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抗击倭寇,功比岳飞高,却无缘“武圣”,有人说是杀性太强

戚继光抗击倭寇,功比岳飞高,却无缘“武圣”,有人说是杀性太强

()
中文名:
戚继光抗击倭寇,功比岳飞高,却无缘“武圣”,有人说是杀性太强
别名:
国籍:
人物简介:

但是在明朝时期,有一人功绩比岳飞还高,因为从现在的角度来说,岳飞抗击金国算是内部战争;但是戚继光可是名副其实的名族英雄,在倭寇犯海,无数华夏子孙遭受无辜的屠戮和劫掠的时候,戚继光挺身而出,让倭寇之患暂时得以平息。 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与岳

宋朝名人推荐

但是在明朝时期,有一人功绩比岳飞还高,因为从现在的角度来说,岳飞抗击金国算是内部战争;但是戚继光可是名副其实的名族英雄,在倭寇犯海,无数华夏子孙遭受无辜的屠戮和劫掠的时候,戚继光挺身而出,让倭寇之患暂时得以平息。

戚继光是山东蓬莱人,与岳飞一样,都是军事家、战略家、书法家、诗人、民族英雄。初任登州卫指挥佥事,负责管理登州卫所的屯田事务,当时山东沿海一带遭受到倭寇的烧杀抢掠,戚继光有心杀贼,写下了“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的诗句。

因此颇受张居正赏识,后进署都指挥佥事一职,管理登州、文登、即墨三营二十五个卫所,防御山东沿海的倭寇。因为颇有成绩,又调往海患最严重的东南沿海地区,调任浙江都司佥事,并担任参将一职。

在戚继光初次与倭寇战斗中,戚继光深感当时明朝的军制的不足和士兵能力的不行,于是就下定决心从新招募士兵训练;经过考察后,戚继光发现金华、义乌的人比较彪悍,于是就招募了三千士兵训练,这就是后来名震天下的“戚家军”了。

戚继光根据南方多沼泽的地理特点制定阵法,又给他的部队配备火器、兵械、战舰等装备;在之后的台州之战、福建之战、兴化之战、仙游之战等等战役中,戚继光凭借手中“戚家军”的骁勇善战,战必胜攻必克,立下了赫赫战功。

但是为什么如此英雄人物,却无缘“武圣”呢?有人说是戚继光杀性太重,不符合华夏传统的“仁”;戚家军击败的敌军总数超过十五万余,被斩杀的超过数万,而且戚家军不收俘虏,一律杀无赦,这在那帮文人眼中看来,简直太残暴了,有违我天朝上国的传统。

戚家军击败了超过十五万倭寇,斩杀数万,而自身损失多少呢?这些当时打遍大明沿海无敌手的倭寇,对“戚家军”造成的阵亡人数,总计不超过200人,这都是有文献记载的(如果不信也没辙,毕竟不可能穿越过去调查)。

在当时沿海倭寇之患暂时平息后,朝中大臣又给明穆宗上疏,说如此绝世名将,正好可以调往北方抵御鞑靼啊,明穆宗一想也是,倭寇乃小患,鞑靼才是能亡大明的大患啊,如此名将应该更加重用。

于是戚继光被调任为神机营副将,并训练由谭纶招募的三万三千士兵;明穆宗见戚继光练兵本事颇为了得,于是干脆又下旨,让戚继光训练蓟州、昌平、保定等地的士兵,总兵官以下的官员都受戚继光的节制。

在东北,戚继光可不是光训练士兵而已,后来又以破吴平之功,进封为右都督。并屡次打败鞑靼的来犯,戚继光镇守的蓟门固若金汤,北蛮子无法攻入,于是转而进犯辽东,戚继光率兵增援,协助辽东守将李成梁将其击退。后来朝廷封戚继光为太子太保,又进封少保。

一旦军功到了一定地步后,必然受到朝中文臣的压制,这似乎是历史的一种必然,除非这个将军有心自立,或者朝中有人;当时戚继光在朝中有张居正撑着,所以立再大军功也不用担心(这也是岳飞的悲哀,朝中无人)。

但是后来张居正病逝,戚继光的名将生涯也就此终止;先是给事中张鼎思上言戚继光不应该放在北方,于是戚继光被朝廷调往广东;后来给事中张希皋再次弹劾戚继光,戚继光因此遭到罢免,回乡后病死。

言官误国啊!大明就是亡在这群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只会之乎者也的蛀虫上,尤其是明末时期,袁崇焕、祖大寿、卢象升、孙承宗等等,莫不都是败在这群不拿刀的刽子手上。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大明律》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大明律的历史影响)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千年来书院盛衰和官府对民间社会的管制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