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举荐制度在中国历史人才选拔上孰是孰过?

宋代举荐制度在中国历史人才选拔上孰是孰过?

()
中文名:
宋代举荐制度在中国历史人才选拔上孰是孰过?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科举考试起始于隋唐时期,在北宋时期渐渐成熟,在明清时期八股文形式固化思维逐渐不适合中国国情国策。 但是,科举考试自始至终选拔的人才数量远低于社会实际的需要。 同时,科举考试也只是确定了入仕为官的起初阶段,朝廷中各项官员的层层选拔依旧是统治者

宋朝名人推荐

科举考试起始于隋唐时期,在北宋时期渐渐成熟,在明清时期八股文形式固化思维逐渐不适合中国国情国策。

但是,科举考试自始至终选拔的人才数量远低于社会实际的需要。

同时,科举考试也只是确定了入仕为官的起初阶段,朝廷中各项官员的层层选拔依旧是统治者所面临的一个难题。

宋朝时期除了科举制度选拔人才,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举荐制度。

为了让空缺的官位寻找到合适的人选以及储备更多有用的社会人才,宋朝人选择的是举荐。

一般而言,考试是敲定人才和选拔人才的相对公平公正的方式,这个方式不容易作弊,对所有的人可以一视同仁,可以让基层的普通老百姓也可以通过努力加官进爵。

但是,宋朝人认为科举考试可以选拔官员,但是选不出人才。

实际上,通过高难度的科举考试,选出来的多是善于考试的偏才,而实际工作的资历和善于解决实际发生的问题,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一场淘汰制的考试,往往不能将一个人在为官时的全部优点和缺点展现出来。单单凭借这一场考试觉得人才的录取和任用是远远不够的。

在宋朝时期,入仕阶段的官员需要通过科举考试,获得做官的资格,这相当于一道门槛。而低级官员上升到中层官员以及更高的阶级就需要通过其他官员的举荐。

在宋朝时期,科举制度和举荐制度是相互结合的,科举制度为宋朝选出适合的人才,而举荐制度则为宋朝提拔官员。

举荐制度靠官员自己的主观认知,把自己觉得可以的人才向朝廷举荐。可以弥补科举考试的不足。只要举荐人凭着本心,不偏不倚,就可以向朝廷举荐出合适的人才。

两宋三百多年,只有六年不行荐举。废除举荐制度这六年怎么样呢?《宋史》中的评价是:可见功过不可见人才。

虽然公平公正、功过分明,就是选不出为官为民的优秀人才。

宋朝的举荐制度的初心为好,希望通过不同官员对人才的了解情况,举荐出真正的人才。但是举荐制度随着日益成熟,时间久而久之,被怀揣私心的人钻了空子。

管制日益松懈,举荐具有偏颇性,在举荐人才时更像是官员在结党营私,拉帮结派,都举荐自己的门生,为自己拉拢势力。

举荐制度,日益僵化,举荐不出真正的人才,变成结党营私的工具。

但是举荐制度的益处不可忽略,荐举是宋代选拔官员的重要方法,荐举制也为大宋提供了很多像欧阳修一样的廉政清官。

但荐举制并非起源于宋代,它最早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期间经过了各种复杂的发展,到了唐朝还一度陷入衰落之势,甚至被废除。再到宋朝,被广泛运用于官员的提拔之中,也为大宋输送了很大一批优秀的官员。

宋代,荐举制再度被重启并和科举制度相互融合,备受推崇。

一、宋代举荐制度的起源

宋代的荐举制度承袭于唐代。从《周礼》中记载周代的“乡举里选”到汉代的察举制度、魏晋时期的九品中正制,以推荐的方式选拔人才一直是朝廷选任官员的重要方式。隋唐以后,科举制度形成与发展,逐渐取代察举制成为士人入仕的主要途径。

唐朝时期就已经广泛有举荐制度。

根据历史书籍《周礼》记载周代“乡举里选”说明已经有了举荐制度的雏形。汉朝有察举制度。

察举制度是关于人才选拔的第一个较为成熟的系统制度。是一种从下往上的推选人才的制度。汉高祖刘邦下诏书求贤,开创了察举制先河。

魏晋时期时期出现九品中正制,这是起源于曹操的唯才是举而细化制定的。是曹丕制定实行的,九品中正制选拔看重三样东西:家世、能力和品行。

这样的选拔方式增加了地方的贵族势力对曹丕的拥戴,增加了朝廷权利的集中化,但是这一制度相当于对选拔的人才设立了门槛。对真正底层有才能的人而言是不公平的。

举荐制度在早期的唐朝仅仅作为备选、不定期的举荐人才。因此只是一种辅助性、暂时性的选拔人才的方式。

举荐成为一种规范化的制度是在安史之乱后。

冬荐制的确立,象征着唐朝的举荐逐渐规划化、走上制度化。

冬荐制度就是在每一年的冬天举荐一至两名低级官员,被举荐的官员到吏部参加相应的考试考核,最后根据成绩的不同等级再确定是否升迁以及升迁的程度。

这是唐朝后期,提拔官员一种常见的形式。

宋代举荐制度延续了唐代以来制度化的发展趋势,逐渐形成了一套制度完备、运行严密的铨选机制。

宋真宗以前,主要由皇帝颁布诏令,要求符合条件的官员荐举人才,即特诏荐举。

当时选拔官员诏书的规定与唐朝时期相比更为严格化、规范化,宋太宗在淳化四年(993年)荐举诏书中不但明确了有荐举资格官员的范围,规定必须审查被举者的任官经历、功劳成绩、是否有过错失等情况,同时要求被举者若在任职过程中出现违法犯罪现象,举荐着必须要负连带责任。

