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末年,农民为什么要造反?是被“三座大山”逼的

元朝末年,农民为什么要造反?是被“三座大山”逼的

()
中文名:
元朝末年,农民为什么要造反?是被“三座大山”逼的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答案就两个字:朝廷逼得。 当时,有三座大山压在农民的身上。 第一座大山是土地兼并。 元朝后期,通过皇帝赏赐和强取豪夺等方式,土地高度集中在蒙汉官僚地方阶级手中。这点到了元顺帝时更加严重。比如说,至正七年十一月,元顺帝便把山东16.2万余顷的

宋朝名人推荐

答案就两个字:朝廷逼得。

当时,有三座大山压在农民的身上。

第一座大山是土地兼并。

元朝后期,通过皇帝赏赐和强取豪夺等方式,土地高度集中在蒙汉官僚地方阶级手中。这点到了元顺帝时更加严重。比如说,至正七年十一月,元顺帝便把山东16.2万余顷的土地,赏赐给了大承天护圣寺。

元顺帝

土地高度集中的结果,使广大农民失去了耕地,离乡逃亡。与此同时,中小地主的利益也受到了损害。那些土地大量占有者,以苛刻的条件将土地租给农民,进行敲骨吸髓的榨取。像江南的佃户,要同地主四六分成。若遇到青黄不接或者天灾时,佃户们还要向地主借高利贷,到秋收时,全部收获也还不清,往往弄得家破人亡。

第二座大山是民族歧视。

为了确保蒙古族对全国的统治,元初把国内的各民族分为了四等——蒙古人、色目人、汉人、南人。这里的汉人,指的是金朝统治下的汉人和契丹、女真等民族的人民;南人,则是对原南宋统治下的汉人的称呼。

这四等人是不平等的。这种不平等体现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个方面。总体来说,蒙古人地位最高,色目人次之,南人受压迫最为惨重。比如说,在政治方面,元朝的中央主官,都由蒙古人充任,次要官职大半归蒙古人和色目人,汉人、南人很难染指。在法律方面,蒙古人打死汉人、南人可以不偿命,被打者不得还手。在科举方面,汉人、南人的试题难、要求高、录取名额少,蒙古人、色目人则相反。这些政策,到了元顺帝时期发展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为了镇压人民的反抗,右丞相伯颜提议元顺帝诛杀张、王、李、赵、刘五大姓的汉人和南人。当时的汉人、南人过得日子,可以用“暗无天日”来形容。

第三座大山是政治混乱造成了社会动荡。

元朝的皇位继承充满了血腥。自元世祖之后,元朝皇位继承都是通过宫廷阴谋或者军事争夺实现的。从元世祖驾崩到元顺帝继位,近四十年的时间,换了八个皇帝,平均四五年一次。

元顺帝即位之后,前朝又出了乱子。丞相伯颜自恃功劳甚大,想废掉元顺帝。元顺帝得知这个消息后,伙同伯颜的侄子、御史大夫脱脱逼伯颜自杀。伯颜死后,他的弟弟也就是脱脱的父亲马札儿成为了丞相。脱脱又劝其父辞退,自任丞相。这么一折腾,让皇权不断削弱,地方势力趁机做大,呈现了内轻外重、军事贵族混战的局面,人民深受战祸之苦。

脱脱执政后,元顺帝算是坐稳了江山。在这种情况下, 他骄奢淫逸的本性展现了出来。朝廷大臣也有样学样,乘机横征暴敛、贿赂公行。在元顺帝统治后期,社会经济已经完全崩溃,国库枯竭,财政出现了巨额赤字,钞法也被破坏,物价飞涨。偏偏此时,又遇到了连绵不断的天灾,像黄河,在至正四年便决口了三次。

在这种情况下, 农民不反还有活路吗?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大明律》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大明律的历史影响)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千年来书院盛衰和官府对民间社会的管制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