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发生政变,浑邪王杀死休屠王并率领四万人投降汉朝。此后西汉武帝为了打开同西域相交流的道路,并且增强同西域各国之间的交流而设置了敦煌郡。 然而西汉时期的敦煌地区干旱少雨,而要想在这里建立城池,就必须发展农业,继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三千妃嫔身披羊皮,皇后无奈自尽
万贞儿是如何迷住宪宗的?《明史》中说她恶毒,其实是宪宗的最爱
梁山上此2人最狂,得罪一位虎将,若非与宋江护短,很难留在山上
开封危急,崇祯皇帝释放狱中的孙传庭,率军救急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关于看他说历史,我有个人生建议
明代中日两国贸易的两个阶段
曾巩
明朝后期继续执行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可以延续大明江山吗?
元朝灭亡前夜,统治者内部激烈的内讧
《永乐大典》里的兰州印记
岳飞怒斩40名逃兵,心软放过其中一人,后来此人竟成世界名将
宋朝第一次大规模起义是茶商干的,规模比梁山大多了
宋代科技辉煌,农业生产和农学、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高度发展
明朝大将常遇春,长女交给了朱元璋的儿子,为何40岁突然离世?
宋朝最凄惨的皇帝,掘坟晾尸头颅被做成酒器,元朝皇帝用了九十年
身居高位的人总是关注鬼神之事,金朝皇帝完颜亮问臣下杨伯雄关于鬼神的问题,
刘伯温:注意南昌!朱元璋:啥意思?刘:注意朱文正!恍然大悟
大明皇帝万历陵墓挖开全过程:图5郭沫若在现场,图9龙袍发黑变脆
朱元璋有个癖好,让妃子苦不堪言,太监只能偷偷流泪!
汝窑和汝瓷,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元狩二年(公元前121年),匈奴发生政变,浑邪王杀死休屠王并率领四万人投降汉朝。此后西汉武帝为了打开同西域相交流的道路,并且增强同西域各国之间的交流而设置了敦煌郡。
然而西汉时期的敦煌地区干旱少雨,而要想在这里建立城池,就必须发展农业,继而水利灌溉系统的建设就被提上了日程。
于是为了安置百姓,中原的水利灌溉技术逐渐引入了此时的河西敦煌和西域地区。其中马圈口堰、长城堰、敦煌七所渠等多个水利工程都修建于这一时期。
根据敦煌文献和敦煌悬泉汉简的记载可以粗略的勾勒西汉时期敦煌郡的水利系统设置情况。
元鼎六年,汉武帝开始了敦煌郡大规模水利工程的修建工作。根据《汉书 武帝纪》的记载,随着河西走廊地区的收复,此后大批量的移民先后涌入了敦煌郡的管辖地区。
人口的增加使得城市首先需要解决的就是粮食问题。汉武帝时期,敦煌地区作为向西域扩展的基地,在其附近的轮台、伊循城等地进行了大规模的屯田,而这些被派遣的官吏大多出自敦煌。
根据记载,水利工程的修建是同屯田士兵的开垦同时进行的,也正是屯田的进行将水利系统的修建技巧修建由中原传进西域地区。
《水经注 河水注》当中就用夸张且生动的描述记载了屯田伊循城的过程。他们从酒泉、敦煌调集了上千人,又召集了鄯善、焉耆、龟兹三国的兵力各千人,前往横断注滨河。
其中描述了他们修建水渠的结果“大战三日,水乃回减,灌浸沃衍,胡人称神。”
可见修建水利工程的核心部分就是截断河流,并且当时的水渠修筑等技术已经相当成熟,甚至达到了令胡人啧啧称奇的地步。
不仅修建,敦煌郡还设置了专门的官员来管理水渠的大小事务,称作“都水”。而都水的义务就是“平水”,也就是分配水资源。
根据敦煌汉简的记载,敦煌郡有下设东都水和西都水。这些管理水渠的长官还有自己的府邸称为“西都水府”。
西汉时期设置的这些都水的官职与名称中有些甚至沿用至唐宋年间。
并且唐宋年间的敦煌地区,只是在沿用的基础上对西汉时期的水利系统管理制度,并稍作修改。因此,西汉时期所设置的水利灌溉的管理制度,对此后千年有着重大的影响。
二 敦煌郡水利工程中的两大堤堰
