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神宗朱翊钧画像 万历1573—1620年间,明朝明神宗皇帝发动了共计五次的对外战役,但是由于有两次规模较小,影响并不是那么巨大,唯有三次大的战争被历史铭记,所以被称之为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的结局以明朝的胜利为终焉,奠定了明朝的军事强国
“靖康耻”到底有多耻辱?三千妃嫔身披羊皮,皇后无奈自尽
万贞儿是如何迷住宪宗的?《明史》中说她恶毒,其实是宪宗的最爱
开封危急,崇祯皇帝释放狱中的孙传庭,率军救急
高晓松说明朝是“三无朝代”?关于看他说历史,我有个人生建议
明代中日两国贸易的两个阶段
曾巩
《永乐大典》里的兰州印记
岳飞怒斩40名逃兵,心软放过其中一人,后来此人竟成世界名将
宋朝第一次大规模起义是茶商干的,规模比梁山大多了
宋代科技辉煌,农业生产和农学、雕版印刷和活字印刷术高度发展
明朝大将常遇春,长女交给了朱元璋的儿子,为何40岁突然离世?
宋朝最凄惨的皇帝,掘坟晾尸头颅被做成酒器,元朝皇帝用了九十年
刘伯温:注意南昌!朱元璋:啥意思?刘:注意朱文正!恍然大悟
大明皇帝万历陵墓挖开全过程:图5郭沫若在现场,图9龙袍发黑变脆
朱元璋有个癖好,让妃子苦不堪言,太监只能偷偷流泪!
汝窑和汝瓷,一字之差,天壤之别
同唐朝和五代时期相比,北宋前中期监察使职,具有哪些特点?
有人说明朝领土超过4800多万平方公里,有这么夸张吗?
#逍遥荐书##朝贡、战争与贸易:大航海时代的明朝# 转评赞抽一本马伯庸、杜君
"辽以释废,金以儒亡",忽必烈为什么这么说?
万历1573—1620年间,明朝明神宗皇帝发动了共计五次的对外战役,但是由于有两次规模较小,影响并不是那么巨大,唯有三次大的战争被历史铭记,所以被称之为万历三大征。
万历三大征的结局以明朝的胜利为终焉,奠定了明朝的军事强国的地位,致使周边百国数年内都不敢来犯,但是这三场战争却又被后世之人称之为失败的胜利,这又是为何?
万历三大征的主导者明神宗
说来也是历史少有,古往今来,但凡是有幼子即将出生,父母就会早早的准备好孩子的名字,然而朱翊钧的诞生却并不被重视,他甚至连个名字都没有。若父母不识字倒也情有可原,可随意起个狗蛋、铁柱之类这种通俗易懂的名字,然而朱翊钧的父母可是皇族之人,他没有名字又是为何?
朱翊钧原来,朱翊钧的祖父晚年的时候迷信道教,相信二龙不可相见这种迷信的说法,所以朱翊钧的父母既不敢让朱翎均示人,更不敢赐予他名字。
随着朱翊钧的年纪越来越大,这起名变得愈加重要,最终诸位大臣顶着重重的压力觐见了皇帝,最终才被赐予了朱翊钧这一名字。
或许是没人愿意给他赐名这件事情狠狠的刺激了他,因此年幼的朱翊钧发誓要让所有人都重视他,于是发愤图强,他五岁时便苦读诗书,八岁时便深知武学,十岁时已经深知用人之道。可以说朱翊钧是个小天才。
1572年,先皇逝世,年仅十岁的朱翊钧顺利登上了皇位。皇帝年幼,自然是不能亲自把持朝政,因此便由内阁大臣张居正代理掌管国家事务,直到其去世时,朱翊钧已经有二十岁了。
张居正虽说已经掌权,可是这十年的时间内皇帝的权利已经被架空的差不多了。朱翊钧就想了一个歪主意,那不上朝就好了。于是国家大事等诸多事件都无法在朝堂上讨论,而是直接转到了皇帝的手中,最后由皇帝决断之后再召集群臣商议。久而久之国家的一手大事都经过了皇帝的处理,皇帝的威严与权力自然就上来了。
万历年间,明神宗朱翊钧完成过连续三十年间不曾上朝的最高记录,然而虽然三十年不曾上朝,但是却未出现宦官当权,皇帝权力被架空这种事情,可以说这个皇帝也确实是有一把刷子。
在朱翊钧的治理之下,国家富强,兵强马壮,甚至开辟出了"万历中兴"的局面。这种国富民强的环境之下,为三大征带来了丰富的经济支撑。
万历三大征
第一征被称之为宁夏之役。
宁夏在当时乃是边陲小镇,在这里设置军队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蒙古族人的入侵。说来也奇怪,明朝竟然将这个至关重要的边境将军之位安排给了一个蒙古族人,用蒙古族人去防蒙古族人,怪哉。
