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建国时有34个功臣,无情残杀了30人,还剩下4人分别是谁?

朱元璋建国时有34个功臣,无情残杀了30人,还剩下4人分别是谁?

()
中文名:
朱元璋建国时有34个功臣,无情残杀了30人,还剩下4人分别是谁?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朱元璋在历史剧中的形象。(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朱元璋年轻时非常英勇,而且为人豪气,没过多久就在军中崭露头角,在他的影响下,包含徐达、郭英、周德兴等人也加入到起义队伍中。后来,还陆续加入了刘伯温、常遇春、蓝玉等人,这些人虽然都来自不

宋朝名人推荐

▲朱元璋在历史剧中的形象。(示意图/翻摄自百科词条)

朱元璋年轻时非常英勇,而且为人豪气,没过多久就在军中崭露头角,在他的影响下,包含徐达、郭英、周德兴等人也加入到起义队伍中。后来,还陆续加入了刘伯温、常遇春、蓝玉等人,这些人虽然都来自不同的背景,但都认同朱元璋的理念,奋力作战,力求推翻元朝,确实也收到了结果。

然而,朱元璋登基之后,对于这些人的态度却丕变,担心他们会有叛变的可能,陆陆续续杀害了30人,最为知名的就是胡惟庸家族,留下来的4人分别是汤和、耿炳文、沐英、郭英

汤和

四人当中,最为关键的一位正是“汤和”。汤和在幼年时是孤儿,与朱元璋是同乡。他幼年便有远大志向,嬉戏玩耍时,曾练习骑马射箭,统率群童。郭子兴起兵时,汤和带领十余人前去归附,因功被授予千户之职。后来,他写信邀请朱元璋加入起义军,可以说没有他,朱元璋还是一介平民。

后来,朱元璋升任大将,诸将大多是朱元璋的同辈,都不肯居于他人之下,汤和比朱元璋大三岁,唯独他认真谨慎听从指挥,朱元璋为此非常高兴。

不过或许因为是幼年同伴,汤和很早就看穿了朱元璋的个性,因此朱元璋登基后没多久,汤和就告老还乡,解甲归田,远离了权力的斗争,也成功躲过了被杀害的风险

耿炳文

元朝末年,耿炳文与其父亲耿君用追随朱元璋渡过长江。耿君用在1356年救援宜兴时,与张士诚交锋,力战而死。耿炳文承袭其父的管军总管之职,继续统领其部众。后来,耿炳文攻下长兴州,获战船三百多艘。

朱元璋改长兴为长安州,在县署内设立永兴翼元帅府,耿炳文任总兵都元帅。此后,耿炳文固守长兴十年,前后历数十战,多次打败张士诚。明太祖排列功臣之时,耿炳文与大将军徐达等人列为一等,后来靖难之役时,耿炳文率军坚守真定城(今河北正定),朱棣攻城三日,一直没有攻下,遂解围而去。

郭英

郭英十八岁与兄长郭兴一同跟随朱元璋起兵,朱元璋十分赏识他,命他在军帐里值宿,称呼他为“郭四”。先后跟随朱元璋、徐达、常遇春攻打陈友谅、张士诚,平定中原、云南等地。洪武十七年(1384年)封武定侯。郭英身经大小五百余战,总计擒斩获俘人马一十七万余,身被七十余伤。因郭宁妃是他的同胞妹妹,因而备受朱元璋恩宠。

建文时期,郭英参加靖难之役,随耿炳文、李景隆讨伐燕王朱棣[8]。白沟河之战中,朝廷军战败,李景隆向南撤退,郭英等向西撤退。靖难之役后,郭英罢官回归故里。永乐元年(1403年),郭英去世,终年69岁。追封营国公,谥号威襄。

郭英对朋友很忠义,精通史书,统率军队纪律严明,对朱元璋十分忠诚。又因为宁妃的缘故,他得到的恩宠尤多,这是诸功臣望尘莫及的

沐英

沐英幼年时,父亲早死,随母避兵乱,母又死,八岁时被朱元璋收为义子,从朱姓,在朱元璋夫妇身边生活.十八岁时授帐前都尉,守镇江,后随大军入福建,以功迁大都督府佥事。洪武十年(1377年),充征西副将军,讨西蕃。封西平侯。

洪武十四年(1381年),为右副将军与傅友德、蓝玉率兵30万攻讨云南。云南平定后,沐英留滇镇守,大兴屯田,劝课农桑。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在云南逝世

参考资料:《明史》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大明律》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大明律的历史影响)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千年来书院盛衰和官府对民间社会的管制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