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天启帝的平辽战略对袁崇焕提出的平辽战略,天启帝予以了批评。那么天启的战略是什么?答案就体现在他回复袁崇焕的几句话上。批评了袁崇焕的盲目自大后,天启帝得出结论:“以朕计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战必能胜,胜无轻谈也。蹈实而做,需时而动。正也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三千妃嫔身披羊皮,皇后无奈自尽
万贞儿是如何迷住宪宗的?《明史》中说她恶毒,其实是宪宗的最爱
梁山上此2人最狂,得罪一位虎将,若非与宋江护短,很难留在山上
开封危急,崇祯皇帝释放狱中的孙传庭,率军救急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关于看他说历史,我有个人生建议
明代中日两国贸易的两个阶段
曾巩
明朝后期继续执行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可以延续大明江山吗?
《永乐大典》里的兰州印记
岳飞怒斩40名逃兵,心软放过其中一人,后来此人竟成世界名将
宋朝第一次大规模起义是茶商干的,规模比梁山大多了
宋代科技辉煌,农业生产和农学、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高度发展
明朝大将常遇春,长女交给了朱元璋的儿子,为何40岁突然离世?
宋朝最凄惨的皇帝,掘坟晾尸头颅被做成酒器,元朝皇帝用了九十年
身居高位的人总是关注鬼神之事,金朝皇帝完颜亮问臣下杨伯雄关于鬼神的问题,
刘伯温:注意南昌!朱元璋:啥意思?刘:注意朱文正!恍然大悟
大明皇帝万历陵墓挖开全过程:图5郭沫若在现场,图9龙袍发黑变脆
朱元璋有个癖好,让妃子苦不堪言,太监只能偷偷流泪!
汝窑和汝瓷,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大宋宫词》潘玉姝为自己的利益付出,不只是因果关系
二天启帝的平辽战略对袁崇焕提出的平辽战略,天启帝予以了批评。那么天启的战略是什么?答案就体现在他回复袁崇焕的几句话上。批评了袁崇焕的盲目自大后,天启帝得出结论:“以朕计之,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战必能胜,胜无轻谈也。蹈实而做,需时而动。正也,奇在其中矣。该抚饶为之,亦善为之。”
好多人都认为袁崇焕这个许诺是在吹牛,据说连袁氏自己也对兵科给事中许誉卿讲这样说是为了“聊慰上意”,以至于后来后悔得“怃然自失”。不过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袁崇焕可能还真有所谓的“平辽战略”,它来自让袁崇焕声名鹊起的“宁远大捷”。此战中攻城不克的努尔哈赤曾气愤地说:"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此后的袁崇焕兴高采烈地认为自己打到了对付清军的绝招——“凭坚城,用大炮”,于是他推出了自己的复辽策略:堡垒推进,“且耕、且筑、且前”,一路把堡垒修到沈阳城下(“而锦义、而广宁、而辽沈,步步打实做去”),困死满洲。按袁崇焕的设想,其所部明军,攻城野战不行,但守城放炮的能力还是可以的,只要一路稳扎稳打地修筑城堡向前推进,一边躲城里避开野战,一边对敌人开炮,“前后四年,便可制胜”。这样看来袁崇焕对崇祯“计五年,全辽可复”的许诺还真是“谦虚”了一把。
一天启帝怎样看待袁崇焕的平辽战略
但是,天启帝,这个被多人嘲笑的文盲皇帝,在面对袁崇焕大言不惭的平辽方案时,却做出了与他五弟崇祯皇帝截然不同的反应。明熹宗朱由校,年号天启(1621—1627年),故又称天启帝,执政7年,即位时只有16岁。据说因其父不得祖父万历皇帝的宠爱,自幼备受冷落,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是个不识字的文盲皇帝。作家当年明月说:“天启之所以成长为准文盲(认字不多),归根结底,还是万历惹的祸。”
