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格来讲,这个人口数量并不算少。可问题出就出在,这个人口的分布极其不合理。我们都知道,金人和蒙古人把北方霍霍了一通,大量人口南迁,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明初,人口基本上都分布在南方,南方人口5000万,而北方仅1000余万,同期安南的人口就有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三千妃嫔身披羊皮,皇后无奈自尽
万贞儿是如何迷住宪宗的?《明史》中说她恶毒,其实是宪宗的最爱
梁山上此2人最狂,得罪一位虎将,若非与宋江护短,很难留在山上
开封危急,崇祯皇帝释放狱中的孙传庭,率军救急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关于看他说历史,我有个人生建议
明代中日两国贸易的两个阶段
曾巩
明朝后期继续执行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可以延续大明江山吗?
元朝灭亡前夜,统治者内部激烈的内讧
《永乐大典》里的兰州印记
岳飞怒斩40名逃兵,心软放过其中一人,后来此人竟成世界名将
宋朝第一次大规模起义是茶商干的,规模比梁山大多了
宋代科技辉煌,农业生产和农学、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高度发展
明朝大将常遇春,长女交给了朱元璋的儿子,为何40岁突然离世?
宋朝最凄惨的皇帝,掘坟晾尸头颅被做成酒器,元朝皇帝用了九十年
身居高位的人总是关注鬼神之事,金朝皇帝完颜亮问臣下杨伯雄关于鬼神的问题,
刘伯温:注意南昌!朱元璋:啥意思?刘:注意朱文正!恍然大悟
大明皇帝万历陵墓挖开全过程:图5郭沫若在现场,图9龙袍发黑变脆
元朝精英部队逃到贝加尔湖,15万明军千里奔袭,王妃被俘遭辱
朱元璋有个癖好,让妃子苦不堪言,太监只能偷偷流泪!
严格来讲,这个人口数量并不算少。可问题出就出在,这个人口的分布极其不合理。我们都知道,金人和蒙古人把北方霍霍了一通,大量人口南迁,中国的经济重心南移。明初,人口基本上都分布在南方,南方人口5000万,而北方仅1000余万,同期安南的人口就有600万余人。
朱元璋能北伐成功,一个很大的因素,就是吃了南方的人口红利。在明代之前,能做到征服蒙古高原的中原王朝,就只有唐朝的贞观时代。
那么贞观年间是个什么人口分布?
看到了吧?
在这张图上,人口基本上都分布在陕西、河北两地,其中山西、山东的人口也不容小觑。所以,唐太宗如果打仗,兵员和军粮都好解决。兵员上,他可以直接从关中调集府兵,或从河北、山西等地征召兵募。军粮上,他不但可以在北方就地征粮,连运粮的直线距离都短了不少。
我们都知道,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也要考虑历史进程。
如果北方没有那么多的人口作为物质基础,唐太宗和他旗下的凌烟阁功臣就算再怎么逆天,也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那么为啥朱元璋父子无法打下蒙古高原?
我倒是没有找到明初人口的分布图。
但找到了一张元末的,再对比明洪武后期的官府对各地人户的统计表,可以得知两者分布大差不差。
看到了吧?
那时中国的人口差不多就聚集在了长江以南。整个北方的黄河流域基本上就是一些零星的人户。就这,你还得考虑民族成分,这些北方人口中有多少是汉人,多少是胡人,还说不定呢!
在这种情况下,朱元璋父子北征蒙古的难度大大增加。
兵员上,明初在北方的卫所都是从南方抽调过去的,长途跋涉,为国戍边,和唐初打完即走的府兵不一样。
军粮上,北方穷成那样,自给自足都成问题,只得从南方调粮北上,可不管是海运还是大运河,长途的距离都会造成大量漂溺,成本简直要命。
这就是为啥朱元璋要搞大移民、要把儿子一个个在北方封王,朱棣要迁都北京和开凿大运河,强行带动北方经济,并且内迁卫所充实人口。
都是当时的社会现实逼出来的。
可以说,在明初,朱元璋父子光是将北方恢复,都已经是历史重担了,你再让他们北吞蒙古、西收新疆,这个太过强人所难了,他们光是消化一地狼藉的北方地区都已经筋疲力尽了。
那么,朱元璋父子的成果怎么样?
应该还是可以的。
这张是天顺年间的人口分布图。
虽说关中地区还是那吊样,可起码北京周边的人口确实恢复回来了。
那么你这个时候就问了。
“既然人口恢复起来了,为啥明朝还不能打下蒙古高原?”
问得好。
因为这个时候在位的皇帝叫朱祁镇。
你确定要对这个人有所期待吗?
