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的井田制是怎样的?它对周朝的统治有哪些利与弊

周朝的井田制是怎样的?它对周朝的统治有哪些利与弊

([!--gaiyao--])
中文名:
周朝的井田制是怎样的?它对周朝的统治有哪些利与弊
别名:
国籍:
[!--guoji--]
人物简介:

周朝距今已有3000年,那时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所谓民以食为天,人民以耕种为业,自给自足,繁衍生息。据说周朝实行的是井田制,这种制度盛行于西周时代,直到东周的战国时期,井田制才逐渐被废止。但在周朝几百年的统治中,井田制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其中

商朝名人推荐
[!--ziliao--]

周朝距今已有3000年,那时的经济以农业为主,所谓民以食为天,人民以耕种为业,自给自足,繁衍生息。据说周朝实行的是井田制,这种制度盛行于西周时代,直到东周的战国时期,井田制才逐渐被废止。但在周朝几百年的统治中,井田制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其中有利也有弊。要了解井田制,首先还要从周朝的经济特点说起。

周朝的经济特点

1、上古时期的经济状况

根据现代考古发现,上古时期的人类居无定所,以游猎生活为主,慢慢形成了很多小的部落。后来这些部落从游牧变为定居,临河而居的人群逐渐转向畜牧。在内陆定居的人群则转向农耕。

我国先民也不例外,比如《周易》记载:“伏羲……做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可见伏羲之时,尚属渔猎时期。而后来伏羲氏没落,神农氏兴起,那时的人们“斫木为耜,揉木为耒”,由此转向农耕社会。在漫长的实践劳作中,农业的规模不断扩大,渐渐成为最主要的经济形态。

2、周朝的农业发展

到了商朝时期,农业已经颇具规模,商朝人以务农为主,畜牧业居其次。武王伐纣以后,周朝沿袭了商朝的经济形态,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周朝的农业也渐趋发达。据《诗经·生民》记载:“诞我祀如何?或舂或揄,或簸或蹂。释之叟叟,烝之浮浮。”周朝时所产的粮食不仅满足食用需求,而且还要被用来作祭祀时的祭品,可见当时农业生产已有一定的规模了。但与现在不同,古时耕种没有机械工具,全凭耕牛和人力。所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既如此,要想增产增收,就必须要有一定之规。由此,井田制的诞生也就不足为奇了。

略述周朝的井田制

最初的农耕是没有疆界的,随着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国家体制越来越完善,所谓“人不群则不能胜物”,后来统治阶层开始分配土地给不同阶层的人,比如依照家族人口多寡来分配,或者按照地位尊卑来分配等等。这样可以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正如《礼记》所说:“男有分,女有归”。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周朝的井田制就是一种分配土地的制度。

1、周朝井田制是什么样的?

所谓井田制,《孟子》中有详细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简言之,就是将一块田地分为九个方形区域,正如“井”字一样。比如总计有900亩田,每个区域100亩,共有8户人家负责耕种。中间的100亩是公田,由8户人家共同打理,产出粮食全部归公。剩余的8块田地为私田,分别归8户人家所有,私田的收入归农户自己。另外,公田又划分为耕地和居所,其中20亩是农户居住的地方,其余80亩才是耕地。

井田制不仅是一种农耕制度,也是构成整个农业社会的基础环节。如上所说,这八户人家即为一井。又据《周礼》记载:“四井为邑,四邑为丘,四丘为甸,四甸为县,四县为都。”也就是说三十二家构成了一个“邑”,也叫一里。当然另有一种说法,是九井为邑,即七十二户为一“邑”。但形制大体相似。以此类推,乃至于郡县都城,均有定制。而这一切的基础正是井田制,由此可见这种制度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井田制还与周朝的政治息息相关。比如诸侯和官员的等级和官俸,都是依据井田制而设。众所周知,西周采用分封制,周王是天下共主,王室以土地分封各诸侯国,诸侯亦可将土地赐给卿大夫。无论是周王室的土地,还是诸侯国的土地,都是采用井田制运作的。这些土地只可享用,而禁止买卖。所以,土地真正的所有者是周王,通过井田制,王室可以奖惩予夺,这样就构筑起了周朝的政治体系。

2、井田制对周朝文化的影响

随着井田制的实行,农事耕种渐有秩序,由此形成了以农耕为背景的文化特色。比如《何注公羊传》载:“一里八十户……其有辩护伉健者,为里正……选其耆老有高德者,名曰父老。”所谓里正,也就是后世沿用的里长,父老一词更是沿用至今。又如《汉书·食货志》载:“出民,里胥平旦于右塾,邻长坐于左塾。” 可见当时一里之中,有年长的里正两名,农夫出门劳作,二位父老坐于屋内,或诘责督促,或课读子弟,这也是后来私塾的来历。

此外,井田制倡导协作劳动,在此过程中形成了扶老携幼,邻里互助的风俗特点。比如《汉书》记载:“出入相友,守望相助,疾病相救,民是以和睦。”由于私田有分工,公田有协作,居所又聚在一处,因此大家皆愿彼此照应,互相救助。我们现在仍常说“远亲不如近邻”,皆是受到古代农耕时期的民俗影响。通过这些历史资料,我们可以想见周朝农村社会的大概轮廓,由此可见井田制的产生有其必然的因素,但它在实行过程中也并非尽善尽美,而是有利有弊的。

