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和秦始皇,谁的成就最大?

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和秦始皇,谁的成就最大?

([!--gaiyao--])
中文名:
秦孝公、惠文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庄襄王和秦始皇,谁的成就最大?
别名:
国籍:
[!--guoji--]
人物简介:

《过秦论》中所说的“奋六世之余烈”,便是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位秦国君主(六世)。之后国君之位传到秦始皇时,发扬之前六代先祖积累的功业,最终用武力吞并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那么七位

商朝名人推荐
[!--ziliao--]

《过秦论》中所说的“奋六世之余烈”,便是指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位秦国君主(六世)。之后国君之位传到秦始皇时,发扬之前六代先祖积累的功业,最终用武力吞并了韩、赵、燕、魏、楚、齐六国,完成了统一大业,那么七位秦国君主中,谁的成就和功绩最大呢?

首先可以排除秦武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三人,因为三人的在位时间比较短暂,即便合起来都没有另外四人中任何一人的在位时间长。那么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四人中,谁的成就最大呢?单看最终结果的话,那自然是秦始皇的功劳最大,毕竟是秦始皇首次完成了大一统。

不过秦始皇最终能完成统一大业,也是得益于之前六位秦国君主积累的功业,并不只是他一人的功劳。尽管秦始皇确实是一位出色的君主,即便没有之前的几位君主,秦始皇也能带领秦国变得强大,但山东六国及其他的诸侯列国都已经存在了数百年之久,可以说更深蒂固,秦国要想兼并这些诸侯国,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做到的。

即便国君精明强干、知人善任,在位期间呕心沥血,要想在一代时间内完成统一是极难做到的。如果从秦孝公继位(约公元前361年)开始算起,到了秦始皇攻灭六国之战结束,秦国的统一大业历时长达140年之久。除了秦始皇之外,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也都为秦统一大业起到了重要作用。

如果没有秦孝公、秦惠文王和秦昭襄王之前打下的基础,单凭秦始皇一人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统一大业的。因此,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和秦始皇在秦统一大业中都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至于四人又以谁的功劳最大?我们可以通过的几人的功绩、以及对秦国起到的作用来分析。接下来我们先来简单了解一下排除在外的秦武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三人。

秦武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三位秦君

首先排除掉秦武王、秦孝文王和秦庄襄王三人,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能力不行,他们也不是昏庸的君主,只是在位时间比较短暂。在位最长的秦武王(秦惠文王之子)也不过只有四年时间,因举鼎意外而亡,年仅二十三岁;而秦孝文王(秦昭襄王之子)在位只有一年,正式在位时间仅三天;秦庄襄王(秦始皇之父)在位三年便英年早逝。

这三位秦国君主因在位时间较短,还没来得及做出太多的贡献和功绩就离开了人世,比起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四人对秦的功绩,三人有着明显的差距,因此被首先排除在外。不过三人虽然在位时间较短,但也对秦国做出了一定的贡献。

秦武王的功绩

秦武王在位的时期的主要功绩是攻占了韩国重镇宜阳,秦国从此完全控制了崤、函之险(崤山与函谷关),同时秦的疆域也扩展到了中原。而且攻占重镇宜阳的影响还不止如此:

二、韩国失去重镇宜阳,国力大衰,被迫向秦求和。

三、宜阳不仅是韩国的重镇,也是阻挡秦国东进最为重要的一道屏障,秦国要想东出函谷关,就必须要掌握宜阳,而宜阳对于山东六国而言,相当于他们和秦国之间的门户。

秦国以宜阳作为东进的据点,不仅二周唾手可得,又可以北攻燕赵,东伐魏齐,南征楚国,可以说秦拔宜阳之战在秦统一进程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

秦武王除了攻取宜阳外,在位期间平定过蜀乱,还派兵攻打过义渠和丹犁。丞相一职也是秦武王首先开创设立的官职。

秦孝文王的功绩

孝文王在位时间最短,正式在位三天后就去世了,所做的贡献也相对有限,主要就是对先王时期的功臣进行了一番褒奖表彰,以及给了宗族亲属一些优待。

秦庄襄王的功绩

秦庄襄王的主要功绩是彻底吞并了周王室,曾经的“天下共主”成为过去式,表明秦国将要取而代之。兼并东周国后,秦国攻灭六国的步伐也骤然加快,在两年内,秦国就攻占了韩赵魏三国四十多座城邑,设置三川郡和太原郡。

总结:

