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准是如何让怕死的宋真宗御驾亲征的,占优势的宋军为何要议和?

寇准是如何让怕死的宋真宗御驾亲征的,占优势的宋军为何要议和?

()
中文名:
寇准是如何让怕死的宋真宗御驾亲征的,占优势的宋军为何要议和?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这座城池,就是开封北面的军事重镇,京城北门的门户——澶州城。 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北宋天雄军驻地,河北最大的军事要塞。)并没有被辽军攻陷,但由于其与开封失去了联系,朝廷根本不知道大名府的具体情況,只能认为它失陷了。在这种背景下,京城谣言

宋朝名人推荐

这座城池,就是开封北面的军事重镇,京城北门的门户——澶州城。

大名府(今河北大名县,北宋天雄军驻地,河北最大的军事要塞。)并没有被辽军攻陷,但由于其与开封失去了联系,朝廷根本不知道大名府的具体情況,只能认为它失陷了。在这种背景下,京城谣言四起,说什么大名府已经沦陷,天雄军全军覆没,杨延昭已经投降等等。

最终,拜这些谣言所赐,赵恒那颗本来就蠢蠢欲动的心,终于暴走了。

史料记载,面对已经“攻陷”了大名府、越来越近的辽国大军,宋真宗赵恒萌发了逃跑的念头。他下令打包行李,做好出城的准备,并叫来寇准,向他直言不讳道:“朕意南巡,如何?”

字面解释,南巡就是去“南方巡视”。但这里的南巡,只能是“南逃”的文雅说辞。

可想而知,听到这番话,一直主战的寇准心里会咋想:“真想抽死你!真的······”

为了不让赵恒逃跑,坚定其御驾亲征的信念,寇准索性来了一个彻底摊牌:“陛下,如今,敌人就在眼前,国内民心浮动,全天下的百姓都在看您的表现。如果您御驾亲征,河北诸军就会士气高涨,共同对敌;如果您选择逃跑,将士们也会跟随您逃跑,到时候前线土崩瓦解,敌军趁势追杀上来,您连京城都出不去,还跟我提什么去江南?为今之计,只有御驾亲征至澶州,与前方将士共存亡,这才是唯一的正道!”

然而,虽然寇准说得天花乱坠,但赵恒依旧不为所动,他还是想逃跑至江南。因为在他的心中,寇准是文官,代表不了军队,只要军队服从自己,就能顺利“南巡”。

说了一段时间后,口干舌燥的寇准也发现了问题的中心点,他转身出殿,去寻找武官的代表殿前都指挥使高琼(赵匡胤的外甥)去了。

寇准见到高琼后,握住他的手,大声说道:“太尉世受国恩,今日亡国在即,可否回报于国?”

高琼回答道:“宰相莫要多言,琼乃一武人,自当以死报国!”

很好,寇准拉着高琼的手,第一时间回大殿,对宋真宗道:“陛下,您不信我说的话,现在高太尉来了,到底能不能南巡,您问他便知。”

孰料,高琼的第一句话,就差点儿让寇准蹦起来:“陛下,您若想去南方,一点也不难。走水路,也就几天的时间…”

然而,没等赵恒高兴,高琼紧接着说道:“陛下,要去南方,这个一点儿也不难。但有一件小事,还请陛下注意。”

“什么小事?”赵恒疑惑地问道。

高琼答道:“我们禁军的将士,都是北方人,他们的妻子儿女都在京城。皇帝南巡,臣唯恐他们不愿跟随,到时候一哄而散,谁来护驾?所以说,陛下北上,御驾亲征,这才是正道。我等将士愿誓死跟随,保护圣上的生命安全。”

见此情景,一旁的寇准马上“添油加醋”道:“机不可失,请皇帝马上亲征,不胜不归!“”

这一下子,赵恒彻底明白了,你寇准一个人说服不了我,就去外面找了个托儿,这一唱一和的,你们演双簧呢,就这么想让我去送死吗?

愤怒无比的赵恒无计可施,他看了一眼自己的贴身侍卫王应昌,咨询了下他的意见。宋真宗希望这个最亲近的人,能帮助自己一把。

让赵恒万万没有想到的是,正是这个最亲近的人,成了压死自己的最后一根稻草。

王应昌想了想,道:“陛下想去哪儿,臣誓死跟随。可是,若陛下南巡,万一敌人打过来了,就不好办了。”

言外之意,南下逃跑,就是死路一条!