崇祯帝在即位前是袁崇焕的粉丝,被他战胜努尔哈赤的事迹所打动。即位后,崇祯帝在几个月内就将他由在野之身一路提拔到尚书、督师(管辖范围包括蓟州、辽东、登州、天津、莱州等地)之职,负责统筹指挥辽东战局。当听到袁崇焕“计五年,全辽可复”的承诺后,17岁的崇祯心花怒放地表示:“复辽,朕不吝封侯赏。卿努力解天下倒悬,卿子孙亦受其福。”之后,少年崇祯对袁崇焕言听计从,倚之为骨,视之为帅,将边事全权托负,“要钱给钱,要粮给粮,看谁顺眼就提谁(比如祖大寿),看谁不顺眼就换谁(比如满桂),无所谓,只要把活干好。”
然而,天启帝在面对袁崇焕的平辽战略时,则谨慎得多。早在天启六年11月,时任辽东巡抚的袁崇焕就上奏疏吹牛,说自己修城屯田,步步紧逼,定能降服满洲(“祖宗之制具在非奉,祖制断不能调,人情无容臣一毫作意者。由此行之,奴子不降,必为臣成擒矣……臣所遇非偶,故敢卜事之必成”《明熹宗悊皇帝实录卷之七十八》)。
对袁崇焕盲目乐观的战略,天启帝沉稳冷静地做了批评。他此时只有22岁,却没被袁崇焕的豪言壮语冲昏头脑,反而并异常冷静地反问了六个细节:守城屯田,但怎么让军民共处;怎么做到又种田又能打仗;怎样演练,使农民具有战斗力;怎样轮换,让士兵能好好种地;怎么防守边疆,防止敌人对屯田的破坏;怎么把粮食收上来,不至于被敌人抢走。(“向以防守方殷,故着从容议行。但向后作何给授,使军民不相妨?作何分拨,使农战不偏废?作何演练,使农隙皆兵?作何更番,使营伍皆农?作何疆理,足以限戎马?作何收保,不致资盗粮?一切事宜,该抚悉心区处具奏。”)
简而言之,天启的平辽战略,就是这几个字——“蹈实而做,需时而动。正也,奇在其中矣。”也就是说,天启认为,以现在敌我双方的实力,大明根本灭不了后金;平辽需要踏实地做好自身工作,养护好大明的国力及元气,以待“天时”!(“需时而动”)
同时,天启毫不客气地打击了夸夸其谈、自我膨胀的袁崇焕,告诫他:首先,就袁崇焕那两下子,肯定不能迫使后金向他投降,如果声言投降必定有诈(“奴未必降,降不足信也”,后来袁崇焕被崇祯处死的一条重要罪名就是与敌人议和);其次,袁崇焕打不赢后金,别再轻易说能战胜他们的大话(“战必能胜,胜无轻谈也”);再次,不要老是想着用什么奇谋密计去战胜后金,老老实实地做好自己的工作就是最好的对敌计策!(“正也,奇在其中矣”)最后,他勉励袁崇焕要忠诚努力、脚踏实地多做实事、做好实事,少说大话,干好本职工作。(“该抚饶为之,亦善为之”)
虽然是内阁大学士孙承宗的弟子,天启帝却被很多人视为一个只喜欢做木匠活的文盲皇帝。袁崇焕据说也是孙承宗的弟子。然而,就所出的战略来看,作为师兄的天启,明显超过了师弟袁崇焕。平辽战略中,悲观者主张尽弃关外据点,主守山海关,如辽东巡抚王在晋、高第;激进者主张率大兵一举荡平后金,如袁承泰、王化贞。结果后者战败,丢失了沈阳、辽阳、广宁等战略要地;前者弃守,亡了锦州、宁远等关外重要据点。进退失据之下,朝廷几乎无人敢守辽东。归根结底是他们均未正确认清大明与后金之间的真实力量对比。即使小胜后金的毛文龙与袁崇焕,看似战略过人,却一个叫嚣“两年灭辽”,一个声称“五年灭辽”,两人与激进者相比实则亦不过“五十步笑百步”之区别。
对于激进者来说,他们未认识到“按努尔哈赤的实力和级别,就算是强盗,也是巨盗……后金骑兵很强大,强大到明朝骑兵已经无法与之对阵,努尔哈赤很聪明,聪明到这个世上已无几人可与之抗衡。”对于悲观者来说,他们未认识到,大明土地人口都是对方的百倍,之所以失利是因为“万历三大征”之后国库空虚,军备崩坏,名将奇缺,像一个生病的巨人,暂时不是后金的对手。认识了双方的真实实力,那大明的取胜之机就是好好调养身体,以防守为主,等身体好了,对方有了破绽再好好教训他们。盲目地靠花钱招兵、奇谋密计来战胜敌人只能是给身体打激素的自残行为。
人们常说,“进攻就是最好的防守”,可是在天启帝看来“防守也是最好的进攻”,所谓“正也,奇在其中矣”!这是因为明朝的真实实力远超后金,时间在明朝这边。如果能好好地养好自身的国力,不再瞎折腾,避免内斗,那明朝凭借超强的综合实力压垮后金将只是尽早的事(比如有钱后重新恢复戚继光“车步骑”联军兵种)。其实,明朝最终亡于李自成而非满洲,就源于崇祯及杨嗣昌一味地扩军刮钱,而加剧的民变。
三天启帝的具体战略
概括而言,天启平辽的整体思路是以正为奇,持久作战,先主守局,再图进取,也就是说先养好自身实力再说灭辽的事。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消极呆板的防守。具体而言,他又采取了如下方略:
