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军事战争史-022》中国西周王朝军事(上)

《世界军事战争史-022》中国西周王朝军事(上)

([!--gaiyao--])
中文名:
《世界军事战争史-022》中国西周王朝军事(上)
别名:
国籍:
[!--guoji--]
人物简介:

1.牧野之战与周朝建立 周也是个历史悠久的部族,姬姓。他们最早的活动地区,是在宜于农耕的陕西黄土高原。其始祖后稷和稍后的公刘,都重视农业,经济迅速发展。 九世传到古公亶父,率领族人由豳(今陕西栒邑)迁到周原(今陕西岐山),从此进入有"城郭宫

商朝名人推荐
[!--ziliao--]

1.牧野之战与周朝建立

周也是个历史悠久的部族,姬姓。他们最早的活动地区,是在宜于农耕的陕西黄土高原。其始祖后稷和稍后的公刘,都重视农业,经济迅速发展。

九世传到古公亶父,率领族人由豳(今陕西栒邑)迁到周原(今陕西岐山),从此进入有"城郭宫室"的阶级社会,更加强大起来,他被尊为"太王"。与商纣王同时在位的是周文王姬昌。商处末期而腐朽,周新兴而崛起,形成鲜明对比。

商纣是个恃才狂傲的君主,他"资辩捷疾,闻见甚敏;材力过人,手格猛兽;知足以距谏,言足以饰非,矜人臣以能,高天下以声,以为皆出己之下"。但他和夏桀一样,是历史上有名的暴君。他凭藉武力对内进行残酷的压迫,敲骨吸髓地剥削奴隶和平民,"厚赋税以实鹿台之钱,而盈钜桥之粟",以满足他的穷奢极欲。他又大兴土木,南从朝歌(今河南淇县),北到邯郸,建了很多"离宫别馆",还建"酒池"、"肉林",痛饮狂欢,过着腐朽糜烂的生活。这时,商与周围各方国的矛盾也不断加剧。对东夷的连年战争,虽然最后取得了胜利,但把人力物力消耗殆尽,加深了内部的阶级矛盾,"百姓怨望,而诸侯有畔(叛)者","小民方兴,相为敌仇",社会动荡不安,"咨女(汝)殷商,如蜩如螗",到处是哀怨和愤怒声,像开了锅一样。统治集团中有人惊恐万状地哀叹"今殷其沦丧,若涉大水,其无津涯"。但商纣王却一意孤行,他宠爱妲己,又滥用"炮烙"等酷刑,其王叔比干强谏被杀,箕子被囚,庶兄微子啓出走。商纣已陷入众叛亲离的境地。

周却是一派兴旺发达景象。文王在位五十年,始终把灭商作为自己的战略目标,他吸取前辈的教训,注意在形式上臣服于商,在暗地里积极积蓄力量,招揽四方人士,扩大周的影响。对内,他制定了"有亡荒阅"的法令,即定期大规模清查逃亡的奴隶,得到各级奴隶主贵族的拥护,对外,常帮助解决邻近小国的纠纷和领土争端,进一步赢得诸侯国的信赖,出现了"诸侯多叛纣而归西伯(文王)"的局面,这些都表明周在内政和外交方面都优胜于商。

周文王的战略意图被商纣王的亲信崇侯虎所觉察,他向纣王指出周对商的威胁,纣囚禁文王于羑里(今河南汤阴),文王的谋臣们向纣进献美女和宝物,终于使文王得赦归国。之后,文王采取由近及远、先弱后强地逐个征服周围的敌国,消灭商的一些邻近属国,又及时联合西方诸侯讨伐崇侯虎,拔除了东进路上最后一个拦路虎,基本上形成了对商的钳形夹击的态势。文王晚年,周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二"的局面。

文王死后,子发继立,是为武王。此时商王朝内外交困,周取代商的形势已形成。武王继承父志,在沣水东岸建镐京,将军事政治中心东移,继续积极作灭商准备。武王九年,联合各路诸侯东向观兵至孟津(今河南孟县西南),有八百诸侯参加,史称"孟津之誓",这是一次"诸侯所由用命"的重要盟会。从此,众多的诸侯都听从周王的指挥,灭商已有充分的把握。

过了不到两年,灭商的条件完全成熟了。周武王兴兵讨伐。他亲率戎车三百乘,虎贲(勇猛的战士、亲军)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还有由各地来会的诸侯军和庸、蜀、羌、髳、、彭、濮等众多南方部落国军队,当时东北的肃慎族也进贡"楛矢石砮"(箭镞)来助战。大军从孟津渡河,沿河向东进军,于周武王十一年正月甲子日到达殷郊牧野(约在今河南汲县境)。

