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载朱元璋准备拜刘伯温为相,却被刘伯温轻松推掉了,这是真的?

史载朱元璋准备拜刘伯温为相,却被刘伯温轻松推掉了,这是真的?

()
中文名:
史载朱元璋准备拜刘伯温为相,却被刘伯温轻松推掉了,这是真的?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明史.刘基传》有这样一段记载,说: 起初,明太祖因某事准备撤换丞相李善长。 刘基劝阻说:“别啊,怎么说李善长也是功臣元老啊,而且,他人望好,能调和各将领之间的关系。” 明太祖余怒未息地说:“他还曾多次想害你呢,亏你还为他说好话?实话跟你说

宋朝名人推荐

《明史.刘基传》有这样一段记载,说:

起初,明太祖因某事准备撤换丞相李善长。

刘基劝阻说:“别啊,怎么说李善长也是功臣元老啊,而且,他人望好,能调和各将领之间的关系。”

明太祖余怒未息地说:“他还曾多次想害你呢,亏你还为他说好话?实话跟你说了吧,我这次想要任你为丞相呢。”

刘基赶紧扑通跪下说:“国家换丞相就等于大屋换柱子,李善长是大木,我是小木,用小木去替换,皇上您觉得合适吗?”

明太祖不置可否,但不久,还是撤了李善长罢的相位。

回头,他问刘基:“我想起用杨宪为相,你觉得杨宪人怎么样?”

杨宪平时和刘基关系很好,刘基却极力摇头,说:“杨宪的确有宰相的才能,但却没有宰相的度量。合格的宰相,应该是持心如水,用义理为权衡,不能搀杂半点主观色彩的,他可不是这样人。”

明太祖转而征询汪广洋这个人怎么样,刘基说:“汪广洋?我觉得气量还不如杨宪。”

明太祖又问胡惟庸怎样,刘基回答说:“如果治理国事犹如车夫驾车,让胡惟庸来做车夫,车子八成会翻。”

明太祖皱了皱眉头,说:“我的这些宰相人选,实在没有一个超过你的,不如还是你来做丞相吧。”

刘基连连年摆手,说:“我这个人啊,过于疾恶如仇,又不耐烦繁杂事务,做了丞相会辜负圣恩的。天下怎愁没有大才?我主英明,用心去找,一定能找到的。刚才提到的那几个人嘛,实在不合适啊。”

后来,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先后任相,但都真的不足以托大任。

洪武三年,刘基被授予弘文馆学士。

同年十一月,朱元璋大封功臣,授刘基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俸禄两百四十石。

次年,诏赐刘基归老家乡。

读这段记载,我们感觉到,刘基真的是高风亮节,只着眼于国事、公事,不拘节于私交、私人,包括自我。

现在我们说,刘基是“渡江策士第一,开国文臣无双”,胸有文韬武略,身负治国大才,应该是担任丞相的最佳人选,他为什么就把两次摆在自己面前入相的机会轻易推辞掉了呢?

想想,真让人遗憾。

看来,这事儿值得好好查查原因,分析分析。

我们知道,清朝人修撰《明史》,主要是参考《明实录》来的。

但是,比较《明太祖实录.刘基传》,就知道它是参考自据说是撰写于洪武十六年的《诚意伯刘公行状》而来。

那么,我们还是从源头《诚意伯刘公行状》分析起好了。

《诚意伯刘公行状》里对明太祖恼怒李善长而准备换相的原因交待得很清楚:

元朝户部尚书张昶于吴元年(公元367年)以奉使身份到江南朱元漳统治的吴国,朱元璋觉得他是个人才,就留归己用,累授参知政事。

张昶外示诚款,内怀计谋,与朱元璋的大臣杨宪、胡惟庸等打得火热。

当时,元朝大将扩廓帖术儿兵力还很强,元大都尚未被攻破,张昶与自己的心腹窃窃私语,说:“吾若得归元,仍不失富贵也。”

他暗中使人上书朱元璋,为朱元璋歌功颂德,力劝朱元璋应及时享乐。

朱元璋把张昶的表现跟刘基一说,刘基当即指出:“是欲为赵高也!”