赵恒现在真可谓“众叛亲离”,他只能选择了妥协。

宋真宗景德元年(1004年)十ー月十九日,在寇准的督促和推动下,赵恒终于颁布圣旨,御驾亲征,率军前往澶州,与前线将士共存亡。

十一月二十六日,宋真宗御驾亲征至澶州,准备与敌军决一死战。

十九日出发,二十六日抵达。宋真宗的这个行军时间,到底是快,还是慢?慢,何止慢,简直是比乌龟还慢!

按照宋朝的道路里程计算,从开封到澶州,不到300里路。如果以骑马90里一天,或步行70里一天计算,也就四五天的事。战争期间,兵贵神速,行军的速度应该更快,时间更短。然而,就这么一段路程,宋真宗赵恒却走了整整七天。

这还不算,到澶州南城后,宋真宗就不走了,不管寇准怎么催促,他决不再前进一步,誓死也不去澶州北城了。

其实,澶州南城和北城,中间就隔着一条结了冰的黄河,能有什么用?宋真宗所谓的安全,不过是一种心理安慰罢了。但是,就是这种心理安慰,却成了宋真宗支撑下去的东西,仿佛即将溺死之人看见了救命稻草,只有拼命地抓住,别无他想。

然而,皇帝想住在南城,寇准却必须要让他去北城。因为寇准知道,一个国家的领袖,是一定要身先士卒、冲锋陷阵、永远站在队伍最前面的。只有这样,他才能让自己的臣民和土兵看见希望,并获得最终的胜利。

为了让这个孬种去北城,寇准坚持要让宋真宗过河,必须驾幸澶州北城。寇准还告诉皇帝:“陛下,您来澶州干什么来了?不就是激励三军嘛!如今您躲在澶州南城里,这怎么行呢?您应该渡河,去澶州北城,在城墙上激励三军,让士兵和百姓都知道您来了,准备与他们共存亡,这样才能激励三军。您老在这里,算怎么回事?恳请陛下马上渡河。”

寇准说得口干舌燥,宋真宗还是不渡河,在他的思维中,我上城楼,宋朝将士是看见我了,敌军将士也看见我了,这要是敌军里面有一个狙击手,给我一箭,我哪里说理去。所以,对于寇准的建议,宋真宗打死也不去。

就在这时,高琼又出来说话了:“陛下,您要是不到北城,百姓就如丧考妣一样啦!”

这叫什么话!皇帝还活着呢,老百姓怎么就如丧考妣了?这不是成心咒皇帝英年早逝吗?如此无礼的话写入史书中,这让宋真宗情何以堪?

高琼说完这句雷人的话后,一旁的冯拯看不过去了,他马上站出来,痛当高琼胡说八道,君前失礼,罪该万死,等等。

然而,面对冯拯的指责,高琼第一时间反唇相讥:“冯大人,您以文章升任两府长官,嫌我无礼,说话粗俗。好呀,你不是有本事吗?现在敌人就在眼前,请您赋诗一首,把敌人都吓跑!”

听这话,冯拯彻底吃瘪了。他被高琼这个武将骂了一顿,再也不敢还了。

冯拯可能还不知道,因为这次对话,在不知不觉中,他成了宋朝历史上的个唯一。

这是什么样的唯一?

两宋三百一十八年,冯拯是唯一被武将痛骂过的文官。而高琼这一次反驳冯拯的举动,也是宋朝历史上武将对文官的唯一动粗。即使是狄青、岳飞、韩世忠,也没有高琼这样的壮举。

伴随着冯拯的闭嘴,宋真宗一看,自己挨训了,替自己“挡枪”的也挨训了,无计可施的赵恒只能一咬牙,一跺脚,豁出去。

走,过黄河,去北城!

然而,说归说,做归做。等到了连接两城的浮桥后,不知道是怎么回事皇帝的御辇不走了。不管寇准如何催促,这个御辇就是不过桥。

可见,宋真宗哪里是什么皇帝,他应该是一个算命的,且只会一招变卦。

关键时刻,还得看高琼的。这个武将二话不说,他高高举起鞭子,狠抽抬辇士兵的后背,大声喝道:“还不快走,现在都到这里了,还犹豫什么!”挨打后,抬辇的士兵这才前进。

高琼的这种行为,到底是替皇帝教训不听话的辇夫,还是指桑骂槐,教训那个不懂事的皇帝,不得而知。反正经过他这么一闹,皇帝的御辇终于过河了。

费尽千辛万苦,宋真宗终于到了澶州北城的城墙上。史料记载,当宋朝那至高无上的黄龙之旗,飘荡在澶州城墙上时,所有看见这面旗帜以及看见旗子下面皇帝的人,无不热泪盈眶,激动不已。史称“诸军皆呼万岁,声闻数十里,气势百倍”。

