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夏启的传说,各种文献记载大不相同,就以夏启出生时间而论,《夏本纪》中大禹说“启”出生四天之后,他就离家赴任,之后“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但屈原在《天问》中记载“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怀孕的涂山氏女生下
纣王妲己日日腻在一起,却没有孩子,其实是妲己不敢有,也不能有
酒池肉林到底是不是商纣王的发明?
有人说:“夏朝是人们生活最幸福的朝代。”你认同这个观点吗?
夏朝,一个只活在文献中的朝代
闻仲作为姜子牙真正的对手,虽然战死了,但也得到了足够的尊重
身为大罗金仙,手持打王金鞭,闻太师为什么不敢杀妲己?
国博考古·视频 | 走近山西绛县西吴壁遗址商代墓地
追踪夏朝.夏代考古的文献解析7:石峁古城(二次重建)是冀都平阳的卫城和夏启首封之城,夏启龙兴于此城
这个女人微笑有毒,一笑国破家亡,昏君还乐此不疲,褒姒是不是妖孽
妲己祸害商朝江山,遭后人唾骂,为何西施覆灭吴国,却无人指责?
封神演义中,为什么元始天尊从不教姜子牙法术?原因很简单
乐羊儿子堪比伯邑考第二,但乐羊注定无法成就周文王那样的霸业
纣王到底对贾夫人做了什么,以至于美丽的她跳楼自尽
刘邦打败项羽称帝后,本想学周朝定都洛阳,为何最终选了长安?
姜子牙,为何没能救比干?还是因为卖空心菜的人是妖精?
原创商朝令人谈虎色变的“滴水刑”,并没那么可怕,前提是别胡思乱想
中国庞贝古城内黄县,商中宗陵系中国唯一一处商代地上王陵
周王实行分封制,自己只统治一小块地方,这样的目的是什么?
走800步王朝延续800年?文王:背你多走一程,姜子牙:天数不可改
霍英东逝世16周年!霍启刚带着大儿子去朝拜,霍中熙手捧鲜花看着
关于夏启的传说,各种文献记载大不相同,就以夏启出生时间而论,《夏本纪》中大禹说“启”出生四天之后,他就离家赴任,之后“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但屈原在《天问》中记载“禹巡治洪水,走遍四方,一次偶然与涂山氏相遇于台桑,怀孕的涂山氏女生下了启”。司马迁认为“启”生于大禹治水之前,屈原认为“启”生于大禹治水期间。这个小问题上的不同记载,也可以看出后人对夏启的认知不一。
不管夏启传说有多少种,但非常一致的是大禹之子的名字叫“启”,这一点似乎无人否认。然而问题很明显,与大禹、夏朝是否存在的问题一样,甲骨文中也没有夏启的记载,为何后人知道夏朝第一代(或第二代)君王名字叫夏启?显然,大禹之子的名字让人怀疑,而甲骨文也揭示夏启应该不是名字,而是代表了其他含义。
甲骨文中的启字(见下图),一共有七种写法,呈现出启字的演化史。
图1是启字的初始字形,右部“又”为手的象形,左部“户”为门的象形,两相会意,表示以手拉门或开门,因此本义是开启、开门。
图2与图3的启字,上面加了一个口字或日字,表示开门引进日光,用以表示晴朗之义。当时,商朝人估计将太阳比作有门之物,与开门之“启”在比喻意义上是相似的,它们在造字心理上有着共同的构型。图6和图7的上部与之相似,上面都是一个日字或口字,代表的意思相同。
图4与图5的启字,在图1的基础上,下面加了一个口字,表示以言语启发教导,上半部分的“启”是形旁也是声旁。
从甲骨文中的启字来看,有着完整的演化链条,逐渐演化为如今的启字。
甲骨文启字的左部,明显是一扇门的形象,这一点可以参考甲骨文中的门字:由两扇门构成,或由两扇门上面加一横木构成,是一个象形字。
值得注意的是,甲骨文的“门”正反映了商代中晚期房屋建筑中门的结构,整体结构非常严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当时中国的房屋建造水平,后世的大门结构与商朝的相差不大。不过,陶寺遗址考古发现,比夏朝还要早一些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宫殿,自然也应该有门。文字是根据社会需要而应运而生,因此陶寺遗址时期应该有门的概念与相应文字,但可惜的是迄今没有考古证据。
也就是说,从考古证据上看,门字始于商朝甲骨文,但从造字逻辑上看,门字应该出现更早,可能在仓颉造字时就出现了。
甲骨文启字的右部,是“又”为手的象形,但让人意外的是,在甲骨文卜辞中竟然没有发现手字。作为人体重要部件之一,甲骨文中没有手字让人不解,但甲骨文中却多次使用“又”字代表手的意思,比如甲骨文扔字,左边弯曲的线条是“乃”字右下部就是一个“又”字,代表用右手扔出某样东西,小篆中“扔”字将“乃”放到了“手”的右边,于是形成了如今的扔字。
单独的手字始于周代金文,上像伸开的指掌形,下像肘腕形,是一个象形字。隶变之后,已经看不出手形,与今天几乎一致。
甲骨文中之所以没有手字,原因有很多:一是商朝人还没有意识到手的重要性,没有给予单独造字,二是甲骨文只是商朝祭祀、占卜档案,并一定涉及手字,可能商朝其他文书中有单独的手字。
通过“门”与“手”字解读,很难判断大禹时代有没有出现“启”的概念,但通过甲骨文启字来看,商朝之前几乎不可能存在启字。
首先,甲骨文中的启字,初意是开门、开启,非常符合古人造字逻辑,然后根据这一本义,演化为晴朗、启发等意思,从简单到复杂,与后世启字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文字演化链。也就是说,造字之初的启字应该就是开门之意,是商朝人创造的。
其次,安阳殷墟甲骨文卜辞,始于盘庚迁殷(大约公元前3300年),盘庚之前的甲骨文并未找到。盘庚迁殷之后,三百年内启字又发生了六次演变。按照这一演化逻辑,如果比盘庚还早1700余年的大禹时代已有启字,那么这么长的时间内,启字的字形与含义至少该有不少演变吧!但实际上,甲骨文中启字的初形与初意就是开门、开启。
也就是说,大禹时代不可能存在启字的概念,也不可能存在启字,自然就不可能给儿子取名为“启”,因此所谓夏朝第一代君王名字叫“启”,应该是后人所定义。
大禹之子不可能叫“启”,而史书上言辞凿凿地说夏启,那么夏朝与夏启难道真是虚构的吗?其实并非如此,原因很简单,“启”有开启、开始之意,“夏启”就是夏朝开创者、开始者之意。由于年代久远,后人传承夏朝历史时,已经搞不清大禹之子的名字,于是就称之为夏朝开创者——夏启,后人以讹传讹,误以为他的名字叫“启”。实际上,按照这一逻辑,商朝第一代君王商汤就可以说是“商启”,周武王又可称之为“周启”。
值得深思的是,有的史书记载大禹是第一代夏王,有的史书记载夏启为第一代夏王,两种说法互相矛盾,但如果夏启代表开创者之意的话,即大禹就是夏启的话,那么这两种说法却会统一了起来。当然,这仅是猜测,并无实据,笔者只是姑妄言之。
参考资料:甲骨文、《史记》等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