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林探秘:爱新觉罗家与明朝的恩恩怨怨

史林探秘:爱新觉罗家与明朝的恩恩怨怨

()
中文名:
史林探秘:爱新觉罗家与明朝的恩恩怨怨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1388年高丽王朝的名将李成桂谋朝篡位,建立李氏朝鲜王国。 这个李成桂可是那个时代的狠人一名,破红巾,平倭寇,却元军,征女真,周边的势力除了明朝都被他打了一个遍。 而爱新觉罗家在史册上留名的最早的家主,名为爱新觉罗孟特穆(又名猛哥帖木儿

宋朝名人推荐

1388年高丽王朝的名将李成桂谋朝篡位,建立李氏朝鲜王国。

这个李成桂可是那个时代的狠人一名,破红巾,平倭寇,却元军,征女真,周边的势力除了明朝都被他打了一个遍。

而爱新觉罗家在史册上留名的最早的家主,名为爱新觉罗孟特穆(又名猛哥帖木儿)。由于跟野人女真有仇,所以他率领爱新觉罗全族躲到了朝鲜。本来爱新觉罗家就这么在朝鲜过了,可是李成桂建立李氏朝鲜改变了他们的命运。

明朝应该是出于削弱李氏朝鲜的目的,由明朝女真建州卫都指挥使阿哈出出面,向客居朝鲜的爱新觉罗家递过去了橄榄枝。阿哈派出使者出向孟特穆表示,只要你爱新觉罗家回到建州,你孟特穆就是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同知。

为了表示自己的诚意,阿哈出还派人将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同知大印给孟特穆送了过去。

孟特穆很可能是跟李成桂有嫌隙,所以他本就想离开朝鲜。于是在收到了阿哈出送来的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同知大印后,为免李成桂听到风声,孟特穆立马带领族人西归返回明朝。

有些事就是这么奇诡。

按理说收到大印后爱新觉罗家立马返回明朝,这应该是非常隐秘的事情。可当爱新觉罗家渡过鸭绿江后不久,便遭到了野人女真仇家的伏击!这一战中,孟特穆和他的长子都死于了仇家的围攻,明朝授予的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同知大印也不知所踪,但是爱新觉罗家主力,还是冲破了仇家的围攻回到了建州。

明朝时期的女真和辽金时期的女真,现在一般认为他们不是一回事,但是他们之间也并非全无联系,这点从爱新觉罗这个姓氏中就能看出些端倪。

爱新觉罗并不是一个姓氏,它是族名+姓氏。爱新是族名,觉罗才是姓氏,所以清朝的皇帝们实际上是姓觉罗的。爱新就是金的意思,所以爱新觉罗的意思是金族的觉罗家。这么看,至少爱新觉罗家跟辽金时期的女真,很可能有一定的关联。

不过,在明朝看来有没有关联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们相互间打打杀杀就行。打死了蒙古、朝鲜那是除外患,女真人挂了也是除外患。

所以在得知自己任命的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同知,被女真同胞给剁了后,朱棣也没有什么表示。朱棣从阿哈出上报的奏章得知,爱新觉罗家现在负责人是孟特穆的弟弟凡察后,直接就任命凡察为新的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同知,与这个任命同时到的还有一个新的大印。

本来吧,这事情就这么了了。

可是谁知道,就在凡察高高兴兴就任新的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同知时,都以为已经挂掉的孟特穆的次子董山突然出现了。而且,这个董山还带回了他老爹的,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同知的大印!

毕竟官印不是随便刻着玩的,于是朱棣干脆来了一个和稀泥,董山接替他父亲孟特穆出任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同知,而凡察出任建州右卫都指挥使同知。所以历史上的建州三卫,就是因为这么一个乌龙事件诞生的。

对于这么处置,朱棣很满意,凡察也很满意,但有一个人不满意。

这个人自然是爱新觉罗董山,努尔哈赤的五世祖。本来该是他一个人继承的爱新觉罗家就这么被一分为二了,而且他父兄之死显然也很蹊跷。可是他不敢表露出来啊,所以只能将对明朝的怨恨深深埋在了心底。

不过,董山自身有一个很大的优势——能活!

所以当土木堡之变(1449年)爆发后,董山便积极投效蒙古,跟着蒙古人屁股后面屁颠屁颠地打劫明朝辽东地区。他这一跟屁虫一当就是近20年,直到成化三年(1467年)。

成化三年,明朝成化帝直接给董山发去了一份旨意,让他进京面圣解释他的行为。

董山权衡再三后,最终还是老老实实地去了北京城,他在成化帝面前又是鼻涕又是泪地,深刻检讨了自己之前的行为。表示自己以后再也不敢当蒙古人的跟屁虫了,一定做一个大明朝的良民。

成化帝见董山认错态度十分诚恳,于是便被感动了,他训斥了董山几句后便让他回家了。

可是事情总是会出现意外的。

得知成化帝放董山回家,有一个人不干了,这个人就是大名鼎鼎的西厂督公——汪直。在汪直的一再坚持下,成化帝最终改变了心意,命令将董山追回。然而,追上董山的明军却直接将董山就地处决了!