三人之中,以功绩排名应为秦武王、秦庄襄王、秦孝文王,其中秦孝文王的排名是毋容置疑的,而秦武王和秦庄襄王的排名可能会有所浮动,因为秦庄襄王攻取三晋四十余座城邑,秦武王只攻下了重镇宜阳,若不是宜阳对秦的意义重大,秦武王铁定要排在秦庄襄王之后。

秦孝公奠定基础

秦孝公的主要功绩是决心变法图强,下达了《求贤令》,为此吸引卫国人公孙鞅入秦,并大力支持他在秦国内进行变法改革。

经过商鞅变法的改革后,秦国的经济得到了发展,变得富强起来,军队战斗力也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为秦国下一步的战略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秦国也是自商鞅变法后,才逐渐成为战国后期实力最强的诸侯国,为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可以说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

虽然当时的一些诸侯国也进行过变法,有的比秦国的商鞅变法还要早,比如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但这些变法都不如商鞅变法改革的彻底,而这也要得益于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秦孝公时期军事方面的成就,主要就是击败了魏国,收复了部分河西失地。秦都咸阳城也是秦孝公时期修建并进行迁都的。

秦惠文王打下坚实基础

秦惠文王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一位非常有能力的帝王,虽然在位只有17年,没有父亲秦孝公在位时间久(23年),更是连侄子秦昭襄王在位时间的三分之一都不到,但秦惠文王的功绩和成就却一点也不输秦孝公和秦昭襄王。

秦惠文王在位时期的军事成就,比起其父秦孝公时期要卓著很多。虽然对外战争的次数不如秦昭襄王时期多,但在秦惠文王时期的斩敌人数也有数十万。

修鱼之战前后斩首五国联军八万两千人;岸门之战斩首魏军万人;蓝田之战(丹阳之战)合计斩首的楚军超过十五万。

也是秦惠文王彻底收复了被魏国夺占的河西地区,同时期义渠、丹戎、犁戎都向秦国称臣,巴国和蜀国也被秦惠文王命司马错攻灭,至此,秦国成为诸侯列国中版图最大的国家。

秦惠文王能取得如此重大政绩是因为他慧眼识珠、识人善任,诸如公孙衍、张仪、魏章等大量的外籍能臣都能为嬴驷重用。也正是他不拘一格地重用人才良将,才为秦国打下大片疆土,进一步壮大了秦国的实力。

在秦惠文王去世前,韩国、魏国、齐国、楚国、越国都服从了秦国,可以说秦惠文王为秦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不然秦昭襄王时期的对外战争也不会那么顺利。

秦昭襄王奠定胜利基础

秦昭襄王时期可以说是秦国历史上对外发动战争最多的时期,秦昭襄王也是秦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在位五十六年,其中绝大多数时间都处于战争之中,因此在军事方面,秦昭襄王建立了卓著的功勋。

比如著名的战役有:伊阙之战、华阳之战、五国伐齐之战、鄢郢之战、长平之战等等,武安君白起斩杀的各国敌军就超过百万人。也是在秦昭襄王攻灭了义渠,彻底解决了秦国的西部大患,从此秦国可以一心东进,再无后顾之忧。

也是在这一时期,秦国确定了“远交近攻”的战略国策,之后通过长平之战,秦国击败了山东六国中实力最强的赵国,此战不仅使赵国元气大伤,再也无力单独和秦国抗衡,也为秦国最后的统一奠定了胜利基础,可以说秦昭襄王时代是秦国发展史上最重要的决胜时代。

秦始皇的功绩

众所周知,是秦始皇攻灭六国,统一了天下。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首次完成大一统的政治人物,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皇帝,秦始皇的功绩自然不用多说。

当然秦始皇的这些功绩也离不开秦孝公、秦惠文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六位先君之前所做的努力,因此才有了《过秦论》中的所说的“奋六世之余烈”。

总结:

若论成就而言,秦始皇攻灭六国、统一天下,并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奠定了中国2000余年政治制度的基本格局,当属秦始皇的成就最大;不过秦始皇能在短时间内统一六国,也是因为秦昭襄王时期数十年的战争,已经奠定了胜利的基础,秦昭襄王在军事方面的成就也毫不逊色于秦始皇;若论以基础来看,秦惠文王的功劳最大,为秦国统一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当然三人的功绩和成就都是建立在秦孝公奠定的基础之上,因为秦孝公重用商鞅,在秦国内实行变法改革,自此,秦国的国力才日益增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大的诸侯国。

文/历史紫陌阁

回味更多历史,下期更精彩。

欢迎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大明律》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大明律的历史影响)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千年来书院盛衰和官府对民间社会的管制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