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让商人大涨米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北宋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让商人大涨米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
中文名:
北宋灾民买不起粮食,范仲淹却让商人大涨米价,灾民:不愧是好官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那个时候不仅粮食产量不稳定,遇上洪涝灾害更是民不聊生,大量的流民都吃不饱饭。 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历史,各朝各代都有赈灾的办法,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减免税赋、发放救济物资,鼓励开垦山泽荒地…… 然而,北宋时期发生饥荒的时候,范仲淹却下令米价继续

宋朝名人推荐

那个时候不仅粮食产量不稳定,遇上洪涝灾害更是民不聊生,大量的流民都吃不饱饭。

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历史,各朝各代都有赈灾的办法,总结起来无非就是减免税赋、发放救济物资,鼓励开垦山泽荒地……

然而,北宋时期发生饥荒的时候,范仲淹却下令米价继续涨,令人意外的是灾民纷纷称赞范仲淹“不愧是好官”。那么,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情呢?今天咱们就来聊一聊。

范仲淹智斗奸商

北宋时期自然灾害十分密集,两宋300多年的历史中,被记录在册的水灾大大小小超过600次,也就是说平均每年都会发生一到两次水灾,如此密集的自然灾害让朝廷十分苦恼。

有一年浙江发生饥荒,北宋名臣范仲淹被任命为赈灾大臣,他却用经济手段干预开创了赈灾先河,故事主要是这么回事:

公元1050年,浙江一带发生了非常严重的饥荒,这次饥荒又被称为“吴中大饥”,道路两旁尸体遍野,令人惨不忍睹。

皇佑二年,吴中大饥,殍殣枕路。

“吴中大饥”爆发的时候,杭州知州正是曾经写下“先天下之忧而忧”的范仲淹。

每逢大灾之年便会有那么一批人发国难财,当时诸多奸商开始趁机哄抬粮价,由于缺少粮食导致饿死的人越来越多。

官府为了防止饥饿的灾民发生暴动,想尽一切办法购买粮食,这就导致商家继续哄抬粮食价格,以至于陷入了恶性循环。

遇到这种情况,一般官员采取的手段就是出台强制命令设置价格上限,处罚一些没有底线的粮商以达到杀一儆百的目的。

然而,这样的做法治标不治本,在此背景下范仲淹却想出了一个奇怪的方法,他将杭州有影响力的粮商都召集到一起,下令让他们提高粮价。

这些粮商一看还有这种好事,简直就是“奉命涨价”,出了事有杭州知州撑着,没出事自己就可以赚取更多的利益,于是这些粮商本加厉集体哄抬价格。

当时,杭州的米价一路打着滚的往上走,几乎达到了历史的最高峰,其他县市的商人知道了这一消息也都觉得有利可图,将大批大批的米粮往杭州想要大赚一笔。

范仲淹的这一举动传到朝廷遭到了一片批评,有官员认为这一做法简直就是助纣为虐,然而范仲淹的办法所带来的效果却让质疑他的人闭上了嘴。

经济手段应灾

一车一车的大米运到杭州之后,范仲淹开始向市场投放储备粮。官府提前储备粮食就是为了应对紧急情况,并不是以牟利为目的,因此粮价非常便宜。

大量的储备粮涌向市场,对于奸商们哄抬粮食价格的行为造成冲击,此时这些商人才明白自己上当了,但是将粮食原路运回去会面临更加严重的损失。

最后商人们不得不将粮食用正常的价格卖出,此时朝廷的官员和老百姓才知范仲淹真实的用意,杭州的灾民都纷纷夸赞范仲淹:

“不愧是一个好官。”

举一个很简单的例子,杭州的储备粮若是早期投放市场,虽然可以缓解灾情却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但当粮食大量被送到杭州后,储备粮的疯狂投放引起了一种恐慌,使得粮商不得不畏惧而跟风,很像现在的一种经济手段。

除了用经济杠杆抬干预粮价之外,范仲淹为赈灾想出了许多办法,面对大饥荒他还提出了另外两条对策,史称“荒年三策”,而第二条政策便是“大兴土木”。

饥岁工价至贱,可以大兴土木之役。

这第二条政策也引起许多官员的反对,认为实在是太荒唐,发生大饥荒解决生存问题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在这个节骨眼上让吃不饱饭的百姓服徭役、看朝廷大兴土木,难免会造成人心浮动。