其实吧。
纵观历代,要打下蒙古高原,北方的物质只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还有一个要求,就是中原王朝必须处在上升期。
比如唐代,北方人口一直都不错。
可突厥复国后,武则天却拿后突厥没办法。
开元时,唐朝再次处在上升期,可以灭突厥,只是李隆基个人的失误和短视,让回纥白占了便宜。
再之后,唐朝就无力染指蒙古高原。
可以讲,唐代只有处在上升期的太宗、高宗、玄宗时期,才有吞掉蒙古的能力,其他时期,即使北方人口物质足备,依旧是没有法子的。
类比一下。
明朝的上升期只有“洪武—宣德”这一时期。
换句话说,明朝想吞并蒙古,只有这一时期才有机会,其他时期就别想了。
当然了,在这一时期,明朝也不是完全没有机会羁縻漠南。
第一次,是明太祖的塞王守边,步步蚕食,只是建文削藩,使得塞王制破产,又因为靖难之役,把刚恢复元气的华北地区再次打烂,于是这一战略宣告失败。
第二次,是明成祖的驱狼斗虎,招抚傀儡,只是朱棣早逝,接任的仁宗有慈悲而无宏图,宣宗有雄才而无大略,不但错失了收复鞑靼的良机,还间接造成了瓦剌的失控。
自从土木堡之变后,在儒家的官僚政治下,明朝能维持住基本盘就不错了,开疆扩土就别指望了。
然后才是清朝。
皇太极时,清军打下了漠南。
但人家用的兵员和粮食都是从辽东来的。
而讽刺的是,辽东的人口恰恰是明朝这两百多年恢复过来的。
等到清军入关后,一个令人哭笑不得的事发生了。
北方黄河流域,清军几乎是传檄而定,反而没有大规模的杀戮。
清军的大屠杀,主要是在灭南明时期发生的,针对的血债都是南方地区。
这就造成,明末清初人口虽然也损失,但损失的多是南方,北方人口依旧是充裕的。
在这个基础下,清朝才可以保住皇太极打下的漠南,不至于像朱棣那样被迫南迁卫所。
至于漠北……
你确定是康熙打下来的?
那是噶尔丹进攻外蒙,外喀尔喀南下白送的!
最骚的是,噶尔丹居然没有在草原称雄,而是南下主动进攻北京,还放弃了蒙古人的机动性优势,搞起了“驼城”。
这特么不是二傻子么……
如果马哈木和阿鲁台也可以主动进攻北京,然后放弃骑兵优势,和明军打阵地战,硬碰硬对刚。
朱棣那不得做梦都笑出声来。
清朝的人口,因为直到乾隆年间,才完善了保甲编审制。
而我没有找到乾隆年间的人口分布图,但是找到了一张嘉庆年间的。
可以看出,清朝人口分布是十分均匀的,尤其是高产作物这时候已经普及,人口发生了大爆炸,所以即使是后来君主再无能,开疆拓土做不到,但凭借着人口和物质基础,稳住版图还是做得到的。
最后,我还是那句话:
“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个人奋斗固然重要,但还是得考虑历史进程的嘛。”
还有一个经典例子。
那就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到位,那么个人奋斗再逆天,都无济于事。
为何唐朝打下高丽后,无法占据朝鲜,反而被新罗赶出来了?
要知道,这个时期唐朝正处于巅峰,唐军的士兵还是那拨人,他们连高丽百济日本都不怕,难不成还打不过区区新罗了?
对。
还是因为物质动因。
朱元璋父子难以控制蒙古,是因为北方人口稀疏,且民族比例混杂,又有黄河几次改道和泛滥,造成经济一塌糊涂,他们无法以北方为跳板再向北图谋。
而唐朝无法控制朝鲜半岛又是为何?
因为,要控制朝鲜,先控制辽东,要控制辽东,得先控制河北。
众所周知,南北朝以来,河北胡化严重(也有学者认为是河北汉化),民族比例不协调,而辽东更惨,人口多是扶余、契丹、奚等异族,造成唐朝对东北地区控制力十分薄弱。
在这种情况下,唐朝就算打下了高丽,也无法做到汉朝那样控制汉四郡,因为汉朝时辽东人口还没被司马懿屠灭,且三韩相对落后弱小,而唐朝时河北—辽东这一路控制力感人,即使通过大兵压境打下朝鲜半岛,结果照样还是得收拾收拾走人。
所以说,有时候能不能征服某个地区,统帅和军队只是一个主要的影响因素,真正的决定性因素在于物质基础!
而清朝收服蒙古的方式汉人王朝没人会干,干了绝对被骂到死!嫡亲公主,45个嫁了21个去蒙古。汉朝和亲只是拿宗室女和宫女,一共也没十个吧,被骂了两千年。
娶蒙古女人当皇后。东晋晋明帝据说娘是鲜卑人,就被王敦公开羞辱他是“黄毛鲜卑奴”不认他这个胡种。
给归顺的蒙古王公每年发钱,明清都这么干,不过有些人据此嘲讽明朝给“岁币”。其实他们不知道清朝也每年都给钱。
满文来自蒙古文,清代蒙古文是官方文字之一,皇帝都会蒙古语,满蒙都是北方胡人,文化上生活习性上有相似的地方。这点汉人政权没法学。
满蒙政治联盟,满人蒙古人生产力都落后于汉人,人口都少于汉人,都靠压榨剥削汉人来获得利益,这方面蒙满有共同利益,满人地位第一,蒙古人第二,共同来征服汉人。这点汉人政权也没法学。
对蒙古内部分化瓦解,离强合弱,防止所有草原部落统一起来。这点汉人政权也一直在干。
总结起来你会看到,清代对付蒙古方面的措施,汉人政权能用的一直就在用,其他的是真的用不了。他那是跟蒙古一起作为落后民族来征服掠夺汉人,你说汉人怎么仿照复制?先把自己变成野蛮人?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