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广孝病重,朱棣问他还有什么心愿 姚广孝说:请放了一个和尚

姚广孝病重,朱棣问他还有什么心愿 姚广孝说:请放了一个和尚

()
中文名:
姚广孝病重,朱棣问他还有什么心愿 姚广孝说:请放了一个和尚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朱棣成功登基之后,姚广孝担任了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头衔,被世人称为"黑衣宰相"。在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他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后来他担任了《永乐大典》的监修和主修,并主持重修《明太祖实录》,是一位在政坛和学界都有极大贡献的人。他在公元

宋朝名人推荐

朱棣成功登基之后,姚广孝担任了僧录司左善世,又加太子少师头衔,被世人称为"黑衣宰相"。在朱棣迁都北京的时候,他也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后来他担任了《永乐大典》的监修和主修,并主持重修《明太祖实录》,是一位在政坛和学界都有极大贡献的人。他在公元1418年逝世,终年84岁。这位重臣的去世,让朱棣下旨停止上朝两天以示缅怀,并追赠为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号恭靖。明仁宗洪熙元年,姚广孝又被加赠少师,并配享祖庙。这是明朝文臣进祖庙的唯一一例。

姚广孝一生中,曾求朱棣饶过两个人。第一个就是“读书种子”方孝孺。结果朱棣答应的好好的,却在事后翻脸不认人,将方孝孺一家处以了“诛十族”的酷刑。这件事对姚广孝刺激很大,此后很长时间再也没敢再朱棣饶过什么人。直到他临终之前,才有请求朱棣对一个人从轻发落。这个人就是溥洽,也是个和尚,但和姚广孝非亲非故,而是对头!

那么溥洽又是谁?又是怎么落到朱棣手中的呢?

溥洽和尚,是建文帝的主录僧,就是专门负责皇家法事的和尚头领。从各自的阵营来说,溥洽和姚广孝确实可以算是对头。在朱棣攻入南京之后,建文帝宫中起火,人却不知所踪。朱棣虽然对外宣布建文帝已经被烧死,但心中却不踏实。后来他接到密报,说建文帝是在溥洽的帮助下离开皇宫的,甚至说他收留了建文帝。朱棣立刻命人将溥洽抓了起来,逼问建文帝下落,但溥洽守口如瓶。朱棣摸不透底细,只能将溥洽关起来。这一关,就是漫长的十五年。

而这些年来,姚广孝的心理压力也不小。建文帝是一个仁柔的君主,很得人心。姚广孝辅佐朱棣,虽然建立了远迈汉唐的功业,但终究难逃“反贼”的名声。姚广孝回家,却没有得到衣锦还乡的荣誉,而是收获了满满的鄙视。他唯一在世的姐姐,甚至连门都不让他进。他最好的朋友王宾也不肯见他,只是托人捎来一句话:“和尚误矣!”这些都让姚广孝对自己的所作所为有了重新的认识。朱棣登基后,曾经劝姚广孝还俗,并赐予豪宅美女,但都被其拒绝。恐怕他是实在没有脸面去享受这些造反得来的成果吧。

后来,姚广孝成了一个永乐朝廷中的异类。他不肯住皇帝赏赐的房子,每天都住在寺庙里。他白天穿着官服,在朝堂办公;晚上回家,则立即换上僧衣,在青灯古佛和禅宗的哲学中寻找心灵的慰籍。一旦赶上自然灾害,他还会拿出钱来捐款赈灾。他从一个叱咤风云的谋士,又变回了一个慈悲的僧人。

随着年龄越来越大,姚广孝的身体也越来越差,终于到了病体缠绵的时候。一次探病的时候,永乐大帝朱棣问这位老朋友还有什么愿望,姚广孝斗胆为溥洽求情:“僧溥洽系久,愿赦之。”朱棣沉思良久,最终答应了他的要求。不久之后,溥洽走出了牢房,而姚广孝也在不久之后闭上了眼睛。后人因此对姚广孝多有赞誉,顾炎武就曾经评价他:“少师之才,不下于文成(王阳明),而不能行其说者,少师当道德一!”

永乐帝朱棣和建文帝朱允炆究竟孰优孰劣,谁当皇帝对明朝的发展和百姓的生活更好,这是个见仁见智的问题。那么自然姚广孝到底是历史罪人还是功臣,也就不好界定。不过他能够始终坚持自己慈悲的初心,这点相当不易。有人说中国古代的读书人都兼有对功业的向往和对内心的求索,姚广孝也应该算是其中的典型了。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大明律》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大明律的历史影响)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千年来书院盛衰和官府对民间社会的管制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