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早已做好了准备,在叛军攻入京城的那一刻,他要随着这个庞大的王朝一起走向最后的终点。他杀掉了自己的孩子,并让自己的妻妾自缢身亡,落魄的崇祯皇帝在此刻已经完全失去了人性,死亡或许是他最好的归宿。 北京城终究还是被攻破了,崇祯想要再次召集百官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三千妃嫔身披羊皮,皇后无奈自尽
万贞儿是如何迷住宪宗的?《明史》中说她恶毒,其实是宪宗的最爱
梁山上此2人最狂,得罪一位虎将,若非与宋江护短,很难留在山上
开封危急,崇祯皇帝释放狱中的孙传庭,率军救急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关于看他说历史,我有个人生建议
明代中日两国贸易的两个阶段
曾巩
《永乐大典》里的兰州印记
岳飞怒斩40名逃兵,心软放过其中一人,后来此人竟成世界名将
宋朝第一次大规模起义是茶商干的,规模比梁山大多了
宋代科技辉煌,农业生产和农学、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高度发展
明朝大将常遇春,长女交给了朱元璋的儿子,为何40岁突然离世?
宋朝最凄惨的皇帝,掘坟晾尸头颅被做成酒器,元朝皇帝用了九十年
刘伯温:注意南昌!朱元璋:啥意思?刘:注意朱文正!恍然大悟
大明皇帝万历陵墓挖开全过程:图5郭沫若在现场,图9龙袍发黑变脆
朱元璋有个癖好,让妃子苦不堪言,太监只能偷偷流泪!
汝窑和汝瓷,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同唐朝和五代时期相比,北宋前中期监察使职,具有哪些特点?
有人说明朝领土超过4800多万平方公里,有这么夸张吗?
#逍遥荐书##朝贡、战争与贸易:大航海时代的明朝# 转评赞抽一本马伯庸、杜君
他早已做好了准备,在叛军攻入京城的那一刻,他要随着这个庞大的王朝一起走向最后的终点。他杀掉了自己的孩子,并让自己的妻妾自缢身亡,落魄的崇祯皇帝在此刻已经完全失去了人性,死亡或许是他最好的归宿。
北京城终究还是被攻破了,崇祯想要再次召集百官,可空荡荡的大殿中却空无一人,崇祯失望了,他最终选择了景山上的那棵歪脖树自缢,那里也成为了他最后的归宿。崇祯死时光着左脚,右脚穿着一只红鞋,时年34岁,身边仅有提督太监王承恩陪同。
崇祯临死之前,写下了带血遗言:
“朕自登极十七年,上邀天罪,致东(虏)陷地三次,逆贼直逼京师,诸臣误朕也!朕无颜见先皇帝于地下,将发掩面,任贼分裂朕尸,可将朝廷官尽皆杀死,无坏我陵寝,无伤我百姓一人也。。
虽然历史上对崇祯留下的遗言有很多版本,但其中心意思都一样,那就是“诸臣误朕”,一个皇帝和大臣能有如此深的隔阂,属实也罕见。
在李自成包围京城时,崇祯有足够的时间来完成南迁,但为何还要死守北京呢?难道他当真觉得自己可以守得住吗?
