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r1] (卫国) 卫国是个很神奇的地方。 西周分封诸国有一百零八,卫国从来没有辉煌过,战国时代来临,卫国也不是七雄之一。 然而,这个寂寂无名的小国,却诞生了诸多影响当时历史格局的人物。 你比如,战国变法史第一人李悝,是卫国人。 战国名
晋国赵武:如何从险遭灭族的“赵氏孤儿”变为春秋“一代贤臣”?
不同历史时期,《孔子圣迹图》在绘制和刻印手段上,呈现出不同的样式
管仲这条计谋,堪称教科书般的事发,吃透了人性,看透了人心
孔子为何离开鲁国十四年,冉有又是如何说服鲁王迎接孔子回家?
古战争 长平之战 坑杀的意思是什么
战国四大名将之人屠白起—战无不胜,战必全歼为,却死在秦王剑下
春秋孔子之后,关西出现的五位“孔子”,个个师范百世
吴国太:孙策孙权之母,孙家的定海神针,多亏有她,孙家才没散!
秦国能统一天下,源于历代君王对人才的重视与正确的策略
春秋战国时期的“礼下庶人”,及对基层社会的管理作用
金庸小说中的两次合纵(上):慕容氏的复兴大燕计划有可行性吗?
战国四大名将一一李牧
韩非子死得冤枉吗?
河南商丘宋国故城考古发现唐代墓志砖 实证“城摞城”
史上最长寿的公主,鲁国公主活了多久
历史名臣录 管仲 千古一相
荆轲刺秦王的最后一击!“徐夫人匕首”,是最早的钢制兵器?
汉朝对匈奴的和亲政策持续了多久?汉宣帝是如何解决匈奴问题的?
从勾践复国称霸,来看当时封建制度对女性的残酷性
罗布泊楼兰古国神秘遗址,惊现大量干尸,难道山海经所言非虚?
[var1]
(卫国)
卫国是个很神奇的地方。
西周分封诸国有一百零八,卫国从来没有辉煌过,战国时代来临,卫国也不是七雄之一。
然而,这个寂寂无名的小国,却诞生了诸多影响当时历史格局的人物。
你比如,战国变法史第一人李悝,是卫国人。
战国名将之首吴起,是卫国人。
从游商混成大秦相邦的吕不韦,是卫国人。
刺杀秦始皇嬴政的荆轲,也是卫国人。
乃至于我们本篇文章的主人公商鞅,也是卫国人。
同为卫国人,商鞅年轻的时候,李悝和吴起已经成名已久。
这俩仁兄,一个是文化巨匠,一个是战场杀神,那都是卫国的大明星,家喻户晓,对商鞅的影响,那也是很大的。
商鞅从小就树立了想要干一番大事儿,成就一番功名的目标和理想,但问题是,所有的传奇和奇迹,所有的梦想和展望,都不是那么容易就能实现的。
[var1]
(李悝 塑像)
卫国的白天也很寒冷,卫国的黑夜也很漫长,从小生活在卫国的商鞅只不过是普通人家的孩子,他要怎么走出去?他该怎么走出去?
多思无益,上路再说吧!
与其每天把自己憋在家里胡思乱想,还不如多出去走走看看。
于是,商鞅收拾行李,来到了魏国。
那时节,东方六国合纵抗秦,秦弱而六国强,六国里最强的,当属魏国。
想要找到一份好工作,当然要先找到一家好公司,都说魏国福利待遇好,不仅有五险一金,还有带薪休假,员工下午茶,想必是个不错的去处。
商鞅到魏国求职,过程很顺利,他如愿以偿地成为了魏国的员工,直属领导是魏国的相邦公叔痤。
天下贤才皆向魏,然而魏国却是战国时期的“人才绝缘机”,魏国的高层,从皇帝到相邦,从公卿到大臣,基本上全都是识人不明的庸才和蠢材。
吴起曾经投魏,结果被魏国逼走,孙膑曾经投魏,结果也被魏国逼走。
鬼才张仪被魏国逼走,就连土生土长的魏国人才公孙衍也是被魏国逼走的。
这些人的离去,或多或少,都和魏国相邦公叔痤有点关系。
这位公叔相邦,别的能耐没有,嫉才妒能那是一马当先。
别的不说,当年如果不是公叔痤把吴起挤兑走了,后来哪儿轮得到楚国耀武扬威?