周武王在此举行了大战前隆重的誓师,作著名的战前动员(见《尚书.牧誓》)。

商纣闻讯,率十七万大军与周军对战。

周军以姜尚为前锋,冲入商军阵中,商纣的军队虽多,"皆无战心,心欲武王亟入",希望周军赶快胜利入城。于是,临阵都调转戈头,发动阵前起义,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前徒倒戈"。商军顷刻间土崩瓦解,商纣见大势已去,登鹿台,"自燔于火而死"。周军乘胜占领商陪都朝歌(纣常居此享乐)和殷都,商王朝迅即灭亡。

牧野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最早战例。它是周商长期政治、军事优劣较量的结果。其特点是周君臣从战争准备到进行,始终把政治攻势和军事攻势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充分发挥了政治攻势的影响和作用;此战还开创了联军合力作战,具有崇高威信的盟军统帅统一指挥作战的先例和经验。这说明早在三千多年前我国的军事家驾驭战争的能力已颇高超。

2.周公东征

周武王攻克殷都后,又分兵四出,暂时控制了商王朝统治的主要地区。同年四月,胜利班师,回到镐京,正式建立了周王朝,周武王成为天下的共主了。

克殷后两年,武王病死,子诵继立,是为成王。成王年幼,武王弟周公旦摄政。管叔、蔡叔等人无端怀疑周公有夺取王位的意图并散布流言蜚语。这被武庚利用,便互相勾结,又联合东方的徐、奄、薄姑等部,起兵反周,发动叛乱,局势一时变得极为严重,刚建起的周王朝面临复辟被颠覆的危险。

周公采取果断措施,兴师讨伐叛军,史称"周公东征"。为了迅速组成东征军平叛,周公首先专门发布了平叛文告,即后来收在《尚书》中的《大诰》。周公在文告中分析当时的形势内外不稳,周王朝面临"天降大祸"。经过占卜,结果是武力平叛吉利。他决心执行上帝的旨意,继续文、武的大业,藉助他们的余威,动员大多数诸侯和臣属,迅速组织起东征大军,他亲任统帅。

东征的第一步是讨伐武庚。周对殷民并无暴虐之举,武庚叛乱不得人心,背信忘恩,周军一到,"殷大震溃",武庚被杀死(一说逃走了)。同时,周公分兵一路直取管叔的封地,迅即占领之,杀掉了作恶多端的管叔。周军接着攻占了蔡叔封地,活捉并流放了他。霍叔就范归附。武庚和"三叔"的复辟与叛乱很快被平息下去,东征之战决定性的第一步胜利结束了。

当时周对整个东方和东南方的统治尚不稳定,以徐为首的东南"九夷"也参加了叛乱。徐等"九夷"地处淮河下游,地势低洼,河湖较多,周军车兵行动不如殷地方便,人马对水土也不服。经过旷日连续作战,徐等"九夷"终被征服。"凡所征熊盈族十有七国,俘九邑。"征服了徐等"九夷"诸小国后,周公乘胜北上挥师灭奄。

奄是东方一个较强大的诸侯国,随武庚叛乱后,成为周在东方的一个劲敌。周军占领奄西、南两面邻国后,奄已处孤立无援之势,周军以连续胜利之余威,进迫奄都(今山东曲阜一带),奄君只好被迫投降了。

奄投降后,薄姑等山东北部和东部诸国也相继投降。这样,周的统治势力扩大到了渤海黄海边上。历时三年的周公东征胜利结束了。

周公旦曾随武王征战,参与国家军政大事的决策,对国家形势了如指掌。周公东征是反击复辟势力、平定武装叛乱之战,而且当时周灭商不久,周把人民从商的残酷统治下解脱出来,因此得到人民的拥护。周公所作决策及时,措施果断正确,战略步骤恰当。平叛中,"擒贼先擒王",在摧毁首恶势力后,采取先攻小而易之敌,后攻大而难之敌的方针;在取得连续攻战胜利后,又采取主要以军事胜利相威慑,辅以政治攻势迫敌投降的正确方针。这都是周公东征取胜的原因。周公旦不但是西周初年著名的政治家,也是杰出的军事家。

3.昭王南征和穆王西征

立国于汉水之南的楚国是(音米)姓诸侯国,周初,楚对周表示臣服,定期向周王室进贡"包茅"等物,但周对楚"以蛮夷视之",楚君遭冷遇,祭祀时只能被分配去看守祭神的火堆。因而,楚君怨恨,在诸侯中第一个称起王来。成、康之后,楚渐强大,与周王室的冲突不断加剧。

周昭王十六年,第一次由昭王亲自领兵伐楚。昭王以统帅自炫,排场十足,出发前就派人去南方准备行宫,给沿途小国增加了负担。虽终于取得了胜利,王师振旅凯旋而归,但却埋下了祸根。

