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文帝逃出南京,看到朱元璋的密旨痛哭道:早知如此朱棣必败无疑

建文帝逃出南京,看到朱元璋的密旨痛哭道:早知如此朱棣必败无疑

()
中文名:
建文帝逃出南京,看到朱元璋的密旨痛哭道:早知如此朱棣必败无疑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比如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他的性格柔弱,缺少那种杀伐果断狠辣和远见卓识的眼光。其次朱允炆自己并没有主见,朱元璋生前多次询问他,日后他的藩王叔叔们如果有异心该如何对待? 朱允炆信誓旦旦的说道:“

宋朝名人推荐

比如明朝的第二位皇帝,建文帝朱允炆。朱允炆的失败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首先他的性格柔弱,缺少那种杀伐果断狠辣和远见卓识的眼光。其次朱允炆自己并没有主见,朱元璋生前多次询问他,日后他的藩王叔叔们如果有异心该如何对待?

朱允炆信誓旦旦的说道:“以德怀之,以礼制之,不可则削其地,又不可则变置其人,又其甚则举兵伐之”。这句话的意思是说,我绝不会主动削藩,先用仁德安抚,实在不行再发兵。对于孙子的回答,朱元璋其实还是比较满意的。

然而朱元璋前脚刚刚去世,朱允炆就听信黄子澄齐泰的怂恿开始对藩王下手,不仅削掉了五个藩王,甚至还逼死湘王朱柏,最后致使燕王朱棣不得不起兵靖难。如果当初朱允炆履行了自己的承诺,或许根本不会丢掉皇位。

即便是想削藩也应该从长计议,循序渐进。事实上,朱允炆的失败朱元璋也要负很大的责任,由于国少主疑,朱元璋担心孙子震慑不住那些开国功臣,于是便大开杀戒,几乎将开国功臣屠戮殆尽。

再者,朱元璋自身的能力太强大,也太能干,恨不得一个人把所有的事情都做完。如此一来,作为储君的朱允炆很少有机会自己处理朝政,政治方面不成熟也是一个致命的因素。

或许朱元璋对朱允炆的性格过于担忧,俗话说知子莫若父,朱元璋也深知朱棣绝不是一位安分守己的人,所以就在生前留给朱允炆一份密旨,以防万一。如果朱棣反了,那么朱允炆一定要打开这份密旨,若不反那么这份密旨就永远不能打开。

事实证明朱元璋的预料还是比较准的。公元1402年朱棣靖难成功,朱允炆逃出南京城之后才想起了那份密旨,然而当他看到密旨上的内容时,不禁痛哭流涕道:“既有如此妙计,为何不早说?早知如此,那燕王朱棣必败无疑啊!

明明是他自己忘记了这份密旨,却还埋怨朱元璋没有早说。朱棣起兵时满打满算也就五万人,而朱允炆这边则是五十万,实力相差悬殊彻底冲昏了他的头脑,过分的自信和用人不当导致最后断送了江山。

那么这份密旨的内容究竟是什么呢?密旨的内容其实是一个计策,即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这里的黄雀就是辽王朱植,朱元璋的第十五子。史书关于朱植的记载并不多,不过此人绝不是一个庸人,否则也不会获得朱元璋的信任成为镇守边塞的九大藩王之一。

最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朱植与朱标的关系非常好,也是朱标最为信任的兄弟,因此朱元璋让朱植镇守辽东其实还另有深意。从地理位置上看,燕王的封地在北平,辽王的封地在广宁(现在的辽宁北镇)。

朱棣起兵肯定是要往南打的,那么这个时候朱植在其身后攻取北平,朱棣必然回兵来救,这样一来就形成了南北夹击之势,朱棣焉有不败之理?

只可惜朱允炆缺乏谋略和眼光,更想不到朱元璋会有这样的安排,甚至在削藩之初他还担心朱植会帮助朱棣,竟然将其召回京城并削去了他的护卫,这无异于舍弃了反败为胜的一把利器和最后的救命稻草。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大明律》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大明律的历史影响)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千年来书院盛衰和官府对民间社会的管制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