这些宋代举荐中新出现的措施反映了宋初荐举提拔官员的规定较唐朝时期更为完善,已经创设出了初步的规范制度。

举荐提拔官员真正的制度化出现在宋真宗时期。

真宗颁发了一道诏令,详细规定了知州通判以上的京朝官每年年终向朝廷申报荐举人选,制定了逾期责罚的法条与执行办法。

宋真宗颁布诏书,诏书里详细规定京官必须每年向朝廷举荐人选作为人才备用。并且诏书中还制定了逾期不举荐的惩罚措施。

从此以后,官员荐举升迁制度纳入到宋朝政府的铨选体制,逐渐成为朝廷决定中下层官员升改官职、委派差遣的前提条件,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荐举对选人改官的决定意义。宋代的选人又称幕职州县官,是大多数刚入仕途的文官被授予的低品级官阶。选人必须改官为京朝官后才能获得进一步升迁的机会。宋代规定举人改官必须在三任六考后,得到五名符合要求的举主推荐,或是用考核的次数折抵举主数目,方能升为京官,因而选人得到举荐改官成为了中低层官员向上升迁最重要的环节。

宋朝重文轻武,宋朝的武官与文官相同,武官也必须通过荐举制度升阶、改官,只有升任武臣的某些职务以后才可能获得重用。由此可见,宋朝时期举荐制度对官员的仕途升迁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二、举荐制度的优势

举制度设立的初衷是考核和提拔官员,提高官僚队伍的整体素质,以更好地为宋朝政权服务。

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宋代荐举制度在发展的过程中,逐渐确立了一系列周密、细致的规定,形成了一套复杂的运作机制,成为中国古代最为完备的荐举制度之一。这些制度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荐举制度的公平、公正和稳定,保证了宋代官员铨选体制能够有序运行,为宋朝政府选拔了许多有才干的官员。

宋朝的举荐制度为宋朝输送了大批的国之栋梁。

其一,宋朝初期制定了一系列周密、细致的规定。对举荐的人进行详细的社会背景调查,包括被举荐人的学识、为人品行、有没有犯过实质性的过错,非常注重德行。

宋太宗在选拔人才的时候,就非常注重品德,他的儿子赵德昭本身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人。

但是他早期品行不行,成为了一个纨绔子弟。整天无所事事,不务正业。这样的结果让他的宋太宗非常生气。

就把他贬为庶人。但是赵德昭并没有因此放弃自己的理想,他依然坚持读书,希望有朝一日能够出人头地。

所以宋朝早期,人才选拔非常严苛,注重德才兼备。哪怕是有显贵的皇室身份也不例外。

这些细致规定,会筛选出一批人才出来,同时将不符合的人员排除在外。在这样硬性规定下,举荐制度成为中国宋代历史上最出彩的人才选拔制度。

这些硬性要求保证了人才举荐的公平和公正,保障了宋朝的有序运行,为宋朝输出了一大批有用人才。

其二,宋代举荐制度设置了连坐责任。举荐者必须为自己举荐的人负责,如果举荐的人后期犯下严重过错,作为举荐人是需要受到连坐责任的。这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举荐者不会为了一己私利而随意举荐人才。

关于连带责任,苏轼说过:

连坐责任包括两种情况。第一种是犯赃私罪,尤其是犯赃,宋朝对此最为重视,私罪就是控制不住自己的私心导致犯错误。在被举荐人犯罪时,举荐人受到一定的相关责任。

第二种就是举荐失实,举荐的情况不属实。这种情况下,被举荐的人就会被罢去官职。

三、举荐制度的弊端

举荐制度在后期走向衰败的原因有很多。

其一,在举荐过程中贿赂问题屡禁不止。宋徽宗时期的皇帝宠臣童贯在陕西任官时,就大肆收受地方官的财物和田地,以希望得到童贯的举荐。举荐本身是十分主观的事情,需要举荐者本着为国家选取栋梁的本心进行举荐。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底层官员为了拉关系,进行食物和钱财的贿赂,就会扰乱举荐者的初心。导致举荐不公平、不准确。

其二,举荐成为上层官员结党营私的工具。

获得荐举状对中低层官员升迁的决定意义导致举主给予了被举人深厚的政治恩遇,因而被举人常常在政治上依附于举主。

被举荐的人升迁则会对举荐者怀揣知遇之恩,相当于是举荐者的门生,在朝廷很多时候立场也会站在举荐者身边。所以一部分大臣利用自己的举荐之权为自己拉帮结派,选择和自己立场一致的人进行人才举荐。

蔡京、秦桧等权臣都曾利用由荐举发展起来的门生故吏关系网络掌控朝政。王安石为了推行更好地推行新政,也极力荐举集结起了与自己政治主张相同的新党集团。吕惠卿、曾布、蔡确等中坚力量是王安石举荐而被提拔升官。

结语

宋朝时期,举荐制度为社会输送了很多有用的人才。同时出生寒门的底层人员,也可以通过科举考试参与到仕途之中。同样后期的举荐制度走向衰败阶段,举荐出一系列奸臣当朝,也加速了宋朝的灭亡。

这两个制度相结合,科举制度为社会选出官员,而举荐制度为社会选拔人才。

社会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在人才选拔问题上自古至今都是难题。一个国家的人才,对国家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优秀人才的选拔也是在一步步更新换代,适用于新的时代。

参考文献

《宋史》

《资治通鉴》

《旧唐书》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大明律》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大明律的历史影响)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千年来书院盛衰和官府对民间社会的管制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