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封神演义》中,徒弟下山前,师傅就神秘兮兮摸出一物:徒儿,如有不利,则以此法宝破敌。 宋太宗也是如此。将领出征前,他会郑重其事赐下阵图:按照这个打,准没错,不按图打,斩你狗头。 赐下阵图,除了表现出对武将的猜忌,还体现了赵光义的迷之自信: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三千妃嫔身披羊皮,皇后无奈自尽
万贞儿是如何迷住宪宗的?《明史》中说她恶毒,其实是宪宗的最爱
梁山上此2人最狂,得罪一位虎将,若非与宋江护短,很难留在山上
开封危急,崇祯皇帝释放狱中的孙传庭,率军救急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关于看他说历史,我有个人生建议
明代中日两国贸易的两个阶段
曾巩
明朝后期继续执行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可以延续大明江山吗?
元朝灭亡前夜,统治者内部激烈的内讧
《永乐大典》里的兰州印记
岳飞怒斩40名逃兵,心软放过其中一人,后来此人竟成世界名将
宋朝第一次大规模起义是茶商干的,规模比梁山大多了
宋代科技辉煌,农业生产和农学、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高度发展
明朝大将常遇春,长女交给了朱元璋的儿子,为何40岁突然离世?
宋朝最凄惨的皇帝,掘坟晾尸头颅被做成酒器,元朝皇帝用了九十年
身居高位的人总是关注鬼神之事,金朝皇帝完颜亮问臣下杨伯雄关于鬼神的问题,
刘伯温:注意南昌!朱元璋:啥意思?刘:注意朱文正!恍然大悟
大明皇帝万历陵墓挖开全过程:图5郭沫若在现场,图9龙袍发黑变脆
元朝精英部队逃到贝加尔湖,15万明军千里奔袭,王妃被俘遭辱
朱元璋有个癖好,让妃子苦不堪言,太监只能偷偷流泪!
在《封神演义》中,徒弟下山前,师傅就神秘兮兮摸出一物:徒儿,如有不利,则以此法宝破敌。
宋太宗也是如此。将领出征前,他会郑重其事赐下阵图:按照这个打,准没错,不按图打,斩你狗头。
赐下阵图,除了表现出对武将的猜忌,还体现了赵光义的迷之自信:他将自己的阵图,当做克敌取胜的法宝。
然而,赵光义的军事眼光和能力,似乎并不与他的自信匹配。
赵光义
不靠谱的驴车皇帝
赵光义的兄长赵匡胤是马上皇帝,征战经验丰富,赵光义则缺乏这方面经验。然而,他又特别喜欢对这些事情指手画脚,显得特别不靠谱。
有两件事可以说明赵光义的不靠谱。
其一是战略上。北宋创建之初,赵匡胤想定都关中,关中不像汴梁这样无险可守,可以裁去大量冗兵,赵光义却理直气壮地说了一句:
在德不在险。
这是战国名将吴起怼魏武侯的话,这句话固然政治正确,地理决定论是不对的,但是并不代表在定都这件事上,就不进行地理上的考虑。
赵匡胤不再坚持,后来对左右说了一句话:
晋王之言固善,然不出百年,天下民力殚矣!