董山之死也是一件悬案,董山按理说应该押回京师明正典刑才对,可谁为了什么这么急着要董山的命?

董山被处死后,明朝迅速联系朝鲜,两家一起一共出兵五万,对建州女真发起了大扫荡,这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成化犁庭。不过这一次现在备受网上吹捧的成化犁庭其实战果寥寥,擒斩女真一共不到千人,解救了大概三千名被掳的民众。

令人疑惑的是,虽然明朝进行了这么一次大规模的清缴行动,而且目标主要就是建州女真。可其后建州三卫依旧一个也没有少,爱新觉罗家依旧世袭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同知。

明朝处死董山算是跟爱新觉罗家彻底撕破脸了,可为啥却又继续让爱新觉罗家掌握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同知的大位呢?难道是成化帝对于自己出尔反尔感到愧疚?

打蛇要打死,做事要做绝。

成化帝对爱新觉罗家打一巴掌又给一个枣的这一举动,无疑为日后努尔哈赤崛起留下了祸根。而且女真也并没有如网上传言的那样,因为这一次成化犁庭就安生下来,他们与明朝的关系时好时坏,双方屡有冲突。

而这其中在努尔哈赤反明前最有名的,就是王杲了。

喜塔腊·王杲,是建州右卫都指挥使同知,努尔哈赤的外公。由于缺乏史料我们不清楚建州各卫的具体传承,但是从首任建州右卫都指挥使同知是爱新觉罗凡察,不难推知凡察后裔绝了男丁,因此由来自婿家的喜塔腊氏接任了建州右卫都指挥使同知。

史料记载凡察对明朝任命他为建州右卫都指挥使同知十分感激,所以他积极进贡,对于董山等人跟着蒙古人打明朝秋风的事情也是从不参与。可是结果却是他的后裔再无男性,而董山的后裔则人丁兴旺。

还真是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绝户门啊。

难道凡察的男性后裔是在成化犁庭中被杀绝了?

明朝的封贡制度下,明朝单方面掌握定价权,明朝定价也是看人下菜的。对于蒙古人,明朝还是比较大方,而对于女真这样的小藩属,那宰起人来可一点也不含糊。王杲就与明朝辽东官员,因为马市的定价问题发生过多次冲突,而这最终导致了他起兵反明。

王杲之乱算是努尔哈赤反明的前奏,不过王杲的运气显然没有自己外孙努尔哈赤好,他造反那会,在辽东大明还有最后的战神——李成梁。

王杲之乱从1557年爆发,到1583年李成梁在古勒寨斩杀王杲之子阿台,经过嘉靖、隆庆、万历三帝,前后历经26年之久。

李成梁平定王杲之乱中还留下了一个公案。

明人笔记中称1574年李成梁破古勒寨擒王杲时,他同时还擒获了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这哥俩。从这以后努尔哈赤、舒尔哈齐,便被李成梁养在身边做奴仆。也正是在李成梁的身边,努尔哈赤耳濡目染学会了如何行军作战。

1583年李成梁再破古勒寨时,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同知觉昌安和他的长子塔克世,也就是努尔哈赤的爷爷和老爸都死于了乱军之中。于是李成梁将努尔哈赤兄弟放归,保举努尔哈赤为建州左卫都指挥使同知。

觉昌安、塔克世之死也是十分蹊跷,中间有很多不合理的地方。关于这件事,具体请详见码字的前作史林探秘:为何李成梁对努尔哈赤视而不见,这里就不展开详说了。

说到爱新觉罗家和明朝的恩恩怨怨,自然努尔哈赤才是最大的主角,而努尔哈赤起兵反明也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

当时的努尔哈赤与海西女真、蒙古察哈尔部都交恶,别看努尔哈赤屡战屡胜,可他的周边都是敌人。明朝与努尔哈赤之间当时并没有撕破脸,善于分化瓦解对手的努尔哈赤,却主动挑起与明朝的战争,这实在是有些不符他的人设啊。

而所谓的努尔哈赤讨明发布的‘七大恨’诏书,我们现在看到的版本已经是乾隆时期修订的了。努尔哈赤起兵反明时,由于后金尚未建立史官制度,因此七大恨诏书读完后被付之一炬时,并没有史官抄写备份。所以‘七大恨’到底写了些啥,根本没人清楚。而且女真的习俗是不服就干,所以那个所谓的‘七大恨’诏书,搞不好根本就没存在过。

总之,清朝似乎刻意抹消了努尔哈赤起兵反明的真正原因,但是起兵总得有个理由吧,所以在后世编了一个似是而非的‘七大恨’诏书来圆。

纵观爱新觉罗家和明朝的恩怨情仇,不难发现明朝羁縻制度是多么的失败。从孟特穆之死,到爱新觉罗家被一分为二,再到成化帝出尔反尔杀董山,犁庭扫穴却又继续维持建州三卫,因为定价惹地王杲叛乱,觉昌安、塔克世的神秘死亡......

这一桩桩一件件,告诉了我们一个事实,亡明者非清也,是明自己。

觉得码字的文章还行,走过路过看过请赞个粉个转个。

谢谢大家的支持。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大明律》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大明律的历史影响)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千年来书院盛衰和官府对民间社会的管制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