不过,商鞅到魏国的时候,公叔痤已经很老了。
人一老,性格上就会发生诸多变化。
[var1]
(公叔痤 形象)
这么多年来,这位老相邦也会回忆自己不堪回首的一生,反思他人生中犯过的错误。
如果不是当年他屡屡从中作梗,魏国还会像今天这般,人才凋零,国力式微么?
那么很显然,商鞅的出现,成为了他生命中的一个救赎。
哥干了这么多年的糊涂事儿,在我生命中最后一段时间里,就让我认认真真地为魏国举荐一位人才吧。
于是,公叔痤立刻向魏国当时的国君魏惠王举荐了商鞅,并说了这么一句话:
《史记》:座之中庶子公孙鞅,年虽少,有奇才,愿王举国而听之。
我手底下有个叫做商鞅的人,虽然年轻,但是这人有大才,可以重用,王上要是重用了他,魏国必然能发展壮大,再创辉煌。
推荐的话前脚说出去,后脚公叔痤又十分阴险地补上了这么一句话:
《史记》:王若不听用鞅,必杀之,无令出境。
王上如果任用商鞅,那也就算了,如果王上不任用商鞅,那么就一定要杀掉他,防止人才外流。
老家伙公叔痤的用心,可以说是十分歹毒,短短两句话,就把商鞅推入了非黑即白的境地。
要么仕途顺风顺水,要么就上西天。
他一个死之将至的人不在乎生命的宝贵,可这对一个年轻人来说,实在是太过残酷了。
[var1]
(魏惠王 形象)
不过好在,也正是因为公叔痤实在是太老了,所以魏惠王认为,公叔痤一会让重用商鞅,一会又让杀掉商鞅,这不纯纯是老糊涂了么?
我堂堂魏国国君,我能听你一个老糊涂说疯话?
所以,魏惠王只当公叔痤是阿尔兹海默症犯了,并没有听从公叔痤的建议,既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杀掉商鞅。
公叔痤长长地叹了一口气,他什么也没有说。
老死之期将至,昏眊重膇之时,他终于意识到,他一生中的巅峰时刻,早就已经在很多年前消失殆尽了。
伴随着公叔痤的叹息,商鞅在魏国的求仕之路,就这么结束了。
魏惠王没有得见商鞅的惊人之才,商鞅也无心留在魏地,所以在一个四下无人的黑夜里,他再次收拾行李,怀里揣着一本李悝的《法经》,辗转来到了秦国。
这本已经被他翻了无数次的书,是此时这个年轻人,唯一的支撑。
秦国这个时候的国君,是秦孝公。
战国七雄里,齐楚燕赵魏韩都在东边,只有秦国在西边,东边的六国相互抱团取暖,而冷落西边的秦国。
秦国很郁闷,秦国很难过,秦国很上火,六国这么做,这不摆明了是排挤咱们,霸凌咱们,瞧不起咱们么?
[var1]
(秦孝公 塑像)
秦孝公很不服,于是立刻发布求贤令,网罗天下人才为自己所用。
如同商鞅想要为魏惠王所用,需要通过公叔痤引荐一样,秦国虽然弱小,但商鞅一介白衣想要见国君,那还是很困难的,他同样需要疏通关系,找人引荐。
于是,商鞅同志左右活动,联系上了秦孝公身边的大臣景监。
大秦王宫朝南开,商鞅没钱,他也进不来。
根据史书的记载,商鞅先后给了景监三次钱,由此获得了三次直面老板秦孝公的机会。
坊间有一句流传已久的话,叫做“世人都赞商鞅君,谁人忆我嬴渠梁”。
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商鞅变法那当然是很牛的,但如果不是我秦孝公掏心掏肺地支持他,他也不可能有这么大的成就。
在人们的想象中,似乎商鞅一到秦国,就立刻受到了秦孝公的热烈欢迎,并且立刻重用商鞅变法,君臣宛如一对天作CP,彼此信任,那是相当投缘。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商鞅第一次拜见秦孝公的时候,采用了“帝道学说”来游说秦孝公。
《庄子》中说“天道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意思是说,国家想要强盛,最主要的是做国君的要严格要求自己,国君只要强大,那么国家就会强大。
然而,商鞅的这套理论,有点太过简单了,还有点批评孝公的意思。
你说国君强大,国家就能强大,那不就是说秦国弱小,就是因为我秦孝公能力不行呗?