赵匡胤
这句话还真应验了,百年的时间点,差不多就是靖康之变的时候。
其实,北宋没有定都关中,还有很多别的因素,比如运输。但是,赵光义这个理由,确实有点把儒家的书读伤的感觉。
赵光义的不靠谱,还体现在一件事上,就是第一次北伐。
他的第一次北伐,目标是北汉。他御驾亲征,历经数月,率领数十万大军灭了北汉,并喜提杨业杨无敌一枚。
如果这个时候班师回朝,赵光义也算是树立了威望,巩固了位置,完成了小目标(虽然北汉被打下,有摘赵匡胤桃子的嫌疑)。可惜他头脑一热,决定顺道伐辽(北汉与辽接壤)。
赵匡胤
这一伐,就伐出问题了。
宋军师老兵疲,又伤磕坚城,没想去打援,辽人先固守,等援兵一来,攻守就异势了。
在高粱河一战,宋军被打散,赵光义也身中两箭。
因为中箭的位置太不讨巧,赵光义没法骑马,坐驴车一路仓皇南逃。如果逃得慢一点,也许赵光义就是第一个“北狩”的宋朝皇帝了。
几年后,赵光义再次出兵,进行第二次北伐。这次北伐,赵光义还是一如既然地不靠谱。
赵光义
迷之自信的阵图皇帝
第二次北伐,三路大军齐出(分兵好不好我们不讨论),赵光义有心理阴影,不敢去了。
但是,他仍然像封神榜里的师父一样,赐下“法宝”——阵图,让大将按图索骥。
有点常识的人,都知道战场上瞬息万变,时机稍纵即逝。即使以阵法著称的戚继光,其“鸳鸯阵”也有很多变阵,编的也知道“令旗一展,一字长蛇阵变二龙出水阵”,可见一成不变的阵法满足不了战场需求是个常识。
戚继光
赵光义,似乎没有这个常识。
更悲催的是,那个时代没有电话,没有手机,请示变更也来不及。这往往使得将领进入两难:抗命不遵,赢了也会受罚;听话按阵图来,则有很大可能失败。
不知道北宋大将败北的时候,心里有没有说几句糊涂玩意儿。
赵匡胤
有阵图还不够,宋太宗玩得上瘾,不断根据消息,下发命令,进行微操,大概他是仰慕先贤,企图效仿“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儒将风范。
东路曹彬缺粮到雄州就粮,宋太宗听到消息后不乐意了,下令让他往其他两路大军集结。结果曹彬进入了辽军的包围圈,大军惨败,伤者数万。
曹彬号称宋代第一良将,其孙女就是宋仁宗的第二任皇后曹皇后。他本可有所作为,奈何有一个默默为敌方送上神助攻的皇帝队友。
曹皇后
赵光义成功帮敌人瓦解已方一路大军,其余两路大军闻讯后,也随之后撤。
在后撤过程中,杨业被俘,绝食三天而伤。后人根据这段故事,杜撰成了杨令公撞伤于李陵碑的故事。
不管根据史实还是,杨业的行为都让人心潮澎湃。“千古英雄气,千秋尚凛然”,这也是北宋那段窝囊历史中,难得的一点英雄气了。
杨业
乱指挥的苦果
仗打成这样,这次北伐差不多也可以宣告失败了。然而,辽人却不肯罢休了。
他们报复性地继续南攻,差点打到黄河以北。最后,因萧太后不同意继续前进,北宋逃过一劫。
北宋的之前和之后,无论秦汉还是明清,其防线至少北推到燕云十六州北面的长城。
可以说,燕云十六州没法收回,北宋面临的最直接的苦果就是:除了一条黄河,北宋的北部无险可守。辽人随时可以弯弓而南下,渡过黄河(渡口还是有的),直扑汴京。
九曲黄河万里沙
地缘上的劣势只是直接苦果,北宋的人口、粮食、战马等方面都受到非常大的影响。燕云十六州是很好的征兵地、产粮地、养马地。另外两项按下不表,只说养马地。北宋缺马,众所周知,其“攻不足,守有余”的尴尬局面,也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再加上赵光义在这次战争中,将北宋建立初期的精兵损失得差不多了,因此,第二次北伐失败,基本代表燕云十六州的收回成了泡影。
直到一百多年后,他的后代宋徽宗赵佶,才从金人手里“买”回了燕云十六州的一部分,当然还没焐热,北宋就灭亡了。之后,赵构渡过长江,苟安于临安。直到200多年后,朱元璋的大将常遇春,才收回了这燕云十六州,这又是后话了。
常遇春
鸵鸟皇帝
自信心被击溃的赵光义,开始将注意力放到文治。
他对大臣说:
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
这话有道理,但是放在赵光义身上,就有点阿Q了。赵光义武运不昌之下,当起了鸵鸟皇帝,一心扑在文治上。他的文治,也颇有可观之处。只可惜武功方面,差他哥哥赵匡胤太多,给后代留下了太多隐患。
赵光义曾经振振有词,用老子的“兵者不祥之器,圣人不得已而为之”给自己找借口,可是他却忘了孙子的话:
兵者,国之大事,伤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如果在二次北伐时候,赵光义学一学他的哥哥赵匡胤的“专而不疑”,不要那么轻率的指挥,则胜负,还未可知也。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