又过不到四年,昭王第二次出征。这次出征,昭王颇为轻敌,沿途疏于防范。在渡汉水时,昭王坐上了用胶粘结的船只,船到中流解体,昭王落水淹死,周军大部丧亡。(另一说是由船只联结起来的浮桥倾覆,昭王落水溺死)。这成了后来管仲说齐桓公讨伐楚国即以"昭王南征而不复"的事实根据。周经过了这次南征的严重挫败,失去了控制"南土"的力量,楚国便在江汉地区不断发展起来。

周昭公死后,他的儿子姬满即位,是为著名的穆王,这时,居处西北方的犬戎势力强大起来,有时侵扰到宗周附近。周穆王亲自领兵西征一向被列为"荒服"和以前常来宗周朝贡的犬戎。大臣祭公谋父曾劝阻穆王,要持慎重态度,穆王不听。西征犬戎的结果,只取得四白狼、四白鹿作为战利品,也算胜利而归。根据《古本竹本纪年》载,穆王战胜犬戎后,又继续西行,经青鸟(今敦煌)一直抵达昆仑,与母系部落首领西王母在瑶池相会。这作为西征的副产物,对了解中国及西域的地理风土人情,促进各族交流和发展相互关系,是很有益处的。因而,周穆王以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游历家而著称。

昭、穆二王南征和西征时,西周的国势尚强大,但是征伐之后,国力大损,从此,西周王朝由盛转衰。

4."宣王中兴"与周势渐衰

周穆王死后,西周王朝进入中期。共、懿、孝、夷四王相继嗣位。西周国势日趋衰落,外来戎狄侵扰日甚。懿王曾被犬戎一度赶出镐京,可见严重。

夷王曾率大军讨伐抗命的南淮夷,虽暂时镇压下去,但由于周王室对南淮夷、淮夷加紧盘剥压榨,这些"夷"族不久又联合起来抗周。

夷王死,子厉王立,西周处于西北来的戎族和东南来的淮夷两面夹击之势。《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说:"至于厉王,王心戾虐,万民弗忍,居王于彘,诸侯释位,以间王政。"厉王的暴政更招致外患入内。《后汉书.东夷传》说:"厉王无道,淮夷入寇,王命虢仲,征之不克。"这次淮夷大举入寇,进逼宗周,局面几至不可收拾。据《禹鼎》铭文厉王最后动用"西六师、殷八师"等两系精锐部队以及卫武公的军队全力对付,才渡过难关。但还有"戎狄寇掠,乃入大丘,杀秦仲之族"(《后汉书.西羌传》),东南和西北,淮夷戎狄相继肆虐,宗周面临危机。接着在公元前841年,镐京又发生"国人暴动",他被赶跑在外十四年后死去。西周王朝岌岌可危。

厉王子宣王继位后,西周内外四方处于"大纵不静"的严重局面,对周边各部族和一些地方势力更难加以控制。

当时,对西周危胁最大的,是黄土高原上群狄(狄又作"翟")部落中的猃狁。从西周中期以来,猃狁就不断南下侵扰宗周,直接危胁到镐京。他们掠取财物,杀害人民,给渭泾一带的人民群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靡室靡家,猃狁之故","岂不戒日,猃狁孔棘",可见猃狁侵扰带来的破坏的严重性。

面对如此严重的局势,颇有雄才的周宣王不得不集中力量对付。他一方面派南仲驻兵朔方,加强防守力量;同时派大将尹吉甫领兵北伐,深入到太原,取得了较大的胜利。铜器铭文和《诗经》对此均有描写叙述。猃狁受到打击,向北逃去,周王室所受的威胁暂时解除了。但散在西北的其他各部,周王室仍无法有力控制,中小规模的侵扰活动时有发生。

周宣王在战胜猃狁后,又派方叔带兵南征荆楚,也取得一些胜利。派尹吉甫用武力压服南淮夷进献贡物,暂时控制了东南地区。在宗周以西,以秦仲为大夫,命他西征西戎,结果为西戎所杀。宣王又召秦仲之子庄公等兄弟五人,给了他们七千人的兵力,再讨西戎,才勉强取得胜利。

周宣王用武力取得上述重大胜利,暂时稳定了边境,被后来的史学家誉为"宣王中兴"。但这种暂时的"稳定"很不牢固,因西周王朝的统治早已江河日下,如同回光返照。这些胜利虽暂时缓和一些社会与民族矛盾,但也暴露了周王室统治力量的虚弱。到后来,除了战胜一次申戎外,伐太原戎、条戎和奔戎,都遭到了失败。特别是在宣王三十九年(公元前789年)伐姜氏之戎,周军大败于千亩(今山西介休县南),他调去的"南国之师",全军覆没。周宣王下令"料(搜寻)民于太原",力图补充兵源再战,结果没能"料"到多少民,战争无法进行下去。甚至象征周天子为天下共主的"藉田"仪式,宣王也此后多年不加举行,史称"不藉于亩"。从此,西周王朝更加呈衰败景象。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大明律》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大明律的历史影响)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千年来书院盛衰和官府对民间社会的管制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