这些声音不仅给本方提气,也彻底吓坏了对方。正在军营内的萧太后闻声而出,映入她眼中的是这么一幅画面:在澶州的城墙上,有一黄袍之人,在一群金甲武士的保护下,接过了个血淋淋的契丹人的头颅。随后,这个人看都不看,就把这个契丹人的头颅扔了城下,他这是在给自己下马威,让自己清楚地知道——契丹人与宋朝为敌的下场。

看到这一幕的萧太后惊怒相交,毅然决然地下令:攻城。

我倒要看看,对面的那个宋朝皇帝,到底是一个怂货,还是一个猛男!萧太后本想打压一下宋军嚣张的气焰,然而,让他万万没有想到的是,辽军开始攻城后,澶州城竟然四门洞开,宋军全都冲了出来,跟自己来了一场大混战。

史料记载,在这场数万人的混战中,由于赵恒就在城墙上督战,宋军将士勇气倍增,个个视死如归,他们瞬间斩杀了一万多辽军,并一路追杀剩余的辽军,直到对方逃回了大本营。

很好,首战告捷,完美的开门红,赵恒满意地走了,寇准则留了下来,继续镇守城池。

据史料记载,赵恒回行宫后,还是不放心,又偷偷摸摸地回到了城墙上,他想看看寇准在干啥。结果,让他大吃一惊的是,寇准已经将肃杀凝重的前线城楼变成了歌舞升平的宴所。

此时此刻,寇准正和其他官员觥筹交错、喝酒猜拳,放肆得没有一点儿宰相的模样,

看见这幅“奇景”,赵恒叹了一口气,宰相尚且如此,朕还紧张什么,赶紧洗洗睡吧。

事实证明,寇准之所以这样干,不是为了迷惑敌军,而是为了安抚本方皇帝那颗脆弱的心。寇准太了解赵恒了,所以才做出这种小丑的举动。然而历史证明,寇准还是错了,不管他干什么,也无法阻止一个“想去当逃兵”的人......

在《资治通鉴后编・卷二四》上,记录了这么一句不为人知的话:戊寅,移御北城之行宫。戊寅,是二十八日,赵恒登上澶州北城的时间,是二十六日。既然从二十六日开始,赵恒就一直居住在北城了,为什么在二十八日时,还要重复记录一次呢?

真相只有一个,在二十七日时,赵恒又偷偷摸摸地搬家了。寇准知道后,又把他“抓”了回来,重新入住了北城行宫。

赵恒偷偷摸摸搬哪去了,不说自明。

这个天生的、无药可救的软蛋!

纵观赵恒的一生,这个人的运气都特别好,每一次深陷危机时,都能化险为夷,这一次也不例外。这不,赵恒刚刚想逃离这里,他就梦想成真了,因为辽国已经派出使者准备与自己和谈了。那么,明明占尽优势,为什么辽国还是选择了和谈呢?这是萧太后的诡计,还是她真实的想法呢?

这一次和谈的原因,《辽史》记录得清楚无比:将与宋战,挞凛中弩,我兵失倚,和议始定。

原来,前几天,也就是宋真宗晃晃悠悠地前往澶州时,他根本不知道,前线的战局,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当时,辽军围困澶州城多日,并多次大规模攻城,但在宋军严密的防御下,辽军一直没有占到便宜。为了找到澶州城的防御漏洞,辽国主帅萧挞凛带领数百骑兵巡城査看,寻找一个破城之计。

宋军在城墙上防守的人,是虎威军军头张瑰。见对面出现了几个嚣张的契丹人,不仅在自己面前转来转去,还朝自己的方向指指点点,他勃然大怒,于是就找来十几张射程可达一千多米的“床子弩”,瞄准了对面嚣张的辽军。一声令下,众弩齐发,密集的箭射向辽军,把对方打得措手不及,也将那个最嚣张的人放倒在地。

这个最嚣张的人,就是那个活该倒霉的萧挞凛。就跟命中注定了似的,完全没有准星的床子弩竟然完美地命中了萧挞凛的头部,虽然随军御医全力抢救,但也无力回天。当天晚上,萧挞凛带着无限的怨气,郁郁而终。