朱元璋点头赞同。

张昶恼怒刘基察自己的阴私,便指使齐翼岩等人暗中侦察刘基的私事,准备找茬构陷。

但尚未来得及构陷,元平章长寿丑的等人来到应天,朱元璋拟放张昶归元朝,张昶暗托长寿丑的奉表于元。

此事被杨宪知悉,奏报给了朱元璋。

朱元璋看到张昶所书“身在江南,心思塞北”之语,大怒,命人将之诛杀。

主谋张昶已死,齐翼岩等人仍按原定计划施行阴谋,上书中伤刘基。

朱元璋洞察其奸,将这些人拿下,穷加追问,不但牵扯出了张昶的阴谋,还与李善长有些牵连。

朱元璋因此厌恶李善长而有换相之意。

杨宪趁机搞事,指使手下凌悦弹劾李善长。

刘基不忍,替李善长求情,说:“李公旧勋,且能辑和诸将。”

朱元璋非常奇怪,说:“是数欲害汝,汝乃为之地耶!汝之忠勋,足以任此。”

刘基叩头说:“是如易柱,必须得大木然后可;若束小木为之,将速颠覆。以天下之广,宜求大才胜彼者,如臣驽钝,尤不可尔。”

洪武元年,朱元璋登上大宝后,准备拜杨宪为相。刘基与杨宪素来交厚,却以为不可,他说:“宪有相才,无相器。夫宰相者,持心如水,以义理为权衡,而已无与焉者也。今宪不然,能无败乎? ”

朱元璋因此问:“汪广洋何如?”

刘基答:“此褊浅,观其人可知。”

朱元璋又问:“胡惟庸何如?”

刘基答:“此小犊,将偾辕而破犁矣。”

朱元璋因此说:“吾之相无逾于先生。”

刘基却拒绝说:“臣非不知,但臣疾恶太深,又不耐繁剧,为之且孤大恩。天下何患无才?愿明主悉心求之。如目前诸人,臣诚来见其可也。”

三年七月,授弘文馆学士。十一月,进封诚意伯。四年正月,赐老归乡里。

《明史.刘基传》和《诚意伯刘公行状》两份材料粗粗对比,好象没有什么问题。

但是,从《诚意伯刘公行状》多记载的张昶被杀事,再结合《明太祖实录》卷二四的记载,就不难推知李善长触怒朱元璋的时间是吴元年六月。

理由很简单:张昶就是在这年六月被杀的。

而也是《明太祖实录》卷二四,里面还记载有相国李善长在七月间“劝上即帝位”,朱元璋虽然答以“无庸汲汲”,但吴元年的整个下半年都在为开国登基做准备。

从朱元璋和李善长的君臣对话来看,朱元璋还是极其信任李善长,怎么会在这个时候找人替换他呢?

刘辰《国初事迹》记载有这段时间的一件事:“杨宪、凌说(悦)、高见贤、夏煜尝言李善长无宰相材,太祖曰:‘善长虽无相材,与我同里,我自起兵,事我涉历艰险,勤劳簿书,功亦多矣。我既为君,善长当为相,盖用勋旧也。今后弗言。”

结合《明太祖实录》卷二四和刘辰《国初事迹》来看,在吴元年,朱元璋根本不可能会想到要撤换李善长,所谓以刘基为相,只能是《诚意伯刘公行状》自说自话。

再有,《诚意伯刘公行状》记载朱元璋向刘基征询杨宪、汪广洋、胡惟庸三人才能的时间背景,似乎是说洪武二年的事。

但查《明史》卷三百八《胡惟庸传》可知:胡惟庸洪武三年才拜中书省参知政事(从二品),此前为太常寺卿(正三品)。

朱元璋怎么可能考虑把一个太常寺卿一下子提为中书丞相?!