井田制的利与弊

1、井田制的有利之处

古人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关于井田制的优点,也要分多个角度来谈,毕竟不同阶层的目标是不一样的。对于统治阶层来说,井田制巩固了王室的经济和政治地位,因为公田所占用的土地往往是优等田,也即是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地势平坦,这就保证了公田的产出比较稳定。另外,井田制保障了贡赋的充足,例如《史记》载:“命燕君复修召公之政,纳贡於周,如成康之时。”周天子分封土地给诸侯,诸侯便须向周室纳贡,而诸侯之所以能够按期纳贡,井田制显然是最有利的保障。

而对于农夫来说,井田制也有很多益处。首先,一井之民,聚居一处,这些人互为邻里,劳作于私田和公田之间。凡有了某项技术,很快便可在公田中传播开来。这样就促进了农业的进步。农具的使用便得益于此,周朝设有随人的官职,负责教民耕作方法,使用农具等,例如《周礼》载:“以兴耡利萌。”此外,井田制倡导集体劳作,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两人一耦,作息规律。如此便大大提高了效率,如《诗经》中这样描述周朝田间的景象:“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耕,徂隰徂畛。”可见当时农田一片生机。

2、井田制的弊端

凡事有一利则有一弊,这也是自然之理。井田制同样也有很多弊端,首先是农业规模扩大以后,人口迅速增加,这样便需要开拓更多的土地来分配,但古代的技术条件有限,更兼地形不一,适于耕种的平整土地为数不多,崎岖山地又难以尽情利用。渐渐的人多田少,周代的农田虽然是按户分配,但林业山泽却是共有的,如《孟子》:“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由于个人开垦荒地,比较随意,不需要统一规划 ,因此要便利很多,由此很多人便自行开发土地,自耕自种。不再受井田制度的限制。

其次,开垦新地的农民渐增,这些私田不受辖制,产出全归私有,无需交公。因此私田越来越多,原先的土地便渐渐荒废。到了战国时期,诸侯国君便将田间空地加以利用,所谓“开阡陌”,如《商君列传》:“开阡陌封疆,而赋税平”。即是此意。但这些田间空地,在井田制中是作地界标记作用的,如《孟子》:“经界不正,井地不均……是故暴君污吏必慢其经界。”可见到了战国时期,由于弊端显现,井田制已经遭到了破坏。渐渐地侵占耕地,土地兼并等事也陆续出现。既如此,公田产出不足,诸侯国为了维持统治,便推行赋税改制,无论公田和私田,一律纳税。商鞅变法之后,井田制便告消亡了。

总结:

综上所述,周朝能够延续近800年,无论政治还是经济方面,井田制都功不可没。有人说井田制是古代的公有制,但也有观点认为它仍属私有。但不论如何,它为诸侯国提供了稳定的经济收入,继而维护了王室的政治稳定。老百姓也能够各安其业,正如孔子所说:“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农业确是最本分的劳作。但由于后期缺少辖制,人心浮动,终至消亡。而赖以维系的周朝政治体系,也因之渐趋势微。到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废井田,开阡陌,诸侯国强弱对立,征伐不断。周天子这个天下共主,已经是名存实亡。因此周朝国祚几百年,与井田制的兴衰实在密不可分。

参考资料:《周礼》《史记》《汉书》《公羊传》《孟子》《诗经》

历史解密 战史风云 野史秘闻 风云人物 文史百科

《大明律》的特点和作用是什么(大明律的历史影响)

《大明律》是明朝的主要法典。它是中国法制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法典。它草创于金戈铁马的战争时期,完成于重典治国的洪武年代。这部大法不仅继承了明代以前中国古代法律文献的历史优点,是中国古代法律编纂的历史总结,而且下启清代乃至近代中国立法活动的详情>>

美军电磁炮要复活了?美国国会知道被忽悠,但拜登还想上杆子给钱

原创不易,请随手关注赞赏!作者:毅品文团队战巡基洛夫,欢迎转发!对于火炮来说,实现更远的射程,更快的炮口初速度以及更优秀的打击精度无疑是最重要的追求目标。但是如果走传统的火炮技术发展路线的话,想要实现这些目标就必须付出很大的代价,比如说详情>>

建国后尚小云全国巡演 黄牛把票价炒到原来三倍

何亮亮:在京剧四大名旦之中,尚小云的政治待遇不算高,戏曲改革实践却是最超前的。在梅兰芳、程砚秋入选全国政协之时,尚小云正在参加为期两个月的首期戏曲讲习班,衷心接受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教育,新中国开国大典刚刚落幕,尚小云剧团的第一部新戏就问世了详情>>

千年来书院盛衰和官府对民间社会的管制

自宋代书院兴起之后,中国社会开始形成两套教育体系,一是涵盖了太学、国子监、府州县学的官学体系,其特点为官办,接受学政、教谕的领导与管理,与科举制高度结合,以培养预备官员为教育目标。官学之外,传统社会另有一套以书院为代表的民间讲学体系。书院通详情>>