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犬戎攻进镐京,西周灭亡 周宣王死后,子宫涅继位,是为幽王。周幽王是个昏庸而又暴虐的君主,加之时乖运蹇,其在位的十一年中,西周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二百五十多年的西周王朝终于灭亡在他之手。 幽王继位的第二年,关中发生大地震,灾情很严重。
纣王妲己日日腻在一起,却没有孩子,其实是妲己不敢有,也不能有
酒池肉林到底是不是商纣王的发明?
有人说:“夏朝是人们生活最幸福的朝代。”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夏朝,一个只活在文献中的朝代
闻仲作为姜子牙真正的对手,虽然战死了,但也得到了足够的尊重
身为大罗金仙,手持打王金鞭,闻太师为什么不敢杀妲己?
国博考古·视频 | 走近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
追踪夏朝.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7:石峁古城(二次重建)是冀都平阳的卫城和夏启首封之城,夏启龙兴于此城
这个女人微笑有毒,一笑国破家亡,昏君还乐此不疲,褒姒是不是妖孽
妲己祸害商朝江山,遭后人唾骂,为何西施覆灭吴国,却无人指责?
封神演义中,为什么元始天尊从不教姜子牙法术?原因很简单
乐羊儿子堪比伯邑考第二,但乐羊注定无法成就周文王那样的霸业
纣王到底对贾夫人做了什么,以至于美丽的她跳楼自尽
刘邦打败项羽称帝后,本想学周朝定都洛阳,为何最终选了长安?
姜子牙,为何没能救比干?还是因为卖空心菜的人是妖精?
原创商朝令人谈虎色变的“滴水刑”,并没那么可怕,前提是别胡思乱想
中国庞贝古城内黄县,商中宗陵系中国唯一一处商代地上王陵
周王实行分封制,自己只统治一小块地方,这样的目的是什么?
走800步王朝延续800年?文王:背你多走一程,姜子牙:天数不可改
霍英东逝世16周年!霍启刚带着大儿子去朝拜,霍中熙手捧鲜花看着
5.犬戎攻进镐京,西周灭亡
周宣王死后,子宫涅继位,是为幽王。周幽王是个昏庸而又暴虐的君主,加之时乖运蹇,其在位的十一年中,西周王朝处在风雨飘摇之中,二百五十多年的西周王朝终于灭亡在他之手。
幽王继位的第二年,关中发生大地震,灾情很严重。本已动荡不安的社会就更加人心惶惶,当时就有人惊呼"周将亡矣!"。幽王对严重的震灾不加认真有效的抚恤,对尖锐的社会矛盾不加以缓和,却火上加油,任用"善谀好利"的虢石父为卿士(相当于后世的宰相),一味地行搜刮掠夺之能事,早就"诸侯多畔(叛)王命",这时更引起国人的极大怨愤。
幽王又宠爱褒姒,废申后和太子宜臼,改立褒姒为王后,立褒姒所生的伯服为太子。这种"废长立幼"的谬举,违背了宗法制的极重要原则,且并非废愚立贤,只因母贵子荣,这将造成王位继承上的混乱。舆论立即哗然,引起了朝政混乱,人心叛离。
幽王不仅在内外政策上失尽人心,而且行为又极荒唐,留下千古笑柄。
他为了引逗宠爱的褒姒一笑,随意发烽火报警,调诸侯兵赶赴镐京,愚蠢地"导演"了一场"烽火戏诸侯"的闹剧。申后之父申侯联合犬戎兵真的兵临城下时,幽王的烽火警报便失灵了,再无诸侯兵"勤王"保驾了。镐京城内空虚。犬戎兵如狼似虎冲进镐京。幽王仓惶逃走,被犬戎兵追杀于骊山之下。
周王室积蓄数百年的财宝全被犬戎官兵抢掠一空,西周王朝遂即灭亡。
幽王死后,申侯串通郑武公、卫共伯、秦襄公等保护宜臼,立为天子,是为周平王。由于都城镐京已残破不堪,又处在犬戎的控制之下,平王乃于西周灭亡的第二年即公元前770年东迁洛邑(今河南洛阳西)为都,史称"东周"。
6.西周——中国奴隶制军事制度的完备期
周朝在国家统治方式上实行分封制,周在灭商及东征平叛之后,分封了大批同姓、异姓诸侯。"以藩屡周"。这种分封在以后也一直没有中断。分封的结果就是在地方造就了众多的诸侯国,这些诸侯国与商代的方国不同,后者大多是自然成长起来的部族,而前者则是经过中央的认可的。这就加强了王室对诸侯的控制。所以王国维说:西周时"天子之尊,非复诸侯之长,而为诸侯之君"。政治结构上的这一变化,自然会影响到军事制度。随着王室、诸侯间等级关系的确立,军队的数额、规模也要相应地加以确定。《公羊传.隐公五年》解诂:"天子六师,方伯二师,诸侯一师。"方伯是一方诸侯之长,故可备二师。这种标准的划分,也在于保证王室的绝对军事优势。为此,周王室建立了庞大的直辖武装,从《小臣簋》、《禹鼎》、《小克鼎》等铭文知道当时王室拥有"西六师"、"殷八师"、"成国八师"等武装。此外,周王室有权调动诸侯国军队从征。因此周天子有能力做到"刑不祭,伐不祀,征不享",形成"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政治局面。