这个蒙古族将军名为哱拜,因为在明朝嘉靖年间得罪了本族的族长,导致家父兄弟被杀。他无奈之下只能投奔了明朝,因为其战斗力强悍,战功赫赫,很快便当上了一军之将。
身着戎装的朱翊钧其功劳虽大,但是因为是蒙古族人的原因,他并未受到重用。而是作为一个副将军被派往了边疆去守疆土,居功自傲的他怎么可能甘愿就此度过一生。于是背地里他私通蒙古军,开始长达数年的屯兵屯粮的准备。
1592年,其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叛乱之旅。朝廷听说之后,满朝震怒,朱翊钧当时就派出了数万兵马去平叛战乱。明军战斗力的强悍显然是这个蒙古汉子未能料到的,他的战斗节节败退,无奈之下选择了求和,但是这次朝廷岂会给他这个机会?朱翊钧拒绝投降,最终用了五个月的时间便结束了这场战争。
第二征被称之为超限战役。
哱拜之乱刚刚平定,日本也开始变得不消停了。
1592年,日本丰臣秀吉命加藤清正、小西行长二人率军展开了对朝鲜的侵略行为。然而朝鲜国王早已被酒色掏空了身体,他为人迂腐无能,朝廷内乱,政治腐败,敌人袭击他甚至都没能组织像样的军队去抵抗。
(万历三大征·第二征)(左日本右中国)朝鲜八道在短短的一个月的时间竟然沦陷了七道,相当于朝鲜的十分之九已经落入了他手。朝鲜不得不向明政府求援。
朱翊钧在短时间内做出了回应,并且派领四位大将率领四万人马前去支援。因为人生地不熟的缘故,明军几乎节节惨败。但明军也有名将,他很快便适应了当地的地形,并且很快就做出了新的战略计谋,于三月份探索到了日军的粮道,并且将其斩断。
行军打仗若没有粮草乃是大忌,日军不得不选择了撤退,然而撤退的路上竟然早有埋伏,敌人军队很快就被打的开始溃散。
万历三大征中的明军八月份,丰臣秀吉因病逝世,日本政权大乱,开始了长达数年的政治权利的争夺。进攻朝鲜的大军因无人指挥而大乱,明军趁势追击,一举将日本赶出了朝鲜,万历三大征的第二征朝鲜战役获得了胜利。
第三征被称之为播州之役。
1593年,播州土司杨应龙与明朝政府因为一些小问题产生了冲突。朝廷派一文一武两位官员实施对杨应龙的讨伐,但杨应龙智谋过人,略施小计竟然将文臣武将皆斩于马下,士兵也损失极重,不得已朝廷从剿灭此贼转换成了招抚。
杨应龙自知与朝廷对抗只有死路一条,选择了投降,然而朝廷却另有打算,招抚不过为计。此计谋败露,杨应龙不得不反。
古代战争万历二十四年,1596年,杨应龙起兵谋反。然而个人的力量与国家相比实在是太过于微不足道了。
此次叛乱杨应龙虽然智谋过人,也打赢了数场战争,然而朝廷可以源源不断的派兵,但他的兵却只能一点点的减少。最终,历时一百五十多天,杨应龙兵败自杀身亡。
为什么说万历三征是失败的胜利?
第1、三大战役有两大战役本可以避免
朝鲜战役展露了日本政府的狂妄野心,朝鲜乃是中国的藩国,倘若任凭日本政府袭击朝鲜,那与扇自己的脸又有什么区别,因此朝鲜战役的胜利彰显了国家的国威,令周边数国因此而数十年的时间内不敢再有贪图中华国土的妄想。
明神宗上朝图然而播州战役和哱拜之乱的根本原因皆因为皇帝看错了人用错了人,最终才导致了战争的爆发。倘若朝廷真心实意的去安抚两位将军,或许就不会迎来二人的叛乱了,
第2、劳民伤财
万历三大征虽然巩固了疆土,弘扬了国威。然而由于三大征发生的年限相近,国库消耗巨大,来不及得到补充,国家不得不增加了赋税徭役,令百姓的生活变的民不聊生。农民活不下去了,官逼民反的事情也就变的多见了。
古代流民第3、 给了外族以可乘之机
万历三大征所调用的士兵从各州派遣,这就导致了原本守城的地方的军事力量的薄弱,这就导致了国家对于外族的威慑力的减少,一些外族人员趁着缓和之时不断的扩大自己的实力与影响力。
等到明朝政府发觉他们的力量已经无法掌控之时,国库空虚,农民起义,外军入侵,内忧外患一卷袭来,最终导致了明朝的灭亡。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在我国近代有许多著名的将领,今天我们就来说说,高岗高谈阔论,碰上了此人,却鸦雀无声,如同猫见了老鼠,他究竟有多厉害?详情>>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