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朱棣为何会这样认为呢? 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建文帝站在了名正言顺的“道统”制高点上,并且还有朱元璋遗留的“削藩密诏”;二是难以抗衡建文帝的中央大军。 虽说主要有两点,但最关键的还是中央大军的实力。这一点,对于军旅出身的朱棣来说,看得绝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三千妃嫔身披羊皮,皇后无奈自尽
万贞儿是如何迷住宪宗的?《明史》中说她恶毒,其实是宪宗的最爱
梁山上此2人最狂,得罪一位虎将,若非与宋江护短,很难留在山上
开封危急,崇祯皇帝释放狱中的孙传庭,率军救急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关于看他说历史,我有个人生建议
明代中日两国贸易的两个阶段
曾巩
明朝后期继续执行张居正的万历新政可以延续大明江山吗?
《永乐大典》里的兰州印记
岳飞怒斩40名逃兵,心软放过其中一人,后来此人竟成世界名将
宋朝第一次大规模起义是茶商干的,规模比梁山大多了
宋代科技辉煌,农业生产和农学、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高度发展
明朝大将常遇春,长女交给了朱元璋的儿子,为何40岁突然离世?
宋朝最凄惨的皇帝,掘坟晾尸头颅被做成酒器,元朝皇帝用了九十年
身居高位的人总是关注鬼神之事,金朝皇帝完颜亮问臣下杨伯雄关于鬼神的问题,
刘伯温:注意南昌!朱元璋:啥意思?刘:注意朱文正!恍然大悟
大明皇帝万历陵墓挖开全过程:图5郭沫若在现场,图9龙袍发黑变脆
朱元璋有个癖好,让妃子苦不堪言,太监只能偷偷流泪!
汝窑和汝瓷,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同唐朝和五代时期相比,北宋前中期监察使职,具有哪些特点?
那么,朱棣为何会这样认为呢?
最主要的有两点:一是建文帝站在了名正言顺的“道统”制高点上,并且还有朱元璋遗留的“削藩密诏”;二是难以抗衡建文帝的中央大军。
虽说主要有两点,但最关键的还是中央大军的实力。这一点,对于军旅出身的朱棣来说,看得绝对是非常的明白。
因为,建文帝至少可以调动100万大军,而朱棣仅有800人的亲信,这种实力间的差距,简直就不成比例。
靖难之变画像
同时,建文帝的手下将领阵容也堪称豪华,有盛庸、吴杰、平安、铁铉、徐辉祖、郭英以及瞿能等洪武时期培养出来的大批中下层优秀军官,而这批人才中既有骑将、猛将,也有统帅,还有充分的后勤补给,更有背后“道义”的精神支撑。
同时,在这批将领中,有的打过松潘少数民族、南方的少数民族,还有的参加过北伐蒙古之战,也积累了一定的作战经验。
对此,可能有人会说,建文帝的中央军战力太弱。难道真是这样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因为,中央军的骑步兵素质,比起当年朱元璋对付末代大元帝国的兵马,也是只强不弱。
想想“靖难之役” 中的“白沟河之战”,被燕军引以为傲的汉蒙混杂精骑,却败于与南军骑兵的首战;还有“夹河大战”,虽然南军多个步兵方阵被燕军骑兵多次贯穿,但南军阵脚依旧稳如泰山。如:盛庸的步兵方阵,就曾被燕军三次贯穿,阵中指挥的将领也被阵斩,但南军的兵步阵容却没有多少动摇,更没有崩溃。
再来看看“靖难之役”前的朱棣优势,府中亲信800兵将,对“骑兵迂回背击”的战术运用的炉火纯青。但是,有一句话叫:“在绝对的实力面前,任何的阴谋诡计都是徒劳。”对于这一点,长年征战沙场的朱棣不可能不清楚。
此外,一旦造反,可就站在了国家的对立面。
朱棣画像
所以,当建文帝推动“削藩令”,“削岷王,废为庶人,徙漳州;湘王柏惧,无以自明,阖宫焚死;齐王被软禁南京、代王被软禁封地大同等”。接着,“削藩”的矛头直指燕王朱棣,朱允炆派工部侍郎张昺为北平布政使;都指挥使谢贵、张信为北平都指挥使;都督宋忠屯兵开平,并将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调离北平。
自此,朱棣面临“造反”与“接受削藩”两大人生抉择。
如果“造反”,实力与建文帝却又相差太远;如果“接受削藩”,心又有不甘。怎么办?
毕竟,朱棣最大的短板在于实力相去甚远。再想想“靖难之役”,朱棣控制北平后,军队大概有3万多。后来,联合宁王,并控制住宁王的部属,包括朵颜三卫的骑兵部队,也仅有8万多人,而建文帝手中可掌握着至少百万大军。这8万打100万,还怎么打?
因此,不难想象,当时的朱棣在两难的抉择面前,有多么的忐忑、又有多么的难下决心了。
然而,最终朱棣还是走上了“造反”的这条不归路。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朱棣下定“造反”的决心的?
对于这一点,可能多数人都会归功于“黑衣宰相”姚广孝的鼓动,既然已无退路,与其被建文帝所杀,还不如以“清君侧,靖内难”之名,奋力一搏。这也是“靖难之变”的由来。
虽然,不得不承认这样的鼓动正好击中了当时朱棣的软肋,但也并非就是朱棣下定决心的最后依仗,毕竟关乎全家人的性命。
朱瞻基画像
于是,他在后堂徘徊,难下决断。这时,他忽然看到了张氏(昭懿贵妃)怀中抱着的孙子朱瞻基,也就是后来有名的“蟋蟀皇帝”明宣宗。
见此,又让他想起了4个月前朱瞻基出生时的那一场奇怪的梦。梦中,洪武帝朱元璋将一个大圭赐给了朱棣,并对他说:“传世之孙,永世其昌。”而大圭在古代则象征着权力。
当他刚刚梦醒,就听到下人来报,王世子朱高炽诞下一子。于是,他觉得这是一个吉兆,急忙跑着过去,看到孙子(瞻基)长得一脸英气,非常像自己。高兴之下,还高呼一声:“此乃大明朝之福也!”
这种事情,对于现代人来说,可能并没有什么,但对于颇多崇信“吉祥之兆”的古人,意义可就大不一样了。
随后,朱棣紧握双拳,心中似乎已有决断。稍作深思,他叫来了姚广孝等亲信,商谈“靖难之变”事宜。因此,有人说,“好圣孙”的那场怪梦,便是朱棣敢于发动“靖难之变”的最大依仗之一。
图片来源网络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