐的技术还不够完善,导

秦朝名人推荐

[var1]

这是由于现代工业和提炼盐技术的发展,我们能够享受到大工业化生产下的商品福利。但是在中国古代,盐一直用法多样且珍贵的资源。

盐不仅可以被食用,还被用于储藏食物、祭祀,甚至是入药。由于中国古代生产力不发达、煮盐的技术还不够完善,导致盐的产量紧缺。

正是因为盐的用途广泛产量少导致在某些历史时间段上盐可以价比黄金。

提到中国盐的诞生和产地都不得不提到的山东,也就是先秦时期的齐国,今天就让我们来领略一番齐国的盐业。

01 齐地盐业的历史源流

说到盐就得说到制盐,中国最早制盐的人传闻是夙沙氏,《世本作篇》中“夙沙氏煮海为盐”是公认的古史中关于煮盐的最早记载。

[var1]

而夙沙氏正是诞生于山东半岛,也就是商周时期的齐国。夙沙氏的煮盐技术在商周之际已经在当地广泛应用。

商周时期的齐国拥有着制盐和发展盐业的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齐国当时的地理位置包括了现在的山东省大部分地区。

并且三面环海,海岸线绵长,海洋里资源丰富,有许多天然的港湾。

齐国地处四省交界处,西面和河北湖北相连,南面和安徽、江苏接壤,北边拥着渤海湾与辽东半岛遥遥相望,极尽陆海优势。为发展盐业奠定了原料和运输港口的基础。

[var1]

齐国的气候也很适合发展盐业,齐国是典型的温带季风气候,冬冷夏热,温暖湿润。春季少雨,盛行东南风,蒸发量大。为煮盐提供的良好的自然条件。

在制盐中最重要的就是盐的来源,临海的地理位置就是首要优势。除了临海的地理位置,拥有丰富的地下卤水资源同样重要。卤水就是含盐量较高的海水。

在古代制盐过程中,并不是直接煮海盐,而是从地下卤水里提炼出海盐。而沿海地区的齐国正好地下卤水的储量丰富。

拥有天赐的自然环境只是发展盐业的第一步,繁荣的经济才是发展盐业的助推器。而齐国作为诞生了春秋第一位霸主齐桓公的国家,经济在不停地发展进步,不断地积累蕴藏。

[var1]

在远古时代齐地就不同于其他欠发达的蛮荒之地,早在大汶口、龙山等文化时期齐地就已经出现了独立于农业的手工业,并且能够产出精美的手工艺品。

到了殷商时期,齐地经济更进一步。殷商时期齐地已经掌握了制盐的技术,商朝对于盐的需求,让齐地百姓得以保存下来。这一时期,齐地的青铜冶炼技术达到了较高的水平,同时制陶业也长足发展。

西周建立后,吕尚被封齐地,齐国建国初期,版图并不大只有几百里地,在太公的治理下,疆域面积不断扩大。

太公在了解齐地的基本现状后,从齐地拥有的丰富的鱼盐资源下手,采取开放且兼容并包的商业政策,鱼盐业迅速发展起来,成为齐国的立国之本。

[var1]

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在管仲的辅佐之下成为了第一位霸主。随着一系列如“官山海”“相地而衰征”等改革措施的推行,齐国在这一时期内国力达到了巅峰。

这一时期齐国的青铜铸造技术已经发展得炉火纯青,并且开始率先使用铁器。到了战国时期,丝织业也进一步发展。齐国的都城临淄也成为了全国最大的城市之一。

总之,这一时期,齐国在盐业、制陶业、渔业、农业、丝织业、商业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不俗的成就。

02 齐国的制盐技术

齐国盐业发达,那么齐国是如何制盐的呢?

[var1]

齐国一个专业的制盐作坊,一般包括盐灶、薄底的圜底瓮、卤水井、卤水沟、淋卤坑等硬件设施。第一步工作就是搭建盐灶和获取卤水。

齐国的煮盐盐灶主要内含灶口、灶坑、灶室、烟道等部分,大部分盐灶呈Y字状,内设有三条烟道,增加烟灶内的抽力。

首先选择地势较高的地方搭建灶坑,灶坑要高于烟道,在灶坑上再搭建灶面,在灶面上放置煮盐所用的圜底瓮。

其次要获得卤水。齐地的地下卤水含盐量很高,如果直接炼制海盐浓度还是不够,所以在制盐之前要先制作卤水。

[var1]

齐地制作卤水的方法是“摊灰刮卤”的原始淋煎法,其技艺包括晒灰、刮卤、淋卤三个步骤。

先是挖井将卤水从地下提取后,再放入大面积的浅坑中。再将卤水泼洒在草木灰上或者将草木灰直接放在卤水含量高的大面积摊场上进行日晒,这就是晒灰。

待到数日后卤水中析出的盐晶体会附着在草木灰上,这就叫做刮卤,最后将吸住了盐晶体的草木灰收集放在淋卤坑进行淋滤就可以获得高浓度卤水。

将提纯后的卤水储存在储卤坑中,将圜底瓮放稳摆平,并用草拌泥填充圜底瓮之间的空隙,封闭盐灶表面,使灶面以下形成较为封闭的空间。

[var1]