西周处于中国奴隶社会的上升期,在军事上体现为军权不断向天子手中集中。在西周时代,只有周天子才有权"作师"(即组建军队)、"帅师"(即统帅军队),一般诸侯无权参与。诸侯想组建军队,必须"承天子",听从天子准许,才能按天子规定的军队数量组建军队。天子成为全国军队的最高统帅。
但是由于西周时期疆土的扩大以及官制的进一步发展,周王亲征的事例已不像商代那样多见了。王的僚属中,师氏的军权最大。师氏又称"师",与保傅并为"三公",地位极高,他本是王的师佐,负有教诲,扶佐王或太子的职责。由于当时职官具有文武不分的特点,因而,师在战时,即是军队的统帅。师氏以下有司徒(金文作司土)、司马、司空(金文作司工),即铭文中的"三有司"。这三司,平时皆非军职,如司徒,其主要职责是管理土地和农业生产。但由于实行"寓兵于农"的兵役制度,兵源来自六乡的国人,因此,战时国人即由司徒率领,司徒以下的各级乡官也是如此,如《周礼》乡师之职:若有军旅,即"正治其徒役与其輂辇,戮其犯命者。"此外,如司马、司空分别负责养马与土木工程,因与战事有关,故也以武职身份从戎,像司马,后来地位还日渐提高,至春秋时,师氏的名称消失,司马取代了它的位置。
(1)军队构成
在军队构成上,西周有平民兵、族兵,王的护卫兵和夷隶兵组成。
平民兵,即以平民(国人)为兵源的武装。前面提到的西六师,成周八师,殷八师即属此类。其中,成周八师与殷八师可能是同事异称,则当时共有十四师。
族兵是由贵族的族人组成。西周金文中经常可以见到族兵出征的记载,其战斗力很强。族兵在很大程度上要受王室的间接指挥,如《毛公鼎》铭文:王命毛公:"以乃族干吾(捍御)王身。"《明公毁》铭文:"唯王令明公,遣三族,伐东国"。王的护卫兵在文献中称为"虎贲",取其勇武之意。金文中提到的"王行",当应指此。这支军队由贵族子弟即"国子"组成,受过良好的训练,远较平民兵精良,因而往往成为作战的中坚,如牧野之战,周人即以虎贲三千作为先导,但平时,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护卫周王。诸侯国中也有这类武装,但名称稍异,称为"旅贲",负责护卫国君。
夷隶兵是一支较特殊的武装。它由被俘获的周边民族人组成,这些人的身份属于官奴。《周礼.师氏》之职:"使其属帅四夷之隶,各以其服守王之门外;且跸;朝在野外,则守内则。"《师酉簋》铭文提到西门夷、秦夷、京夷等,表明《师氏》所载是有所本的。从《师氏》看,夷隶兵的主要任务是充当王室警察的角色。这种现象初看起来颇为奇特,但有关材料表明,由奴隶(特别是异族奴隶)充当警察,在古代世界是很普遍的现象,如古希腊、罗马就是如此。
(2)军队编制
西周的军队编制是沿袭殷制而来,包括师、旅等级别,以十为进制单位。《周礼》所载的军事编制体系,是以五为基本进制单位,反映的是春秋以来的情况,因而不能据以论述西周的制度。所以,有关西周军事编制的材料很少。最主要的就是《尚书.牧誓》,我们在论述殷商军事编制时已使用过这段材料。因为殷、西周的军制带有继承性,所以,这里不再详细探讨西周的情况,简而言之,西周时的军事编制由大到小为:师、旅、百夫、什、(伍)。师、旅各为万人、千人。另外,《周礼.司马》中提到的卒、两,与什、伍相通,可能是沿袭西周的旧制,如果这样,那么百夫之下即为卒、两。
(3)兵种
西周的兵种仍以车兵、步兵为主。这两个兵种在作战中是相互配合的。这与商代并无不同,但在具体的人员配备上,可能有所变化。如《牧誓》载牧野之战中,周军的阵容是"甲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而《史记.周本纪》载此事则谓:"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即增加了"甲士四万五千人"一句,司马迁当是有所本的,很明显,虎贲是独立作战的,不需配置战车,则这三百乘战车自当由四万五千名甲士配置,《牧誓》以战车为整体的作战单位,故而只言车数,而省略了甲士,从这一点来看,与殷制是完全相同的。而《禹鼎》铭文载:"武公乃遣禹,率公戎车百乘,厮驭二百,徒千",据此,则每辆战车跟从十名徒兵,此外,还有两名厮驭,即后勤人员,加在一起,共十二人,与《牧誓》不合。按《禹鼎》是周厉王时之器,临近西周末年,所以,可能在枝节问题上有所更动。
前面提到虎贲,它属于独立的步兵,不必配置战车,但由于它的主要任务是护卫周王。因而,单独派虎贲出战的情况是没有的,一般是在车徒兵配合作战的情况下,由虎贲作为先导,在阵前开路,车徒兵紧随其后。