西汉敦煌水利工程中最著名的一项就是马圈口堰,它由汉匈河将军赵破奴主持修造。这一工事从西汉元鼎六年置敦煌郡时就已经开始了。
敦煌水利工程的修筑主要由三个部分组成,首先也是最重要的核心工程就是堤堰的修筑,其次是水渠的开凿,最后就是漕运水道的修筑。
敦煌郡的管辖领域范围内共有两条较大的河流,其一是南籍端水,另一条是氐置水。
敦煌郡的整个灌溉系统基本都要依靠这两条河流,因此,水利灌溉系统也可以说是敦煌郡的经济命脉。
马圈口堰分为五条主干道,即北府、东河、神农、阳关、都乡这五条。根据记载,西汉时期的马圈口工程也开设了五门,由此可以推断,这五条主干道应该都是开凿于西汉时期的。
由于其他水渠都是由这五条主干道引水而成,因此在敦煌的相关史料中,称其为“大河母”。
另一个较为重要的水渠就是都河堰。
都河堰建造于南籍端水和氐置水写两条河的交汇处,再往西走便是诗中著名的“玉门关”。
这也是西汉时期为巩固河西走廊地区的统治所设立的,玉门关和阳关同敦煌地区互成掎角之势,并且在荒凉的戈壁滩上筑有黄土制成的城墙,于是走了“春风不度玉门关”的佳句。
黄土,风沙,荒凉的城墙,这一切都我们印象中的西域边塞相符。因此这里的人们为祈求风调雨顺,每年都会进行祭祀活动。
根据《敦煌录一本》记载,这里往西走八十五里,有一处玉女泉,每年要有童男童女各一人来此献祭湫神。
如果不这样做的话,上天便会动怒,降下旱灾冰雹来惩罚当地的人们,那么田地和粮食就会受到损害,可见治理河流和水源对于当地发展的重要程度。
而水位部分则大不相同,由于水流很难以控制,流量不稳定,因此同上游地区的干旱少雨相比,下流的玉门关附近则更容易遭受洪涝的灾害。
这就需要在这里修筑堤堰来平衡,将泛滥的河水储存起来,引流以灌溉庄稼。而这里所修建的水利工程,就是上文所提到的玉女泉——都泉堰。
当然,敦煌地区的水利灌溉工程不仅仅只有这两处堤堰,然而因为史料的记载不充分,我们并不能全然而知。
堤堰修筑完毕后最为重要的就是如何管理并分配水资源。正如前文提到有负责水源分配的长官,不仅如此,还有相关的明文规定。
例如唐代有根据敦煌地区的地理位置和气候规律制定的《敦煌行水则》,其中对行水的时间和方法进行了明确的规定。
例如每年春分前十五日要行水,当中提到“承前已来,故老相传,用为法则。”意思是将古老的法则代代相传,很可能就是西汉时期敦煌郡修筑水渠以后逐渐形成的规定。
不只是这些代代相传的管理水资源的规律被流传到了后来,许多水渠也有理由证明是来自西汉时期的修建和命名。
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的水渠当中多有以姓氏命名的水渠,例如辛渠、宋渠、赵家渠、王家渠等等。正是由于敦煌地区的水渠大多开凿于西汉时期,因此当时无论是屯田制度或是移民过去,甚至是遭到贬黜过去的罪犯。
他们往往是整族迁移到了敦煌地区,并且被安置在了同一个地区,此后的时间里,他们就在这个地方建立起村落并长久的发展下去,这些水渠的名字也成为了他们移民生活过的痕迹。
除此之外还有王使渠。王使是西域各国派来汉朝进行交际的使团,这些使团往往规模较大。
敦煌郡为这些出使的使团设置有府邸,这些使团出于某些原因出资或者干脆留在了敦煌地区,便有了王使渠的开凿,因此这些水渠很可能就是西汉时期设置敦煌郡时留下的遗产。总结
综上所述,根据史料记载和合理的推断,唐宋时期敦煌地区的水渠大多修建于汉武帝设置敦煌郡的时期。
这期间为了保持河西走廊地区的繁荣发展,一批批的百姓携带一家老小迁移至此,开拓荒凉的戈壁滩。
为了能够安居乐业,尽可能地减少受到恶劣的自然气候的影响,他们不仅开垦了西域荒芜的农田,建立起一个个堤坝,开凿出一条条水渠,更是总结出了能够适用千年的行水法则和规律。
河流为古今以来人类繁衍生息的命脉,人类依靠它生存,它也随时会夺走人类的一切。水可载舟,亦可覆舟,同大河的和谐相处是沿河居住的人们千百年来亘古不变的生存主题。
从敦煌郡的水利工程建设中,我们看到了先民们千年的智慧流传至今,为后来的世世代代子孙造福千年。
参考文献∶
《水经注 河水注》
《敦煌行水则》
《汉书 武帝纪》
《敦煌悬泉汉简》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