我能力不行还用你说?我要能力行,我还用发布求贤令?我干脆自己变法得了。
所以,商鞅并没有打动秦孝公,反而搞得秦孝公连连打瞌睡。
[var1]
(拜见孝公)
送走商鞅之后,秦孝公大发雷霆,责怪景监找来了个天真烂漫的理想主义者在自己面前一顿胡说八道。
商鞅第二次拜见秦孝公的时候,放弃了“帝道”而采用了“王道”,结果秦孝公听得昏昏沉沉,很显然还是并没有当回事儿。
《洪范》中说“无偏无党,王道荡荡”,意识是想要国家发展好,只需要按照儒家的理念,以仁义治理天下就行了。
对于这套理论,秦孝公虽然无可辩驳,但内心还是有点抵触的。
君不见当年宋襄公泓水之战,非要搞仁义,结果搞得宋军大败,一蹶不振,足可见仁义也是不能乱用的。
所以,王道学说也没能打动秦孝公。
两次拜见接连失利,商鞅有点着急,于是在第三次拜见秦孝公时,他祭出了他的杀手锏——霸道。
《七启》中说“此霸道之至隆,而雍熙之盛际”,意思是治理国家要着眼实际,要善于用武力,法律,权势来统治天下。
秦孝公等的,要的,就是这个。
帝道执行起来很简单,只需要君王自己提升自己就够了,但唯恐收效甚微。
王道讲究仁义,但却是个慢工出细活的东西,一时之间不能见到成效。
秦孝公追求的,是快速有效的富国强兵之策,而商鞅这一次,终于用“霸道”叩开了这位心怀壮志的君王的心门。
是啊,这个世界上哪儿有那么多一拍即合的CP呢?
如今的电视剧,电影,动漫,动辄就是这里一对CP,那里一对CP,天造地设在他们的构想里,不过是烂大街的便宜货。
实则,那些可以纠缠到对方生命里的CP,无不是经过极其复杂的磨炼的。
王导和司马睿,有衣冠南渡之艰辛,孔明和刘豫州,有白帝城托孤之情谊,而大唐名相李泌,纵然有天纵之才,却一生未得一帝王知己。
无数的矛盾和冲突,数不清的争执和不解,商鞅终于得到了秦孝公的支持和信任,他可以踏踏实实的变法了。
不过,在真正的变法得以实施之前,这对君臣还需要迈过一道坎,这道坎,就是秦国的大臣们。
[var1]
(舌战群儒)
一听说商鞅要搞变法,秦国的大臣们不乐意了。
你商鞅是卫国的,你又不是秦国人,祖宗成法万年不变,你懂个屁?
几百年几千年都过来了,这法岂是你说变就能变的?
大臣们说啥也不同意变法,于是便有了商鞅那经典的一句:
《商君书》:治世不一道,变国不法古。
治理国家并非只有遵守旧制一条道路,想要让国家发展变强,就是要做出改变。
此言一出,大臣们鸦雀无声,谁也提不出什么反对意见了。
遥想当年商鞅舌战群儒,三言两句便把一众大臣辩驳的无话可说,该是何等的潇洒气魄?