(4)军赋制度
周人在征服战争中,将被征服的异族人迁至郊野,使其世代务农,称为"野人";而本族人则居于"国"(即城)中,称为"国人"。这就是国野制的主要内容。周人为了独擅武装力量,不允许野人当兵。因而,兵源全部出自"国人"。金文中的"西六师"、"殷八师"和"成周八师",均属于平民兵,因而其兵源皆来自周族平民。"六师"之名也见于《诗经》,它与金文中的"西六师"是一回事,属于王室直辖的军队,其兵源则来自王畿内六乡的国人。
关于殷八师,有人认为是周人征服殷人后,将归降的部分殷人改编为八师。这种看法有誖于常理,难以想象,征服者会把自己的死敌武装起来。因此,殷八师即是成周八师,二者名异而实同。殷八师或成周八师,驻扎在成周,处于原殷人统治的中心地区,因此,建立此军的用意就很明白了,即主要是为了镇抚殷遗民和东方部族。那么,成周八师的兵源从何而来呢?原来,周人命殷后,武王即命周公负责在洛邑建置成周,据《逸周书.作雒》知,成周有国野(乡.遂)之制,因为成周是以东都的规模出现的,周公又曾一度居洛,分陕而治,故此处的乡遂制度与王畿的六乡六遂不会相差太远。所以,由成周的诸乡提供八师的兵源还是可以办得到的,只是每乡所出当不限于一师,否则就凑不足八师之数。
王畿六乡征兵之法,《周礼》中有记载。《周礼》成书虽晚,但尚保存许多古制,像征兵之法就是其一,《小司徒》:"凡起徒役,毋过家一人,以其余为羡,唯田(畋)与追胥竭作。"即每家只出一人,其他人称为"羡"(意为"余"),只有举行畋猎或追捕盗贼时才全部征发。所以这是一种正卒、羡卒并行的兵役制。
关于服兵役的年限也有记载,《乡大夫》:"以岁时登其夫家之众寡,辨其可任者,国中自七尺及六十……皆征之。其舍者,国中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老者,疾者,皆舍。"贾疏:"七尺谓年二十",贾公彦是据《韩诗外传》立说,基本可信。据此,则六乡国人服兵役的年限为二十岁至六十岁之间。但有些人可以豁免兵役,如贵者、贤者、能者、服公事者等等。
成周和各诸侯国的征兵之法,从原则上来讲,与王畿六乡当是相同的。
国人除服兵役外,还要承担一定的军赋负担,即《孟子.滕文公》所说的"国中什一使自赋";野人因不服兵役,所以其赋额要高,一般为九一税。并且要进献兵甲车马等武备。武器平时藏于官府,如《周礼》中有司甲、司兵、司戈盾、司弓矢等职,金文中还有司箙(箭袋)等。战时则授兵甲于七卒,如《左传.隐公十一年》:"郑伯将伐许,五月甲辰,授兵于大宫",大宫即祖庙,则授兵的仪式是很庄重的。
(5)军事训练
就平民兵而言,由于兵农合一,因而不可能进行专门化的军事训练,只能以类似春秋时的"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的方式来进行,同时,军训的方式也承袭军事民主制时代的特点,带有较原始的色彩,即通过败猎的方式进行,如《左传》所说的春蒐、夏苗、秋狝、冬狩;《周礼.司马》之职:"中春教振旅,……中夏教茇舍,……,中秋教治兵,……中冬教大阅"。这些名目虽不相同,但总的方式却是一样的,只是训练的侧重点各有差异。
应该指出,《左传》、《周礼》等书记载的春、夏、秋、冬四季军训的名目,在西周时是不齐备的,因为,直到西周末,四季的划分法和相应的名称均未出现。由此可知,《左传》、《周礼》所反映的是春秋时的情况。还有前面提到的"三时务农而一时讲武",无疑亦是后起的制度。但即便如此,这只是名目、频率上的差别,就算西周每年以春、秋两次举行军训,与春秋时代的四季军训在方式上也没有什么差别,况且实际上春秋时代很少有一年四季均举行军训的范例,《左传》、《周礼》所记的只是一种整齐化的制度。
这种军事训练,尚带有炫耀武力的用意,《逸周书.世俘》记载武王伐纣,在战争过程中却举行了一次大蒐(即畋猎),获猎物甚多。此外,整顿军纪、发布文告等,也都在军训中进行。
贵族的族兵的训练方式多也采用畋猎的方式,不过,他们训练的机会要多一些,因为他们一般不受农时的约束。
周王的护卫军虎贲属于常备兵。因而也另有一套文武结合的训练方式。
如《周礼.保氏》之职:"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国子"即贵族子弟,是虎贲的来源;所谓礼、乐、射、驭、书、数,是国子学习的内容。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世界民族与文明历史”】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