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出土一面铜镜,还原西周太阳能技术,学者:颠覆了传统认知!

陕西出土一面铜镜,还原西周太阳能技术,学者:颠覆了传统认知!

([!--gaiyao--])
中文名:
陕西出土一面铜镜,还原西周太阳能技术,学者:颠覆了传统认知!
别名:
国籍:
[!--guoji--]
人物简介:

1995年,陕西扶风黄堆60号西周古墓遭到盗掘,为此国家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尽管遭到盗墓,但在这座古墓中,考古专家还是出土了不少重大文物,比如在墓主手臂下方发现的龙纹玉璧、玉鉞、一面凹面的铜镜等。 玉璧、玉鉞广为人知,但凹面的铜镜到底有何用

商朝名人推荐
[!--ziliao--]

1995年,陕西扶风黄堆60号西周古墓遭到盗掘,为此国家进行了抢救性挖掘。尽管遭到盗墓,但在这座古墓中,考古专家还是出土了不少重大文物,比如在墓主手臂下方发现的龙纹玉璧、玉鉞、一面凹面的铜镜等。

玉璧、玉鉞广为人知,但凹面的铜镜到底有何用处,考古专家一时不解:说是镜子吧,但整体类似一个茶杯盖儿的形状,直径约8.8厘米,厚度约0.19厘米,在镜子凸起的一面,中央位置还有一个小纽,高0.9厘米,长1.8厘米,说明至少不会是单纯的铜镜;说是类似茶杯盖子的“器盖”吧,铜镜出现的位置也没有发现与之配套的器物。

考古队中的一个叫罗西章老专家,曾参加过1972年的一次考古,因为当时就出土过类似文物,所以他认为这就是“阳燧”——古代的一个太阳能应用技术!

所谓阳燧,用铜或铜合金做成的铜鉴状器物,其状为一个凹面镜,当它面向太阳时,光线先直射在凹面上,再从不同角度反射出来。取火于日为阳燧,古人认为阳燧辟邪作用。

《淮南子》中最早记载:“阳燧,金也。取金盂无缘者,执日高三四丈时,以向,持燥艾承之寸余,有顷焦之,吹之则燃,得火。”

《本草纲目》卷主:“阳燧,火镜也。以铜铸成,其面凹,摩热向日,以艾承之,则得火。”

根据史书记载,“取火于日”时叫做阳燧,“取水于月”时叫做阴燧,两种材质造型一样,但在五月丙午日的中午铸造(此时有三重之火,是阳气极盛之时),就成为阳燧;在十一月壬子日的半夜铸造,就成为阴燧——古代在月夜用来承接露水的铜器。在日本古代的弥生时代(约公元前3世纪中到公元3世纪中)晚期,制成的一面古铜镜铭文中就镌有“五月丙午之日”的字样。

总之,阳燧就是一个凹面镜,利用聚焦原理,引燃艾绒一类的易燃物,达到取火的目的,是古人一种引火工具,只是技术等级较高,使用的太阳能。

问题在于:扶风黄堆60号西周古墓中发现的“铜镜”,到底是不是阳燧呢?

罗西章仔细对比之后,确认考古发现的“铜镜”就是阳燧,因为两者高度相似,而且出土的“铜镜”表面没有一点装饰花纹,不符合贵族器物的习惯,反而更像为了反射阳光要求特意制作的光滑镜面。

随即,罗西章制作了一个仿制品,将宣纸放在“铜镜”前方,经过调整焦距后,短短几秒钟之后,宣纸果然燃烧起来了。见证这一奇迹的还有一位叫马利欧·罗伯迪的瑞士考古专家,难以置信之余不由得感叹颠覆了传统认知,“中国古人的智慧真让人钦佩!”

可见,中国人对太阳能的应用技术,不是从汉朝开始,而是最迟从西周初期就已经开始了。考虑到出土的“铜镜”技术成熟性,估计在更早的时候就懂得这种太阳能应用技术。

从钻木取火到阳燧引火,见证了中华文明的一次又一次蜕变和进步,更反应了中华先民令人赞叹不绝的智慧。

从史料上可知,中国古代阳燧制作历史悠久且非常发达,从东汉一直贯穿到明清时期,但到了后期阳燧更多的成了一种辟邪用具,至今不少地区还有以阳燧镜辟邪的习俗。

既然阳燧能够引火,为何不见古人大规模使用呢?原因很简单,阳燧属于铜镜,价值不菲,一般家庭难以承受,而且阳燧受到天气影响较大,不如燧石引火方便。

随着地下文物的不断挺身而出,也在一次又一次证明中华先民的智慧,西方学者构建的“西方文明中心论”,在中国这些文物面前相形见绌,不夸张的说,无论与古埃及,还是与苏美尔等世界任何一个古文明相比,中华文明历史和文明程度都不落下风。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大明律》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大明律的历史影响)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千年来书院盛衰和官府对民间社会的管制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