其实这个问题崇祯早就想到了,但是最后没有南迁的原因,还是在归于崇祯皇帝的性格问题与君臣沟通方面。
从李自成挥军东进的那一刻,到最后崇祯自缢,这期间有着长达五个月的时间来考虑要不要南迁,而最终没有南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平寇志》曾记载了有关南迁之事:
帝召左中允李明睿陛见...明睿...言:...却顾惟有南迁,可缓目前之急,徐图征剿之功。帝曰:“此事重大,未可易言”...帝四顾无人。
当时有一个叫李明睿的人提出了南迁的计划,崇祯当时心中也赞同南迁,但是这件事很快遭到了其他人的反对,而反对的理由便是君死社稷这一条,崇祯见没有办法说服众人,便放弃了南迁,这也是第一次南迁计划的失败。
其实这也说的过去,作为明朝的臣子,劝说自己的皇上守住北京城,也没有错,只有皇帝镇守京城才可以稳定军队的军心。
但是作为国家的决断者,却没有一点果断的样子,反而一直犹豫不决,被周围的大臣所左右,四处掣肘,浪费了南迁的时机。
这一点也是崇祯没有南迁的原因之一,那就是过于相信明朝的军事实力,当时在围绕在京城周围的军队有辽东总兵吴三桂、蓟辽总督王永吉、密云总兵唐通、山东总兵刘泽清等。
尤其是当时镇守山海关的吴三桂,他的实力远远超于当时的李自成,所以就算局势恶化,崇祯也有着吴三桂这一张底牌,不用担心京城被攻破。
但是为何最后会失败呢?首先山东总兵刘泽清谎称坠马负伤来不了,密云总兵唐通虽然把军队带到了,但还没开打就全军投降了,那就只剩了吴三桂了,崇祯此刻便想把他调回来,于是找当时的内阁首辅与次辅商量,但所有人都知道崇祯做事不爱担责任,如果现在提议把吴三桂调回来,是可以打败李自成,但是万一丢失了山海关,那最后皇帝肯定会把这个黑锅算到他们头上,这样一来,还不如不表态呢,于是南迁这事就一直拖着,耽误了吴三桂回防的时间。
君臣之间到了这种时候依然想着相互推卸责任,那句诸臣误朕的遗言现在想想也能明白是什么意思了,很多次的机会就在皇帝与大臣的墨迹中白白失去。
历史上弃城逃跑的皇帝有很多,偏偏到了崇祯这里却行不通了,主要就是他太要面子,他想将自己的形象塑造成一种“君王死社稷”的样子,就算兵临城下,也要和京城共存亡。
主要还是他不想成为丢失北京的罪魁祸首,不想为后世留下千古骂名,不想落下丢失国土的罪名,心里只想着当一位传颂后世的明君,那有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呢?既留下了名声,又可以南迁的办法呢?答案是有,那就是南迁这个想法由臣子们来提出,他假意推辞一番,最后迫不得已,只能做个顺水人情同意南迁。
这样既保住了自己的面子,也可以顺理成章的南迁,但崇祯的心思早已被大臣们知道,谁也不想背这个黑锅,万一哪天崇祯要清算南迁的罪责,到时候就是大祸临头。
所以,崇祯手下的大臣们都没有人站出来支持南迁,而崇祯自己又碍于面子不站出来表态,南迁的计划便在这种拉锯战中渐渐搁浅。
大臣们一心只考虑自身安危,谁叫他们的皇帝不爱承担责任呢,还总爱事后清算,不讲情分。而崇祯却是优柔寡断,死爱面子,等到崇祯想要南迁的时候,为时已晚。明朝的“传承”
这一点其实也不算主要因素,明朝从建立之初到崇祯时期,北京就多次被人围攻过,从明英宗时期的北京保卫战,到崇祯时期的皇太极突袭京城,每一次危机最后都被巧妙的化解了,所以,崇祯相信,这一次危机也可以安然度过,但是好运不会每一次都落到他头上。最后的大明
公元1644年4月22日,此时的北京城早已被围得水泄不通,大明王朝也像是一位油尽灯枯的老人,正在走向最后的终点,4月25日,城破,绝望的崇祯皇帝杀掉了自己的孩子和皇后,独自来到了大殿之中,却发现没有一位臣子愿意陪他一起走完这最后的一段路,只有他的贴身太监来搀扶着崇祯,最后在煤山自缢而亡。
结局是悲壮的,虽然崇祯算不上是一位明君,但他做到了天子守国门的誓言,或许他的性格就不适合当领导。
如果当初崇祯选择了南迁,大明的历史将会继续延长几百年。
参考资料:《明朝那些事儿》、《明史》等。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