人生之光彩靓丽,人生之落魄凄迷,一时之间,商鞅也有点恍惚。
商鞅不会后退,就如每一个从卫国走出来的奇才一样,不封王拜相,绝不回卫。
国君支持,大臣也搞定了,那么下一步,就是获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我们的商鞅同志脑洞大开,他没有花钱买热搜为自己造势,也没有搞什么蹩脚的舆论公关,而是在秦都南门外,立起了一根大木头。
这根木头,三丈有余,说轻不算轻,说重不算重。
木头倚靠在城墙之上,城门口还单独贴出了一张告示:
将此木抬到北门者,赏十金。
[var1]
(徙木立信)
这个金,不是黄金的意思,因为战国时期并没有冶金技术,所以战国时期的金,指的是黄铜。
一金等于一斤铜,战国时期二十两为一金,那么也就是说,十金就是二百两铜。
朋友们,二百两铜,别说对普通百姓来说是天文数字,就是对官僚阶级来说,那也是笔巨款啊。
搬根木头就能给十金,这不是天方夜谭,这不是纯纯扯淡么?
然而,没过多长时间,新的告示又贴了出来:
将此木抬到北门者,赏五十金。
五十斤,那就是一千两铜。
谁能相信?谁敢相信?真要有这好事儿,这钱不就等于是白捡的么?结果,围观群众还是不信,只有一个精壮的汉子,壮着胆子将木头抬到了北门,果然获得了五十金。
这个抬木头的汉子叫什么,是谁,已然无关紧要,因为通过这件事儿,商鞅已经在群众间树立了信誉。
这家伙,抬根木头说给五十金还真就给啊?
靠谱靠谱,看来这位叫做商鞅的同志,是真特喵的靠谱!
这个故事,被记载于太史公司马迁的《史记》当中,一般我们称之为“徙木立信”。
商鞅的做法无疑很聪明,然而,这个一直被人们所熟知并且津津乐道的行为并非商鞅首创,而是商鞅抄袭吴起的。
是的,就是那个出身卫国的大明星,吴起。
当年吴起在楚国变法的时候,就曾经在城门口搞过一套相同的把戏,只不过,抬的不是木头,而是一张车辕。
不过无论如何,商鞅的目的达到了。
公元前356年,商鞅万事俱备,不欠东风,终于开始变法。
商鞅变法,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发展农业,鼓励商业,改革土地,调整经济。
这些内容,都是一些冗长复杂的历史背书,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在头条百科上搜索,作者就不再赘述,真正值得介绍的,只有一条,那就是:收拾贵族。
[var1]
(变法伊始)
想要国家变强,先拿贵族开刀。
邹忌在齐国变法的时候,先收拾贵族,申不害在韩国变法的时候,先收拾贵族,李悝在魏国变法的时候,先收拾贵族,吴起在楚国变法的时候,还是先收拾贵族。
那么既然如此,商鞅当然也不会放过秦国的贵族。
收回贵族的土地,限制贵族的特权,罢免贵族的官职。
说白了一句话,打今儿起,“贵族”这两个字对于秦国贵族来说,就仅仅是个封号了。
想要当官,你得有军功,想要升职,你得有能力,秦国不养闲人,你要是还想混着过舒坦日子,趁早滚蛋。
贵族世袭,痴心妄想!
当年那帮大臣们扯着脖子反对商鞅变法,原因就是因为,他们代表了秦国贵族的势力。
这些冥顽不灵,自由散漫的贵族们吃啥啥没够,干啥啥不行,贪污腐败,沆瀣一气,无法为秦国实现任何价值却牢牢的把持着帝国的权力中枢,贵族一日不除,秦国谈何富强?