然而,他们中的许多人却忽略了一个问题,那就是灾荒之年是劳动力最富裕的时候,因此人工成本也是最低的。

好多百姓觉得自己家田地被淹了,只要能找个给口饭吃饿不死的工作就可以了,工作也可以减少他们的不满和闲暇,我们都知道工作的人基本都没有时间去搞事情、造谣言。

两宋时期佛教盛行、寺庙非常多,范仲淹召集杭州大小寺庙的住持,让他们雇人工修缮寺庙。

这些寺庙的主持觉得范仲淹说的有道理,便以低廉的价格雇了许多工人,就这样解决了相当一部分灾民的就业问题。

大多数寺庙都提供饭食,也让朝廷赈灾的负担减轻不少,而修筑寺庙也可以为灾民带来经济收入,可以说将灾情转变为了发展基建的一种动力和一个时机。

诸寺工作鼎兴。

范仲淹的第三条赈灾的政策是刺激消费,看到这里又有人会纳闷了,饭都吃不饱了,哪有余钱消费?然而现实却让人意外。

当年的端午节范仲淹组织了大型龙舟比赛,别的地区官员在为筹集粮食焦头烂额的时候,范仲淹却带领着杭州的百姓划龙舟划的不亦乐乎。

在一些思维古板的官员眼中,范仲淹的行为简直不务正业,然而杭州正是通过类似于龙舟竞赛这种全民的活动,拉动了当地的旅游经济。

它不仅吸引了杭州的有钱人,就连周边县市的人也纷纷到杭州看热闹。

范仲淹还在景区周围设立了许多小摊点,杭州的交通、餐饮以及其他的小商品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些小个体户们赚钱之后想扩大经营又雇了一部分受灾的灾民。

就这样范仲淹提出的“荒年三策”,成为我国封建历史上罕见用经济手段赈灾的范例,可谓是独辟蹊径、效果绝佳。

因之以成就民利,此先生之美泽也。

皇帝支持难能可贵

范仲淹的救灾过程被《梦溪笔谈》全部记录了下来,每当后人读到这位北宋第一名臣的“荒年三策”,总是佩服其睿智的眼光和敢为天下先的精神。

然而,绝大多数人忽略了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那就是如果没有皇帝的支持,范仲淹的这“荒年三策”很可能夭折。

“吴中大饥”发生之后,范仲淹将自己提出的“荒年三策”写成奏章,并企鹅上表给宋仁宗,此策论在朝廷中引起了非常大的波澜,不少官员都持反对态度。

“庆历新政”范仲淹被政敌不断排挤,反对的官员更是在朝廷上大肆攻击他,令人意外的是皇帝宋仁宗力排众议,同意范仲淹在杭州地区实施“荒年三策”。

几个月之后,“荒年三策”逐渐显示出了效果,吴中多个地区受灾,只有杭州“民不流徙”,杭州不仅治安稳定,民众的生产生活也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

宋仁宗在得知这一消息之后龙颜大悦,将范仲淹的“荒年三策”写进了朝廷的赈灾办法里。

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凯恩斯,在1936年出版的著作中就提出“乘数效应”,意思就是政府加强对于基础设施的投入,通常都会带来几倍甚至是十几倍的回报,这与范仲淹的想法不谋而合。

另外,“荒年三策”建立在南方经济本身就发达的情况下,灾难仅仅只是一时的,若是灾情持续时间长也难以实施,

提到宋朝,人们总是以“弱宋”相称,它被辽、金打得偏居一隅,“遗民泪尽胡尘里”的悲哀成为宋朝洗刷不去的污点,但宋朝却又是经济“强宋”。

可以说正是由于宋朝经济高度发达和皇帝的支持,才让范仲淹可以利用市场机制和经济杠杆赈济灾民恢复生产。

读史可以明智,也可以让后人借鉴前人的经验,范仲淹所提出的“荒年三策”直到现在都值得借鉴和学习。在我国历史上,正是因为有着像范仲淹这样为民请命,为万世开太平的人,才能让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大明律》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大明律的历史影响)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千年来书院盛衰和官府对民间社会的管制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