萧挞凛死后,萧太后下令严守消息,秘密为其举行葬礼。由于消息封锁得非常严密,直到澶渊之战结束后,宋朝人才知道,张瑰的那一阵箭雨,直接射死了辽军主帅。

伴随着萧挞凛的突然逝世,辽军失去了主心骨,士气大跌。再加上宋朝皇帝突然出现在了澶州城上,让宋军士气暴涨。在此消彼长之间,萧太后清楚地知道,这些到底意味着什么。

想到这些,萧太后长叹一口气,罢了,罢了,在敌军还没有摸清楚自己前,唯有和谈,才能不步萧挞凛的后尘。于是她命令宋朝降将王继忠写了一封和谈信,准备与宋朝和谈。

辽军要求和谈的消息传来后,以寇准为首的官员们,坚决不干,他们希望继续开战,跟辽军战一个痛快。然而,宋真宗赵恒,得知辽国要和谈后,说什么都要和谈。

其实,赵恒想结束这场战斗,已经快想疯了。

史料记载,萧太后开出的和谈条件,就两个:

第一,归还关南之地,即后周柴荣皇帝占领的三关三州十七县。

第二,报销辽国军费。

对于萧太后的这两个条件,宋朝君臣展开了一番激烈的讨论,最终大家达成了共识。宋朝也开出了两个条件,两个真正的和谈条件

第一,绝不割让土地。

第二,辽国要钱,给钱可以,但是,给钱的“名称”要改一下,不能叫赔偿,也不能叫赏军,要叫“岁币”。

条件确定了,问题也接踵而来,派谁去辽营跟萧太后谈判呢?

环顾四周,赵恒也不知道把这个“烫手山芋”扔给谁,到了最后,这满朝文武,竟然都对这个活儿避之不及谁也不接。正当赵恒准备开骂时,一个普通侍卫却主动请缨,准备替宋真宗排忧解难,去完成这个艰巨的任务。这个主动请缨的侍卫,叫做曹利用。

曹利用为人豪爽,说话严丝合缝,干活井井有条,确实是一个谈判的合格人选,不过他也有自己的私心在里面。

简单来说,曹利用认为,以自己的家世和人脉,即使再有才,这辈子也难有大的发展了。要想出人头地,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干一件永载史册的大事,这样才能脱颖而出。

曹利用出发前,宋真宗把他召来,两人单独相处时,宋真宗告诉了他自己的底线,一个真正的底线:“若辽国不肯退让,多给一些钱也无妨。但这个钱物的上限,最好别超过一百万。”

一百万,是宋真宗皇帝的底线。

有到皇帝的底线后,曹利用毕恭毕敬地离开了,结果他刚一出来,就被寇逮了一个正着。寇准没有废话,就对曹利用说了一句话:“虽然皇帝下诏,给你的上限是百万,但你谈判时,敢超过三十万,我必砍了你的脑袋!”说完,不再啰嗦,拂袖而去。

望着寇准的背影,曹利用吓得不轻,额头上冷汗直冒。殊不知,除了害怕外,曹利用更多的感情,则是替寇准难过。这样一位坚定的主战派,如今也在说岁币的事情了,也就是说——寇准也妥协了,也同意与辽军谈判了。

其实,寇准也是有苦衷的,他清楚地知道,如今战局一片大好,辽军身陷澶州的泥潭之中,不能自拔。在辽军的正前方,有李继隆率领的皇家禁军,在辽军的后方,有正在赶来的十五万人的定州大阵,假以时日,定能让辽军变成瓮中之鳖。更远一点的地方,杨延昭己经率军杀入辽国境内,正在全力切断辽军的归途。只有抓住这个机会,才能彻底消灭这支辽军,活捉萧太后等人,然后再挥师北上,直取燕云十六州。到了那个时候,駆除鞑虏、还我中华,再现我汉唐盛世之景的日子,也指日可待!