第一,让东江军行骚扰战,示不弃辽之心。
负责对后金进行骚扰式进攻的,是毛文龙的东江镇部队主攻。群臣多嫌毛文龙在敌后功小花费大,又有许多土匪式的臭毛病,纷纷建议放弃他以节省开支(“举世要省兵、省饷”)。然而,在财政入不敷出的情况下,天启却不嫌功小费大,高度重视并告诫户部工部予以接济(“仍传户工二部,并专督辽饷等官,详确毛帅,如果缺粮乏器真情,并拨船及应用器械,一并速发解去军前应用,不得迟滞,有误军机,责有所归。特谕”)
这样做,一则可以显示不弃辽之决心,保持政治正确,收拾民心(“举世不言复辽,独我皇上自为社稷远计,不忍高皇帝百战土宇,顿坏于逆贼”);二则毛文龙的花费比之辽东前线要少得多;三则毛文龙处于敌后,其骚扰战即使失败也无碍大局(辽东战败则敌人可能长驱入关,攻击京师),但偶有一得就可以加强对后金的战略威慑。
第二,让辽东军主守城战,省国家之财力。
毛文龙的毛病很多,多次虚张声势骗国家补助,天启却多予以宽容表扬(“虽功微小,实挫贼锋。其复辽之基,端在斯乎。朕心岂不嘉悦”),不时给予资源支持。然而,对于同样爱说大话的袁崇焕,天启却予以批评,告诫他们不要冒进贪攻。这或许是因为辽东守军直接关系京师安危,容不得半点差错。天启让负责守护辽东、保卫京师的袁崇焕部队主守,不因袁崇焕大言不惭而将取胜之机全盘压在袁崇焕的关宁军之上,任其坐大,以免朝廷对其失控,并避免进攻作战中消耗更多的财政。
这种对辽东守军的要求,客观来说是正确的。孙承宗及袁崇焕训练的关宁铁骑虽然打关内的农民军没问题,然而对付后金却是差得老远。一直到八旗军已经腐化没落的康熙年间,曾经在关宁铁骑中数一数二的吴三桂,再次造反后还心有余悸地不敢渡长江,怕与八旗军野战,对部下说:“你等不知虚实,我与他(指八旗军)同用兵多年,其骑射是最不可当的……我们依山阻水,还可以自守,若到平原,你们如何敌得过他?”可惜孙承宗及袁崇焕师徒却异想天开地认为靠堡垒推进、修城放炮的方法就能杀至沈阳,收复辽东。殊不知野战不敌的情况下,敌人亮出围城绝粮、围点打援、围魏救赵(如进攻京师迫使敌军出援,以野战中死敌)三板斧,就能置这种战法于死地!更何况,以明朝当时的财政,孙、袁这种堡垒式战术搞下去,明朝当时即将破产的财政根本无法支撑,非得破产不可。
第三,重兵守蓟州,防清军绕道偷袭京师。
最能体现天启帝战略眼光及先见之明的,是严守蓟州。他重视情报工作,敏锐地觉察到了清军勾结蒙古,绕道进攻北京的可能性。天启四年,毛文龙提供了后金有可能和蒙古人勾结,绕道蓟镇入关的情报。天启帝高度重视,立即对内阁表达了对此事的担忧(“上谕内阁……外呈称奴酋与亲信奸人李茂隆等,昼夜商议,欲以贿买西虏,更换旗帜,借路潘家口等处,进攻谋逆。朕思奴酋所谋,其志不小,更甚于昔也,倘以假道长驱,为害非浅,是以朕不无东顾之忧”)。
天启皇帝的这项战略见识不凡,胜过了他的老师孙承宗。天启觉得敌人肯定会从蓟州入寇,而孙承宗虽然被人誉为“力挽狂澜的伟大战略家”,却根本不相信这一情报,他说什么“奴狡而计稳,必不出此。又恐关城谓虏由他道,便可缓防,以为声东击西之计。”五年后,清军果然勾结蒙古,绕道长城,从蓟门入寇北京。相比而言,孙承宗在这一点就差得多了,他说敌人“狡而计稳”,却不知清军常冒奇险;他说敌人声东击西之计,判断失误,五年后袁崇焕也判断失误,让敌人攻至北京,丢了性命;他一味重视辽东关宁防线,战略思想太为呆板了。
然而,尽管孙承宗根本否认这一战略(“必不出此”),天启仍然下令作好迎战准备,涉及到了应变方针、昼夜防御、小心奸细等细节。(“卿等传示兵部,作速马上差人前去传与枢辅,总督镇巡,当详计塘报,作何料理?作何策应?筹度周全,务保无虞。其沿途各路,并东征将士,俱要仔细防御,谨慎备尝。及各隘口守把将官,都要昼夜不时防守。还仔细盘诘进贡出入进攻夷人,其中恐有奸细夹带情形。”)
明哲学家王守仁曾说:“大明虽大,最为紧要之地只有四处,若此四地失守,大明必亡。”他所讲的四个地方,是指宣府、大同、蓟州、辽东。此时的蓟州外围,由蒙古为明朝守边,而后金尚只在辽东与大明交界,何须担忧蓟州?然而天启却高度重视,给了明朝五年的预警期。在崇祯元年,罕哈尔蒙古被后金征服后,皇太极果然避开明军重兵把守的辽东,从蓟州入寇,打至京师,逼死了袁崇焕。如果明廷早点重视这一战略,何至于此?