随后将卤水倒入圜底瓮中,在灶口及火膛内生火,开始熬煮卤水。

熬煮过程中需要多次添加卤水,经过一段时间的熬煮后,圜底瓮内的卤水逐渐析出固体盐分,然后刮下圜底瓮内附着的盐分放入储存区域,海盐就制作完成了。

齐国不仅制盐技术发达,而且制盐还讲究时间季节。因为盐灶是露天使用的,熬煮卤水需要避开潮湿天气,在蒸发量大的时候开工。因为空气过于潮湿会降低卤水的浓度,影响盐的产量。

《管子·地数篇》曾记载,管仲认为,阳春季节开始农业耕作,下达政令让人民不要修筑城墙,不要修缮坟墓,不要修葺宫殿和亭台楼阁,北海的民众不能聚在一起煮盐制盐,这样盐才能卖上价格,可以获得四倍利润。

[var1]

从这可以看出,管仲将制盐的时节控制在了阳春季节。因为阳春之后就要开始农忙,为了不耽误农业,阳春之后禁止制盐。《管子·轻重甲》又记载 :“十月始正,至于正月,成盐三万六千种”

由此可知,制盐时节避开了春秋农忙的时间,而选择了深秋季节至来年春季的这段时间。

03 齐国的盐业管理

盐在夏商周之前都被作为自食的调味品,后来人们发现了盐可以防肿的功效,其实就是现在所说的预防甲亢。

夏代,齐地的盐业初具规模,并成为全国十分重要的产盐区。并且齐地之盐甚至被定为贡品。

《尚书·说命下》中记载殷高宗武丁任命傅说时说,傅说之于国家就像咸味和酸味一样重要,武丁认为傅说就像食盐一样必不可少,由此可见盐在商代的重要性。

西周时期盐的重要性不仅作为调味品凸显,还有就是在政治上的崛起。在周朝专门设置了掌管盐的官吏——盐人。

[var1]

《周礼·天官》记载“盐人掌盐之政令,以共百事之盐;祭祀共其苦盐、散盐;宾客共其形盐、散盐;王之膳羞共饴盐,后及世子亦如此。”

祭祀用苦盐、散盐,宴请宾客用形盐、散盐,君王则用饴盐,其中散盐就是海盐。

齐国建国后,太公发挥了齐地鱼盐资源的优势使得齐国强大起来。商周两代,实行分封制,一般用上贡来替代纳税,所以齐国主要是以盐来上贡。

到了春秋时期,辅佐齐桓公的管仲深刻认识到盐对于齐地的重要性,于是在颁布了一系列的盐业政策。

首先就是官营盐业,齐国民间制盐较多,官方规定民间煮盐的时间,并设置虞衡之官督促百姓按时制盐。实行“官山海”,开展民产官销,通过盐来谋取利润。

[var1]

《管子·轻重甲》中曾记载管仲认为齐地的盐堪比黄金,现在利用齐地的盐,伐薪煮卤水制盐,并且规定了制盐时间是深秋到来年阳春之间。

一方面是为了错开农忙时节,一方面是利用了“饥饿营销”,减少这一时期的盐产量,能够抬高盐的价格。然后将民间煮的盐收归国有,涨价后由政府出面贩卖到少盐的国家,获取利益。

管仲不仅期望通过盐业增加税收和财政收入,还希望在战略意义上控制对别国的食盐输出,通过控制食盐的输出影响他国的经济和军事实力。为了掌控如此重要的资源生产,在制盐的地方会派官军和士兵驻守。

[var1]

管仲还认为应该要征收盐税,《管子·海王》中记载了管仲的“正盐策”,管仲按照人头来计算盐的消耗量,将人头税加到盐价上,使得民众在不知不觉中缴纳了盐税。

同时官府制定“盐英”也就是记录吃盐人口的册籍,通过对于吃盐人口的详细调查登记,按照册籍卖食盐。

春秋后期,齐景公废除了管仲制定的制盐政策,统一改为官制。百姓无利可图,心存不满,为田氏伐齐提供了良好的契机。很快民之所向,姜齐为田齐所取代。

参考文献

蒲坤杉《战国时期齐国制盐工艺初论》

齐培《先秦齐地盐业的形成与演变》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闲山岛海战:日寇主力舰队被灭(《闲山岛海战》)

1592年6月下旬,日陆军进攻全罗道,企图夺占朝鲜水军的后方;日舰队则在巨济岛一带集结,准备分三路向西发起进攻。为了粉碎敌人的攻势,朝鲜水军以其全罗左右道的舰队和庆尚右道的舰队组成联合舰队。7月初,李舜臣率领这支联合舰队主动出击。7月7日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俄罗斯,不想再出卖子宫了 | 地球知识局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NO.2358-俄罗斯代孕作者:一拳一头北极熊校稿:辜汉膺 / 编辑:板栗、金枪鱼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俄为何突然禁止代孕?揭秘代孕流水线的背后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