更何况,真正的贵族,是有学识,明事理,懂礼仪,讲仁义的人,而不是一群贪图享受,爱慕虚荣的酒囊饭袋。
那不是贵族,那是暴发户。
随着贵族的落寞,迎来的是秦国的急速富强。
商鞅的变法很彻底,很成功,他让秦国短短几年时间就成为了独树一帜的强国,而让商鞅的名字在战国风传,使得它成为了天下皆知的人物。
如果卫国有小学,那么卫国小学的名人墙上,将会挂上商鞅的画像。
商鞅辅佐了秦孝公,大概十年的时间。
这十年,商鞅收拾过不服新法的贵族,甚至还把秦国公子(虔)的鼻子割了下来。
[var1]
(收复河西)
他带领军队攻打魏赵两国,收复了几百年来秦人们心心念念的河西地区。
他的名气越来越大,权势越来越重,然而就在这时,一个不幸的消息传来——秦孝公死了。
对商鞅来说,这实在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当年秦孝公活着的时候,商鞅到哪里都可以横着走,那是因为有老国君保着他,但现在孝公领了便当,情况可就不好说了。
秦孝公的继任者,是儿子秦惠王。
很显然,秦惠王对商鞅并不喜欢,或者说,他对商鞅没什么感情基础。
在年轻的国君看来,这位仁兄就是一个多年来在秦国耀武扬威的权臣,没有什么大不了。
所以当被割掉鼻子的公子虔诬陷商鞅谋反时,秦惠王没有犹豫,立刻下令,逮捕商鞅。
秦国之法,是商鞅缔造出来的,那也就是说,秦国之法,便是商鞅之法。
商鞅是秦国法律的代言人,那么自己这个秦惠王算什么?
所以,就算公子虔不出手,秦惠王也早晚要收拾商鞅。
老实说,商鞅这个人的命运,很像吴起。
[var1]
(吴起 形象)
楚国楚悼王重用吴起变法,而楚悼王死后,楚国贵族们一天都没等,直接在悼王的葬礼上就袭杀了吴起,而此刻四向而出要逮捕商鞅的秦兵,也岂不是马上就要把商鞅送上绝路?
商鞅逃了,如同他多年前在夜色茫茫中逃离魏国一样,他再度逃离了秦国。
只不过,逃离魏国时,他一身轻松,此刻逃离秦国时,他的心情却异常沉重。
在秦国,他交到了最好的朋友,在秦国,他实现了理想和抱负,在秦国,他得到了想要的一切。
他不是功败垂成,而是功成名就。
然而,在自己巅峰灿烂的时刻,他跌落谷底,失去了所有,如一条丧家之犬般仓皇逃离。
乱世难为,商鞅能信得过当年的秦孝公,可谁又能信得过他商鞅呢?
他逃到秦国边境的时候,眼看就要脱困,但却因为没有出关的凭证而被拦了下来。
守卫城关的士卒告诉商鞅,以前呢,出关是不需要凭证的,可后来有个叫做商鞅的人搞了场变法,规定了出关要携带证件,所以我们不能放你过去。
士卒不认得商鞅,但却认得商鞅之法,商鞅满脸苦笑,只好又折返了回去。
函谷关外,狂风卷起漫天的黄沙,一片昏暗,看不到方向,看不清出路。
商鞅返回秦地,图谋举事,攻打县城,终死于乱军之中。
[var1]
(商鞅 塑像)
商鞅死了,但商鞅当年所变之法,却保留了下来。
想来,当年公子虔跟他应该是私仇,但秦惠王如果不是因为权力冲突,是不会非要除掉商鞅的。
商鞅不明白,他的变法是一场壮观的表演,是一场美丽的幻梦,但同样也是在作法自毙。
因为,他的理想,不是为民治国,而是为王治国。
多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家乡,四处漂泊,最终实现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吴起身死楚国,商鞅客死于秦,他们的命运,在两块不同的土地上,流向了相同的方向。
周邦虽旧,其命维新,商君虽死,其法犹存。
1592年6月下旬,日陆军进攻全罗道,企图夺占朝鲜水军的后方;日舰队则在巨济岛一带集结,准备分三路向西发起进攻。为了粉碎敌人的攻势,朝鲜水军以其全罗左右道的舰队和庆尚右道的舰队组成联合舰队。7月初,李舜臣率领这支联合舰队主动出击。7月7日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据说地球人民都关注分享我局了(⊙v⊙)地球知识局微信公众号:地球知识局NO.2358-俄罗斯代孕作者:一拳一头北极熊校稿:辜汉膺 / 编辑:板栗、金枪鱼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视频 俄为何突然禁止代孕?揭秘代孕流水线的背后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