寇准坚信,消灭契丹,收复长城,是每一个宋人最终的梦想,是可以用任何代价去换得的千秋伟业。然而,寇准和赵恒,终究是两个极端,他们一个是火,一个是水,至死不相容。寇准不管有多少火焰,都会被赵恒用水狠狠浇灭。而且,因为据理力争的次数太多了,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寇准就惊讶地发现,在自己的身边,竟然出现了一个非常不好的谣言:

“寇准一心一意要打仗,就是要借这个机会独揽大权,好把持朝纲,控制军队,以此要挟皇帝,最终……”

面对这样的谣言,寇准欲哭无泪,他虽然是一个直臣,但也清楚地知道,执着是一种精神,但却没有用,人世间的很多事情,该放手的时候,也只能选择放手。

于是,寇准最终选择了妥协,选择了和谈,他只能为这个国家尽自己最后点力,恐吓曹利用,让他为国家省点儿钱,让后代子孙们少负担一些。

最终,在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后,曹利用给出了宋朝议和的条件:不割地,只赔款。岁币方面,曹利用按照寇准的要求,每年岁賜白银十万两、绸缎二十万匹,共计三十万。

史料记载,曹利用回来复命时,宋真宗皇帝正在吃饭。按照宫中礼仪,曹利用只能在外面等,等皇帝吃完了再说。宋真宗呢,他很想知道谈判的结果,但又舍不得手中的半碗饭,所以只能吃完了再说。吃到一半时,赵恒忍不住了,他命一个宦官出去,向曹利用询问谈判结果。

曹利用伸出三根手指,贴在脑门上,打了一个哑迷。

宦官见状,回禀皇帝道:“启奏陛下,谈判之事,曹大人没说,他只是伸出三根手指贴在脑门上。”说完,宦官学了一遍。

宋真宗大惑不解道:“这是什么意思?”

宦官个人理解道:“曹大人的意思,莫非是三百万?”

皇帝一听,如五雷轰顶,据说手里吃饭的筷子,都吓得掉在了地上。宋真宗喃喃自语道:“三······三······三百万!这也太多了吧!”然而,过了会儿,宋真宗则又自嘲道:“多点就多点吧。花一个三百万,买一个天下太平,也值了。”

对于这样的皇帝,我无话可说。

我每每读到这段历史,都会不由自主地怒火填胸,再送给他一个字”呸”。

身为一国之君,怕死、避战、求和,都到了这种地步,真是历史少有。如此自私胆怯、畏敌如虎的人统治宋朝,难怪宋朝被称为软弱之国。这个国家也只能在苟延残喘中狼狈度日,最终灭亡。

得知“真相”后,宋真宗再没心情吃饭了,赵恒草草吃了几口,就宣曹利用上殿。

史料记载,曹利用上殿后,直接跪倒在大殿上,大哭道:“臣有罪,臣答应给辽国的岁币太多了!”

一听这话,赵恒心里“咯噔”一下,疼得他都不行了。难道比三百万还多?我的个妈呀!你到底答应了多少,莫非给了三千万不成?

赵恒颤巍巍道:“爱卿,你到底答应了多少?是这个数吗?”宋真宗缓慢地伸出三根手指道

曹利用道:“没错,没错,就是这个数,臣有罪,臣有罪······”

“完了,完了,全完了,这么多钱。”宋真宗觉得眼前一黑,差点倒在御座上。然而,宋真宗还没有晕倒,就听曹利用继续说道:

“臣有罪,臣给得太多了,给了辽国岁币三十万。”

“多少?”宋真宗有点儿不相信自己的耳朵。

“整整三十万!臣有罪,臣有罪。”曹利用一边哭,一边回答道。

“哎呀我去,爱卿太给力了!”曹利用的一句话,瞬间让赵恒从地狱返回到了天堂。如此巨大的反差,让这位皇帝一时无法反应过来,他只能给曹利用重赏:加官、加官、加大官,才能表达自己此时此刻的心情。

一天之内,曹利用连升N级,他从一个默默无名的小兵,直接成为天子近臣。经过这件事情后,曹利用也打通了自己的官场之路,并在10多年后,以布衣的身份,终于晋级为枢密使,成了这个国家最高的军事长官。

三十万的岁币,让宋真宗有一种省了两百七十万的感觉,他立刻叫来契丹使者,在和约上签字。赵恒唯恐夜长梦多,怕对方清醒后不认账。

宋真宗景德元年、辽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十二月,宋辽两国皇帝在和约盟书上签字画押,两国和谈成功。由于这个和约盟书是在澶州城下签订的,史称“澶州之盟”。古代的澶州,也称为澶渊,因为犯了唐太祖李渊的名讳,才改名,所以这个和约盟书,也称为“澶渊之盟”。

从此之后,久违的和平,终于降临在了这片土地上,是真真正正的和平。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大明律》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大明律的历史影响)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千年来书院盛衰和官府对民间社会的管制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