而《实录)卷一二八《汪广洋传》又记:“(洪武)三年,丞相李善长病,上以中书无官,召广洋为左丞,时杨宪以山西参政,先被召入为右丞。”

两相对比,即朱元璋考虑在杨宪、江广洋、胡惟庸三人中选拔中书丞相的事,应该发生在洪武三年上半年,毕竟,当时三人均在中书。

但无论是发生在洪武二年还是洪武三年,朱元璋都不可能提刘基为相而说出“吾之相无逾于先生”之类的话的。

原因只要想想洪武三年刘基为什么被免去御史中丞就知道了。

刘基为什么会在洪武三年被免去御史中丞?

洪武三年六月十五日,朝廷收到左副将军李文忠从应昌(今内蒙古克什克腾旗西北)发回的北征捷报,捷报中说,元顺帝安欢贴睦尔已于这年四月末就病死在应昌,而元嗣主爱猷识里达腊在大明王师到达前也已经仓皇出走。

《明太祖实录》卷五十三记:(洪武三年六月)壬申(十五日),左副将军李文忠捷奏至。时百官奏事奉天门,闻元主殂,遂相率拜贺。

元顺帝死,大明群臣皆大欢喜。

朱元璋本人也喜形于色地说:“元主守位三十余年,荒淫自恣,遂至于此。”

但是,就在群臣交口称贺过程中,朱元璋突然把目光投向治书侍御史刘炳身上,斥责说:“尔本元臣,今日之捷,尔不当贺也。”

朱元璋此话一出,朝臣不看刘炳而看刘基——刘基是朝廷中任职最高的曾食元禄者!

此后,朱元璋不但命礼部榜示:凡北方捷至,尝任元者不许称贺。

而且在朝堂之上和朝臣大谈特谈起“忠君”之道起来。

朱元璋本来是反元精英,虽然他没有元朝为臣,但他是元朝之民,元民反元,理不正、言不顺。所以,朱元璋先是摇头晃脑说了一通“朕本农家,乐生于有元之世”,然后语锋一转,指责“盗贼蜂起,群雄角逐,窃据州郡”,声称自己是“不得已,起兵欲图自全,及兵力日盛,乃东征西讨,削除渠魁,开拓疆宇”,最后的结论是:“朕取天下于群雄之手,不在元氏之手。”

洗白了自己的造反“罪行”,朱元璋开始评定起曾经在元朝担任过官职的“忠臣”与“不忠之臣”来。

在朱元璋的口中,曾经在元朝为官的元朝进士余阙,在至正十八年守安庆抵抗陈友谅时自刎身死,是大大的忠臣;另一元朝进士李黼,于在至正十二年任江州总管抵抗徐寿辉的进时殉国,也是大大的忠臣。

朱元璋称赞说:“自昔忠臣义士必见褒崇于后代,盖以励风教也,宜令有司建祠肖像,岁时祠之。”

而曾在元朝短暂出仕,入明后得授翰林侍讲学士、中顺大夫知制诰同修国史的危素,成了“不忠”问题人士,朱元璋以“亡国之臣,不宜用”之由,把他发往和州(今安徽和县)守为元朝殉节的余阙之庙,以此相羞辱。

刘基所遭受的情形,《明史》、《明实录》和《诚意伯刘公行状》都讳莫如深,没有详写,但仔细查一下朱元璋在该年七月下的《弘文馆学士诰》还提到刘基“可御史中丞兼弘文馆学士”,但八月宋濂《宋文宪公全集》卷一写《庚戌京畿乡闱纪序》,已称刘基为“前御史中丞”。

可知,刘基在七八月间已被免去御史中丞之职。

还有,朱元璋是在六月掀起的“忠君”风波处理“不忠”问题人士,但他称颂余阙、李黼的时间却是在吴元年十月。

也就是说,“忠君”风波虽然没有暴发,刘基却早已是他心目中的“不忠”问题人士,怎么可能意属之为相?

所以,所谓朱元璋两次意欲起用刘基为相,其实是有心吹捧刘基的《诚意伯刘公行状》的镶金粉饰之举,不足为信。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大明律》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大明律的历史影响)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千年来书院盛衰和官府对民间社会的管制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