所以,综合来看,在明代诸位高人的战略中,天启帝明显要技高一筹,既胜过曾小胜清军的毛文龙、袁崇焕,也胜过其著名的老师孙承宗。不仅如此,在防守蓟门的细节上,他提出的要点也正好切中时弊。如他提出严防奸细,“仔细盘诘”,而后金之所以在辽东肆虐,正是屡屡得益于奸细发挥的作用;他提出要“昼夜不时防守”,后来袁崇焕在蓟门之所以没挡住敌军,正跟敌人夜间走脱直袭京师有关。
开启帝的见识跟他喜欢军事,重视情报工作有很大关系。《孙承宗传》中记载“帝好察边情,时令东厂遣人诣关门,具事状奏报,名曰‘较事’”。这显然是将人们恨之入骨的东厂特务机关的作用放到了正确的地方。天启皇帝对军事边防的兴趣并不仅仅限于例行公事的听奏报,主动派遣东厂人员去探听边防情报,所以他才会得出“朕思奴酋所谋,其志不小,更甚于昔也,倘以假道长驱,为害非浅”的正确认识。天启还曾令心腹下发银两,秘密调查前线官兵能得到多少,以洞察军队的贪污善。
四结论
综合来看,明军哪位统帅在战略上能克制清军?既非名扬四海的帝师孙承宗,也非小胜清军的袁崇焕及毛文龙。他们的思想相对呆板,脱离不了被动防御的特点。天启帝的战略,多方布置,攻中有守,守中带攻,正奇结合,“蹈实而做,需时而动。正也,奇在其中矣”,可谓是对付清军的最好战略。
与缺乏定力与战略思考,一味依赖手下人办事,觉得好就提拔,觉得差立马再杀掉的崇祯帝相比,天启帝明显好得多。他具有较高的战略定力,对袁崇焕、毛文龙等诸路人马及朝鲜援军,天启均衡使用,攻守结合。他对袁崇焕仅视之为将,分而用之,既发挥其长处,又限制了其缺点。其实,袁崇焕、毛文龙在天启面前都吹过牛,可天启帝仅淡然置之;可没想到中二青年崇祯却信以为真,真的按“五年平辽”要求起的袁崇焕,结果既害了袁氏也害了自己,更害了国家。
明末社会危机重重,朝廷入不敷出,却将超出年收入的投资一年年投在关锦防线上,年年加饷,长此以往,必将激发民变,埋葬大明王朝。如果能坚持天启的战略,对关锦驻军以守为主,节省开支,不要持之以恒地修城推进;对于东江驻军,加大投资,不断发挥其战略骚扰作用;对于长城九边,增加投资,严防清军绕道入关;联络朝鲜蒙古,加强对后金的经济封锁及外交孤立。这样子苦撑待变,或许明朝真的能苦熬到大旱过去,身体恢复,对付得了清军呢。
天启皇帝的老师孙承宗这样称赞天启:“举世不言复辽,独我皇上自为社稷远计,不忍高皇帝百战土宇,顿坏于逆贼。举世要省兵、省饷,而皇上特敕接济文龙,此恢复之大机也。”就军事战略而言,所谓的文盲皇帝天启(很可能被黑了),水平还真是高出孙承宗及袁崇焕一大截可能性!不过,可惜,天启皇帝的军事战略虽高,政治才华却低,任由魏忠贤弄权,吏治败坏,党争纷纷,在位时间又短,终将国势一天天衰落下去,不可收拾。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